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9课 辛亥革命 课件 (共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9课 辛亥革命 课件 (共3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1-25 08:30: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农民阶级两次运动因自身局限性而功败垂成
地主阶级抵抗派梦想因政治腐败而英雄气短
地主阶级洋务派努力因制度腐朽而望洋兴叹
资产阶级维新派改良因软弱妥协而饮恨京城
近代不同阶级派别的探索与结局
下一个救国方案是什么?
革命!
2
第19课 辛亥革命----走向共和的斗争
课标要求:
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
中外历史纲要(上)
狭义:1911年(农历辛亥年)的武昌起义。
广义:指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全过程。
辛亥革命的历史概念:
3
辛亥革命----走向共和的斗争
4
山雨欲来风满楼
——辛亥革命的背景
辛亥革命----走向共和的斗争
量中华之物力,
结与国之欢心。
民族危机严重和清政府日益腐朽;
时代背景(政治)
无能
5
山雨欲来风满楼——辛亥革命的背景
清末新政(1901—1905)
清廷以“新政”挽救王朝气数的动机,却换来了推翻王朝以实现改革的结果:新式学堂培养了近代学生,因而造就了成批反封建斗士;新政发展工商,却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军淘汰了旧军,结果却铸成了把枪口指向清王朝的武装力量……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清末新政
编练新军
教育改革
废科举、办学堂、设学制
倡导创办
工商企业
改革官制
(外务部等)
新政不新
民族资本主义
资产阶级
民主共和革命思想
新式知识分子
清政府掘墓人
北洋新军
影响:①未能使清政府摆脱内外交困的局面;
②客观上有利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清末新政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革命准备条件。
山雨欲来风满楼——辛亥革命的背景
预备立宪
1905年五大臣出洋考察
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
1911年皇族内阁
一、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带;
二、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三、钦定颁行法律及发交议案之权……未奉昭命批准颁布者,不能见诸实行;
四、设官制禄及黜陟百司之权。用人之权,操之君上,而大臣辅之,议院不得干涉;
五、统帅陆海军及编定军制之权……皆非议院所得干预。
六、国交之事,由君上亲裁,不付议院交决;
七、皇室经费,应由君上制定常额,自国库提支,议院不得置议。
思考:你认为清政府的自救有用吗?
无耻
7
山雨欲来风满楼——辛亥革命的背景
资产阶级立宪派认识到清政府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
1895—1913年,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新建工矿企业全国有549家。1894—1913年,民族资本工业发展的速度为15%。
——高中历史 必修二·专题二(人民版)
你从材料获取的主要信息是什么?与资产阶级民族革命的爆发有什么联系?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经济基础
阶级基础
8
山雨欲来风满楼——辛亥革命的背景
科举制的废除,割裂了皇权与民间联系的纽带,并为辛亥革命准备了后备力量——留学生和新军。
《从科举制度的废除看近代以来的文化断裂》
张之洞:各省出洋游学诸生……不思朝廷之恩,不念官师之教,乃歆羡逆党,稍有一艺片长,转作反噬倒戈之用。
9
山雨欲来风满楼——辛亥革命的背景
三民主义 纲 领 革命 内容 地位
民族主义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民族革命 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政府统治 前提
民权主义 创立民国 政治革命 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核心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 社会革命 核定地价,解决人民的土地问题 补充及发展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和三民主义的提出;
思想基础
10
山雨欲来风满楼——辛亥革命的背景
11
兴中会(1894)
华兴会(1904)
同盟会(1905)
驱除鞑虏,
恢复中国,
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革命团体
革命政党
革命团体、革命政党的建立
组织基础
山雨欲来风满楼——辛亥革命的背景
12
山雨欲来风满楼——辛亥革命的背景
名称 时间 发起团体 结果
第一次广州起义 1895年 兴中会 失败
萍浏醴[lǐ]起义 1906年 同盟会 失败
镇南关起义 1907年 同盟会 失败
钦州、廉州起义 1908年 同盟会 失败
广州新军起义 1910年 同盟会 失败
黄花岗起义 1911年 同盟会 失败
武昌起义 1911年 共进会与湖北新军文学社 成功!
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全国革命进入高潮。
军事基础
民族危机严重和清政府的日益腐朽。
(1)19C末20C初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3)革命团体、革命政党的建立;
(组织基础)
(经济基础)
(5)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
(军事基础)
(4)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与三民主义的确立;
(思想基础)
(必要性)
1.背景:
2.条件:
(可能性)
(2)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阶级基础)
那又为什么偏偏发生在辛亥年呢?
