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6张PPT)
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
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
——柳诒徵
孔子被后世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居“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影响力,是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们最早扩散去的。也正是他的弟子们,最早称他为圣人,比如弟子子贡就评价老师“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也。”
孔子是这样概括自己一生的: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身通六艺者(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七十二人。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
作者简介
作品介绍
“论”,编纂的意思;“语”,是语言的意思 。“论语”就是语言的编纂 。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由孔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
教育贡献
思想贡献
社会思想:仁、礼
政治思想:为政以德
创办私学,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
儒家学派创始人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多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199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获得者集会巴黎时的宣言
2600年前,孔子虽然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甚至有过“乘桴浮于海” 的梦想,但终其一生,他老人家的足迹也没有走出过今天山东、河南两省的地界。
然而,孔老夫子可能做梦也不会想到,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国力增强,他的学说作为中国的文化名片走向了五大洲、走进了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们中间。
影响
韩国
泰国
澳大利亚
北欧
现在,世界各地的人民通过风靡全球的孔子学院都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论语》
子路、
冉有、
曾皙、
公西华
侍 坐
(由)
(点)
(求)
(赤)
陪长者闲坐
古人有姓、名、字以及号。
长辈对晚辈说话
或表示自谦
称名
这四个人都是孔子的学生。
根据资料,当时,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与孔子的年龄分别是51、39、31、18、60岁。
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
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称季路。
曾皙:姓曾,名点,字子皙。
公西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
走近人物
子路,仲由(前542年―前480年),字子路,又字季路,“孔门十哲”之一,“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受儒家祭祀。以政事见称,为人伉直鲁莽,好勇力,事亲至孝,跟随孔子周游列国,做孔子的侍卫,深得孔子的器重。
走近人物
曾皙,名点,宗圣曾子的父亲,字子皙。信奉儒学。崇拜孔子,父子同师孔子,学习儒家学说,并付诸实践,但未与孔子周游列国。他痛恨当世礼教不行,立志改变现状,孔子认为他是有进取心的狂放之士。
走近人物
冉有,名求,字子有,春秋末年著名学者、孔子门徒。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受儒教祭祀。以政事见称。多才多艺,尤擅长理财,曾担任季氏宰臣。
走近人物
公西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春秋末年鲁国学者,72贤人之一,比孔子小四十二岁。孟武伯曾经向孔子问起公西赤,孔子回答说:“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在孔子弟子中,公西赤以长于祭祀之礼、宾客之礼著称,且善于交际,曾“乘肥马,衣轻裘”,为孔子出使齐国。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孔子问志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四子以年龄大小为序排列,坐一起闲谈,表现了师生关系的亲密无间,为下文的对话渲染了一种轻松和谐的气氛。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坐在孔子身旁陪伴侍奉。
孔子说:“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不要因为我(年纪大)就不说了。
(你们)平时总说:‘没有人了解我!’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介词,因为
介词,“于”,比
状语后置
一日乎尔长
通“已”,停止
平日,平时
宾语前置
不知吾也
作“辄”解,常常,总是
有的人
动词,做
宾语前置
以何哉
和蔼可亲、平易近人
循循善诱
子路(仲由)言志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 乎大国之间,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
由也为 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子路轻率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常受外国军队的侵略,接着内部又有饥荒;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后,我就可以使人人都有勇气,并且行事合乎礼仪。”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轻率,不加考虑的样子
夹处
于,在
施加
军队
状语后置
以师旅加之
因以饥馑(加)之
接续
接下来
治理
代词,指这个国家
等到
形容词作名词,勇气
合乎礼仪的行事准则
微笑
饥馑指饥荒。
五谷不熟曰饥,蔬菜不熟曰馑。
用
治理一个受大国侵略而且遭受饥荒的千乘之国,并保证三年内使人民勇于作战并懂得义理。
子路(仲由)
有抱负、自信、坦诚,
却较鲁莽、轻率。
志:
性格:
侧重强国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冉有(冉求)言志
“冉有!你怎么样?”
