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2张PPT。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幅名为
《选好人办好事》的宣传画,此宣传画
的目的是为了配合1954年第一届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人民选我当
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是当时每个人大代表的真实心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为了新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请思考: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对新中国政治制度建设起了什么作用?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是否说明中国民主革命彻底完成了?为什么?一、开国大典
1.准备——新政协会议:
(1)召开:1949年9月21日在_______召开。
(2)主要任务:讨论_____________的有关事宜。
2.经过——新政府成立:
(1)成立: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
民政府成立。
(2)特点: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_________团结建国的精
神和政权特色。北平建立新中国多党合作3.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人民当家做主命实践革【易错提醒】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由各方代表组成的,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而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是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选出的,是行政机关。【知识点拨】
1.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特点。
(1)广泛性。人民政协是由我国各党派、各团体和各族各界代表人士组成的最大的统一战线组织,具有政治上的巨大包容性和组织上的广泛代表性。
(2)党派性。人民政协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和组织形式,是以党派和团体为基础组成的。
(3)协商性。为增进各民族、各党派、社会各界及无党派民主人士之间的团结合作,国家在作出重大决策之前,要同各方面的代表进行充分的协商。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1.颁布宪法: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政治制度权利和义务过渡时期总路线社会主义类型人民民主专政过渡时期民主和法制2.完善法制:
(1)背景:1956年底,______________在中国初步确立。
(2)内容:1956年中共“八大”指出:国家必须系统制定完备
的法律,严格遵守,人民的__________应该受到法律的保护。社会主义制度民主权利【知识点拨】
2.1954年宪法的特点。
(1)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2)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
(4)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1)它规定了人民民主原则,即国家的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2)它规定了社会主义原则,该原则集中表现为公有制原则。
(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这些原则在国家机构的组成上也得到体现。
(4)它代表了广大人民的利益,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保证,反映了广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共同愿望。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1.建立: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以国家根本
大法的形式确立了____________________。
2.内容:
(1)选举毛泽东为__________,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为全国
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大会决定________为国务院总理。
(2)大会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
院组织法》等多部法律。
(3)审议了周恩来代表中央人民政府作的《_____________》。
(4)召开了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多项决议和一项法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家主席周恩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政府工作报告3.意义:
(1)奠定了新中国的各项___________的基础。
(2)规范了政府与人民之间的服务与_________的关系。
(3)昭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_______。政治建设被服务人民【特别提醒】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全国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代表机关,是全国最高权力机关,也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机关。【知识点拨】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真正的人民性和广泛的代表性。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当家做主的主要制度形式,体现了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
(2)人民代表大会在国家政权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具有全权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国家权力统一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其他国家机关都是它的执行机关。(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制度。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领导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坚持党的领导能从根本上保证人民实现管理国家事务的民主权利,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有利于有序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1.阅读“毛泽东宣告新中国成立”图片,并结合下列材料,探究分析: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一些报刊评论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含义主要指什么?新中国的成立对国家政治建设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提示:含义:人民掌握了国家权力。
意义: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2)为什么说新中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思路分析】紧紧扣住“新纪元”这个词的内涵,从中国近代民主革命、中国社会性质、人民群众的地位、民族的主权独立等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提示:①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它结束了中国人民受压迫、受奴役的历史,中国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②它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使中国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2.1954年宪法规定了公民享有选举和被选举、集会、出版、结社、言论、宗教信仰等自由。对比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说说为什么只有在民主制度下,人民才能普遍享有这些权利。
提示:在君主专制制度下,国家的主权属于专制君主,人民只是君主的臣民,臣民不能违背君主的意志,法律只是君主意志的体现。在民主制度下,国家的主权属于全体人民,法律体现人民的意志,赋予公民各种民主权利。3.阅读“国家机构”图示,并结合所学知识,探究分析:
(1)我国的国体和政体分别是什么?
