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州市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试题答案
1.D【详解】A项,曲解文意,“诗坛不重视建安以来诗坛的成就,诗歌的语言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错误。从材料一第一段“没有建安以来四百年诗坛的发展,唐诗的语言也不会一下子就立地成熟”“所谓‘盛唐之音’一下子就爆发出满园春色,展现出那么绚丽的奇花异果,这乃是诗歌语言自身的成熟与唐代社会发展成熟的共同产物”来看,可知“盛唐之音”的爆发建立在之前诗歌语言发展的基础之上,故选项说法错误。
B项,强加因果,“边塞诗似乎只属于盛唐,成就非凡,引人瞩目”与“盛唐是边塞最为平静的时刻”没有因果关系。
C项,说法绝对,“唐代的五七言诗和绝句就不能取得辉煌的成就”错误。材料一第一段的表述是“没有唐代那种生气蓬勃的时代精神面貌,五七言诗究竟能取得多高的成就,绝句是否就那么风靡诗坛等,就都难免会打个问号”,故“盛唐的精神面貌这种时代的条件”是唐代的五七言诗和绝句发展的重要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选项说法绝对。
2.A【详解】曲解文意,“盛唐以后,边塞这些风光消失了”曲解文意,原文的意思是,盛唐以后,人们没有了坚强的生活信心,面对黄云蔽天、北风刺骨,认为没有什么风光可言了,而不是客观的边塞风光“消失了”。
3.C【详解】C项,为卢照邻的《雨雪曲》,情感肃穆、悲凉,尾联表达了诗人对边关将士的同情和对封建统治者的讽刺,未体现盛唐边塞诗的风格特点。A项,为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体现了盛唐边塞诗豪迈、正能量的风格特点。B项,为王翰的《凉州词二首·其一》,体现了盛唐边塞诗乐观、浪漫的风格特点。D项,为王维的《使至塞上》,所描绘的边塞风光具有浑厚感和优美感,符合盛唐边塞诗的风格特点。
4.(4分)首先提出诗歌语言自身的成熟与唐代社会发展的成熟产生了唐诗的高潮与高峰(1分),这方面的代表是边塞诗(1分)。接着阐述盛唐相对和平的环境与边塞诗的关系(1分),最后阐述盛唐生气蓬勃、充满豪情的精神与边塞诗的关系(1分)。
5.D【详解】“主要因为‘太阳鸟’的出现证明了他前面看到‘太阳鸟’并非幻觉”分析错误,应是因为“太阳鸟”的出现激起了他的激情,让他感受到了希望。
6.B【详解】“跌宕起伏、曲折离奇的情节”说法不正确,文本一的情节并不“跌宕起伏、曲折离奇”。
7.(4分)①“太阳鸟”是小说中的线索,它贯穿在流亡师生走出困境的整个历程中。(2分)②“太阳鸟”富有象征意义,它是希望、光明、胜利、自由的化身,代表了光明的前路、希望的曙光、胜利的征兆、自由的化身,它是一种精神力量,让师生不离不弃、相互照顾、相互体恤,并激励他们一直走下去。(象征意义要明确,“希望”或“光明”或“胜利”或“自由”任意答出一点2分)
8.(6分)(1)细节闪现诗情:①几处对“太阳鸟”的描写富有诗情,“太阳鸟”在花海中唱歌跳跃,像燃烧的火苗,画面优美,充满诗情。(2分)②对汗珠的描写充满诗情,将汗珠比作“小小的透明的花”,联想丰富且美好,充满诗意。(2分)(2)诗情描写的作用:这些富有诗情的细节弱化了困境,使转移途中的苦难变得缥缈、轻盈和美丽,衬托了流亡师生们坚强、美好的精神,是小说打动人心的地方。(答出“弱化困境”或“衬托人物……”,任意答出一点2分)
