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1张PPT)
过秦论
(第2课时)
高二年级 语文
第三段:秦始皇统一天下
秦王朝的极盛
前期: 奋余烈、履至尊、吞二周、亡诸侯
(攻天下) 取百越、却匈奴
后期: 焚百家、隳名城、杀豪杰、销锋镝
(守天下) 弱人民、守要害
设想: 据高城、临深渊、守要害、传万世
第四段问题导读
本段是从哪几方面来描述陈涉起义军的?
陈涉起义军是如何攻打秦国的,结果如何?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
疏通文意(第四段)
边远的地方
名作动,用瓮做
名作动,用绳系
下层百姓
被征发的人
平常的人
陶朱、猗顿
陶朱,春秋时期越国范蠡。他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后,离开越国到陶,自称陶朱公。因为他善于做生意而致富,所以后人常以“陶朱”为富人的代称。
猗顿,春秋时鲁国人。他向陶朱公学致富之术,畜养牛羊于猗氏南部,积累了很多财富。这里也是富人的代称。
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置身
率领
名作状,像云一样
名作状,像回声一样
担负
同“影”,名作状,像影子一样
使动
本段是从哪几方面来描述陈涉起义军的?
陈涉
起义军
出身——
才能——
兵力——
武器——
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
迁徙之徒
不及中人
疲弊之卒,数百之众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陈涉是如何攻打秦国的,结果如何?
一呼百应:云集响应
武器拙劣:斩木为兵
帝国灭亡:并起亡秦
根据史实,灭秦主力是项羽,登上皇位的是刘邦,作者为何略而不谈,却极写陈涉起义军?
作者写作目的是为了指出秦之过。写陈涉如此卑微的人,却能一呼百应,就说明了强秦并非毁于强大的外部力量,而是统治者自身出现了重大问题。面对九国诸侯的联合抗秦,秦不战而胜,而面对势孤力薄的陈涉起义军,秦却不堪一击,形成鲜明对比,更能体现秦之过。
第四段:小结
第四段写了陈涉起义与秦王朝的灭亡。通过强与弱,盛与衰,大与小,官与民的强烈对比,勾勒出陈涉势单力薄,率领疲弊之众人,却以摧枯拉朽之态迅速推翻秦王朝的历史画面,极具讽刺意味,为下文探究秦亡原因做铺垫。
第五段问题导读
作者认为秦王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最后一段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
疏通文意(第五段)
农具和木棍
锋利
因有罪而被征调去守边
乡,同“向”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比较
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
安置使有序。
使……朝见
古代天子的宗庙
作者认为秦王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文章卒章显志,作者总结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秦国在统一天下以后,已经由“攻”势转为了治理天下的“守”势,然而秦始皇仍然不施仁义,继续实施暴虐政策,如此导致了秦朝速亡。
作者为何要从“攻”与“守”角度谈秦的兴亡?
夫并兼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
——《过秦论﹒中篇》
作者为何要从“攻”与“守”角度谈秦的兴亡?
攻天下
守天下
高诈力
贵顺权
作者为何要从“攻”与“守”角度谈秦的兴亡?