提示:国体(即国家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试从经济基础、行政权力的主体和活动原则三方面探究人民代表大会制和西方三权分立制的不同。
提示: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正误。
(1)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 )
(2)《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都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为社
会主义国家。 ( )
(3)开国大典的举行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结束。
( )
(4)1954年宪法颁布前,《共同纲领》就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
法律依据。 (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各民主党派国民党专制独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易错提醒】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这一制度的重要机构和基本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但它并不是国家权力机关。【知识点拨】
1.我国多党合作制的特点。
(1)政党地位:多党合作中,中国共产党是处于政治领导地位的唯一政党,各党派在法律上是平等的,组织上是独立的。
(2)政党关系:政治上是密切合作关系,共产党不是独揽政权,民主党也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在野党,二者是政治合作,共产党执政、各民主党派共同参政的关系。
(3)合作方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最重要的组织形式,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重要渠道和场所。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背景:我国是一个统一的________国家,是基于国情而实施
的。
2.内容:
(1)在国家__________下,实现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各民族
大团结。
(2)在一些__________聚居的地方实行__________,设立自治
机构,行使自治权。多民族统一领导少数民族区域自治3.依据: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已有明确规定。
(2)_____________作了更明确规定。
4.实施:形成了_____________、宁夏、______________五大
省级自治区,建立了100余个自治州、自治县。
5.意义:加强了___________,促进了国家的全面发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新疆、广西西藏、内蒙古民族团结【想一想】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一概念应注意哪几点?
提示:一是“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二是“聚居”,三是“当地民族”;中央统一领导是祖国统一的关键。【知识点拨】
2.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1)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且各民族长期发展不平衡。
(2)民族分布上具有“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特点。
(3)各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形成了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图说历史】新中国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
大会制度根本政
治制度多党合作政
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政党制度民族制度1.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材料 中国没有以民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的局面,而是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形成稳定的关键。
——美国未来学家约翰乃尔比特新著《中国大趋势》探究分析:
(1)材料所提及的“一党体制”指的是什么?这一体制的实施有何积极影响?
提示:“一党体制”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积极影响:调动了各民主党派人士参政议政的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2)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职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提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由代行全国人大职权变为政治协商、民主监督与参政议政。
因为1954年宪法颁布,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大职权的使命结束。2.阅读以下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材料 《爱我中华》歌词:“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探究分析:
(1)材料歌词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提示:我国是各民族一律平等的统一国家,各族人民都热爱祖国。(2)概括指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3)你认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哪些优点?
【思路分析】首先明确“优点”的标准或者角度;然后从国家、少数民族、人民群众等方面展开分析说明。提示:①有助于把国家统一与少数民族自治结合起来,既维护了国家主权统一,又保障了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地区事务的权利。
②有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与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特点结合起来,做到因民族制宜,因地区制宜,从而有利于民族自治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③有助于把国家富强与民族繁荣结合起来。
④有助于把各民族热爱祖国的感情与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正误。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政协就没有继续存在的价值
了。 ( )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就是多党联合执政。 ( )
(3)民族区域自治地区的政府组成人员全部来自少数民族。
( )
(4)近年来,我国政府在2万多公里的边境线上大力组织实施
“兴边富边行动”,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这表明我国
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 )×××√新中
国的
政治
建设 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 准备——新政协召开
成立——开国大典
意义——中国进入新时代中华人民共
和国宪法 制定——1954年全国人大
评价——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人民代表
大会制度 依据——1954年宪法
意义——奠定了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多党合作和
政治协商制度 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形式——政治协商民族区
域自治
制度依据——《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
概况——五大省级自治区、100余个自治州、县
意义——加强了民族团结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主要包括新中国的成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这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前提。《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反映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愿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则进一步扩大了社会主义民主。
2.新中国初期三大基本政治制度的创立集中体现了新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愿望和要求,为我国的新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课件41张PPT。第22课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支部提议好,体现党领导;两委
商议到,决策科学了;党员审议清,
完善要补充;代表决议行,公正又透
明……”透过这朗朗上口的歌谣,我
们看到基层民主深入人心,赢得了基层群众的赞扬。这就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维持农村社会稳定局面、丰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供了制度基础。请思考:
1.新时期我国基层民主发展的依据是什么?具体表现如何?
