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度上学期辽西联合校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但是,所谓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交融,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意与境交融之后所生成的这个“意境”是一个新的生命,不明白这一点,就很难讨论关于意境的其他问题了。
②若论境与象的关系,首先应当承认境生于象,没有象就没有境。刘禹锡所谓“境生于象外”常被人引用和发挥。尽管刘禹锡说“境生于象外”,但其实也不否认这一点。细读其《董氏武陵集纪》全文,其中有一段话称赞董铤的诗:“心源为炉,笔端为炭,锻炼元本,雕砻群形,纠纷舛错,逐意奔走。”可见刘禹锡也十分重视象的摄取与加工。境生于象只说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还有另一个方面就是境超乎象。由象生成的境,并不是一个个象的和,而是一种新的质。由于加入了作者和读者主观因素,意境超出客观的、具体的象之上,也就超越了具体的时间与空间,而有了更大的自由、更多的想象余地。杜甫登上高高的慈恩寺塔,“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借用这两句诗可以说明超乎象而进入境的情况。没有大地就没有飞升的起点,但不飞离地面也不能进入意境。
③所谓境超乎象,并不意味着意境的形成必须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确,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多指那些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松、菊、香草、美人,庶几近之。但中国一向对意象的理解却不限于此,那种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意象也不很普遍。只要是熟悉中国诗歌的人都知道,意境的形成不一定要靠比喻、象征和暗示。诸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以上这些最见意境的诗句都不是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把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硬搬过来套在中国传统诗歌的意境上,总显得不那么合身。
④总之,境与象的关系全面而确切的表述应该是:境生于象而超乎象。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
(选自袁行霈《境与象》)
材料二:
①诗歌意境,从表现对象分,有“物意境”“事意境”“情意境”“理意境”。
②所谓“物意境”,也叫“物境”,就是以“物”为表现对象的审美意境。山水诗、咏物诗、山水画、花鸟画中多有此类意境。“物境”具有令人身临其境的“形似”的审美特点。如:“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桃花春水渌,水上鸳鸯浴。”这些都是“物境”名句,一个个逼真如画,历历在目,令人有“处身于境”、目悦神怡之美感。
③所谓“事意境”,也叫“事境”,就是以事为表现对象的审美意境。叙事诗、咏史诗和写人诗中多有此类意境,此外古典戏曲、小说和散文中也往往有此类佳作。事境有大有小,有时一句诗就是一个事境,如“少小离家老大回”“风雪夜归人”“落花时节又逢君”;有时一首诗是一个事境,如《孔雀东南飞》《长恨歌》和《卖炭翁》。事境的审美特点是“近”,贴近生活,真实可信,所以才能获得“亲切不泛”的美感享受。
④所谓“情意境”,也叫“情境”,就是以“情”为表现对象的审美意境。抒情诗、抒情小赋、抒情散文和音乐、戏曲中多有此类意境。在古典诗歌中,有直抒其情成境者。如赵嘏《忆山阳》:“折柳城边起暮愁,可怜春色独怀忧,伤心正叹人间事,回首多惭江上鸥。”金圣叹评云:“看他四七二十八字,中间杂用“愁”字、“怜字、“忧”字、“伤”字、“叹”字、“惭”字,凡若干悲苦字成诗,知先生怀忧,真有甚深者也?”但更多的是借景抒情而成境者。如汉乐府《西洲曲》:“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又如苏轼《水龙吟》:“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李白是写情境的圣手,他有许多这方面的名句,诸如“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在李白笔下,风、水、月皆成为情的化身,而又是那样亲切自然,尽情尽理,真是大家风范。
