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崛、范”等9个生字,会写“肃、晰”等11个字,会写“严肃、清晰”等15个词语。
2.能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查找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说出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
4.写自己读书的目的,做到理由清楚。
教学重点
1.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多件事情串联的方法,把握文章内容。
2.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
2.搜集周恩来《大江歌罢掉头东》的书法作品图片。
3.下载本课二维码中的类文《一夜的工作》,并打印。
学生准备:搜集关于周恩来的勤学故事。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崛、范”等9个生字,会写“肃、晰”等12个生字,会写“严肃、清晰”等15个词语。
2.了解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揭示文题,感受题意
1.导思:你为什么而读书?
2.导入:有一位伟人,他从小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胸怀天下,心系人民。他逝世后,举国哀痛。他就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少年时期的故事。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指导学生理解课题的意思。(课件出示)
4.鼓励学生用不同语气朗读课题,读出自己的理解。
5.师生交流周总理的资料。(课件出示)
操作指导:指导学生在朗读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要注意停顿且读得响亮而坚定。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崛起”的构词方式,帮助学生加深对课题的理解。
板块二 初读课文,合作识字
活动1 自由读文,小组识字
1.课件出示自学提示,学生按自学要求学习。
2.组长带领组员认读生字,组员分享巧识生字的方法。
3.同桌之间互认互考,借助工具书重点理解“若有所思、疑惑不解”等词语的意思。
活动2 汇报交流,检测自学情况
1.课件出示由会认字或会写字组成的词语。
2.学生开火车读词语,读准字音。
3.相机理解“胸怀”“左顾右盼”等词语的意思。
4.交流识字方法。
(1)按形声字的特点识记“崛、魏、晰、淮、惑、惩”。
(2)新旧字对比识记“淮——难”。
(3)结合语境识记“崛、惑、斥”放在词语“崛起”“疑惑不解”“训斥”中进行教学,在理解词语的过程中识字并理解意思。
5.课件出示文中重点词语,组织学生通过多种方法进行认读。指导学生读好“分量、理解、抱负、光耀门楣”,并联系上下文说一说词语的意思。
6.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本课田字格里的会写字。
(2)重点指导学生观察、交流书写要点。(动漫演示)
(3)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
(4)评价反馈。
操作指导:教师要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提出明确的要求,在学习中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渠道理解词语的意思。引导学生对词语进行理解,不要为解词而解词,要适当结合课文,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另外,指导学生书写时,鼓励学生连写词语,逐步提高书写速度。
板块三 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活动1 默读课文,了解内容
1.教师课件出示自学要求,学生按要求默读课文。
2.学生交流汇报,其他学生补充,教师相机点拨。(课件出示)
3.再读课文,思考课文几个部分之间的内在的因果关系。
4.小结:同学们,关注课文的主要人物,想想“他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能帮我们更好地把握事件内容。
活动2 指导朗读,讨论交流
1.指名朗读课文前两部分,思考并交流。
(1)“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
(2)从伯父的话中感受到了什么?
(3)抓住“默默地”“若有所思”等词语,了解周恩来绝不是出于一时冲动,而是经过认真思考才立下了远大的志向,从中体会这句话的意思。
(4)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是欺压中国人民的地方,这也是当时“中华不振”的体现之一。
2.从周恩来一连串的疑问中可以体会到什么?(体会到他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3.同桌分角色朗读课文的对话部分,读出相应的语气。
操作指导:引导学生找出课文各层次之间的过渡段,体会课文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分角色朗读时要引导学生充分揣摩人物的心理,读出伯父无奈的语气和少年周恩来的疑惑不解。
板块四 总结回顾,拓展延伸
活动1 教师总结,畅谈收获
1.师生结合板书对本节课进行总结。
2.小结: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振兴中华需要科技、文化,以及一大批掌握了一定科学技术的建设者。作为祖国的新一代,我们应当刻苦学习,把祖国建设得更强大,为国家的强盛、国家的繁荣而努力读书!
3.学生在教师总结的基础上畅谈学习收获。
活动2 交流名言,拓展提升
1.交流搜集的关于读书的名言。
(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
2.小组交流对这些名言的理解。
(1)小组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2)汇报,集体评议。
操作指导: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收获时,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如:生字、词语、过渡段、课文内容、人物形象等。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课文理解“中华不振”的含义,说出周恩来产生“振兴中华”这一志愿的原因。
2.明确自己读书的目的,做到理由清楚。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回顾导入,激发兴趣
活动1 默读课文,回顾交流
1.默读课文,边读文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几件事?
2.引导学生分别用三个词来描述周恩来的感情变化。(立志——疑惑——气愤。)
3.引导学生用课文中的一个词回答:是什么原因让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呢?(课件出示:中华不振)
活动2 再读课文,引出新知
1.再读文,找出与“中华崛起”意思相反的词语。
2.说说你对周恩来总理的认识。
操作指导:默读时,教师提示学生要做到:不发声读,不动嘴唇,不用手指着读,还要边读边思考。
板块二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活动1 默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
1.快速浏览课文第15、16自然段,圈画出体现“中华不振”的语句。抓住表现人物的关键词做批注。
(1)品词析句,集体交流,感受“中华不振”。
(2)教师指导学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
(3)师生对读这两个自然段。
2.默读第16自然段,思考:
(1)在场的都有哪些人?