9.A【解析】句意:六是用邪僻之事来谄媚君王,使君王陷入不义,公开拉帮结伙,来蒙蔽君王的视线,颠倒黑白,混淆是非,使君王的恶名流布国内,传遍四方。“邪”,形容词作名词,邪僻之事,“坠”,动词使动用法,使……坠入,“邪”和“坠”是两个词语,中间要断开,排除B、C两项;“境内”,指国内,是一个词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
10.B【解析】“社,古代指谷神,即农业之神;稷,指土地之神”说法错误,“社”指土地之神;“稷”指谷神。
11.D【解析】“不顾惜自己的身体早起晚睡”理解错误,张冠李戴。根据原文“三曰卑身贱体,夙兴夜寐”可知不顾惜自己的身体早起晚睡的是忠臣。
12.推举贤士从不懈怠,经常|多次称引古代圣君贤王的行为事迹,来激励君王的意志。
(进,推举,1分;数,多次,经常,1分;厉,通“励”,激励,1分;翻译完整得句意1分)
13.C【详解】“颈联出句展现曹军的雄姿”错,此句写的是“兵销炬影东风猛”,即“强劲大风助长火势迅猛蔓延,兵戎相见,人影散乱”,表现的是曹军的失败。此句所写内容与苏轼的“樯橹灰飞烟灭”词句同说一事。
14.(6分)①历史的变迁:无论是一世之雄的曹操,还是足智多谋的诸葛亮,都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让诗人感伤不已。(2分)②现实的苍凉:荒矶鸥鸟、哀草寒烟,荒凉寂寥的景物让诗人感慨万千,愁绪满腹。(2分)③仕途的失意:诗人借古伤今,由周瑜、曹操、苏轼想到自己,人生的不得意油然而生。(2分)
15.(6分)(1)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2)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3)霓为衣兮风为马 虎鼓瑟兮鸾回车
16.B 【详解】A.“守拙归园田”的“拙”应读zhuō。C.“商贾”的“贾”应读gǔ;D.樊笼fán。
17.A 【详解】A.“仓惶”中“惶”应改为“皇”,桑树巅”中“巅”应改为“颠”。B.“这次弟”中“弟”应改为“第”,“契阔谈宴”中“宴”应改为“ ””,“常做客”中“做”应该为“作”。C.“烦霜鬓”中“烦”应该为“繁”,“食野之萍”中“萍”应改为“苹”,“浪涛尽”中“涛”应改为“淘”。D.“粟深林”的“粟”应为“栗”,“转轴拔弦”的“拔”应为“拨”,“侍权贵”的“侍”应为“事”。
18.C【详解】A.“悸:猛然惊醒的样子”错误。“忽魂悸以魄动”的意思是“忽然我魂魄惊动”。所以“悸:因惊惧而心跳”。B.“失意低落的心绪”错误。“怅”,原意是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引发激昂慷慨的心绪。句子翻译为:面对广阔的宇宙惆怅感慨。D.“暝:睡着”错误。“迷花倚石忽已暝”的意思是“迷恋着花,依倚着石,不觉天色很快就暗了下来”。所以“暝:昏暗”。
19.B【详解】B.阡:指南北向的田间小路。陌:是指东西向的田间小路。句子翻译为:穿过纵横交错的田间小路。
20.C【详解】A.“鼓”名词作动词,弹奏;B.“东南”,名词作状语,向东南;C.“归”和例句中的“栗”“惊”均为使动用法,分别为:“使归附”“使……战栗”“使……惊悚”。D.“雨”,名词作动词,下雨。
21.B【详解】A.突出:古义,突然出击;今义,超过一般地显露出来。句意:又像杀出一队铁骑,刀枪齐鸣。B.冷落:古今同义,均为冷清;不热闹。句意:门前车马减少冷冷清清,光顾者稀稀落落。C.颜色:古义,脸色,此处指容貌;今义,色彩。句意:暮去朝来我也年老色衰。D.老大:古义,年纪大;今义,排行第一的。句意:自己的年岁大了我只得嫁给商人为妻。
22.D【详解】D.“目的是歌咏他们的丰功伟业”错误,目的是借歌咏历史人物的伟业来对韩侂胄之流进行讽刺和劝诫。
23.(3分)①蔚然成风②薪火相传③流连忘返(每空1分)