⑤所谓“理意境”,也叫“理境”,就是以“理”为表现对象的审美意境。如果说“情境”的审美特点是求“美”的话,那么“理境”的审美特点则是求“真”。玄言诗、哲理诗、议论散文、寓言、写意画中多有此类意境。如“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些都是直言其理的名句,还有借景言理的,如崔颢《黄鹤楼》一诗,金圣叹评云:“他何曾是作诗,直是直上直下放眼恣看,看见道理却是如此。”什么“道理”呢?就是“黄鹤”飞了,“昔人”去了,甚至他们早都死了,而“楼”还存在着。生命是有限的,空的,只有“楼”是无限的,实的。所以,感叹生命无常、人生短暂,便是这首诗的道理。这些道理是通过昔人、黄鹤、楼、白云、此地、千载等时空意象表现出来的。前者所举名句,或理,或意,都浸泡在浓郁的感情里;后者所举的“道理”则隐含在意象之中。所以朱光潜先生说:“诗有说理的,但是它的“理”融化在赤热的情感和灿烂的意象之中,它绝不说抽象的未受情感饱和的理。”
(选自古风《意境探微》)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意境是一个联系着主观与客观、作者与读者的想象世界。研究意境问题的基础是承认其独特性。
B.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境与比喻、象征和暗示无关,所以不能机械套用英美意象派的相关理论。
C.抒情诗、抒情小赋中多有以“情”为表现对象的审美意境,这种“情境”既有直抒其情的,也有借景抒情的。
D.“理境”以呈现“真”理为审美追求。这种“理”或者浸泡于浓郁的情感中,或者隐藏于意象背后。
2.以下学者关于意境的论述,不能作为材料一中画横线观点的证据的一项是()(3分)
A.意境是生活形象的客观反映方面和艺术家情思理想的主观方面在有机统一中所反映出的客观生活的本质真实。李泽厚
B.意境作为丰富的美学想象的产物,具有直接性和间接性的特点。其中间接性是指读者通过联想、想象进行再创造的美学境界。-李元洛
C.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宗白华
D.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成篇之后,观其气貌,有似等闲不思而得,此高手也。有时意静神王,佳句纵横,若不可遏,宛如神助。-皎然
3.下列诗句从意境表现对象的类型来看,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A.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B.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C.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D.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4.材料一第②、③段在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上有什么不同之处?请简要概括。(4分)
5.曹操《短歌行》中有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请根据材料中的观点,谈一谈你对这四句诗的意境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牵风记(节选)
徐怀中
“野政文工团”派出一个小分队,来九团慰问演出。思想内容没得说,可是出来进去总是那么几个熟悉面孔,太乏味了!台下开始发难:“不看!不看!不看!”
最初只有少数人起哄,像是受到恶性传染,到处尖声刺耳地打起了口哨。
报幕人从大幕中缝处钻出来,他每次出现,观众都以为演出将会做出重新调整。台下又狂呼乱喊起来:“出来一个坤角儿!出来一个坤角儿!”
宣传队队长亲自到大幕前讲话,面目严肃到不可能更加严肃:“我可以负责地向你们声明,我们这里没有什么坤角儿,绝对没有!”
“有!”“有!”台下齐声揭露。
小分队里确实有两位女演员,可是今晚排定的节目单里没有女角,分派她们俩反串鬼子兵。
团长齐竞接到报告,风风火火地赶来了。
有人认出了团长,彼此提醒:“一号!”“一号!”
前面几排观众端端正正坐好了,远处的人似乎觉察出有什么不对头,也都不敢再出声了。齐竞这才开始队前训话:“丢人现眼!给八路军丢人现眼!给“虎团”全团将士丢人现眼!”
全场空气像是凝结在一处,紧张极了,大家都听到自己的心咚咚地跳。齐竟转身向当值的现场总指挥挥手说:“解散!各单位带回!”
老乡们叹息说,可惜一台好节目,就这样吹灯拔蜡了。
“请等一下!请等一下!”传来一个女孩子的呼喊声。
“虎团”团长齐竟远远看到,那个女孩子站在场地最后,一只手抱着长长的一个什么物件。她很有自信的样子,脸上总挂着那么一丝天然的微笑。
女孩仰起脸,向高居于舞台台口的齐竞提出交涉:“首长同志,你好!碰巧我带着古琴,就由我为大家弹奏一支曲子可以吗?”