2.民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反映了什么问题?一、“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破坏
1.原因:
(1)毛泽东认为中央出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面临__________
_________的危险。
(2) ___________等野心家利用毛泽东的错误。
(3)根本原因是党的“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
的结果。义复辟资本主林彪、江青2.危害:
(1)在全国性________状态下,人民生命财产得不到保障。
(2)随着造反派“全面夺权”的展开,全国各地出现了一元化
权力机关——_____________,社会秩序极端混乱。
(3) ____________________、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都遭到
了破坏,法律形同虚设。
(4)各级党组织遭到破坏,党的规章制度被践踏,党内______
______无法正常进行。无政府革命委员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生活政治【特别提醒】
“文化大革命”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但实际上给社会造成了严重破坏甚至倒退。但要正确区分“文化大革命”和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成就。【知识点拨】
1.“文化大革命”的性质。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人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等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全国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2.“文化大革命”的重大危害。
(1)国家政权遭到削弱,社会秩序非常混乱。
(2)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长达十年的社会动乱使国民经济发展缓慢。
(3)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破坏尤其严重。这场由文化领域发端的“文化大革命”,对科教文化事业的破坏影响深远。
(4)社会思想和社会风气遭到严重损害。
(5)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3.从“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认识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1)从原因看,民主法制不健全是重要原因,在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下,党内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断逐步发展,党的民主集中制以及集体领导也被削弱和破坏。
(2)从后果看,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与法制遭到空前践踏,人民权利丧失殆尽,生命财产安全毫无保障,社会秩序极度混乱,国家法律形同虚设,国家政治生活及党的生活极不正常。(3)民主法制建设的艰巨性还在于我国长期的封建专制传统,缺乏民主意识,长期的经济落后造成人民群众民主法制意识淡薄。另外,世界各国推进的民主化建设的潮流也使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更加必要。【易错提醒】
“文化大革命”≠革命。
“文化大革命”不是任何科学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而是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1980年8月下旬,著名的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询问
邓小平:中国今后如何避免类似“文化大革命”那样的悲剧?邓小平回答:只有认真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从制度上解决问题。探究分析:
(1)有人说“文化大革命”是“人类史上至今仅有的一次争取并且成功了的那个人民群众无论是对‘谁’所做的事不满——哪怕这个‘谁’是再大的官、再富的人、再大的机构单位,也都能够从速妥善处理的时期:文化大革命,才是真正的人类史上唯一的民主时期!”你怎样认识、评价这一观点?
提示:讨论并在教师引导下得出正确的结论。应该强调没有法制的民主不是真正的民主,只能是无政府主义等方面内容。(2)我们应从“文化大革命”中吸取哪些教训?
【思路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综合归纳分析能力,注意引导学生从“文化大革命”爆发的原因和发展过程的角度进行分析,如:“文化大革命”得以发动的根本原因是党的“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从而得出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结论。“文化大革命”发生跟毛泽东有关,得出“防止个人崇拜”等。提示:①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而不动摇。
②制定政策必须符合中国的国情,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③必须正确分析中国社会各阶段的矛盾,抓住主要矛盾。
④必须坚持党内民主和党的集体领导原则。
⑤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发扬民主,依法治国。
⑥在机会主义问题上既要反右又要反“左”,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左”,因为“左”倾错误具有更大的隐蔽性和危害性。(3)邓小平的回答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①邓小平的回答代表了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表明党和政府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的决心。
②经过“文化大革命”,党和人民得到了深刻的教训,认识到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完善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制度,进行民主法制教育的必要性,为全面开展法制建设提供了社会条件。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正误。
(1)“文化大革命”是毛泽东一手发动的,应负全部历史责
任。 ( )
(2)“文化大革命”时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完全消失,新时
期重新建立。 ( )
(3)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推动是“文化大革命”发生的根
本原因。 ( )×××(4)作为教育的载体,教科书不但承载了知识,也透视了国家
的兴衰与变迁。下面教科书图片最有可能出现于1956-
1966年。 ( )×二、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
1.转折:_________________的召开。
2.成就:
(1)首要环节:平反“文化大革命”前后的__________。
(2)政治体制:
①改进____________________和政治协商制度。
②加强____________________建设。十一届三中全会冤假错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层政权和基层民主(3)法制建设:
①颁布1982年宪法并多次修改。
②相继出台《________》、《刑法》、《刑事诉讼法》、《民
事诉讼法》、《____________》等各种法律法规,建立比较完
备的法律体系。
(4)依法治国:
①1997年,中国共产党“十五大”把“____________”确立为
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选举法行政诉讼法依法治国②1999年,“依法治国”被正式写入_______,中国进入____
_______社会的新时期。
③1999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____________》、连
同以前通过的《行政诉讼法》,使“民告官”有了法律保证,
反映了法律面前政府与___________的原则。宪法治化法行政复议法人民平等【知识点拨】
1.对依法治国方略的理解。
(1)依法治国,指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各项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保证国家的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2)实行依法治国,必须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完善行政执法制度和司法制度,加强法制教育。(3)依法治国的本质是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在于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只有实行依法治国,才能保障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三、基层民主选举
1.地位:是社会主义_______________的基础。
2.依据:
(1)1989年,颁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2)1998年,全国人大正式颁布《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3.实践: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核心
的___________不断发展。民主政治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自治4.意义:
(1)激发了农民的_______热情,保障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2)是中国____________________的重大进展,是中国政府为
贯彻“依法治国”精神、保障群众民主权利的努力。政治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想一想】理解村民选举制度这一概念应注意哪两点?