攻天下
守天下
高诈力
贵顺权
秦朝
亡国
陈涉
九国
身份地位
武器装备
军队素质
谋略才干
瓮牖绳枢之子;迁徙之徒;
行伍之间
锄耰棘矜
谪戍之众;
疲弊之卒
不及中人
君主
钩戟长铩
九国之师
深谋远虑
非尊
非铦
非抗
非及
本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对比
本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对比
陈涉
九国
秦
③
①
②
本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对比
陈涉
九国
秦
<
<
亡秦
秦创业——雄心勃勃
秦日盛——所向披靡
秦统一——势如破竹
秦灭亡——一败涂地
秦教训
仁义不施
攻守势异
(叙事)
(议论)
文章总结
论据
论点
立意取材:以史实为论据,用观点统率材料
作者叙史料,不在情节的准确详细,而在于抓住了本质。在观点的统率下,文章对史实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如秦“取西河之外”,是商鞅用计谋而袭破其军的结果,文中以“拱手”二字概括;又如东方诸国曾多次合纵抗秦,皆被张仪等人的连衡策略所破,而文本把这些史实都集中在九国之师攻秦失败一事上来加以表现,体现了文章用史概括的特点。
文章结构:先叙后议,以叙代议
第一段(叙):秦孝公志在天下,商鞅佐之,奠定了秦
强盛的根基。
第二段(叙):秦国势力进一步扩张。
第三段(叙):秦始皇一统天下,秦帝国到达极盛时期。
第四段(叙):始皇既没,陈涉起义,一呼百应。
第五段(议):六国、陈涉与秦的比较。极力贬抑陈涉
起义军,更突显秦败亡在于内部原因,
即不施仁义。
作者用步步递进的手法蓄势,由秦孝公富强国力,到惠文王等壮大国势,及至始皇,记述了秦国由弱变强,再由强到弱,进而败亡的史实。作者以叙代议,于剪裁的叙事中寄寓观点,最后水到渠成地得出强秦灭亡的原因。
文章结构:先叙后议,以叙代议
文字语言:赋体写文,雄骏宏肆
清人姚鼐在《古文辞类纂》中评价本文“雄骏宏肆”,近人吴闿生在《古文范》中评价文章“通篇一气贯注,如一笔书,大开大阖”。
钱钟书说:“名家名篇,往往破体,而文体亦因此而恢弘焉。”这种极尽铺陈排比和渲染夸张,就是赋的写法。
150多年的历史,众多的国家、君主、人物和事件,作者写来游刃有余,这种赋的手法使文章纵横捭阖,酣畅淋漓,增强了论证的力量,使文章气势充沛,有说服力。
文字语言:赋体写文,雄骏宏肆
此外,文章骈偶句使用非常灵活,如“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字数不全相等;有时骈句包含在散句之中,如“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使读者在气势磅礴变化多样的文字中了解历史的经验教训。
文字语言:赋体写文,雄骏宏肆
通假字
合从缔交
赢粮而景从
百有余年矣
陈利兵而谁何
“从”同 “纵”,合纵之策
“景”同“影”。作状语,像影子一样
“有”同“又”
“何”同“呵”,呵问
古今异义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以为桂林、象郡
山东豪俊
宽厚而爱人
才能不及中人
古义:在这时 今义:连词
古义:把……作为 今义:认为
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山东省
古义:爱护人民 今义:丈夫或妻子
古义:平常的人 今义:见证人
词类活用
(一)名词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②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③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词类活用
2.名词作动词
① 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瓮,用瓮做;绳,用绳子系)
②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帝王,称帝称王)
词类活用
(二)动词活用
1.动词作名词
追亡逐北(亡,逃跑的军队)
2.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 外连横而斗诸侯 (斗,使……相斗)
② 伏尸百万,流血漂橹(漂,使……漂浮)
③却匈奴七百余里(却,使……退却)
词类活用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 崤函之固 (固,险固的地势)
②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利,有利的形势)
2.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①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愚,使……愚昧)
特殊句式
1.倒装句:介词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① 余威震于殊俗
②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
③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④ 锄榎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特殊句式
2. 被动句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为“表被动)
成语积累
①因利乘便:指凭借有利的形势。
②深谋远虑:指计划得很周密,考虑得很长远。
③比权量力:比较权衡两方面的权力和力量。
④同年而语:犹言相提并论。把不同的人和不同的事物放在一起谈论或看待。
⑤揭竿而起:坎削树木当武器,举起竹竿作军旗。比喻人民起义。
反馈与评价
1.下列各句中,划横线的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以致天下之士
B.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C.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D.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C
2.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阡陌,指田野上的小路,其中,“阡”指南北走向的小路,“陌”指东西走向的小路。课文中指“田野”。
B.春秋时期越国的范蠡自称陶朱公,后人常以“陶朱”为富人的代称。
C.黔首,战国时期和秦代对百姓的称呼,与“氓隶之人”“迁徙之徒”意思相同,都指下层百姓。
D.七庙,本指四亲庙、二祧庙和始祖庙,后泛指天子的宗庙。
C
反馈与评价
3.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席卷天下
A.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B.内立法度,务耕织
C.东割膏腴之地 D.却匈奴七百余里
D
反馈与评价
课后作业
根据《过秦论》的叙述,做一份秦的兴亡简史
时期 人物 疆域范围 事件 分期的依据
贾谊以其纵观天下,通览古今的博学与睿智,通过总结秦不施仁义二世而亡的教训来讽谏汉朝统治者。虽然由于历史局限,贾谊不能用历史唯物主义来找出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但是文章中洋溢着的炽热的爱国之情,值得我们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