【详解】①处,根据后文“并且这种风气还带动了当地科举事业的发展”对读书风气的描述,可知前文是谈精读传家的做法在这里以及成为一种风气,据此可填入“蔚然成风”。“蔚然成风”意思是事物盛极一时,成为一种良好的风气。
②处,根据前后文对蜀口茶的制作工艺传承的描述,可知语境指局口茶的制作工艺已经一代代流传很久了,据此可填入“薪火相传”。“薪火相传”意思是比喻学问和技艺代代相传。
③处,根据前文“这里的古村原乡、特色美食也让无数游客”和后文“游客欣然向往的旅游目的地”的提示,可语境指游客不想离去,据此可填入“流连忘返”。“流连忘返”常形容对美好景致或事物的留恋。
24.(4分)示例:蜀口茶以清明前的茶叶最为名贵(或“蜀口茶的佳品是清明前的茶叶”),其汤色透明清澈,浓郁的醇香沁人心脾,香气久而不散。(两处语病,每处2分)
【详解】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
一是“蜀口茶的佳品是清明前的茶叶最为名贵”结构混乱,“佳品是……”和“以……最为名贵”句式杂糅,保留一个,可改为“蜀口茶以清明前的茶叶最为名贵”。
二是“汤色”与“沁人心脾”搭配不当,可改为“汤色透明清澈”,“浓郁的醇香沁人心脾”。
25.(6分)①比喻:文中第一段将油桐花瓣比作白雪,不仅点出油桐花瓣的颜色,还表现出油桐花瓣飘落的数量之多,姿态之轻盈。(3分,指明本体喻体1分,分析两个相似点2分)②拟人:“披”字赋予夕阳以人的动作,“披上了”动作温柔轻盈,表现出夕阳的温柔与多情。(3分,指明拟人之处1分,分析效果2分)
26.(6分)①首先是辐射威胁②为解决重力问题③在狭小空间内工作生活的心理压力
(每空2分)
27.【详解】
文题解读:
本次作文题目由写作材料、写作任务、写作要求三部分组成,是任务驱动型作文。
(1)解读材料
材料共有三句话。第一句“大贤秉高鉴,公烛无利光”出自孟郊的诗作《上达奚舍人》。意思是真正的贤人要随时准备拿出大镜子来照自己,不让自己有丝毫的瑕疵,做官做人要有自己的清廉准则,连公家的蜡烛这样的小东西、小利益,也绝对不会拿来给自己私用。
第二句话以周恩来、张定宇、廖俊波为例,体现他们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如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因而被称为“人民的好总理”“人民英雄”“人民的好公仆”。
第三句话言简意赅,回答他们获此殊荣的主要原因——人民在他们的心中无比重要(即人民至上)。
(2)分解写作任务
从写作要求来看,这是明显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
任务一:背景任务——“2022年10月16日,收看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做报告的实况直播之后”
必须明确体现此背景,可以是中国共产党或共产党员将“人民至上”奉为圭臬的事例,也可以是此方面的说理,至少应该明确提及此背景,出现类似“在2022年10月16日上午,收看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做报告”这样的句子。
任务二:内容任务——“作为中国未来的建设者,高中生应如何理解‘人民至上’”
必须明确回答此问题,写作内容有自己对“人民至上”的思考,选准角度,提出明确的观点。考生可以举例论述,分析材料中列举的事例(因为周恩来、廖俊波、张定宇正是共产党员中视人民为至上的先进人物),亦可以列举我国从古至今心系百姓的执政者,但不提倡通篇扩写材料中的三个事例。考生可以道理论证,如引用材料中的唐代诗句,引用材料外与此相关的名句;也可以由此生发联想,提出自己对此问题的见解。考生还可以对比论述:视人民为至上者,被人民牢记;视人民为奴仆者,人民唾弃等等。