冉有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之后,就可以使人民富足起来。至于礼乐教化,(自己的能力是不够的),只好等待着修养更高的君子(来推行了)。”
宾语前置
尔如何
计算面积的单位,纵横,方圆
或者
使……富足
至于
等待
治理一个小国,三年内使人民富足。
至于礼乐教化,还难办到。
冉有(求)
谨慎小心
谦虚退让
志:
性格:
侧重富民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 会同, 端 章甫,愿为小相焉。”
公西华言志
“公西华!你怎么样?”
公西华回答说:“不敢说我能胜任,但是愿意在这方面学习。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 。”
动词,胜任
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
连词,或者
会:诸侯在非规定时间朝见天子。
同:诸侯一起朝见天子。
名词作动词,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诸侯祭祀会盟时主持赞礼及司仪的官
能在诸侯举行祭祀或会盟时担任一个“小相”。
公西华(赤)
谦恭有礼,
娴于辞令。
志:
性格:
侧重以礼治邦
“点!尔何如?”
鼓瑟 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浴乎沂, 风乎舞雩, 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曾皙(曾点)言志
“曾皙!你怎么样?”
这时曾皙弹瑟的声音逐渐稀疏了,接着铿的一声,放下瑟站起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个人的为政的才能不同。”
孔子说:“有什么关系呢?只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
曾皙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我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青少年,一起在沂水里洗洗澡,在舞雩台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回来。”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同曾皙的想法啊。”
名词作动词,弹奏
同“稀”,
稀疏
放下
起身、站起来
才能/讲述
介词,和、跟
妨碍
宾语前置
伤何乎
只是,不过
莫,同“暮”
已经
名词作动词,戴帽子
介词,在
状语后置
乎沂浴
乎舞雩风
名词作动词,吹风,乘凉
唱歌
长叹的样子
赞成
暮春时节,脱下冬衣,穿上春衣,和五六个20岁左右的成年人,带着六、七个少年,在沂水边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回来。
曾皙(点)
淡泊功名、逍遥洒脱、从容淡定
志:
性格:
侧重以礼治国
曾皙的“志”具体是什么?
曾皙没有直接说明怎样从政治国,而是描绘出一幅“春光明媚、惠风和畅、天人和谐”的美好图景。这幅“暮春咏归图”,实际上就是委婉展现了曾点出世为政的理想,即所治理的国家安定自主、百姓自由幸福的太平盛世。
为何与点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以礼治国
避世隐居
太平盛世
为什么“孔子喟然与点”?
解析儒家之志
(一)三子之撰
子路:侧重强国
冉有:侧重富民
公西赤:侧重以礼治邦
求仕
(二)曾皙之志
独善其身
盛世愿景
为国以礼
求 乐
子路等人的抱负思想很了不起,但总离不开自我英雄主义,我可以如何,我要如何……而且都偏于从政治着手,都想治国安邦,虽有骄谦之分,但并无本质之别,都在为政。
——南怀瑾《论语别裁》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 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方位名词作动词,走在后面
语气助词连用,“罢了”
指示代词,那
用
谦让
状语后置
以礼为国
孔子评志
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皙走在后面。曾皙说:“他们三位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
(孔子说):“治国要用礼,可是他(子路)的话毫不谦让,所以笑他。”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孔子评志
“难道冉有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
“怎么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就不是国家呢?”
“难道公西华讲的不是国家的事吗?”
“宗庙祭祀,朝见天子,不是诸侯国(的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相,那么谁能做大相呢?”
国家大事
语气助词,无实义
疑问代词,怎么
做
代词,指诸侯
形容词作名词,小相、大相
国家
子路
名“由 ”
曾皙
名“点 ”
冉有
名“求 ”
公西华
名“赤”
哂
与
赞
惜
礼
人物 孔子 态度 孔子评志
子路
冉有
公西华
曾皙
赞之
哂之
惜之
与之
“其言不礼”
“求则非邦也与”
“赤则非邦也与”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吾与点也”
赞成他的治国理想,但认为他不够谦虚
与孔子的观点相同,得到孔子的赞扬
赞成他的治国志向,肯定他的谦虚态度,但认为他低估了自己安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
没有正面加以评价,但可以看出是满意的
三子言志越来越谦虚
三子对礼越来越重视
三子之志是治国手段
曾点之志是最高境界
为国以礼
整体感知、结构划分
这是一篇什么题材的文章?根据内容,课文可划分为几个部分?