(2)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此时这个女人会对哪些人哭诉?她会哭诉些什么?
(3)为什么说这个女人是不幸的?
(4)假如你就是巡警,面对这个不幸的妇女,你会怎样做?
3.谁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结合关键词来谈一谈。
活动2 小组合作学习,完成课堂活动卡
1.课件出示课堂学习活动卡。
活动内容 阅读思考:阅读第16自然段,摘录描写不同人物的表现的关键词语,并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人物 表现 阅读感受
妇女
中国巡警
围观的中国人
2.小组合作完成课堂活动卡。
(1)先画出课文中描写人物表现的句子,再摘录关键词语填入表格中。
(2)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讨论文中人物的表现。
(3)组内交流,在初步了解当时社会背景的基础上,探究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3.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课件出示课文中的关键词及相应的人物,教师适时点拨。
(1)中国妇女。这是一个怎样的妇女?从哪里可以感受到她的不幸?课件出示句子指导想象一下,巡警会怎样训斥这位妇女。抓住“哭诉”等词语,体会这位妇女的“可怜”,并读出“不幸”的语气。
(2)中国巡警。中国巡警应该怎么做?实际上他做了什么?交流“不但……反而……”的巧妙用法。感知中国巡警的欺软怕硬、颠倒是非、胡作非为。读出厌恶的语气。
(3)围观的中国人。课件出示句子,指导学生抓住“紧握着拳头”和“只能劝慰”感受作为中国人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盘里目睹不公平的事是多么悲愤。读出悲愤的情感。
4.指导学生走进人物内心,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形象,结合朗读谈自己的感受。
5.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中华不振”的资料,教师简述这段屈辱的历史。(课件出示)
6.小结:正是“中华不振”的现状,让周恩来思考怎样拯救祖国,拯救人民,于是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7.课件出示填空,引导学生谈感受。
8.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操作指导:教师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中华不振”,体会周恩来的情感和伟大抱负。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重点词语反复朗读,体悟到人物的内心,为把握全文打下基础。
板块三 反思成长,感悟爱国情怀
1.指导学生阅读完成书后第二题。
2.简单理解诗句意思指导理解周恩来立下此志向的原因。
3.简介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的生平。
4.说说自己读书的目的。
5.小结:作为中华儿女都应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并坚定不移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行。
操作指导:教学中,对于周恩来的诗,不要过多讲解,只要学生简单了解,能感知大意即可。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板块四 阅读链接,练笔指导
活动1 学习类文,感悟形象
1.教师发放课前打印好的类文《一夜的工作》,并课件出示阅读提示,学生按要求学习。
2.小组交流,其他学生补充。
3.汇报交流,教师相机指导学生交流周总理工作劳苦,生活简朴。(课件出示)
(1)这篇课文讲的是作者在陪同周恩来总理审阅一篇稿子时,目睹周总理一夜工作的情形。
(2)结合句子谈感受。
①我走进总理的办公室。那是一座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
国家总理的办公室,却只有寥寥几件必不可少的办公设备,的确“极其简单”,这与“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此而已”是“不过这样罢了”的意思,在文中的意思是仅仅这几样,再一次强调了设备极其简单。这两个句子说明周总理生活极其简朴。
②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
这是周总理彻夜工作时用来充饥的食物:一小碟“数得清颗数”的花生米。实在简单到极点。周总理工作任务那么繁重,饮食却如此简单,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工作上不辞劳苦,生活上却低标准要求自己,周总理的高尚品德通过吃夜宵的这一细节,具体地表现出来了。从上文的“两杯”绿茶可以推断,花生米也应该是两个人的,既然是两个人的,当然应在一个人的基础上有所增加。但是两个人的花生米的量仍是少到“数得清颗数”,以致作者怀疑是否有所增加,因此在句中加了“好像”一词。可见平时总理一人的分量有多少。
4.小结:通过类文阅读我们不难看出,周恩来不但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而且在当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后,依然简朴,鞠躬尽瘁。难怪他被世代敬仰。
活动2 学文启示,仿照练笔
1.引导学生谈谈学了本课后受到的启示。
2.仿照课文句式,动笔写写自己立志读书的格言。
3.课件出示练笔内容及要求: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而读书,你的回答是什么?想一想,写下来,注意写清楚理由。
活动3 综合拓展,培养能力
1.了解综合性学习要求。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搜集等渠道,了解伟人、名人的成长故事,也可以了解熟悉的亲人或小伙伴的成长故事,并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报等方式展示学习收获。
2.根据自己的特长,分组合作完成综合性学习活动的任务。
3.适时展示学习收获。
操作指导:教师要指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类文,通过批注阅读和小组交流,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类文内容,感知人物形象,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于小练笔,教师要注意两方面的引导。一是价值观的引导,应认真倾听学生读书观背后的缘由,再进行适当引导。二是表达上的引导,强调要用清楚的理由讲述自己的读书目的。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为学生设计引导性问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在教学时,教师从课文题目入手,紧扣“中华不振”这一核心词语,抓住重点内容,进行多层次朗读、感悟,体会“中华不振”的原因,理解少年周恩来幼小心灵深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志向。再拓展文本,直面历史与现状,引导学生树立报国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