提示:村民选举制度是依法行政、依法治国的最广泛的实践。特别注意:一是“村民自治”;二是“民主选举”。【知识点拨】
2.村民自治制度的意义。
(1)保证了农民当家做主,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2)能保证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
(3)有效地保障了广大人民群众行使民主权利,保证了他们依法享有的权益,有利于扩大基层民主,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3.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关系。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是坚持党的领导。只有坚持党的领导,依法治国才有可靠的政治保证。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易错提醒】
基层民主制度不同于人民代表制度,它使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图说历史】“文化大革命”十一届三中全会民主法制遭践踏曲折民主法制健全完善发展1.探究分析:
(1)什么是依法治国?
提示:依法治国,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法律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2)依法治国的本质和目的是什么?
提示:①本质是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
②目的在于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只有实行依法治国,才能保障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和国家的长治久安。(3)举例说明新时期我国民主法制建设有何特点。
【思路分析】回答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特点,首先从“建设”的概念角度进行分析,如:机构建设、制度建设、法制建设等。
提示:①民主政治朝着制度化方向发展。如我国各项基本政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②民主政治朝着法制化方向发展。如确立依法治国的基本治国方略。2.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材料 基层民主对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意义不言而喻。然而,在云南省宜良县北古城镇进行的村级换届选举中,出现了一些匪夷所思的现象。群众把它编排成民谣:“选票议价当街卖” “选举法当酒菜”“民权不如耍无赖”“群众票多不开箱盖”“党的政策抛天外”“农民急盼党组织来”。 探究分析:
(1)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在农村,为落实宪法赋予人民的权利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有何意义?
提示:举措: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落实基层民主选举;在农村,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核心内容的村民自治正不断扩展。
意义:乡村基层选举激发了广大农民的政治热情,保障了农民的合法权益,推动了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发展。(2)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①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仍然存在着有法不依,侵犯公民民主权利的行为。②村民的民主意识、法制观念增强,能够运用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③有关部门依法行政,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做到了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正误
(1)平反“文化大革命”前后的冤假错案,是新时期民主法制
建设的首要环节。 ( )
(2)1997年,中国共产党“十五大”把“依法治国”正式写入
宪法。 ( )
(3)村民自治、民主选举就是指无论谁都可以参与基层管理。
( )
(4)中国基层民主选举制度是中国政府贯彻“依法治国”精神
的体现。 (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文化大革
命”对民主
法制的破坏 原因 毛泽东的错误认识
林彪、江青的利用危害 对民主法制的野蛮践踏
民主政治建设的严重倒退新时期的民
主法制建设 平反冤假错案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法制建设步伐加快
“依法治国”方略基层民主选举 地位: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
依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
意义: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进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1.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严重破坏。新时期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保证人民政协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作用;完善基层民主制度,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不断地向前发展,调动了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促进了国家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课件37张PPT。第2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左图为2012台湾大选后,马英九
大雨中振臂高呼“我们赢了”。在大
选中,马英九坚持推动大陆与台湾两
岸关系发展维护台湾稳定的政策。马
英九的胜利可以看作是“九二共识”的胜利。台湾大选结果再次肯定了马英九推行的与大陆建立更紧密联系的政策。因此,有人甚至认为北京才是台湾大选的大赢家。请思考:
1.马英九为什么能在台湾大选中获胜?
