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州市2022一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试题
分值:150分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29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
诗歌语言的成熟与时代的精神面貌是分不开的。诗歌语言的成熟有其自身
的内部规律,这要经过曲折的发展过程;唐诗的归真返璞,自然并不等于一味的
素朴;所谓深入浅出更不就只是浅近而已。没有建安以来四百年诗坛的发展,唐
诗的语言也不会一下子就立地成熟。但是时代的条件又决定着诗歌语言成熟得
是否充分以及快慢如何。没有唐代那种生气蓬勃的时代精神面貌,五七言诗究
竟能取得多高的成就,绝句是否就那么风靡诗坛等,就都难免会打个问号。所谓
“盛唐之音”一下子就爆发出满园春色,展现出那么绚丽的奇花异果,这乃是诗
歌语言自身的成熟与唐代社会发展成熟的共同产物。这两个发展成熟的汇合,
产生了唐诗的高潮与高峰,那波澜的壮阔,气象的高远,在古典诗坛上是空前绝
后的。在这空前绝后的诗坛上出现的一个引人瞩目的歌唱,那就是边塞诗。
唐诗的题材是非常广泛的,边塞题材也不过是其中之一。其所以特别引人
瞩目,就因为它仿佛是只属于盛唐的一个题材;盛唐之前既颇少见,盛唐之后乃
几成为绝响;李益几乎就是边塞诗的最后一个诗人。而盛唐时代却恰恰是边塞
上最为平静的时刻。边塞诗因此主要并不在于写战争,而是一种在相对和平的
环境下,充满着豪迈精神的边防歌。唐代自唐太宗贞观四年击溃东突厥,收编其
残部,贞观九年又大破吐谷浑之后,边塞上的形势基本上就稳定了下来,到开元
年间就更为缓和;而一百年间唐代社会的蓬勃发展,国势不断走向鼎盛的高峰,
边防上的威望这时也就与日俱增,实际上完全掌握了和平的主动权,边塞诗就正
是在这样条件下的产物。安史之乱后,边防的和平已如明日黄花,边塞诗也就随
着唐王朝的鼎盛之成为过去而同时成为过去。边塞诗由于只属于盛唐时代,它
因此也就更具有时代的特征与诗歌高峰上最鲜明的标志。
王维的山水诗绝不只是“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的那些远离人世间的作
品所能代表的。王维早年的精神状态乃是“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高一语文试题第1页(共12页)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少年行》之一)那种生气蓬勃的少年精神。
没有这种精神状态,就没有“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的山水诗,也就不会有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那样的边塞诗。边塞风光其实正是时代豪情的考
验。高适的《别董大》(其一):“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
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没有这种坚强的生活信心,黄云蔽天、北风刺骨之下,还
有什么风光之可言呢?为什么盛唐高峰一过去,这些风光的歌唱也就一去不复
返了?边塞诗的涌现,因此乃正是时代精神的产物。那辽阔的视野,奔放的豪
情,反映着整个时代高视阔步的足音,这也就是历代称誉的盛唐之音的特色。而
边塞诗又是以七绝、七言古诗的作品最为出色。从王昌龄的七绝到李益的七绝,
边寒诗的歌唱又一次证明了绝句的广阔天地。而七言诗在整个唐诗高潮中的作
用,在这里也就特别容易看得清楚。五七言古诗作为一个整体的完全成熟其实
乃正是以七言古诗的成熟为标志的。这些既是诗歌语言自身的发展,也是时代
精神的体现;边塞诗就恰好可以说明这之间的血肉关系。
(摘编自林庚《唐代这一诗歌高潮得来不易》)
