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州市2022一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卷I(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有研究者认为,“距今5000年左右,中国黄河流域的先民们开始迈入文明社会
的门槛。”以下能够实证这一结论的考古发现是(
A.河姆渡文化
B.龙山文化
C.红山文化
D.良渚文化
2.先秦古姓即为同祖,但到秦汉时,同姓并不一定同祖,同祖更不一定同姓,甚至
普遍存在“武帝子刘据,立为太子,以母卫氏(卫皇后),遂称卫太子”之类的现
象。这一变化反映了秦汉时期(
A.同源共祖观念的形成
B.宗法血缘关系的弱化
C.外戚政治势力的膨胀
D.尊卑等级制度的消亡
3.有学者提出中华文明起源的“重瓣花朵”模式说,中原为花心,四邻为花辦,花
心和花派是不能分离的。各文化区都有自己的特色,同时又有不同程度的联
系。这反映了中华文明(
)
A.源远流长
B.生生不息
C.独具特色
D.多元一体
4.《礼记·大传》关于“同姓不婚”原则强调“系之以姓,虽百世昏姻不通者,周道
然也。”西周倡导此原则的政治意义在于()
A.尊重生物遗传规律
B.继承夏商政治传统
C.加强异族政治联姻
D.保证家族血统纯正
5.春秋战国时期,“士”已经不再局限于贵族阶层,而成为“四民”之首,其成员既
有没落的贵族子弟,也有掌握了文化知识的平民甚至奴隶。其中的佼佼者如
子产、李悝等在当时大放异彩。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重要政治人物主张或举
措简表(部分)
政治人物
辅佐的诸侯国
主张或举措
子产
郑国
作封洫、铸刑书、择能吏、立谤政
李悝
魏国
尽地力、食有功、禄有劳、赏有能
吴起
楚国
封君子孙“三世而收爵禄”,罢无能、废无用
商鞅
秦国
行县制、奖励耕战、废除世卿世禄制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高一历史试题第1页(共8页)
A.促成了思想领域的百家争鸣现象
B.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更加激烈
C.土地所有权由公有逐渐变为私有
D.社会阶层流动性比西周增强
6.据统计,在湖南武陵山里耶镇出土的秦简多为迁陵县署日常行政管理文书,包
括户籍变化、田租赋税、劳役徭役、仓储钱粮、兵甲物资、道路里程、邮驿津渡管
理、刑徒管理、祭祀先农以及教育、医药等政令。这反映出秦朝(
A.赋税负担沉重B.法律制度严酷
C.基层管理严密D.行政效率提高
7.秦朝建立后,又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设置了九原郡,修筑长城和“直
道”;征服南方越族地区,在岭南置郡实施军事镇守和行政管理。秦朝上
述举措(
A.有利于在边疆推行屯戍政策
B.扩大了统一国家的规模
C.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治理方式
D.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8.公元前213年,秦始皇采用了李斯的主张,下令:凡《秦纪》之外的历史书籍及
非博士官所藏的《诗》、《书》、百家语限期烧毁,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不烧,禁
止私学,欲求学的以吏为师;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者灭族。此
举旨在(
A.加强皇权统治B.强化地区管理
C.发展教育事业D.促进民族融合
9.汉代前期,汉高祖将一般政务完全交付丞相,由丞相全权处理。从汉武帝开始
到汉宣帝,皇帝将一些侍从委以重任,让他们参与谋议国家政事。汉武帝此举
A.促使决策机制逐步走向专业化
B.旨在调整中枢加强专制统治
C.致使政府行政效率不断地提高
D.缓和了中央各部门间的矛盾
10.图1所示为1959年出土于新疆民丰县尼雅遗址的东汉合葬墓中的“司禾府
印”,它是一枚汉代西域屯田官员印。“司禾府印”可以用来印证(
图1
A.汉代西域农业发展情况
B.汉代对西域的民族政策
C.汉代西域都护府的设置
D.汉代对西域的管理开发
11.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均将实现统一大业作为立国目标。南北朝时期,北
朝认为它就是中国,南朝是从自己分裂出去的一部分。南朝也认为自己是中
国,北朝应属它所有。这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B.儒佛道之间交汇融通
C.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地区
D.大一统观念深人人心
12.东晋琅琊王氏、颖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皆是高门望族,成
高一历史试题第2页(共8页)定州市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测试试题评分参考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B D C D C B A B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C B D B B C A A D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B D A A D D C C D B