一个花季少女怀抱古琴,突然出现在队列前,齐竟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陪同女孩子的地方干部上前说明,她是从北平来的女学生,名叫汪可逾。路经此地,正好赶上“虎团”在开晚会。
齐竞脸上顿时感觉热辣辣的,这一下,让沦陷区来的女学生看笑话了!应该欣然接受,还是婉言谢绝呢?他心想,作为现场的最高指挥员,决不可冷冰冰地板起面孔,对着如此天真烂漫的一种想法,劈头一瓢冷水浇下来。“欢迎欢迎!请到台上来!请到台上来!”齐竟正式发出邀请。
汪可逾登上舞台,她已经高兴得迫不及待解开琴囊,取出了古琴。
“啊哟天哪!这不是一张宋代古琴吗?”齐竞随口吟诵出了白居易《废琴》诗句:“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古声淡无味,不称今人情。”女学生也来了兴致,以白居易的另一首诗做回应:“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心静即声淡,其间无古今。”
老乡们也都重新围拢上来,等待恢复演出。自然是由齐竞担任了报幕员:“安静!安静!现在请小汪同学为大家演奏一支古琴曲,好不好啊?”
“好!”
只见汪姑娘缓缓抬起右臂腕,纤纤素手弹出了一个散音-空弦音。她的这张宋琴共鸣极佳,洪亮一如铜钟。
离开舞台一段距离,便可以隐约听到远处接连不断的炮声。台下观众早把战火纷飞隆隆炮声诸脑后了,一支古琴曲营造出了超乎音响感受的一种空幻氛围,清风明月,万籁俱寂,令全场军民泰然心悦,陶醉不已。
二十世纪末,军事科学院一个战史编写小组重访太行山根据地。抗战初期许多著名战例,便发生在这一带,
日军发起规模空前的一九四二年五月大“扫荡”,此地也正是遭受祸害的中心地区。当地七八十岁以上的老人,
全都作为亲历者接受了采访。
让来访者大失所望,老人们对当年战斗中许多生动感人的细节记忆很模糊,掏不出他们几向话了。而要成年未成年的一个北平女学生,以她尚不娴熟的技艺弹奏了几支古琴曲,老人们却至今难以忘怀,连种种细节都能讲得出来。那位汪姑娘怎样席地而坐,怎样将古琴架在双腿上,又怎样缓缓抬起右腕,以右手中指尖弹拨出一个空弦音。
那天独立第九旅举办的军民同乐晚会,远远超出了娱乐的涵义,令战史编写组各位将校难以置信。
而事实上,那个夜晚军情正是十万火急。日军已经完成隐蔽合围部署,并组成了“挺进杀入支队”,企图对太行区领导机关来一个迅雷不及掩耳的向心奔袭。我军则采取“敌进我讲”战术,适时向日军后方交通线和据点发起猛烈攻击,迫敌回援,变被动为主动。敌我双方作战指挥的电报讯号往返交错,在茫茫夜空织成了一张无形的网。汪姑娘的古琴曲,悠悠然穿过那张炽热的电讯网,随疾风流云远远传向四方。
齐竞接到指挥部加急电报,来不及先向汪姑娘打一声招呼,让她终止演奏,而是直接向全场宣布:“全体起立!出发!”
转眼之间,台上已经空空的了,幕布一收,再看不出这里有过什么舞台的痕迹。“一号”和他的两名警卫员已经上马了,团民运科科长跑来报告,说那个北平女学生向他报名参军,非跟着部队走不可。齐竞一听就急了:“你有脑子没有?她拿着边区政府的介绍信,要去太行二中,你半路把人给拐跑了,怎么交代?”远远看见,小汪深一脚浅一脚向这边跟跑过来,他指头戳着民运科科长的鼻子尖喝令:“甩掉她!听清楚了,甩掉地!”