材料二
初唐时期的四杰是在高宗、武则天时期发展起来的新时代知识分子,各个才
华横溢、胸怀大志、高高在上,创作的边塞诗作中充满了强烈的功名和欲望,希望
以此来获取君主的重用,从而平步青云直达卿相,他们创作的许多边塞诗中都蕴
含着这样的情绪表达,例如杨炯的《从军行》中写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骆宾王在《从军中行路难》中叙述到“长驱万里砻祁连,分麾三命武功宣”等。
盛唐时期的边塞诗中不仅涵盖了强烈的功名和欲望,同时还表达着高尚的
社会愿望,体现出了和平民百姓同甘共苦的意愿,反映出了浓烈的社会责任心,
这样的诗作情感在盛唐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代表作品,例如王昌龄在《出塞》中
写到“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等,盛唐时期的诗作相比较初唐时期,
更加地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凸显出了对人们和国家命运的关心。
初唐时期的边塞诗主要书写了战乱时的艰辛和无奈,营造出了一种悲壮的情
境,例如卢照邻在《结客少年场行》中写到“烽火夜似月,兵气晓成虹。横行徇知
己,负羽远从戎”,表达出了战乱时期人们生命的卑微,在进入盛唐时期,边塞诗中
清感的叙述逐渐向乐观、浪漫的方向发展,虽然盛唐时期边塞的战事频繁,人们生
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但是盛唐时期的边塞诗更多的是传达出一种正能量,去激励将
士们奋勇杀敌,树立唐代军队的强大和勇往直前的气势,让人们能够通过诗句联想
到战争胜利的欢快感,巩固百姓和将士对于战争的自信心。例如,高适在边塞诗
《塞下曲》中写到“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
高一语文试题第2页(共12页)》定州市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试题答案
1.D【详解】A项,曲解文意,“诗坛不重视建安以来诗坛的成就,诗歌的语言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错误。从材料一第一段“没有建安以来四百年诗坛的发展,唐诗的语言也不会一下子就立地成熟”“所谓‘盛唐之音’一下子就爆发出满园春色,展现出那么绚丽的奇花异果,这乃是诗歌语言自身的成熟与唐代社会发展成熟的共同产物”来看,可知“盛唐之音”的爆发建立在之前诗歌语言发展的基础之上,故选项说法错误。
B项,强加因果,“边塞诗似乎只属于盛唐,成就非凡,引人瞩目”与“盛唐是边塞最为平静的时刻”没有因果关系。
C项,说法绝对,“唐代的五七言诗和绝句就不能取得辉煌的成就”错误。材料一第一段的表述是“没有唐代那种生气蓬勃的时代精神面貌,五七言诗究竟能取得多高的成就,绝句是否就那么风靡诗坛等,就都难免会打个问号”,故“盛唐的精神面貌这种时代的条件”是唐代的五七言诗和绝句发展的重要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选项说法绝对。
2.A【详解】曲解文意,“盛唐以后,边塞这些风光消失了”曲解文意,原文的意思是,盛唐以后,人们没有了坚强的生活信心,面对黄云蔽天、北风刺骨,认为没有什么风光可言了,而不是客观的边塞风光“消失了”。
3.C【详解】C项,为卢照邻的《雨雪曲》,情感肃穆、悲凉,尾联表达了诗人对边关将士的同情和对封建统治者的讽刺,未体现盛唐边塞诗的风格特点。A项,为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体现了盛唐边塞诗豪迈、正能量的风格特点。B项,为王翰的《凉州词二首·其一》,体现了盛唐边塞诗乐观、浪漫的风格特点。D项,为王维的《使至塞上》,所描绘的边塞风光具有浑厚感和优美感,符合盛唐边塞诗的风格特点。