1.【答案】B【解析】略
2.【答案】B【解析】题干提及姓氏与祖先的关系由先秦时期保持一致到秦汉时期“同姓并不一定同祖,同祖更不一定同姓”,甚至子女随母亲姓,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出现大变革,分封宗法制崩溃,故选B项;“同源共祖观念的形成”在春秋战国时期,而题干涉及的是姓氏与祖先的错位,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外戚势力遭到压制,外戚政治清明,排除C项;“消亡”不合史实,整个封建时代尊卑等级一直存在,排除D项。
3.【答案】D【解析】据材料“各文化区都有自己的特色”可知中华文明的多元性,“同时又有不同程度的联系”可知一体性,即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故选D项;源远流长指中华文化的起源早并且一直流传下去没有中断,排除A项;生生不息指中华文化一直存在未曾中断,排除B项;据材料“各文化区都有自己的特色”体现中华文化独具特色,但不能完整反映题意,排除C项。
4.【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西周特别重视“同姓不婚”原则,即“虽百世昏姻不通者,周道然也”,说明其统治者倡导异姓通婚,以加强与其他异姓部族的政治联姻,故选C项;“同姓不婚”原则能够体现出尊重生物学遗传的自然规律,但是这是其生物学的意义,而不是“政治意义”,排除A项;题干之意能够体现出西周继承了夏商的政治传统,但是这是其表现,而不是其“政治意义”,排除B项;与异姓通婚并不能保证西周统治者家族的血统纯正,排除D项。
5.【答案】D【解析】据材料“‘士’已经不再局限于贵族阶层……其成员既有没落的贵族子弟,也有掌握了文化知识的平民甚至奴隶”可知,这一时期社会阶层流动性渐趋增强,奴隶和贵族皆可为“士”,故选D项;材料中的主张主要是法家的主张,是对世卿世禄制的冲击,但其专制的政策不利于思想的争鸣,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法家思想中的选贤任能使“士”已经不再局限于贵族阶层,没有涉及诸侯国的战争,排除B项;据所学,春秋战国时期土地所有权由公有变为私有只是存在于部分诸侯国,排除C项。
6.【答案】C【解析】据材料“包括户籍变化、田租赋税、劳役徭役、仓储钱粮、兵甲物资、道路里程、邮驿津渡管理、刑徒管理、祭祀先农以及教育、医药等政令”可知地方行政管理涉及到各个方面,对人民的管理非常严格和全面,得出秦朝时期地方基层管理较为严密,故选C项;材料只能反映政府对百姓征税和派发赋役,但是不能判断其是否过分沉重,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多方面是地方基层治理的内容,并不完全是法律制度,且不能判定法律制度是否严格,排除B项;行政效率提高要体现机构精简或者办事效率提升,和材料表述的内容没有直接联系,排除D项。
7.【答案】B【解析】据题意可知,秦朝在刚征服的边疆地区置郡管理,加强了对边疆的控制,使统一国家的规模得到扩大,故选B项;屯田戍边是自汉代以来政府防守边疆的一项重要措施,排除A项;“因俗而治”又称“顺俗而治”,指中国古代王朝统治者对有着异俗、殊俗的民族,采取依据其旧有的风俗习惯进行统治和管理的各种措施,题干对边疆实行的却是与内地一致的郡县制,排除C项;“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是在秦朝建立后从中央到地方实行的诸如皇帝制度、郡县制等一系列制度,排除D项。
8.【答案】A【解析】题干所述为秦朝焚书的举措,这是为了维护和加强皇权专制,以防止反对秦朝统治的思想出现,故选A项;焚书举措是针对全国的臣民,想要达到的目的是加强皇权,不是强化地区管理,排除B项;焚书的目的不是为了教育事业发展,而是为了加强皇权专制,排除C项;焚书事关臣民对秦朝统治的态度,与民族融合没有关联,排除D项。
9.【答案】B【解析】据材料“皇帝将一些侍从委以重任,让他们参与谋议国家政事”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任用侍从组建中朝,从而削弱丞相权力,进而加强皇权,故选B项;据材料“让他们参与谋议国家政事”可知,此举分割了丞相权力,但决策机制依然是以皇帝决策为核心、公卿集议决策为辅佐的二级决策体制,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汉代中朝的设立,增加了决策人员,不能提高行政效率,排除C项;据所学,中朝机构的设立只是分割了丞相的权力,与中央其他各部门没有关联,排除D项。
10.【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该“司禾府印”是“汉代西域屯田官员印”,说明汉朝政府曾在此地进行屯田戍边,继而能够证明汉朝政府对该地(西域)实施过管理和开发,故选D项;“司禾府印”仅能够证明汉朝政府对此地进行管理和开发,但是并不能证明该地区的农业发展情况,排除A项;“司禾府印”仅能够证明汉朝政府对此地进行管理,并没有涉及其“民族政策”问题,排除B项;该“司禾府印”是“汉代西域屯田官员印”,并没有指明其实西域都护府的官员,排除C项。