记叙为主的语录体散文
全文围绕谈“志”展开
孔子问“志”
弟子言“志”
孔子评“志”
1.教学民主、尊重学生
侍坐 鼓瑟 各言其志
2.和蔼可亲,平易近人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耐心解惑
3.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你觉得孔子是怎样的一位老师?
孔子之志
基本特征即为人人敬老,人人爱幼,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家家安居乐业,没有差异,没有战争。
大同世界
本文主旨
文章记录的是孔子和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这四个弟子“言志”的对话,生动地再现了孔子让学生畅谈志向的情形。反映了儒家“足食足兵”“先富后教”“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及孔子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1、找出句中的通假字
①鼓瑟希,铿尔
②莫春者,春服既成
③唯求则非邦也与
①鼓瑟希,铿尔:希,通“稀”,稀疏
②莫春者,春服既成:莫,通“暮”,
暮春,阴历三月。
③唯求则非邦也与:与,通“欤”,语气词。
2、古今异义
①如会同,端章甫 会同
②加之以师旅 师旅
①如会同,端章甫
古:诸侯相见、诸侯共同朝见天子
今:跟有关方面会合起来(办事)
②加之以师旅
古:泛指侵略的军队
今:军队编制单位之一
3、词类活用
①端章甫:
②风乎舞雩:
③三子者出,曾晳后:
④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⑤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
①端章甫:端,名作动,穿礼服;章甫,名作动,戴礼帽
②风乎舞雩:风,名作动,吹风
③三子者出,曾晳后:后,名作动,落后
④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小、大,形作名,小相、大相
⑤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勇,形作名,勇气
4、判断文言句式
①以吾一日长乎尔:
②毋吾以也:
③不吾知也:
④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⑤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⑥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⑦异乎三子者之撰:
⑧浴乎沂,风乎舞雩 ,咏而归:
⑨为国以礼:
4、判断文言句式
①以吾一日长乎尔: 状语后置
②毋吾以也:宾语前置
③不吾知也: 宾语前置 即:“不知吾也”
④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宾语前置
⑤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宾语前置
⑥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状语后置
⑦异乎三子者之撰: 状语后置
⑧浴乎沂,风乎舞雩 ,咏而归: 状语后置
⑨为国以礼:状语后置
5、划线重点实词解释:
①居则曰:
②摄乎大国之间:
③加之以师旅:
④比及三年:
⑤且知方也:
⑥舍瑟而作:
⑦异乎三子者之撰:
⑧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⑨咏而归:
⑩吾与点也:
5、划线重点实词解释:
①居则曰:居,闲居,平时在家
②摄乎大国之间:摄,夹、迫近
③加之以师旅:加,加到……上
④比及三年:比及,等到
⑤且知方也:方,道,是非准则
⑥舍瑟而作:舍,放下;作,起
⑦异乎三子者之撰:撰,陈述
⑧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何伤,何妨
⑨咏而归:咏,唱歌
⑩吾与点也:与,赞成
6、解释重点虚词:
以 ①以吾一日长乎尔:
②毋吾以也:
③则何以哉:
④加之以师旅:
如 ①如或知尔:
②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③如其礼乐:
而 ①子路率尔而对曰:
②舍瑟而作:
③非诸侯而何:
6、解释重点虚词:
以 ①以吾一日长乎尔:介词,因为
②毋吾以也:动词,认为
③则何以哉:动词,做
④加之以师旅:介词,用
如 ①如或知尔:假如
②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或者
③如其礼乐:至于
而 ①子路率尔而对曰:连词,表修饰。
②舍瑟而作:连词,表顺接。
③非诸侯而何:连词,表并列。
(三)重点句子翻译:
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2、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3、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4、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5、非曰能之,愿学焉。
6、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7、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8、夫子何哂由也?
9、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