齐竞一抖缰绳飞奔而去,两名骑兵通信员紧随其后,消失在黑暗中。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慰问演出的演员人数少,都是老面孔,加上没有女演员,导致战士对节目失去兴致,又是起哄又是狂呼乱喊。
B.团长齐竞的出场让慰问现场乱糟糟的局面迅速发生了改变,由此可见齐竞在九团战士中的影响力。
C.老人们对于晚会上汪可逾的演奏记忆犹新,而对当年战斗中的细节记忆模糊,说明演奏效果的不同寻常。
D.齐竞对民运科科长的喝令简短而有力,既体现其军人身份,又暗示出军情紧急,包含着对汪可逾安全的担心。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战士的发难,团长的训斥,老乡们的感叹,为后面女主人公汪可逾的出场并演奏蓄势,情节上跌宕起伏。
B.小说对团长齐竞的语言描写精彩传神,特别是队前训话和吟诵诗句两处,前后形象判若两人,对比鲜明。
C.文中描写汪可逾的音乐演奏很有艺术特色,如“超乎音响感受的一种空幻氛围”等句,都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
D.画横线的句子一方面概括小说的写作背景,另一方面开启下文,由军民同乐的晚会写到严峻的战争局势。
8.小说节选部分可看出汪可逾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4分)
9.《牵风记》是战争题材的小说,为何要对女主人公汪可逾的演奏进行详细描绘?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高祖武皇帝讳裕,字德舆,小名寄奴,彭城县绥舆里人,汉高帝弟楚元王交之后也。及长,身长七尺六寸,风骨奇特。家贫,有大志,不治廉隅。事维母以孝谨称。
初为冠军孙无终司马。安帝隆安三年十一月,妖贼孙恩作乱于会稽,晋朝前将军刘牢之东讨。牢之请高祖参府军事。十二月牢之至吴而贼隧道屯结牢之命祖与数十人觇贼远近会遇贼至众数千人高祖便进与战所将人多死,而战意方厉,手奋长刀,所杀伤甚众。牢之子敬宣疑高祖淹久,恐为所困,乃轻骑寻之。既而众骑并至,贼乃奔退,斩获千余人,推锋而进,平山阴,恩遁还入海。十一月,刘牢之复率众东征,屯上虞,使高祖戍句章城。句章城既卑小,战士不盈数百人。高祖常被坚执锐,为士卒先,每战辄摧锋陷阵,贼乃退还浃口。于时东伐诸帅,御军无律,士卒暴掠,甚为百姓所苦。唯高祖法令明整,所至莫不亲赖焉。孙恩自奔败之后,徒旅渐散,惧生见获,乃于临海投水死。
桓玄为楚王,将谋篡盗。玄从兄卫将军谦屏人问高祖曰:“楚王勋德隆重,四海归怀。朝廷之情,咸谓宜有揖让,卿意以为何如?”高祖既志欲图玄,乃逊辞答曰:“楚王,宣武之子,勋德盖世。晋室微弱,民望久移,乘运神代,有何不可!”谦喜。
初,高祖家贫,尝负刁逵社钱三万,经时无以还。逵执录甚严,王谧造逵见之,密以钱代还,由是得释。高祖名微位薄,盛流皆不与相知,唯谧交焉。桓玄将篡,谧手解安帝玺绂,为玄佐命功臣。及义旗建,众并谓谧宣诛,唯高祖保持之。癸亥,上崩于西殿,时年六十。
(节选自《宋书·武帝本纪》)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十二月/牢之至吴而贼缘道/屯结牢之/命高祖与数十人/觇贼远近/会遇贼至/众数千人/高祖便进与战/
B.十二月/牢之至吴而贼缘道/屯结牢之/命高祖与数十人觇贼远近/会遇贼/至众数千人高祖便进与战/
C.十二月/牢之至吴/而贼缘道屯结/牢之命高祖与数十人觇贼远近/会遇贼至/众数千人/高祖便进与战/
D.十二月/牢之至吴/而贼缘道屯结/牢之命高祖与数十人/觇贼远近/会遇贼/至众数千人/高祖便进与战/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字,在本名之外另取的与本名意思有某种关系的名字。如:辛弃疾,字幼安。古人幼时取字。
B.隆安,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以纪年的一种方式,汉武帝首创。每个朝代新君即位,一般更改年号,称为改元。
C.四海,指天下、全国,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其同义的词语还有海内、宇内、八荒、九州等。
D.本纪,中国古代纪传体史书中的帝正传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中有本纪十二篇。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裕志远敬亲。刘裕家境贫寒但是志向远大,不拘小节,因孝顺继母面被世人称颂。
B.刘裕作战勇敢。在会稽与孙恩作战时,他手握长刀,杀入敌阵,杀伤的敌人无数。
C.刘裕治军有方。东伐将领很多治军不严,士兵肆意抢掠,只有刘裕军队,受到欢迎。
D.刘裕城府颇深。恒玄有篡权之意后,桓谦试探刘裕想法,刘裕假作恭顺,消除疑虑。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牢之子敬宣疑高祖淹久,恐为贼所困,乃轻骑寻之。(4分)