任务三:应用任务——“宣讲稿”
细化为:写作者身份——高中生宣讲者,既是团员代表,也是和听众身份一样的一名中国未来建设者;听讲对象——学校的全体团员。
既是宣讲稿,在开篇之前应在格式上有所体现,如有“称呼”——全体团员们,有问候语,有“我的宣讲内容到此结束,谢谢大家”等等,总之,能体现出是一篇宣讲稿即可。
参考立意:
(1)坚持人民至上。
(2)为人民谱写新时代。
(3)民之所向,心之所向。
(4)以民为本,国家永昌。
(5)以民为本,人心所向。
参考译文:
作为人臣的正路,应顺从君王的使命并及时回报,不能专断,行事有原则而不随便附和,在职位上不妄自尊大,一定要对国家有好处,一定要对君王有补益,这样不仅自身尊贵而且子孙也能保住。因此,作为人臣的操行有“六正”“六邪”。所谓“六正”:一是事物萌芽未发,迹象征兆还未显现,只有他能清楚地看见存亡的机运,掌握得失的关键,在事态恶化之前预先制止,使君王能够比较超脱地高居于显贵尊荣的位置,天下的人都称誉他善事尊长,像这样的人,就是圣臣;二是胸怀宽广,心意清净,多进善言,通达理义,用礼仪来勉励君王,用良策来启示君王,顺从助长君王的美德,纠正补救君王的恶行,大功告成,事业确立,将好处归于君王,不敢独自夸耀自己的功劳,像这样的人,就是良臣;三是不顾惜自己的身体,早起晚睡,推举贤士从不懈怠,经常称引古代圣君贤王的行为事迹,来激励君王的意志,希望能够有所补益,使国家政权、天子宗庙都能安然无事,像这样的人,就是忠臣;四是能明察幽微不显的事件,预见成功与失败,(对失败)早做防备并进行补救,引导事物恢复原貌,堵塞漏危,杜绝致乱根源,将祸转变成福,使君王最终能无忧无虑,像这样的人,就是智臣;五是能沿用前代礼乐,奉行法治,胜任官位职掌,不计俸禄,推让赏赐,不接受礼物馈赠,衣冠端庄整齐,生活简朴,像这样的人,就是贞臣;六是当国家政治昏乱时,行为不阿谀逢迎,敢于触犯君王的威严,当面指出君王的过失,不怕被诛杀,即使令自身死亡,只要能使国家安定,也不后悔自己的所作所为,像这样的人,就是直臣。以上这些叫作“六正”。所谓“六邪”:一是安享官爵,贪恋俸禄,经营个人家室而不办公事,将自己的智慧才能隐藏不用,当君王迫切需要意见和办法时,仍然不愿尽臣子的职责,像这样的人,就是具臣;二是对君王所说的一律称好,对君主所做的全部赞同,暗中探求君王的嗜好,马上就进献给君王以娱乐君主的耳目,像这样的人,就是谀臣;三是内心充满了邪僻险恶,外表却谨小慎微,花言巧语,媚态悦人,却又嫉贤妒能,他想要进用的人,就宣扬那人的好处而隐瞒其恶行,他想要排挤的人,就宣扬那人的过错而掩盖其美德,使君王乱赏错用,赏罚不当,号令不能施行,像这样的人,就是奸臣;四是他的机智可以掩饰自己的错误,他的辩才可以进行游说,言辞反复变化,好像拼凑而成的各色花纹,在宫内离间亲骨肉,在宫外嫉贤妒能扰乱朝廷,像这样的人,就是谗臣;五是专权揽势,把持国家大政,以加强自己的地位,结党营私,使自己家族富有,像这样的人,就是贼臣;六是用邪僻之事来谄媚君王,使君王陷入不义,公开拉帮结伙,来蒙蔽君王的视线,颠倒黑白,混淆是非,使君王的恶名流布国内,传遍四方,像这样的人,就是亡国之臣。以上这些叫作“六邪”。定州市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试题
分值:150分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29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4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4题。
材料一