11.【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时期,魏蜀吴均将实现统一作为立国目标,南北朝都认为自己代表中国,提出要完成统一,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大一统观念深入人心,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魏晋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所加强,排除A项;儒佛道之间交汇融通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项;魏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尚未开始,排除C项。故选D项。
12.【答案】C【解析】东晋帝室联姻的目的肯定是为了东晋帝室的统治需要,所以与高门望族的联姻,是为了拉拢当时的士族地主,来巩固东晋的政权和统治,故选C项;题干中提到的是东晋帝室与高门望族的士族联姻,与相权没有任何关系,排除A项;东晋帝室与高门望族联姻是重视门第的表现,其观念本质上是为了维护统治需要,所以是积极的,而不是保守的观念,排除B项;东晋帝室属于司马家族,与其他姓氏之间的联姻不影响其血统纯净问题,且与统一思想没有直接关联,排除D项。
13.【答案】B【解析】题干说到大运河的开通使得扬州、余杭等沿岸城市成为交通枢纽或者繁荣的商业城市,所以说促进了沿岸城市的发展,故选B项;题干体现的是大运河与沿岸城市发展的关系,并没有提到南北经济格局的变化,排除A项;大运河是在隋朝建立之后才开凿的,所以C与题干信息的逻辑关系不对,排除C项;大运河打通了国内南北河流的联系,与中外文化交流无关,排除D项。
14.【答案】D【解析】据材料“军士皆德悦而怨朝廷”可知,魏博节度使对于军士的笼络较为有效,军士更拥护节度使而怨恨朝廷,这意味着藩镇有很强的号召力,对中央集权构成了巨大威胁,故选D项;安史之乱的时间是755年—763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有效”说法错误,唐德宗的“削藩”措施失败,魏博节度使田悦重新安排军士回归部伍,排除B项;魏博节度使田悦一人抗旨,不能说“各地节度使均有抗旨的倾向”,排除C项。
15.【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数据可知唐朝721年敦煌地区百姓授田难以落实,百姓到手的土地面积与应该获得的土地面积差距较大,说明当地农民的农业生产收入会大量减少,而农业是农民家中的支柱产业,农民是国家征派赋役的主要对象,农民的收入低则反映出当时国家征税困难,当时唐朝实行租庸调制,则表明租庸调制面临困境,故选B项;安史之乱的时间是755年,材料中的时间是721年,安史之乱还未爆发,排除A项;材料中的农户都存在土地不足的问题,并未体现土地集中在部分人手中,因此不能推断当时当地存在土地兼并严重的问题,排除C项;材料中只能反映土地数量,看不出人口数量,不能说明人口增长,排除D项。
16.【答案】B【解析】据材料“时任给事中的许孟容封驳任命诏书”可知,唐代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即许孟容此时隶属于门下省,故选B项;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排除A项;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排除C项;御史台是中央监察机构,负责纠察、弹劾官员、肃正纲纪,排除D项。
17.【答案】C【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日趋兴盛,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隋唐时期,主张顿悟成佛的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即晋唐间的佛学是中外知识线的第一次接触,故选C项;先秦诸子百家是先秦时期对各个学术派别的总称,并未与外国文化进行交流,排除A项;西汉的儒家学说是董仲舒依据《公羊春秋》学说,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宋明时期,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此时佛教早已本土化)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形成,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18.【答案】A【解析】略
19.【答案】A【解析】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后鼓励武将“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利永远之业”,这是抑武的表现,“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则是崇尚读书考科举的意思,是崇文的表现,所以上述材料反映出重文抑武的治国理念,故选A项;题干提到的是宋代皇帝宋太祖和宋高宗对文官和武将的态度和舆论导向作用,而不是社会价值取向的变化,排除B项;题干提到的是宋代统治者治国理念的变化,而不是门第观念的变化,排除C项;题干是关于宋代皇帝对文官和武将的态度,而与土地兼并的政策无关,排除D项。