2.“九二共识”的提出对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一、“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1.形成:
(1)酝酿:
①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毛泽东、周恩来提出“和平解
决台湾问题”的设想。
②1981年9月,叶剑英提出“__________”。
(2)形成:80年代以后,邓小平全面阐述了“___________,
___________”的含义。
(3)保障:1982年宪法规定。
(4)确立:1984年,全国人大_____________上通过。九条方针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六届二次会议2.含义:
(1)“一国”:在___________前提下。
(2)“两制”:国家的主体实行______________,台湾、香
港、澳门保持原有的_______________长期不变,两种制度
___________。一个中国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长期共存【想一想】理解“一国两制”应注意什么?
提示:一是“一国”,强调了国家主权的统一;二是“两制”,承认两种不同制度的差异与共存。【知识点拨】
1.“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及目的。
内涵: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维护港澳台的繁荣与稳定。两种制度长期共存。
目的:解决港澳台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2.正确理解“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基本内涵。
(1)一个国家。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央政府在北京。这是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重要前提。中国政府坚决反对任何旨在分裂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言行。
(2)两种制度。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台湾的资本主义制度,实行长期共存,共同发展。
(3)高度自治。统一后,台湾将成为特别行政区,它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4)和平谈判。通过接触谈判,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易错提醒】
高度自治≠完全自治。
“一国两制”下设立的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但并不是完全自治。探究分析:
(1)邓小平在80年代系统阐述了“一国两制”方针并成为祖国统一的指导方针,这一方针的形成有何历史渊源?
提示:①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毛泽东、周恩来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设想。
②1979年邓小平访美期间强调,尊重台湾的现实和现行制度。
③1981年9月,叶剑英阐述了和平统一祖国的“九条方针”,这些原则构成“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2)“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有何历史意义?
【思路分析】分析“一国两制”构想的历史意义可依据提出的原因和目的层次展开探究,从这一构想对国家、民族和世界和平的影响等角度进行逐条分析。
提示:①它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②“一国两制”既体现了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性,又充分尊重港澳台地区人民习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一现实,体现了高度的灵活性,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利于保持该地区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和人民安居乐业。③“一国两制”的构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机构新形式,突破了在一个国家内只能允许一种社会制度及其相应政权组织形式存在的观点,实现了一个国家内部两种制度的和平共处。
④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范例。(3)有人说,特别行政区和民族自治区都实行“自治”,因此二者没有区别。你认为对吗?为什么?
提示:不对。二者的区别在于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正误。
(1)为早日结束两岸分离的局面,实现祖国的统一,邓小平提
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 )
(2)中国政府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但不
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我国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是因为台湾是
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3)著名诗人余光中在《乡愁》一诗中写道“……乡愁是一湾
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造成这种局面的历史
根源是国共两党内战遗留的问题。 ( )
(4)“一国两制”下的自治与民族区域自治一样。 ( )√×二、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1.条件基础:中国______增强,_________不断提高。“___
_________”构想的日渐完善。
2.香港回归:
(1)经过:
①1984年中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1997年7月1日零时,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2)意义:
①洗刷了___________的百年耻辱。
②翻开香港历史上新的一页,祖国__________迈出坚实的一
步。国力国际地位国两制一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中华民族统一大业3.澳门回归:
(1)背景:《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的正式签署为其提
供了成功范例。
(2)经过:按照1987年中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于1999年12月20日收回澳门主权。
