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烧云 》说课稿
一、说课例:
这节课是薛法根老师在中国语文报刊协会名师专业发展研究会年会上执教的,着力引导学生去发现课文语言与自身语言的差异,关注课文如何词语、如何组织句子,将教学内容聚焦于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质量上。这堂课是对我国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具有导向和引领作用。
薛法根,语文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从教以来,潜心研究丝绸文化素质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初步形成了“着眼整体发展、着力语言训练、着重内化进程”的教学思想和“教得轻松、学得扎实”的教学特色。
二、说教材:
《火烧云》是现代女作家萧红写的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向我们描绘了夕阳西下,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文中景物美和语言美有机地融为一体,让读者充分领略了火烧云这一自然景观的绚丽多彩。文章体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启发学生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要大胆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
三、说学情:
孩子们都看到过火烧云,却并未仔细地观察,研究过火烧云。心中有对火烧云的好奇,却还未曾有作者那么深的感受。所以在教学中,根据他们的特点,采用了多种生动的教学方法和电教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使学生感受火烧云的美,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情感。此外,中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而且想象丰富,所以,在这节课中,我主要通过学生的读读、想想、议议,写写等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引导学生掌握:“读→思→议→读”的学习方法。通过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通过思,即根据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认真思考,从深层次上进一步认识课文内容和写作方法;通过议,进行信息反馈和交流,检验读和思的效果;再通过反复诵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领会,也使感情进一步升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
四、说目标:
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想象、交流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和了解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美妙奇异的变化。
能力目标:学习作者在观察中善于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大胆想象,培养学生展开丰富想象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五、说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是怎样描写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变化的。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和想象作者所描绘的多彩画面,感悟火烧云的绚丽多姿和丰富多变。
六、说教学策略: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是:书声朗朗、议论纷纷、高潮迭起、读读写写。这也是我在本课中努力实现的教学思想。
教学《火烧云》这篇课文不仅是为了让孩子们知道火烧云的特点,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优美生动的语言,学习如何表达,着重训练学生的语感。根据这个要求和课文的特点,主要采取了以下3种教法:
1.读中感悟:通过有层次地读,帮助学生体会语言的优美,感受火烧云这一自然景观的绚丽多彩,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同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感训练。
2.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和展开想象。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当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
3.对比理解重点词句:教学时通过读句子,分析两个对比句的异同,加深对重点词句的理解,有效地为突破难点服务。
七、说过程:
研究了教材,确定了教法和学法,我将本课划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将词典中解释语言与课文中描写语言进行对比
师:什么叫火烧云呢?
出示1:《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日落或日出时出现在天边的红霞。
师:日落或日出时出现在天边的红霞就是火烧云,根据时间的不同,日落时的叫做?
生:晚霞。
师:日出时的叫做?
生:朝霞。
师:所以,我们平时所见的红霞就是火烧云。但是萧红所写的《呼兰河传》中是怎么解释火烧云的呢?
出示2:《火烧云》中的解释: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
师:比较一下,这两种解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句?
生:我喜欢第二句,因为更生动。
师:哪个字让你感觉生动?
生:烧
师:为什么“烧”让你感觉生动,因为它是什么词?
生:动词。
师:一个“烧”字写出了火烧云的画面感,让你感觉更生动,所以你更喜欢这一句。但如果你的科学老师问你,什么是火烧云,你要回答他‘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吗?
生:不是,回答《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
师:所以这两句哪个好?
生:两句都很好,各有各的好处。
师:没错,这两个句子一个是说明解释,一个是形象描写,两句都有自己的好处,前面的简洁,后面的形象。所以,同一种事物可以有不同的写法。
解释课题直击课文的语言表达,将现代汉语词典中对火烧云的解释条目与课文中的语句进行比较,引导学生认识词典中描述事实的语言与课文中文学语言的区别,让学生知道同一种事物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并且通过两句不同语言表达的比较,既让学生体会到词典中直叙语言的简单明了,又能体会到文学语言的生动形象,进而认识语言表达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而是要根据不同的表达需要和语境进行选择。这样的课题揭示直指语言运用,解说得也非常辩证,不同凡响。
(二)学习火烧云颜色变化,比较课文语言与学生语言的差异
师:我们看了这么多火烧云的图片,我们知道了如果写火烧云,可以从颜色、形状两个方面来写。某个同学写得火烧云的颜色,我们看看他写得好不好?