20.【答案】D【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宋代虽然人才辈出,但很多人得不到重用,且即便贤人在任,也因互相牵制而无法施展计策,这种情况与宋代加强君主专制而将权力分割过细有关,故选D项;宋代加强中央集权,藩镇武将权力削弱,排除A项;宋代人才不能施展所长的原因是互相牵制,宰相权力的分制只是表象,本质是君主专制的加强,排除B项;材料反映宋代人才不能施展抱负,而并未区分文官武将,不是重文轻武的体现,排除C项。
21.【答案】B【解析】据材料“行省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行省辖区内宣慰司、路府州县、汉军万户府等要接受朝廷的任用、迁调、考课等管理。行省官朝觐述职和不定期迁调,朝廷遣官钩考、巡察等,或经常举行,或成为定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基本保证了行省辖区的地方官吏受辖于国家、效忠于朝廷,使其权力基本上保持在大而不专的范围内,故选B项;材料主旨强调元代中央限制行省的人事权,不是强调元代的监察制度,排除A项;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隐患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官员素质的提高与官僚队伍人才的选拔与建设有关,而而材料讲的是行省的权力,排除D项。
22.【答案】D【解析】略
23.【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宋元儒者提倡用佛教的思辨哲学和逻辑思维改造儒学,使儒学思辨化和哲学化,这催生并完善了理学体系,故选A项;近代科学是建立在观察、实验基础上的实验科学,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援佛入儒的目的是改造儒学,使儒学复兴,客观上促进了佛教中国化,“直接”说法错误,排除C项;三教并行指儒、佛、道三教并行,而材料是“援佛入儒”,排除D项。
24.【答案】A【解析】据材料“明武宗年间,太监刘瑾升任司礼监掌印太监,专擅朝政,权倾朝野……然而,明武宗只是一道敕书,刘瑾便被捕入狱,党羽一哄而散”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明朝宦官可以拥有很大的权力,但皇帝一道敕书便可以全部收回,宦官专权并未发展到失控,只是君主专制的一部分,故选A项;宦官的权力依靠于皇权,皇权未受到宦官钳制,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到宦官与皇权之间的关系,没有明确内阁的权力且内阁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故“内阁失去辅助功能”与材料不符也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宦官专权是中枢机构异化的表现,但皇权最终干预宦官专制使得中枢回归原有形式,仍是皇权专制,中枢机构未发生根本变化,排除D项。
25.【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内阁权力经历了如下变化:由明初的“特侍左右,备顾问而已”到仁、宣时的“密封言事”之特权,再到英宗时的“票拟”之权,体现出其权力不断扩大的趋势,这在本质上反映出皇权的不断加强,即君主专制的强化,故选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背景之下,明朝的内阁不会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君主专制不断加强,君主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并没有出现权力“制衡”现象,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排除C项。
26.【答案】D【解析】根据图示疆域范围可知,该朝代为清朝,清朝时期设立伊犁将军总领新疆军政事务,故选D项;唐朝时期先后设置杜虎符统辖天山南北,排除A项;元朝时期设立澎湖巡检司经略台湾,排除B项;元朝时期开创行省制巩固元朝统治,排除C项。
27.【答案】C【解析】据材料“‘输国赋’‘急赋税’是土家族地区的族规、族训中常见的内容”可知,改土归流后土家族重视对国家赋税的上缴,说明其国家观念较强,故选C项;材料主旨是改土归流后土家族对国家的贡献写入族规,是国家观念的落实,而非民族交融,排除A项;据所学,改土归流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地方割据问题,但“消除”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据所学,改土归流是清政府对西南地区统治方式的转变,是在原有疆域基础上进行,并不能扩大疆域,排除D项。
28.【答案】C【解析】据材料“若有徇私不法之半,有实凭据之处,方是尔当奏之时”可密折制度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故选C项;“杜绝”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据所学密折制度是允许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并非每个官员都有此权力,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统一格式,且奏章与密折不太相同,排除D项。