4.历史意义:
(1)是“__________”构想运用的结果。
(2)为国际社会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借鉴。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一国两制【知识点拨】
1.新中国成立后未立即收回香港的原因。
当时帝国主义国家对华采取外交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威胁等手段企图扼杀新中国;新中国为打破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封锁,保留香港作为国际通道。三、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1.两岸关系改善:
(1)停火: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____________
______》宣布了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同日停止炮击金门,实
现两岸30年来真正停火。
(2)交流:80年代以来,两岸__________________的限制放
宽,两岸民间交流增加。
(3)会谈:1992年,在“海峡两岸均坚持__________原则”上达
成共识。胞书告台湾同通邮、通航、通商一个中国2.中共推进统一:
(1)1995年________提出的八项主张,强调“坚持一个中国的
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2)2005年,全国人大通过《______________》,以反对和遏
制“_______”势力,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维护中华民族的根
本利益。
3.目前两岸交流:两岸正常往来已成为时代发展潮流,民间交
流日益扩大,__________加强,成为祖国未来统一的强大动
力。江泽民反分裂国家法台独经贸联系【特别提醒】台湾问题的本质是分裂与反分裂、“台独”与反“台独”的斗争,焦点是一个中国与两个中国的斗争。 【知识点拨】
2.认识解决台湾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台湾统一意味着我国最终完成统一大业,可以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民族自信心和增强自豪感,可以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挫败外来势力阻挠中国统一的阴谋;台湾统一还将改变我国与日、美等国的关系,提高我国的国际声望。台湾问题悬而未决,不仅不利于祖国大陆的发展,对台湾的前途也是没有好处的。由于“台独”势力在台湾日益发展,外国势力也插手台湾问题,这将加大解决台湾问题的难度。所以,解决台湾问题刻不容缓。3.关于台湾问题。
(1)台湾问题的形成由来已久。一是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反共反人民内战的结果。二是外国反华势力插手台湾问题,推行“以台制华”战略,谋求其所谓的全球战略利益与国家利益,这是台湾问题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
(2)台湾问题解决方式的演进。1954年中国政府明确提出“一定要解放台湾”的口号,不断炮击金门;早在1955年万隆亚非会议上周恩来总理就曾提出“和平方式解放台湾”;改革开放以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成为趋势。但是,由于台湾内部分裂倾向的发展和某些外国反华势力干涉的存在,中国政府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易错提醒】
台湾问题不同于港澳问题,台湾问题是内战遗留问题,属于中国内政;而港澳问题是殖民主义遗留问题。东西德、韩国和朝鲜问题的产生,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根据国际协议形成的,属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遗留问题。【图说历史】 针对台湾问题提出“一国
两制”香港、澳门顺利回归海峡关系新发展实践展望1.结合所学知识及下列材料:
邓小平在总结以和平方式解决香港前途问题的原则时,说过这样一段话:“香港问题为什么能够谈成呢?并不是我们参加谈
判的人有特殊本领,主要是我们这个国家这几年发展起来了,是个兴旺发达的国家,有力量的国家,而且是个值得信任的国家,我们是讲信用的,我们说话是算数的。……当然,香港问题能够解决好,还是由于‘一国两制’的根本方针或者说战略搞对了,也是中英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探究分析:
(1)香港能够顺利回归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提示: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力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②“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和日渐完善。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提供了法律依据。④中英双方的谅解,香港同胞心向祖国,渴望回归。
(2)香港的顺利回归,对中华民族的历史产生了什么深远影响?
提示:①洗刷了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②香港进入更加繁荣稳定的发展时期。③使中华民族在祖国统一大业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并为澳门、台湾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成功的范例。2.探究分析:
(1)改革开放后海峡两岸由隔绝到交流日益频繁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改革开放、“一国两制”政策的提出,并实行一系列灵活务实的政策和措施。(2)台湾问题涉及面非常广泛,国内外许多势力都试图插手这一问题。解决台湾问题,需要我们艰苦的努力。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呢?
【思路分析】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对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也是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决定的。
提示:①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②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③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定的意志。(3)分析当前解决台湾问题的利弊因素有哪些?