出示: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红的、黄的、紫的、金的......五颜六色,变化多端,美丽极了。
生:他写得很好,因为他用了三个四字词语。
师:其中还有两个是成语,五颜六色、变化多端。这两个词语既写出了颜色之多,又写出了变化之快。但萧红写得更好,(出示课文第3段)自己读,想一想作者高明在哪里?
生:作者把颜色写得更具体。
师:作者都写了哪些颜色,用笔画出来。
生:红彤彤、金灿灿、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
师:“红彤彤”和“红的”比较有什么不同?
生:红彤彤更可爱。
师:红彤彤、金灿灿这样的叠词带有作者的感彩,你来读一读。
师:像“葡萄灰、茄子紫”这样的词语有什么好?
像这样的词语叫做“比喻色”,你能说出这样的比喻色吗?
学生说出的词语:珍珠白、宝石蓝、孔雀蓝、柠檬黄、玫瑰红、象牙白。
师:所以,萧红在写火烧云的颜色时,用到了叠词、两种颜色混到一起,还用了比喻色,而且都是两个、两个、三个排列在一起,很整齐,整齐是一种美。
师:再读这一段,萧红除了写出火烧云颜色变化之多,还高明在哪?
生:还写出了变化之快,因为她用了四个“一会儿”。
师:刚才那位同学用“五颜六色”、“变化多端”两个成语写火烧云的颜色之多、变化之快,但萧红在这里用了这么多颜色词语写出了火烧云的“五颜六色”,用了四个“一会儿”写出了火烧云的“变化多端”。所以,写作时少用成语,多用这样描写的句子。
这样设计的高明之处是模拟一个学生的颜色描写,“红的、黄的、紫的、金的......五颜六色,变化多端,美丽极了”,这段话也写了火烧云的颜色的变化,但是用的描写颜色的词语都是最简单的,都是大白话语言,反映出小学生语言表达的真实水平。通过对比学生语言与作家语言的区别,学生不仅领会了作家描写颜色运用的是叠词、混合色和比喻色这些概念及这些词语运用的好处,并且对低水平语言表达和高水平语言表达能够有更加深切、更加直观的认识。寻找到课文语言与学生语言的差异,对学生有意识地去模仿运用这类词语,对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质量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学习火烧云形状变化,寻找课文语言与学生语言的差异
师:写完火烧云的颜色,萧红又写了什么?
生:火烧云的形状。
师:老师也写过火烧云的形状,你们读一读,看一看老师写得怎么样?
出示: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有的像马,有的像狗,有的像狮子......好看极了!
生:不好。因为狗和狮子是动态的,天上的云也是动态的,不是静态的。
师:所以,它不是有的...有的...一个一个放在那里,它是变化的。(出示课文4-6段)知道作家比老师高明在哪吗?
一会儿,天空出现一匹马,马头向南,马尾向西。马是跪着的,像等人骑上它的背,它才站起来似的。过了两三秒钟,那匹马大起来了,腿伸开了,脖子也长了,尾巴可不见了。看的人正在寻找马尾巴,那匹马变模糊了。
忽然又来了一条大狗。那条狗十分凶猛,在向前跑,后边似乎还跟着好几条小狗。跑着跑着,小狗不知哪里去了,大狗也不见了。
接着又来了一头大狮子,跟庙门前的石头狮子一模一样,也那么大,也那样蹲着,很威武很镇静地蹲着。可是一转眼就变了,再也找不着了。
生:她写出了火烧云的形状在变化,变化过程写出来了。
师:它是怎么变得?老师问,你来答。一会儿,天空出现了?
生:一匹马。
师:什么样的?
生:马头向南,马尾向西。马是跪着的,像等人骑上它的背,它才站起来似的。
师:过了两三秒钟,那匹马怎么样了?
生:那匹马大起来了,腿伸开了,脖子也长了,尾巴可不见了。
师:后来又怎么样了?
生:看的人正在寻找马尾巴,那匹马变模糊了。
师:写形状一定要写出变化(板书:变),再比较一下,这三种动物变化的速度怎样?是不是一样快?