29.【答案】D【解析】由题干中“其资金曾发展到一千余万两,商号遍及东北、华北、西北及华中各大城市,并远设至莫斯科、西伯利亚及蒙古”可知,山西太谷曹家在中国古代私人商业资本领域颇有代表性,是晋商的代表,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商帮兴起并发展,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所以太谷曹家最有可能崛起于明清时期,故选D项;魏晋时期国家处于分裂战乱状态,商业发展受到严重阻碍,所以太谷曹家不可能崛起于魏晋时期,排除A项;隋唐时期商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是区域间的长途贩运贸易并不很发达,且商业发展还是受到政府的严格限制,白银也不是普遍流通的货币,所以太谷曹家崛起于隋唐的可能性不如明清时期大,排除B项;宋元时期商业发展繁荣,海外贸易发达,但是并未出现商帮且白银不是普遍流通的货币,排除C项。
30.【答案】B【解析】据材料“明朝以前,文人售画为人所不齿”“闲来写幅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以前,文人售画为人所不齿,而明朝则出现了文人售卖字画的现象,而且明码标价,说明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了价值观念,故选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人售卖字画不等于没有气节,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到明清时期,文人的作画风格并没有发生巨大改变,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的社会消费品质并没有得到提升,主要是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价值观念,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31.【答案】(14分)
特点:在春秋时期的会盟中,天子参与的会盟较少;诸侯与诸侯,诸侯与卿大夫参与的会盟占多数;诸侯与诸侯的会盟多集中在春秋前期;卿大夫参加的会盟多集中于春秋中后期,而且春秋后期,卿大夫间的会盟增多。(6分,答出3点即可)
解释:春秋时期,随着铁器牛耕的出现,生产力发展,井田制日渐瓦解;周平王东迁洛邑后,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日渐崩溃,西周时期的“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演变成“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诸侯之间的争霸战争不断。春秋后期,随着争霸战争及土地私有的进一步发展,诸侯权力也逐渐衰微,卿大夫势力日渐兴起。“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向“礼乐征伐自卿大夫出”过渡。(6分,从政治、经济、军事三个角度作答,每个角度答出1点即可得2分)
春秋时期会盟的发展变化是春秋时期社会现实的体现:反映了政治权力从周天子到诸侯再到卿大夫的转移进程。(2分,答出1点得2分)
【解析】
第一小问特点,根据表格可知,王臣与会的次数从6次降到1次,共计15次,属于会盟中次数最少的一类,说明在春秋时期的会盟中,天子参与的会盟较少;根据表格数据可知,诸侯与诸侯会盟次数共计66次,诸侯与卿大夫会盟共计71次,说明诸侯与诸侯,诸侯与卿大夫参与的会盟占多数;据表格数据可知,宣公前诸侯与诸侯会盟次数较多,宣公后,诸侯与卿大夫会盟次数较多,诸侯与诸侯的的会盟多集中在春秋前期;卿大夫参加的会盟多集中于春秋中后期,而且春秋后期,卿大夫间的会盟增多。第二小问解释,结合所学可知,会盟从诸侯到卿大夫的变化体现了春秋时期权力下移的过程,故本题考查的实质是春秋时期权力下移的原因,根据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此应该从经济、政治现状、周王室地位的变化等方面分析原因,春秋时期,随着铁器牛耕的出现,生产力发展,井田制日渐瓦解;周平王东迁洛邑后,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日渐崩溃,西周时期的“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演变成“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诸侯之间的争霸战争不断。春秋后期,随着争霸战争及土地私有的进一步发展,诸侯权力也逐渐衰微,卿大夫势力日渐兴起。“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向“礼乐征伐自卿大夫出”过渡。
春秋时期会盟的发展变化是春秋时期社会现实的体现:反映了政治权力从周天子到诸侯再到卿大夫的转移进程。
32.【答案】
(1)主要变化:截弯取直;不再以洛阳为中心;改变隋唐迂回曲折的路线,缩短航程。(任意一点可得2分)
原因:北京城崛起;政治中心转移到大都(北京);经济重心南移。(每点2分,任两点4分)