(2)高祖常被坚执锐,为士卒先,每战辄摧锋陷阵,贼乃退还浃口。(4分)
14.在众人都认为王谧该杀的时候,刘裕为什么要保护他?请简要说明原因。(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梦后寄欧阳永叔
梅尧臣①
不趁常参久,安眠向旧溪。五更千里梦,残月一城鸡。
适往言犹在,浮生理可齐②。山王③今已贵,肯听竹禽啼。
[注]①写作此诗时作者54岁,在宣城居丧,而欧阳修当时已官为翰林学士。②浮生理可齐:想到这人生。不也和一场梦一样?③山王:指山涛、王戎。二人皆为晋时名士,与阮籍、嵇康等合称“竹林七贤”。山涛官职很高。勤政爱民,他曾举荐过好友嵇康。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题是“梦后”,诗的重点也是抒发梦后感怀,但诗先从未入梦时写,交代自己的情况作为梦的背景。
B.首联虚写自己离开朝廷已经很久、安居在故乡。但对后面写梦起了重要作用。唯有“不趁常参久”与友人离别多日,所以思之切。形诸梦寐。
C.颔联写诗人在梦中走过“千里”,“五更”时醒来。看到的是屋梁“残月”,听到是满城鸡啼。这种眼前光景与梦境联系起来。就有了说不尽之意。
D.第五句的“往”,指梦中的魂“往”到京城与欧阳修相见,是承“千里梦”而来的。“言犹在”是梦后记忆。梦中“言犹在耳”,顷刻只剩下“残月”鸡声。
16.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 , ”写诗人极目远眺看到的景致,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受。
(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用来表现攀登中山路崎岖、时间飞逝的句子是“ , ”。
(3)酒是水质的诗,诗是心酿的酒。古代文人与酒有不解之缘。《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苏轼以清酒祭月,来表达对人生和历史的感慨;酒在诗词中,也有柔情腻的一面,《声声慢》中“ ”写到李清照用酒来打发诉不尽的愁情。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他决定选择水稻杂种优势利用作为自己的攻关方向时,并不知道世界上已有美国、日本等国的科学家从事过研究,而且没有成功。① 况且,他还得顶着研究水稻杂种优势利用是“对遗传学的无知”等权威学者的指责和压力。他根据自己的实践,以科学家的胆识和眼光断定杂交水稻研究具有光辉的前景,他决心( )地坚持研究。
因为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自花授粉作物自交不衰退,因而杂交无优势”的论断明白无误地写在美国著名遗传学家辛诺特和邓恩的经典著作、五六十年代美国大学教科书《遗传学原理》中,由此有人嘲笑“提出杂交水稻课题是对遗传学的无知”。
在理论与事实发生矛盾时,袁隆平的态度是尊重权威但不崇拜权成,不能跟在权威后面( ),不敢越雷池一步,他不迷信权威的每一个观点,他知道,自己直接观察到的一些事实表明水稻具有杂交优势,“无优势论”是没有( )依据的推论,这一推论与自交系的杂交优势现象相矛盾:玉米自交系继续自交不再引起衰退现象,但杂交能产生强大的优势;而天然的自花授粉植物品系(天然自交系)自交也不退化,② 袁隆平坚信搞杂交水稻研究有前途,勇敢地向“无优势论”这一传统观念挑战,( )拉开了我国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序幕。
18.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义无反顾 亦步亦趋 试验 从而
B.义不容辞 亦步亦趋 实验 进而
C.义不容辞 步人后尘 试验 进而
D.义无反顾 步人后尘 实验 从而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在他决定选择水稻杂种优势利用作为自己的攻关方向时,并不知道世界上已有美国、日本等国的科学家从事过研究,但没有成功。
B.他决定选择水稻杂种优势利用作为自己的攻关方向时,并不知道世界上已有美国、日本等国的科学家从事过研究,而且没有成功。
C.他在决定选择水稻杂种优势利用作为自己的攻关方向时,并不知道世界上已有美国、日本等国的科学家从事过研究,但没有成功。
D.他在决定选择水稻杂种优势利用作为自己的攻关方向时,并不知道世界上已有美国、日本等国的科学家从事过研究,而且没有成功。
20.下列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A.①这无疑是一道世界难题。②杂交也一定能产生杂种优势。
B.①这无疑是一道世界难题。②为什么杂交却不能产生杂种优势呢?