生:马是两三秒钟;狗是跑着跑着,不知不觉不见了;狮子是一转眼就不见了。变得越来越快。
师:一个作家比老师高明的地方就在于,她写出了变化的过程。
认识课文描写的火烧云形状变化,直指课文的语言表达。先是模仿学生的语言出示“有的像马,有的像狗,有的像狮子”写法,然后对比课文中作者的描写,通过师生对读的方式,让学生理清作者写作的结构和顺序:先写出现什么,然后写什么样子,再写怎么变化的,最后写怎么消失的。通过两种不同表达的对比,学生就能直观地体会到作者怎样将火烧云变化的动态描写具体的表达方法。特别是最后再让学生“比较一下,这三种动物变化的速度怎样?是不是一样快?”,学生总结出了“马是两三秒钟;狗是跑着跑着,不知不觉不见了;狮子是一转眼就不见了。变得越来越快”,这样就引导学生深入到语言表达层面,体会作者描写形状变化时所使用的不同语句,这对丰富学生语言,细化学生语言表达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 模仿课文写法,仿写火烧云。
出示四张火烧云图片以及仿写句式:一会儿,天空出现......(什么样子)......(怎么变的)......(怎么消失)......学生动笔仿写。
交流习作:
一会儿,天空出现一只狼。那只狼似乎露出了可怕的牙齿、怒吼了几声,接着又向前跑去,跑着跑着,就消失不见了。
一会儿,天空出现了一只狼和一只兔子。狼在不停地向前跑,兔子不停地向前逃。他们跑着跑着,就看不见踪影了。
引导学生理解、体会课文高水平的语言表达只是第一步,然而理解不等于会运用,其实学会运用难度更高,需要花费的时间更多。许多语文教师教学写作方法满足于学生的理解,以为学生认识了、领会了教学任务就完成了。这个环节没有止步于学生的理解,而是设计了跟进运用的实践环节,要求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写法写出一种火烧云形状的变化。学生会模仿运用了,才是真正的理解。运用实践最能检验出学生是否真的理解了,真的学会了。实践运用比理解更重要,理解只是铺垫,会运用才是教学目标所在。因为这堂课的容量比较大,所以学生交流以后就匆匆结束,没有时间再与课文语言进行比较。如果能够再次将学生的语言表达与课文语言表达进行比较,就会让学生进一步发现语言表达上的差异,然后再让学生进行修改,这样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质量可能效果会更好。
八、说板书:
板书设计力求简明扼要、巧妙妥帖,这既抓住课文精要,又便于学生记忆,一目了然。这堂课的板书设计,既概括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体现了所述事物的特点,同时条理清晰。
《火烧云》
课堂练习及课后作业设计说明
《火烧云》是现代女作家萧红写的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向我们描绘了夕阳西下,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文中景物美和语言美有机地融为一体,让读者充分领略了火烧云这一自然景观的绚丽多彩。文章体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启发学生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要大胆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所以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想象、交流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和了解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美妙奇异的变化。能力目标:学习作者在观察中善于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大胆想象,培养学生展开丰富想象的能力。情感目标: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一、课堂练习、课后作业安排的理念
写作是需要媒介的,是需要例文的引向和方法的促成的。在中年级的课堂写作中,“段”仍是主要的训练支点。在课堂练习中最后一个呈现的环节也是“练笔”。提供一个语言环境“炎炎夏日,烈日当空。”提示学生要写出事物的“变化”,注意形态、颜色及过程。学生在原文的借鉴中,明白“变化”应如何在事物的捕捉中进行呈现,充分体现“盛夏”的特点。观察与表达,这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
二、课堂练习设计说明
1.课堂练习功能
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学会运用。在文中的最后环节设计了仿写练习,为了让学生理解萧红语言表达特点后,通过合理大胆的想象,模仿作家语言,写出火烧云的变化过程。
2.课堂练习设计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在实践中获得的,语文应用规律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领悟。这堂课在指导学生理解基础上,恰到好处地设计了运用语言的实践环节,模仿课文中的写法写出一种火烧云形状的变化。学生有过这样一次仿写实践练习,以后在其他情境中迁移运用的概率就会大大提高。
3.课堂完成效果
学生书写后的效果很明显,仿写内容丰富而生动。学生动笔实践时间还显得不够充分,如果时间充裕,让学生将自己写的这段话语课文中的几段话再作比较,然后再进行修改,相信学生能将这段话写得更加精彩。
三、课堂作业设计说明
1.课后作业功能
最后的课外作业拓展请学生学着作者的观察方法,去观察自己喜欢的自然景象,发挥自己的想象,写一写除夕的烟花、天空的云、海上的浪潮……我们将课堂的语言训练和课外的生活实践活动进行有机结合。
2.课后作业设计思路
我们将课堂的语言训练和课外的生活实践活动进行有机结合,从而使学生从单一的语文课堂步入广泛的社会语文空间。同时也很自然地将学生的视野由课内推向课外,拓展了语文学习的空间,体现语文学科的生活性及开放性。
3.课后作业预期效果
学生能自然的进行拓展,能学习文中的方法写出这些不同场景的变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