有利时机:四川发生保路运动使湖北防务空虚,为革命爆发提供有利时机。
13
必然的革命,偶然的辛亥
山雨欲来风满楼——辛亥革命的背景
辛亥革命----走向共和的斗争
14
惊天动地谱春秋
——辛亥革命的过程
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起义发动
湖北军政府成立
武昌篇:惊天一枪
15
惊天动地谱春秋——辛亥革命的过程
武昌起义后全国形势
北京
★武昌
武昌起义后全国
十几个省宣布独立
认识:武昌起义后,清王朝统治土崩瓦解。
席卷全国的“多米诺”现象。
——真共和还是假共和
江苏宣布独立时,仅“用竹竿挑去了抚衙大堂屋上的几片檐瓦,以示革命必须破坏。”巡抚程德全摇身一变,成了民国的江苏都督。
16
惊天动地谱春秋——辛亥革命的过程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时间:1912年1月1日
总统:孙中山
国旗:五色旗
国都:南京
纪元:公历,民国纪年
五色即代表汉、满、蒙、回、藏五个民族,象征“五族共和”
性质:资产阶级革命政权。
南京篇:改天换日
“我国有史以来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
——孙中山,1912年
换算公元纪年和民国纪年
计算公式:
1912年+M-1=G
1911年+M=G
17
惊天动地谱春秋——辛亥革命的过程
18
辛亥革命形势图
南北和谈
唐绍仪(北)与伍廷芳(南)
如果清帝实行退位,宣布共和……文即可正式解职;以功以能,首推袁氏。
——孙中山《致电议和代表伍廷芳》1912年1月15日
中国版的“光荣革命”
惊天动地谱春秋——辛亥革命的过程
北京篇:花落袁家
(1)1912年2月12日年仅六岁的宣统皇帝退位。
(4)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职。
(2)1912年2月13日袁世凯通电共和,孙中山提出辞职。
(3)1912年2月15日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5)1912年3月11日南京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
惊天动地谱春秋——辛亥革命的过程
帝国主义的支持
革命派软弱、缺乏实力
革命队伍中混入了旧官僚和立宪派的拥护
依托:在军队中的影响(即袁本人军事实力)
对 清:
逼宫退位
对革命派:迫孙中山让位
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袁世凯为何能篡夺革命果实?
20
中国从此进入北洋军阀政府的统治时期,中华民国名存实亡。
惊天动地谱春秋——辛亥革命的过程
21
1912.3.11 南京临时参议院宪法颁布
问题探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目的、主要内容、性质和意义是什么?
(3)从法律性质上看: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1)从目的看:限制袁世凯独裁(直接);维护共和制度(根本)。
(4)从法律意义上看:
从法律上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和民主共和制的建立,标志着法治取代了人治,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中的一座丰碑。
(2)从法律内容上看:
倡导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责任内阁。
惊天动地谱春秋——辛亥革命的过程
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四条规定:国务员(指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可决弹劾之。由此可见,《临时约法》确立的是(  )
A.责任内阁制 B.总统制
C.君主立宪制 D.联邦制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其实质意义是(  )
A.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人民在政治上翻身成为国家的主人
C.确定了民主共和的基本原则
D.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随堂检测
A
A
23
敢教日月换新天
——辛亥革命的影响
辛亥革命----走向共和的斗争
第三幕:敢叫日月换新天(影响篇)
政治方面:
末代皇帝溥仪退位诏书
皇帝倒了、旗号变了
“朕即国家”
“五族共和 ”
24
第三幕:敢叫日月换新天(影响篇)
1912年—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扩建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相当于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中国工厂使用的蒸汽动力,1913年为43 448马力,1918年为82 750马力,约增加1倍。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
经济方面:
企业多了、规模大了(“短暂春天”)
25
第三幕:敢叫日月换新天(影响篇)
《钦定宪法大纲》(1908年)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
一、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
二、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五、用人之权,操之君上,而大臣辅弼之,议院不得干预。
第一章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二章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
第三章 参议院有权选举临时大总统、弹劾临时大总统和国务员;
第五章 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1915年,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
1917年,军阀张勋拥戴清朝废帝溥仪登基,在全国人民的怒斥声中,12天后复辟丑剧就草草收场。
人民醒了、复辟难了
思想方面:
26
迫令放足
改良旗袍
旧式旗袍
中山装
长袍马褂
剪辫运动
常见礼节
第三幕:敢叫日月换新天(影响篇)
社会方面:
辫子剪了、小脚放了
27
历史意义
1.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3.思想:传播了民主共和的思想。
2.经济: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短暂春天”)。
4.社会生活:革除旧风俗,进一步走向文明(近代化)。
第三幕:敢叫日月换新天(影响篇)
28
民国二年,戴季陶遇见一个老农,戴君身着外国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戴君“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戴君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范小芳等《戴季陶传》
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有效;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借之外债及所承认之赔款,民国亦承认偿还之责,不变更其条件;凡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让与各国国家或个人种种之权利,民国政府亦照旧尊重之。
——孙中山《告各友邦书》节选(1912.1)
吴玉章回忆道:“在南京临时政府中,不仅原来的官僚政客毫无生气,并且有些革命党人也在他们的影响下,开始蜕化,逐渐地丧失革命意志,而一味追求个人的官职和利禄去了。” ——转引自金冲及:《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
影响范围有限
没有明确反帝目标,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未改变;(封建自然经济,封建思想文化等仍然存在)
缺乏先进的革命政党的领导(科学革命纲领、发动人民群众、组织严密)
局限性(失败之处)
教训: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或资产阶级由于本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无法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第三幕:敢叫日月换新天(影响篇)
3、有学者指出:“辛亥革命是一条政治的分界线,此后,帝王、人主、天子、君父变成了人民的公敌,‘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成为一种社会政治文化心理和时代意识。”该学者认为辛亥革命( )
A.彻底消除了人们的封建意识
B.铲除了封建帝制的社会基础
C.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贯彻了三权分立的政治原则
B
随堂检测
辛亥革命----走向共和的斗争
31
本课小结:
辛亥革命
山雨欲来风满楼
(背景篇)
惊天动地谱春秋
(过程篇)
敢教日月换新天
(影响篇)
必然性
偶然性
必要性:
可能性:
(政治)
(经济、阶级、思想、组织、军事)
(四川保路运动)
武昌篇:
南京篇:
北京篇:
武昌首义,惊天一枪
民国成立,改天换日
清帝退位,花落袁家
历史意义
历史局限
(政治、经济、思想、社会)
(革命失败、阶级局限)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