4.(4分)首先提出诗歌语言自身的成熟与唐代社会发展的成熟产生了唐诗的高潮与高峰(1分),这方面的代表是边塞诗(1分)。接着阐述盛唐相对和平的环境与边塞诗的关系(1分),最后阐述盛唐生气蓬勃、充满豪情的精神与边塞诗的关系(1分)。
5.D【详解】“主要因为‘太阳鸟’的出现证明了他前面看到‘太阳鸟’并非幻觉”分析错误,应是因为“太阳鸟”的出现激起了他的激情,让他感受到了希望。
6.B【详解】“跌宕起伏、曲折离奇的情节”说法不正确,文本一的情节并不“跌宕起伏、曲折离奇”。
7.(4分)①“太阳鸟”是小说中的线索,它贯穿在流亡师生走出困境的整个历程中。(2分)②“太阳鸟”富有象征意义,它是希望、光明、胜利、自由的化身,代表了光明的前路、希望的曙光、胜利的征兆、自由的化身,它是一种精神力量,让师生不离不弃、相互照顾、相互体恤,并激励他们一直走下去。(象征意义要明确,“希望”或“光明”或“胜利”或“自由”任意答出一点2分)
8.(6分)(1)细节闪现诗情:①几处对“太阳鸟”的描写富有诗情,“太阳鸟”在花海中唱歌跳跃,像燃烧的火苗,画面优美,充满诗情。(2分)②对汗珠的描写充满诗情,将汗珠比作“小小的透明的花”,联想丰富且美好,充满诗意。(2分)(2)诗情描写的作用:这些富有诗情的细节弱化了困境,使转移途中的苦难变得缥缈、轻盈和美丽,衬托了流亡师生们坚强、美好的精神,是小说打动人心的地方。(答出“弱化困境”或“衬托人物……”,任意答出一点2分)
9.A【解析】句意:六是用邪僻之事来谄媚君王,使君王陷入不义,公开拉帮结伙,来蒙蔽君王的视线,颠倒黑白,混淆是非,使君王的恶名流布国内,传遍四方。“邪”,形容词作名词,邪僻之事,“坠”,动词使动用法,使……坠入,“邪”和“坠”是两个词语,中间要断开,排除B、C两项;“境内”,指国内,是一个词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
10.B【解析】“社,古代指谷神,即农业之神;稷,指土地之神”说法错误,“社”指土地之神;“稷”指谷神。
11.D【解析】“不顾惜自己的身体早起晚睡”理解错误,张冠李戴。根据原文“三曰卑身贱体,夙兴夜寐”可知不顾惜自己的身体早起晚睡的是忠臣。
12.推举贤士从不懈怠,经常|多次称引古代圣君贤王的行为事迹,来激励君王的意志。
(进,推举,1分;数,多次,经常,1分;厉,通“励”,激励,1分;翻译完整得句意1分)
13.C【详解】“颈联出句展现曹军的雄姿”错,此句写的是“兵销炬影东风猛”,即“强劲大风助长火势迅猛蔓延,兵戎相见,人影散乱”,表现的是曹军的失败。此句所写内容与苏轼的“樯橹灰飞烟灭”词句同说一事。
14.(6分)①历史的变迁:无论是一世之雄的曹操,还是足智多谋的诸葛亮,都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让诗人感伤不已。(2分)②现实的苍凉:荒矶鸥鸟、哀草寒烟,荒凉寂寥的景物让诗人感慨万千,愁绪满腹。(2分)③仕途的失意:诗人借古伤今,由周瑜、曹操、苏轼想到自己,人生的不得意油然而生。(2分)
15.(6分)(1)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2)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3)霓为衣兮风为马 虎鼓瑟兮鸾回车
16.B 【详解】A.“守拙归园田”的“拙”应读zhuō。C.“商贾”的“贾”应读gǔ;D.樊笼fán。
17.A 【详解】A.“仓惶”中“惶”应改为“皇”,桑树巅”中“巅”应改为“颠”。B.“这次弟”中“弟”应改为“第”,“契阔谈宴”中“宴”应改为“ ””,“常做客”中“做”应该为“作”。C.“烦霜鬓”中“烦”应该为“繁”,“食野之萍”中“萍”应改为“苹”,“浪涛尽”中“涛”应改为“淘”。D.“粟深林”的“粟”应为“栗”,“转轴拔弦”的“拔”应为“拨”,“侍权贵”的“侍”应为“事”。
18.C【详解】A.“悸:猛然惊醒的样子”错误。“忽魂悸以魄动”的意思是“忽然我魂魄惊动”。所以“悸:因惊惧而心跳”。B.“失意低落的心绪”错误。“怅”,原意是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引发激昂慷慨的心绪。句子翻译为:面对广阔的宇宙惆怅感慨。D.“暝:睡着”错误。“迷花倚石忽已暝”的意思是“迷恋着花,依倚着石,不觉天色很快就暗了下来”。所以“暝:昏暗”。