提示:有利因素:
①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②《反分裂国家法》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法律保障。③香港、澳门回归为解决台湾问题树立了榜样。④海峡两岸经济联系日益密切。⑤海峡两岸同属炎黄子孙,强烈的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使统一成为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⑥“一个中国”原则已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不利因素:
①近年来,台湾岛内“台独”活动日益嚣张,给两岸关系的发展和国家和平统一投下了阴影。②国际反华势力不希望中国统一,仍千方百计插手中国内政,支持台湾当局的“反共拒和”政策,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正误。
(1)台湾问题的彻底解决必须借助联合国的力量。 ( )
(2)两岸实现了直接“通邮、通航、通商”,实质上就完成统
一了。 ( )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 它与香港、澳
门特别行政区制度的最主要区别是社会制度不同。 ( )
(4)祖国大陆和台湾两岸关系发展的第一次历史性突破是“一
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一国两制”
的伟大构想 酝酿:叶剑英,“九条方针”
形成:80年代,邓小平
含义:一个国家,两种制度香港、澳
门的回归 香港
回归条件:综合国力;“一国两制”
时间:1997年7月1日
意义:洗雪了百年耻辱;提供了范例澳门回归:1999年12月20日恢复行使主权海峡两岸
关系的新
发展 关系改善:1979年元旦真正停火;80年代三通
改观;90年代“九二共识”
中共推动:江泽民八项主张;《反分裂国家法》
目前状况:经贸联系加强 邓小平同志“一国两制”理论从最初针对台湾问题提出,到香港、澳门问题的顺利解决,创造了一个用和平方式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崭新模式。
1.从香港回归到澳门回归有力地证明,我们的国家日益强大,事业兴旺发达,民族具有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时也有力地证明,实现祖国统一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基础,“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正确方针。
2.按照“一国两制”的方针,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必将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课件35张PPT。第六单元 阶段复习课 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筹备:1949年9月新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通过《共同纲领》作为施政方针。
(2)成立:1949年10月1日。
(3)意义: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性质和职能转变:
(1)代行人大职能:1949年举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代行全国人大职能。
(2)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人民政协代行人大职能结束,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行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 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宪法):
(1)性质: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国家性质: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
(3)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5)意义: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建立:一届人大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的确立。
(2)意义:奠定了新中国政治建设的基础,是人民政治生活民主化的标志。
5.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历史基础: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的历史。
(2)指导思想:1956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1982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3)性质职能:政协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形式,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4)意义: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6.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实行原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基本内容:国家统一领导,民族平等、团结,少数民族区域自治。
(3)法律依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意义和影响: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愿望,调动了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积极性。 二、新时期的民主政治建设
1.平反冤假错案。
2.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改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
3.加强基层民主建设:中国基层民主选举制度在全国得到进一步普及。
4.加强法制化建设:颁布1982年宪法;1999年把“依法治国”写入宪法。 三、“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
1.含义: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2.形成:
(1)酝酿:1981年叶剑英“九条方针”。
(2)形成: 80年代,邓小平全面阐述。
(3)宪法保证:1982年宪法(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
(4)确立方针: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 3.实践: 一、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 二、对“祖国统一”的认识
1.统一是中华民族的主流,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统一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实现国家的富强和统一是我们面临的两大任务。
2.用“一国两制”的方式和平解决香港、澳门、台湾问题。在香港、澳门、台湾设立特别行政区,并让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这既符合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和现实,也符合包括香港、澳门、台湾人民在内的全体中国人的根本利益。 3.任何特别行政区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统一领导下的地方行政区域,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都没有任何主权实体的性质。
4.我们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这与“一国两制”、和平统一是不矛盾的,而且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一国两制”、和平统一。这不是针对台湾人民的,而是针对台湾岛内分裂势力和国际敌对势力的。【备选要点】
经济特区、特别行政区、民族自治区域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
(1)目的不同
①我国设立经济特区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扩大开放,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
②我国在“一国两制”下设立特别行政区是为了妥善解决香港、澳门、台湾地区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③设立民族自治区是为了解决我国的民族问题,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从而捍卫国家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共同利益。 (2)地区不同
①经济特区是指我国的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岛等地区。
②特别行政区是指“一国两制”下的香港、澳门以及将来大陆统一的台湾等特定地区。
③民族自治区是指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自治的行政区域,目前我国民族自治区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 (3)社会制度不同
①我国的经济特区和民族自治区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②特别行政区是在“一国两制”付诸实施后的相当长时间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统一主权的国家里,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4)享有权限不同