C.①这难道不是一道世界难题吗?②杂交也一定能产生杂种优势。
D.①这难道不是一道世界难题吗?②为什么杂交却不能产生杂种优势呢?
(二)语言文字运用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冬奥会开幕式二十四节气倒计时短片通过文字与影像相结合的形式,将中华五千多年农耕文明积淀下来的精华-二十四节气及其诗文同当代冰雪运动完美融合与呈现,给人们带来①。
节气与诗文的联系古已有之,在姹紫嫣红的中国古代诗词大花园中,节气诗词是一朵绚丽的奇葩。唐宋是气诗创作的高峰。文人墨客创作了难以计数脍炙人口的节气诗词,如“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鸟弄桐花日,鱼翻谷雨萍”,②跃然纸上。描绘秋季各节气景象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燕衔余暑去,虫唤嫩寒来”“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风卷清云尽,空天万里霜”,把秋天时序变换的气象呈现出来。
节气诗词让人更好地感知自然气息,真切地体会融入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亲密与诗意,成为人们穿越时空、与诗人共同感受自然节律、让生活充满诗情的重要凭依,潜移默化地镌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气质中,散发着中华民族所特有的魅力。这也是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二十四节气倒计时短片③。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成分,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3个字。(6分)
22.文中画横线处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
四、写作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白岩松:我三十岁的时候没觉得自己挺帅的,觉得自己毛病很多,当隔了二十年回头看的时候,原来自己也年轻过,自己的头发原来那么多。
史铁生:当我刚不能走路的时候,坐在轮椅上,天天怀念能打篮球的时光,每天的怀念非常痛苦。过几年,在轮椅上生了褥疮,浑身难受,我天天怀念不痒不疼、安安静静坐在轮椅上的时候。又过几年,得了尿毒症,我总去透析,这时候,我总是怀念当初仅仅是有褥疮的轮椅时光……
西方谚语:你所浪费的今天,是昨天逝去的人奢望的明天;你所厌恶的现在,是未来的你回不去的曾经。
上述材料给处在高一阶段的我们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材料和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1.B “与比喻、象征和暗示无关”错误。原文“意境的形成不一定要靠比喻、象征和暗示”意味着相关,但并非唯一因素。
2.D 皎然的话强调应当深入采掘、遴选境象,才能获得浑然天成的佳句,并未论及象和境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创造性。其他选项都能证明作者或读者的主观因素对客观“象”的超越。
3.A A.“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为“物意境”。
B.“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为“事意境”。
C.“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为“事意境”。
D.“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为“事意境”。
