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请同学们为下面四个历史事件设计一个共同主题:
探索近代中国出路
近代中国路在何方?
《中外历史纲要(上) 》
第19课 《辛亥革命》
课标要求:
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
一、路在何方
二、路在脚下
三、再探路在何方
“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
——1894年6月递《上李鸿章书》
孙中山从改良到革命,开始探索革命之路
“显而易见,要想解决这个紧急的问题,清除妨害世界和平的根源,必须以一个新的、开明的、进步的政府来代替旧政府。”
——1904年8月《中国问题的真解决——向美国人民的呼吁》
【问题探究】
思考:孙中山的思想有什么变化?
一、路在何方
百日维新失败
洋务运动失败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第一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甲午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
1898
19世纪
60s~90s
1851
1840
1861
1894
1900
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救亡探索永不止步
一、路在何方
思考:孙中山为何要探索革命之路?
清末预备立宪
1911年撤销军机处,改设内阁,任庆亲王奕劻为内阁总理大臣,阁员十三人,满族占九人,其中皇族又占七人.
思考:清末新政有何作用?
1901年
清末新政开始
1905年
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
1906年
预备立宪
1908年
《钦定宪法大纲》,君主立宪。
1911年
废军机处,建立责任内阁制。
改革官制
编练新军
奖励实业
改革教育
改革法律
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用人之权,操之君上,而大臣辅弼之,议院不得干预……统率陆海军及编定军制之权非议院所得干预。
——《钦定宪法大纲》
客观上推动了政治、经济、思想、教育的近代化
为何没能“实现王朝的自我挽救”?
一、路在何方
启示:地主阶级的自救之路在近代中国行不通。只有推翻这个政府,中国才有希望。
一、路在何方
思考:孙中山为何能探索革命之路?
1905至1908年四年间,新设资本万元以上厂矿238家,资本额6121.9万元,较上次高潮增长三倍以上。1909、1910年发展势头减弱,但还是有所增长。总计1901至1011年间,新设厂矿386家,资本额8.8348亿元,十年间超过前此三十年设立的厂矿、资本额总数二倍以上。
——摘自李侃《中国近代史》
邹容及其遗著《革命军》书影
1、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2、思想基础:革命思想的传播。
3、组织基础: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一、路在何方
思考:孙中山为何能探索革命之路?
1911年5月9日,清政府为了向英、法、德、美4国银行团借款以镇压革命,在邮传大臣盛宣怀的策动下,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将已归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但没有退还补偿先前投入的民间资本,因此招致了四川各阶层的广泛反对,从而引发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
4、军事基础:各地反清武装起义的尝试。
5、有利时机:四川爆发保路运动,湖北新军入川镇压,造成湖北军防空虚。
6、思想基础:三民主义成为革命的指导纲领。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民族主义
推翻清政府统治
解除民族压迫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实行耕者有其田
节制资本(私人不能操纵国民生计)
前提
核心
保障
一、路在何方
全面认识三民主义
p109“学思之窗”结合材料,分析三民主义的意义和局限
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
——孙中山
当时三民主义旗下的人,大都……以排满复仇为民族主义的全意义,是必修科,民权主义是随意科,民生主义则是科外讲演。 ——戴季陶《中国革命与中国国民党》1925年
局限:
1.没有明确提出反帝。
2.民生主义措施有缺陷,且没有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同盟会纲领
民族
民权
民生
意义: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孙中山强调的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是当时中国亟待解决的问题,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指导了辛亥革命。
一、路在何方
辛亥革命的背景:
1、必要性:
(1)甲午战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2)戊戌变法失败,资产阶级改良道路行不通;
(3)清末新政、预备立宪,激化矛盾,加速清朝灭亡
2、可能性:
(1)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思想基础:革命思想的传播;
三民主义成为革命的指导纲领;
(3)组织基础: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4)军事基础:各地反清武装起义的尝试
(5)有利时机:四川爆发保路运动,湖北新军入川镇压,造成湖北军防空虚
一、路在何方
辛亥革命形势图
黎元洪
①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武昌起义形势图
思考:武昌起义具有什么样的历史影响?
②推动了共和政体的产生
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二、路在脚下(过程)
1912.2
2.12 清帝退位
1
2
3
4
1912.1
1.1孙中山就 任临时大总统
1912.3
2.13 袁世凯通电共和
孙中山提出辞职
2.15 选举袁世凯为
临时大总统
3.10 袁世凯就任
3.11 颁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二、路在脚下(过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意义: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和民主共和制的建立,
标志着法治取代了人治。
内容 原则 意义
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
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
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国务员须副署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
主权在民
否定君主专制
民族平等
否定民族压迫
自由、平等
否定封建等级制度
三权分立
否定君主专制,确定了责任内阁制
二、路在脚下(过程)
辛亥革命的最大意义在于,以共和制取代了皇帝制度,动摇了中国人对于皇权的崇拜,民主共和、立宪、法治等观念深入人心。 ——张海鹏《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
1912-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是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中国工厂使用的蒸汽动力,1913年为43448马力,1918年尾82750马力,约增加一倍。 ——严中平《中近代经济史资料》
辛亥革命时期的思想解放运动主要表现为:第一,破除君主偶像,确立起建设民主共和的信念......第二,批判封建传统思想的代表孔学与儒家。
——胡绳式《辛亥革命时期的思想解放》
二、路在脚下(意义)
探究: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政治:推翻两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推动政治民主化、法制化。
经济:辛亥革命动摇了封建的经济基础,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兴办实业的热潮,推动了中国工业化的发展。
思想:从此,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的解放,开拓了人们的视野,提高了人们的政治热情。
社会习俗:剪辫易服、废止缠足、废除跪拜礼和革除“大人”“老爷”等称号,使得国民的面貌为之一新。
1913
宋教仁案
二次革命
1915
护国运动
袁世凯
复辟帝制
1917
张勋复辟帝制,
段祺瑞破坏约法
第一次护法运动
1921
第二次护法运动
军阀混战
1912.3
袁世凯就任
临时大总统
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
——鲁迅《南腔北调集》
划时代的革命并未带来“一个新时代的黎明”
二、路在脚下(意义)
二、路在脚下(评价)
小组讨论:辛亥革命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陈寅恪:对待历史要了解之同情,即要站在当事人的时代思考和评价历史。
钱穆:对本国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不会对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
1911年,在他领导和影响下,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取得成功,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由于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辛亥革命虽然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但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打开了中国进步闸门,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
2016年习近平在孙中山
诞辰150周年纪念会讲话
二、路在脚下(评价)
地位: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民族民主革命。
三、再探路在何方
五四运动
中共成立
井冈山会师
开国大典
三、再探路在何方
家国情怀
孙中山先生的伟大,不仅在于他领导了辛亥革命,而且在于他为了实现革命理想,与时俱进完善自己的革命理念和斗争方略,毫不妥协同逆时代潮流而动的各种势力进行斗争。
我们要学习孙中山先生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崇高风范、学习他天下为公、心系民众的博大情怀;学习他追求真理、与时俱进的优秀品质;学习他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 大会上的讲话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2021年是辛亥革命爆发110周年,有导演想拍一部有关《辛亥革命》的微电影。
如果你负责策划和宣传工作,请你撰写一篇110字左右的宣传语。
《辛亥革命》宣传语
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王朝内忧外患。正是乱世之际,英雄辈出。以孙中山为首的仁人志士不懈斗争,终在武昌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期间各方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波澜壮阔的篇章,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
欢迎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