①经济特区不享有自治权,只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特殊”的管理体制。 ②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除外交权和国防事务权外,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等,此外经中央人民政府授权可以自行处理某些有关的对外事务。
③民族自治区享有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其他法律规定的民族自治权。如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等。 2.联系
(1)三区都是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设立的,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统一行使主权的地方行政区域,都是我国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都受中央人民政府管辖,与国家的关系是地方与中央的关系,都不具有独立主权的性质。
(2)三区设立都有利于祖国和平统一,有利于国家稳定和发展,有利于各民族的团结,有利于巩固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1.(2012·天津文综·T6)“就在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 )
A.“一国两制”的提出 B.“九二共识”的确定
C.中国国际威望的提高 D.中国国力的强大【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分析理解能力。从“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等信息判断是指1999年12月澳门回归祖国。澳门回归祖国洗雪了中华民族耻辱的一页,而且意味着西方在中国的殖民主义统治结束,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腾飞,综合国力的强大。2.(2012·江苏单科·T10)1987年2月,部分台湾同胞发起返乡运动,发表了《自由返乡运动宣言》。5月10日母亲节,一些老兵穿着写有“想家”两个大字的T恤衫走上街头。不久,老兵合唱团在一次集会上演唱《母亲您在何方?》,台上台下的老兵哭成一片。这反映了( )
A.“一国两制”构想得到台湾同胞的普遍认同
B.台胞期盼当局尽快放开赴大陆探亲的限制
C.海峡两岸业已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
D.港澳回归为海峡两岸民间交流奠定基础【解析】选B。“一国两制”构想还没有得到台湾同胞的普遍认同,故A可以排除。“一个中国”的共识在1992年达成,不符合题干时间要求,可以排除C。港澳回归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也不符合时间要求,可以排除D。题干中部分台湾同胞的做法,旨在推动台湾开放到大陆探亲限制。3.(2011·江苏单科·T9)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参加北平市首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后,感慨万端:“我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材料中的“第一次”从侧面反映出新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社会变革具有( )
①平等性 ②广泛性 ③继承性 ④深刻性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解析】选C。“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反映了代表平等享受政治权利,也从侧面表明人民真正当家做主,是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故①④符合题意。“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表明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广泛性,故②符合题意。人民代表制是深刻的制度变革,与以前的政治制度不存在继承关系,故③不符合题意。答案为C。4.(2010·北京文综·T19)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重要政治制度。在我国五个民族自治区中,最早和最晚建立的是
( )
A.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B.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C.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D.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解析】选A。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于1947年5月1日;西藏自治区成立于1965年9月9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于1955年10月1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于1958年10月25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于1958年3月5日,所以此题的正确选项是A。5.(2011·天津文综·T12)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趋势,并随着时代进步不断完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修昔底德借尼西阿斯(古雅典将军)之口说出了这样一句话:“男人就是城邦。”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材料二 1832年,英国选民从人口总数的大约2%增加到3.3%,但工人阶级被排斥在外。1836年后,工人阶级为争取选举权掀起了宪章运动。1866年后,英国通过两次议会改革,至1885年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普选权。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妇女为争取选举权展开了斗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国已实现全民普选。
——摘编自钱乘旦等《英国通史》材料三 自1953年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对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均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
——根据1953-2009年我国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
材料四 第十六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名额,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数,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原则,以及保证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都有适当数量代表的要求进行分配。
——摘自2010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
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定(1)结合所学知识,解读“男人就是城邦”的内涵。
(2)材料二中,英国选举权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这一变化历程表现出哪些特点?
(3)对比材料三和材料四,指出我国农村地区在全国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促使这种变化产生的时代背景。
(4)综上,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民主政治不断完善的社会条件。【解析】本题考查古今中外民主政治发展的情况,意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综合把握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第(1)题,“男人就是城邦”即雅典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才能参政议政,妇女、奴隶、外邦人没有民主权利;第(2)题,应依据材料信息,总结出选民人数的增多——男性获得选举权——女性获得选举权——全民普选的递进过程,说明普选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是广大人民斗争的结果;第(3)题,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我国农村人大代表比例的增加,这与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国民主化程度逐步加深有关;第(4)题,紧扣上面的问题,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国民素质提高、民主意识增强等多角度分析。答案:(1)雅典城邦由成年男性公民当家做主,妇女、外邦人、奴隶不享受政治权利。
(2)阶段:1832年选民人数增加;1885年基本实现成年男子普选权;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实现全民普选。特点:英国实现全民普选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广大民众为此进行了艰难的斗争。
(3)变化:农村地区在全国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增加。
时代背景: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民主政治不断向前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会经济发生巨大变化。
(4)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民素质提高,民主意识增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