4. 第②段的论证思路是层进式,先说“境生于象”后说“境超于象”。(1 分)第③段围绕中西方关于意境理论的相同和不同点而展开,先略说相同,后详说不同,最后得到不能机械套用西方理论的结论。(1 分)就论证方法而言, 第②段特殊在使用比喻论证,(1 分)第③段特殊在使用对比论证。(1 分)
5. 这四句诗的意境来源于客观物境,又超越于物境的简单叠加。(2 分)四句诗意境的形成既有比喻、象征、暗示的因素,(比如“乌鹊”“树”都可以被看作有某种象征、隐喻意义)但也有非比喻、象征、暗示的因素。(比如其中流露的奔劳无助的情感)(2 分)四句诗意境的类型兼有“物意境”与“情意境”的成分。既让人有身处其境的真实感,又能借景抒情,传递诗人的情感与追求。(2 分)
6.A A 项,错在“没有女演员”。原文,“小分队里确实有两位女演员,可是今晚排定的节目单里没有女角,分派她们俩反串鬼子兵。”所以,“女演员”应换成“女角”。
7. C C 项,“超乎音响感受的一种空幻氛围”是正面描写汪可逾的古琴演奏的效果。
8. ①自信积极。她总是自信的样子,脸上总挂着那么一丝天然的微笑,主动提出自己上舞台表演,还和团长齐竞以诗句唱和。②追求进步。她看到部队出发,就非跟着部队走不可,还深一脚浅一脚跟跑过来。③勇敢无畏。在战火纷飞、军情紧急的情况下,汪可逾席地而坐,从容演奏,表现了她的勇敢无畏。(一点 2 分,答出两点即可)
9. ①汪可逾所演奏的美好音乐与残酷的战争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掲示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追求的主旨。②与后文二十世纪末战史编写小组到太行山根据地重访的内容相呼应,突出了汪可逾演奏古琴曲的意义,这次演奏不仅仅是娱乐,更是人们对抗战胜利的乐观与自信的体现。③一面写战火纷飞、电报讯号往返交错的战争局势,一面写吟通诗句、弹奏古琴的军民同乐晚会,使小说在写实的同时具有一定的浪漫主义气息,更具吸引力。
(一点 2 分)
10.C
11.A A.“古人幼时取字”错误,古人幼时取名,成年取字。
12.B “在会稽与孙恩作战时”错误,由原文“十二月,牢之至吴,而贼隧道屯结,牢之命祖与数十人觇贼远近。 会遇贼至,众数千人,高祖便进与战。所将人多死,而战意方厉,手奋长刀,所杀伤甚众”可知,十二月,刘牢之率部抵吴,贼寇沿路聚结,刘牢之派刘裕领几十人,侦察贼寇的动向。恰好遇上贼兵到来,有几千人,刘裕率众迎战。带来的人多半战死了,而他还在酣战,手舞长刀,杀伤的敌人很多。由此可知,地点应该是“吴”,不是在“会稽”。
13.(1)刘牢之的儿子刘敬宣担心高祖滞留时间长,恐怕被贼寇围困,就率领轻骑兵寻找他。
赋分点:(1)淹久:长久地停留或滞留时间长。为……所:被……;轻骑:率领轻骑兵,名词动用。
(2)刘裕常常穿着坚硬的铠甲,拿着锋利的武器,冲在士兵前面,每次作战总是冲锋陷阵,贼寇才退回浃口。赋分点:(2)被:同“披”,穿。坚、锐: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坚硬的铠甲,锋利的武器。辄:总是。
14. ①王谧曾经替刘裕偿还债务,刘裕得以释放。
②刘裕因地位低微,社会名流不与他交往,只有王谧不嫌弃他。
(一点 1 分,两点 3 分)
参考译文:
高祖武皇帝名叫刘裕,字德舆,小名寄奴,彭城县绥舆里人,汉高帝弟楚元王刘交的后人。长大成人,身长 七尺六寸,风骨奇异特别。家虽很贫穷,志向却远大,不拘小节。因孝顺继母细致入微而被世人称颂。
刘裕最初担任冠军孙无终的司马。晋安帝隆安三年十一月,贼寇孙恩在会稽叛乱,晋朝前将军刘牢之率兵东 征。刘牢之让刘裕做参府军事。十二月,刘牢之率部抵吴,贼寇沿路聚结,刘牢之派刘裕领几十人,侦察贼寇的动向。恰好遇上贼兵到来,有几千人,刘裕率众迎战。带来的人多半战死了,而他还在酣战,手舞长刀,杀伤的