(2)加强了南北经济交流(或南方财赋北运供应都城需要也可);巩固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答有效巩固了对南方的控制也可);促使运河沿岸城市的兴起,工商业的繁荣;有利于南北文化交融,促进了中华文明传承与发展;促进了民族交融。(每点2分,任三点6分)
【解析】
(1)第一小问主要变化,据图一和图二中大运河对比可知元朝大运河的主要变化是截弯取直。第二小问原因,结合元朝为首都的史实可知北京城崛起;政治中心转移到大都(北京);结合所学大运河的航线及经济发展可知经济重心南移。
(2)据材料“直接沟通黄河与淮河的交通。并改造邗沟和江南运河。三年又开凿永济渠,北通涿郡。连同公元584年开凿的广通渠,形成多枝形运河系统”可知加强了南北经济交流;结合大运河对封建政权的作用可知巩固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据材料“至元三十年(1293年)元代大运河全线通航,漕船可由杭州直达大都,成为今京杭运河的前身”可知促使运河沿岸城市的兴起,工商业的繁荣;结合沟通南北交通的文化影响可知有利于南北文化交融,促进了中华文明传承与发展。
33.【答案】
(1)措施:确立皇帝制度;实行三公九卿制;推广郡县制;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颁行《秦律》;修建驰道、直道。(4分,答出两点即可)
(2)创新:确立三省六部制;改行州县两级制;创立科举制。(2 分,答出一点即可)
影响:完善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中枢机构分工合作,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三省相互牵制,分散了相权,有利于加强皇权;有助于提高地方行政效率;减少了国家财政支出;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4分,答出两点即可,但所答影响应与第一小问所答的创新相对应,否则不得分)
(3)共同之处:均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完成了国家统—;存续时间均较短,二世而亡;均开创多种制度,被后世继承和发展;都兴建了影响巨大的工程。(4分,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
(1)据材料一“实现了‘大一统’的政治局面”,可知秦朝为了维护国家统一的政治局面,在中央确立了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强化中央集权;据材料一“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可知秦朝为了强化社会生活和文化信仰的一致性,采取了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颁行《秦律》、修建驰道、直道等措施,以此强化文化共同体建设。
(2)第一小问创新,据材料二“废除北周的六官制度,确立三省六部制度”,可知隋朝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度;根据材料二“把(北)齐、(北)周以来的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可知隋朝改变了北朝时期通行的州郡县三级制,改为使用州县两级制;最后,隋朝废除了九品中正制,改为以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开创了科举制。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可以防止外戚或个别大臣专权篡位,有利于巩固最高统治者的地位”,可知三省六部制的推行使各级官吏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而且三省长官同为宰相使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有利于强化皇权;据材料二“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良”,可知州县两级制的推行有利于裁汰冗员,减少政府财政负担,大大提高地方行政效率,也有利于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最后,科举制的推行使部分平民和庶族地主通过考试参与国政,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性,也打破了士族地主对选官的垄断;总之,三项制度的创新,都进一步完善了秦汉以来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
(3)据材料一“实现了‘大一统’的政治局面”,可知秦朝统一六国,实现了国家统一,同样隋朝结束了魏晋南北朝的乱世,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其次,秦隋两朝存在时间都比较短暂,秦朝只存在了秦始皇和秦二世两朝帝王,隋朝也只存在了隋文帝和隋炀帝二世帝王;最后,秦朝开创了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隋朝开创了科举制、三省六部制度等多项制度,所以秦隋两朝均开创多种制度,被后世继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