19.B【详解】B.阡:指南北向的田间小路。陌:是指东西向的田间小路。句子翻译为:穿过纵横交错的田间小路。
20.C【详解】A.“鼓”名词作动词,弹奏;B.“东南”,名词作状语,向东南;C.“归”和例句中的“栗”“惊”均为使动用法,分别为:“使归附”“使……战栗”“使……惊悚”。D.“雨”,名词作动词,下雨。
21.B【详解】A.突出:古义,突然出击;今义,超过一般地显露出来。句意:又像杀出一队铁骑,刀枪齐鸣。B.冷落:古今同义,均为冷清;不热闹。句意:门前车马减少冷冷清清,光顾者稀稀落落。C.颜色:古义,脸色,此处指容貌;今义,色彩。句意:暮去朝来我也年老色衰。D.老大:古义,年纪大;今义,排行第一的。句意:自己的年岁大了我只得嫁给商人为妻。
22.D【详解】D.“目的是歌咏他们的丰功伟业”错误,目的是借歌咏历史人物的伟业来对韩侂胄之流进行讽刺和劝诫。
23.(3分)①蔚然成风②薪火相传③流连忘返(每空1分)
【详解】①处,根据后文“并且这种风气还带动了当地科举事业的发展”对读书风气的描述,可知前文是谈精读传家的做法在这里以及成为一种风气,据此可填入“蔚然成风”。“蔚然成风”意思是事物盛极一时,成为一种良好的风气。
②处,根据前后文对蜀口茶的制作工艺传承的描述,可知语境指局口茶的制作工艺已经一代代流传很久了,据此可填入“薪火相传”。“薪火相传”意思是比喻学问和技艺代代相传。
③处,根据前文“这里的古村原乡、特色美食也让无数游客”和后文“游客欣然向往的旅游目的地”的提示,可语境指游客不想离去,据此可填入“流连忘返”。“流连忘返”常形容对美好景致或事物的留恋。
24.(4分)示例:蜀口茶以清明前的茶叶最为名贵(或“蜀口茶的佳品是清明前的茶叶”),其汤色透明清澈,浓郁的醇香沁人心脾,香气久而不散。(两处语病,每处2分)
【详解】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
一是“蜀口茶的佳品是清明前的茶叶最为名贵”结构混乱,“佳品是……”和“以……最为名贵”句式杂糅,保留一个,可改为“蜀口茶以清明前的茶叶最为名贵”。
二是“汤色”与“沁人心脾”搭配不当,可改为“汤色透明清澈”,“浓郁的醇香沁人心脾”。
25.(6分)①比喻:文中第一段将油桐花瓣比作白雪,不仅点出油桐花瓣的颜色,还表现出油桐花瓣飘落的数量之多,姿态之轻盈。(3分,指明本体喻体1分,分析两个相似点2分)②拟人:“披”字赋予夕阳以人的动作,“披上了”动作温柔轻盈,表现出夕阳的温柔与多情。(3分,指明拟人之处1分,分析效果2分)
26.(6分)①首先是辐射威胁②为解决重力问题③在狭小空间内工作生活的心理压力
(每空2分)
27.【详解】
文题解读:
本次作文题目由写作材料、写作任务、写作要求三部分组成,是任务驱动型作文。
(1)解读材料
材料共有三句话。第一句“大贤秉高鉴,公烛无利光”出自孟郊的诗作《上达奚舍人》。意思是真正的贤人要随时准备拿出大镜子来照自己,不让自己有丝毫的瑕疵,做官做人要有自己的清廉准则,连公家的蜡烛这样的小东西、小利益,也绝对不会拿来给自己私用。
第二句话以周恩来、张定宇、廖俊波为例,体现他们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如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因而被称为“人民的好总理”“人民英雄”“人民的好公仆”。
第三句话言简意赅,回答他们获此殊荣的主要原因——人民在他们的心中无比重要(即人民至上)。
(2)分解写作任务
从写作要求来看,这是明显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
任务一:背景任务——“2022年10月16日,收看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做报告的实况直播之后”
