(共23张PPT)
第四章水的运动
第三节 海—气相互作用
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
太阳辐射
反射
大气逆辐射
地面辐射
水汽输送
地表径流
蒸
发
降
水
降
水
南赤道暖流
西风漂流
秘
鲁
寒
流
东
澳
大
利
亚
暖
流
课程标准
运用图表,分析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解释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1.运用图表,掌握海—气水热交换的基本方式与过程。(综合思维)
2.应用图表,了解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区域认知)
3.简述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
学习目标
图4.16全球水量平衡示意
估算陆地和海洋对大气水汽的相对贡献,说明大气水汽的主要来源
估算海洋蒸发和降水的差额,说明补充这个差额的水量来源
如果海洋蒸发量增加或减少,陆地可能发生相应的变化;请利用水量平衡原理加以说明
探究一:海-气相互作用与全球水热平衡
课堂探究
材料一
海-气:蒸发
气-海:降水
水量平衡原理
1.估算陆地和海洋对大气水汽的相对贡献,说明大气水汽的主要来源。
●大气水汽(577)等于海洋贡献水汽(505)和陆地贡献水汽(72)之和,说明海洋是大气水汽的主要来源。
2.估算海洋蒸发和降水的差额,说明补充这个差额的水量来源。
●海洋蒸发(505)—降水(458)=径流(47),说明补充这个差额的水量来源是径流。
水量平衡原理
3.如果海洋蒸发量增加或减少,陆地可能发生相应的变化。请用水量平衡原理加以说明。
●全球降水量等于全球蒸发量,如果海洋蒸发量增加(减少),降水量不变,海陆间水汽输送增加(减少),那么陆地降水量就会增加(减少),径流也会相应增加(减少)。
水量平衡原理
海-气热量交换过程
海水蒸发
大气降水
海 洋
太阳辐射
潜热输送
海洋是大气最主要的热量储存库
水汽凝结
长波辐射
长波辐射
海-气:输送方式:潜热、长波辐射、传导
潜热:相变潜热的简称,指物质在等温等压情况下,从一个相变化到另一个相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气-海:风力
读图思考:海—气相互作用对热量平衡的影响。
北半球热量收支随纬度的变化
盈余
材料二
北半球海洋热量收支随纬度如何变化?
【思考】北半球低纬度、高纬度海区热量盈余或亏损状况有什么不同?这种不平衡是如何调节的?
0-30°N:
30°-50 ° N:
50°N以北:
北半球低纬度海区热量盈余,高纬度海区热量亏损
亏损
收入大于支出
收支基本平衡
收入小于支出
这种不平衡通过大洋环流和大气环流将低纬度海区盈余的热量输送到高纬度海区释放调节,实现了全球热量平衡。
全球水热平衡
大洋环流
大气环流
大气
海洋
水分交换
热量交换
小结
探究二:沃克环流
课堂探究
A
B
C
“沃克环流”是存在于太平洋赤道附近低纬度地带的大气热力环流,是海—气相互作用的典型案例。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
(1)在左图中画出南太平洋的洋流流向,标注寒暖流;在右图中画出沃克环流的流向。
(2)C为世界著名渔场,其名称为____________,写出其成因。
(3)据图分析A、B降水差异及原因。
顺时针
(3)A处为上升气流,多降雨;B处为下沉气流,气候干燥少雨
(2)秘鲁渔场。秘鲁沿岸受离岸的东南信风影响海水上涌,把海洋深处营养盐类带至表层,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丰富的饵料,渔业资源丰富。
寒流
暖流
影响:
太平洋西部:降水较多,气候较湿润
太平洋东部:降水偏少,气候偏干燥
东太平洋形成世界著名渔场,鸟类数量多
沃克环流
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的表层海水温度较低,大气较稳定,气流下沉;西部海水温度较高,气流上升,该环流称沃克环流
通过海一气相互作用,海洋和大气成为一个整体,如果表层海水温度发生异常,大气环流也会异常甚至出现极端的天气事件
厄尔尼诺研究小组
拉尼娜研究小组