敌人很多。刘牢之的儿子刘敬宣担心高祖滞留时间长,恐怕被贼寇围因,就率领轻骑兵寻找他。一会儿,骑兵主力也到了,贼寇逃退,斩杀俘虏千余人,刘裕乘胜追击,平定山阴,孙恩逃回到海上。十一月,刘牢之再次领兵东征,牢之驻扎上虞,派刘裕戍守句章城。句章城矮小,士兵又不到数百名。刘裕常常穿着坚硬的铠甲,拿着锋利的武器,冲在士兵前面,每次作战总是冲锋陷阵,贼寇才退回浃口。当时东征的各路将领,由于治军不严,士兵肆意抢掠,被老百姓憎恶。只有刘裕法令严明,所到之处无不受到老百姓的热烈欢迎。孙恩自从溃败后,追随他的士兵逐渐散去,他害怕被活捉,就在临海投水自杀。
桓玄称楚王,想篡夺东晋的皇位。桓玄堂兄卫将军桓谦躲开旁人暗中询问刘裕说:“楚王功勋卓著德高望重,四海归附。朝中舆论,都认为应当举行禅让大典,你认为怎么样?”刘裕已立志推倒桓玄,于是用恭顺的言辞回答说:“楚王,宣武的儿子,功德超越世人。晋室衰弱,失去民心已久,乘天运取而代之,有什么不可以!”桓谦很高兴。
当初,刘裕家境贫寒,曾经欠刁逵三万社钱,长时间无力偿还。刁逵执法很严,拘捕了刘裕,王谧拜访刁逵,暗地为刘裕代还了欠款,于是刘裕获释,刘裕名微位卑,名流都不与他往来,只有王谧同他交往。桓玄打算篡位时,王谧亲手解下了安帝的玉玺和系玺丝带,成了桓玄的篡位功臣。等到义军建立,众人都认为王谧该杀,只有刘裕保护他。癸亥,皇上在西殿驾崩,当时六十岁。
15.B “首联虚写”说法错误,首联是实写,作者实说自己离开朝廷已经很久,安居在故乡。这联很质朴,实话实说,但对后面写梦起了重要作用。
16. ①寄托着去国(离开京城)、思友之深“意”。(2 分)②看轻功名富贵之得失。(2 分)③希望欧阳修不忘昔日友情,能保荐自己,为国效力。(2 分)
17. (1)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2)千岩万转路不定 迷花倚石忽已暝 (3)一尊还酹江月 三杯两盏淡酒
18.A 义无反顾:从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不能犹豫回顾。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本处指袁隆平在面对指责和压力的情况下勇往直前,坚持自己的研究,所以选用“义无反顾”。
亦步亦趋:比喻由于缺乏主张,或为了讨好,事事模仿或追随别人。步人后尘:比喻追随模仿,学人家的样子,没有创造性。本处指袁隆平没有在劝慰面前失去自己的主张,所以选用“亦步亦趋”。
试验:为了解某物的性能或某事的结果而进行的尝试性活动。实验:为验证某种理论或假设而进行某种操作或活动。本处“无优势论”是为了验证水稻的杂交优势,所以选用“试验”。
从而:表示结果、目的或进一步行动,相当于“因此就”。进而:强调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本处杂交能产生强
大的优势;而天然的自花授粉植物品系(天然自交系)自交也不退化是袁隆平坚信搞杂交水稻研究有前途的原因,所以选用“从而”。
19.C
20.B 第一处,前面说到美国、日本等国的科学家已经从事过此项研究,但是没有成功,所以强调此项研究的困难性,而“无疑是”对这种困难性加以肯定,所以排除 C、D。前面权威提出“无优势论”,并且这一推论与自交系的杂交优势现象相矛盾,所以选用问句更能引起袁隆平探索的欲望和勇敢挑战的信心。
21. ①多重冲击和享受 ②让春季时节流转的景致 ③受到大众喜爱的原因之一(一点 2 分)
22. ①画线句中将中国古代诗词比作“姹紫嫣红的大花园”,中国古代节气诗词比作“一朵绚丽的奇葩”。(2 分)
②前者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中国古代诗词内容丰富,多姿多彩;后者突出了其中节气诗词的独特品质。(2 分)
③这两个比喻既突出了中国古代诗歌的骄人美质,也强调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品类繁多和永恒魅力。(1 分)
23. 立意:
1. “彼”时即“当”时。
2. 活在当下,珍惜今天,把握现在,赢在未来。
3. 坦然面对生命的“馈赠”。
4. 往者不谏,来者可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