必须明确体现此背景,可以是中国共产党或共产党员将“人民至上”奉为圭臬的事例,也可以是此方面的说理,至少应该明确提及此背景,出现类似“在2022年10月16日上午,收看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做报告”这样的句子。
任务二:内容任务——“作为中国未来的建设者,高中生应如何理解‘人民至上’”
必须明确回答此问题,写作内容有自己对“人民至上”的思考,选准角度,提出明确的观点。考生可以举例论述,分析材料中列举的事例(因为周恩来、廖俊波、张定宇正是共产党员中视人民为至上的先进人物),亦可以列举我国从古至今心系百姓的执政者,但不提倡通篇扩写材料中的三个事例。考生可以道理论证,如引用材料中的唐代诗句,引用材料外与此相关的名句;也可以由此生发联想,提出自己对此问题的见解。考生还可以对比论述:视人民为至上者,被人民牢记;视人民为奴仆者,人民唾弃等等。
任务三:应用任务——“宣讲稿”
细化为:写作者身份——高中生宣讲者,既是团员代表,也是和听众身份一样的一名中国未来建设者;听讲对象——学校的全体团员。
既是宣讲稿,在开篇之前应在格式上有所体现,如有“称呼”——全体团员们,有问候语,有“我的宣讲内容到此结束,谢谢大家”等等,总之,能体现出是一篇宣讲稿即可。
参考立意:
(1)坚持人民至上。
(2)为人民谱写新时代。
(3)民之所向,心之所向。
(4)以民为本,国家永昌。
(5)以民为本,人心所向。
参考译文:
作为人臣的正路,应顺从君王的使命并及时回报,不能专断,行事有原则而不随便附和,在职位上不妄自尊大,一定要对国家有好处,一定要对君王有补益,这样不仅自身尊贵而且子孙也能保住。因此,作为人臣的操行有“六正”“六邪”。所谓“六正”:一是事物萌芽未发,迹象征兆还未显现,只有他能清楚地看见存亡的机运,掌握得失的关键,在事态恶化之前预先制止,使君王能够比较超脱地高居于显贵尊荣的位置,天下的人都称誉他善事尊长,像这样的人,就是圣臣;二是胸怀宽广,心意清净,多进善言,通达理义,用礼仪来勉励君王,用良策来启示君王,顺从助长君王的美德,纠正补救君王的恶行,大功告成,事业确立,将好处归于君王,不敢独自夸耀自己的功劳,像这样的人,就是良臣;三是不顾惜自己的身体,早起晚睡,推举贤士从不懈怠,经常称引古代圣君贤王的行为事迹,来激励君王的意志,希望能够有所补益,使国家政权、天子宗庙都能安然无事,像这样的人,就是忠臣;四是能明察幽微不显的事件,预见成功与失败,(对失败)早做防备并进行补救,引导事物恢复原貌,堵塞漏危,杜绝致乱根源,将祸转变成福,使君王最终能无忧无虑,像这样的人,就是智臣;五是能沿用前代礼乐,奉行法治,胜任官位职掌,不计俸禄,推让赏赐,不接受礼物馈赠,衣冠端庄整齐,生活简朴,像这样的人,就是贞臣;六是当国家政治昏乱时,行为不阿谀逢迎,敢于触犯君王的威严,当面指出君王的过失,不怕被诛杀,即使令自身死亡,只要能使国家安定,也不后悔自己的所作所为,像这样的人,就是直臣。以上这些叫作“六正”。所谓“六邪”:一是安享官爵,贪恋俸禄,经营个人家室而不办公事,将自己的智慧才能隐藏不用,当君王迫切需要意见和办法时,仍然不愿尽臣子的职责,像这样的人,就是具臣;二是对君王所说的一律称好,对君主所做的全部赞同,暗中探求君王的嗜好,马上就进献给君王以娱乐君主的耳目,像这样的人,就是谀臣;三是内心充满了邪僻险恶,外表却谨小慎微,花言巧语,媚态悦人,却又嫉贤妒能,他想要进用的人,就宣扬那人的好处而隐瞒其恶行,他想要排挤的人,就宣扬那人的过错而掩盖其美德,使君王乱赏错用,赏罚不当,号令不能施行,像这样的人,就是奸臣;四是他的机智可以掩饰自己的错误,他的辩才可以进行游说,言辞反复变化,好像拼凑而成的各色花纹,在宫内离间亲骨肉,在宫外嫉贤妒能扰乱朝廷,像这样的人,就是谗臣;五是专权揽势,把持国家大政,以加强自己的地位,结党营私,使自己家族富有,像这样的人,就是贼臣;六是用邪僻之事来谄媚君王,使君王陷入不义,公开拉帮结伙,来蒙蔽君王的视线,颠倒黑白,混淆是非,使君王的恶名流布国内,传遍四方,像这样的人,就是亡国之臣。以上这些叫作“六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