利津高级中学地理研究小组对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展开调研,
根据教材、学案完成相应任务,时间5分钟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
材料一 2015年10月27日据美国boredpanda网站报道:号称“世界干极”的智利塔卡马沙漠,由于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赤道附近的偏东信风减弱,致使流向太平洋西部的温暖海水滞留在东部),荒漠里休眠已久的各种花草瞬间绽放,形成“沙漠花海”的自然奇景。
材料二 秘鲁海岸线长,沿海水温适于鱼类繁殖,渔业资源十分丰富,是世界著名渔场之一。然而,当厄尔尼诺来临时,秘鲁海域表层海水异常温暖,渔场内鱼类大量死亡。据秘鲁渔业专家介绍,秘鲁海域水温升高导致鱼群逃离,捕鱼量下降,将给这一支柱产业带来严重影响。
沃克环流异常
东南信风:
洋流:
水温:
厄尔尼诺现象
每隔几年,东南信风突然减弱,甚至会转为西风;
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的冷海水上涌现象消失,赤道逆流增强,温暖的海水被输送到东太平洋,南美洲西岸的寒流被暖流取代;
西岸降低,东岸升高
▊厄尔尼诺的影响
秘鲁寒流补偿上升流减弱,使带到海面的营养物质大量减少,鱼类因缺乏饵料而大量死亡或逃离,同时水温升高也导致鱼群的死亡或逃离,秘鲁沿岸捕鱼量减少。
▋厄尔尼诺的影响小结
①大洋东岸:下沉气流减弱或消失,甚至出现上升气流,气候由原来的干燥少雨变为多雨,引发洪涝灾害 如秘鲁和智利沿海。
②大洋西岸:上升气流减弱或消失,气候由温润多雨转变为干燥少雨,带来旱灾或森林大火;例如,1997-1998年印度尼西亚出现长时间干旱,引发了严重的森林大火。
③秘鲁寒流和秘鲁渔场:秘鲁寒流补偿上升流减弱,使带到海面的营养物质大量减少,鱼类因缺乏饵料、水温升高而大量死亡或逃离,秘鲁沿岸捕鱼量减少。大量死鱼又造成以鱼为食的鸟类大量死亡,从而使南美的重要农业肥料——鸟粪急剧减少,影响农业收成。
拉尼娜现象
东南信风:
洋流:
水温:
东南信风加强
秘鲁寒流增强
东岸降低,西岸升高
拉尼娜现象的影响小结
●太平洋东部:较正常年份气温下降、降水变少,更加干旱;秘鲁寒流增强,水温更低。
●太平洋西部:气温上升、降水变多,甚至发生洪涝灾害。
●渔业:增产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气候异常(秘鲁暴雨洪灾)现象
如何监测这种现象
导入新课视频中的问题
本节总结
厄尔尼诺现象——奥秘与探索
1941年,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海面温度异常升高,温暖的海水沿秘鲁、智利沿海向南侵袭,最南到达15°S。此次温暖海水南侵,导致喜冷水鱼类大量死亡,并在沿岸地区产生灾害性的阵雨和风暴。这是人类第一次报道厄尔尼诺现象。
为什么会发生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到底有多大?科学家从大气环流、地球自转速度、火山喷发等方面,通过科学推理、模型模拟与实际观测相结合的方式,探索厄尔尼诺现象形成的原因,并试图解释其产生的原因。尽管在监测和预测方面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是,因为过于复杂,每次出现的情况都不一样,周期也不固定,科学家对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和影响机制的了解还很有限。
同时,厄尔尼诺现象还带给人们更多的启示:大陆上的气候异常,往往需要从海洋上找答案;局部海区的水文异常,其影响范围可能扩展至全球,由此,科学家对海洋进行更为深入、系统的研究。例如,海洋的哪些 部分对全球水热平衡影响较大?除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海域外,还有哪些海域表层温度的变化可能影响全球气候?大洋表层洋流除外,纵向(表层和深层)是否存在洋流,其变化对气候的影响有多大?
厄尔尼诺现象蕴含着海洋无尽的奥秘,也激发科学家无尽的探索。
自学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