诗歌语言的成熟与时代的精神面貌是分不开的。诗歌语言的成熟有其自身 的内部规律,这要经过曲折的发展过程;唐诗的归真返璞,自然并不等于一味的 素朴;所谓深入浅出更不就只是浅近而已。没有建安以来四百年诗坛的发展,唐 诗的语言也不会一下子就立地成熟。但是时代的条件又决定着诗歌语言成熟得 是否充分以及快慢如何。没有唐代那种生气蓬勃的时代精神面貌,五七言诗究 竟能取得多高的成就,绝句是否就那么风靡诗坛等,就都难免会打个问号。所谓 “盛唐之音”一下子就爆发出满园春色,展现出那么绚丽的奇花异果,这乃是诗 歌语言自身的成熟与唐代社会发展成熟的共同产物。这两个发展成熟的汇合, 产生了唐诗的高潮与高峰,那波澜的壮阔,气象的高远,在古典诗坛上是空前绝 后的。在这空前绝后的诗坛上出现的一个引人瞩目的歌唱,那就是边塞诗。
唐诗的题材是非常广泛的,边塞题材也不过是其中之一。其所以特别引人 瞩目,就因为它仿佛是只属于盛唐的一个题材;盛唐之前既颇少见,盛唐之后乃 几成为绝响;李益几乎就是边塞诗的最后一个诗人。而盛唐时代却恰恰是边塞 上最为平静的时刻。边塞诗因此主要并不在于写战争,而是一种在相对和平的 环境下,充满着豪迈精神的边防歌。唐代自唐太宗贞观四年击溃东突厥,收编其 残部,贞观九年又大破吐谷浑之后,边塞上的形势基本上就稳定了下来,到开元 年间就更为缓和;而一百年间唐代社会的蓬勃发展,国势不断走向鼎盛的高峰, 边防上的威望这时也就与日俱增,实际上完全掌握了和平的主动权,边塞诗就正 是在这样条件下的产物。安史之乱后,边防的和平已如明日黄花,边塞诗也就随 着唐王朝的鼎盛之成为过去而同时成为过去。边塞诗由于只属于盛唐时代,它 因此也就更具有时代的特征与诗歌高峰上最鲜明的标志。
王维的山水诗绝不只是“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的那些远离人世间的作 品所能代表的。王维早年的精神状态乃是“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高一语文试题第1页(共1 2页)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少年行》之一)那种生气蓬勃的少年精神。 没有这种精神状态,就没有“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的山水诗,也就不会有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那样的边塞诗。边塞风光其实正是时代豪情的考 验。高适的《别董大》(其一):“千里黄云白日噫,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 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没有这种坚强的生活信心,黄云蔽天、北风刺骨之下,还 有什么风光之可言呢?为什么盛唐高峰一过去,这些风光的歌唱也就一去不复 返了?边塞诗的涌现,因此乃正是时代精神的产物。那辽阔的视野,奔放的豪 情,反映着整个时代高视阔步的足音,这也就是历代称誉的盛唐之音的特色。而 边塞诗又是以七绝、七言古诗的作品最为出色。从王昌龄的七绝到李益的七绝, 边塞诗的歌唱又一次证明了绝句的广阔天地。而七言诗在整个唐诗高潮中的作 用,在这里也就特别容易看得清楚。五七言古诗作为一个整体的完全成熟其实 乃正是以七言古诗的成熟为标志的。这些既是诗歌语言自身的发展,也是时代 精神的体现;边塞诗就恰好可以说明这之间的血肉关系。
(摘编自林庚《唐代这一诗歌高潮得来不易》) 材料二
初唐时期的四杰是在高宗、武则天时期发展起来的新时代知识分子,各个才 华横溢、胸怀大志、高高在上,创作的边塞诗作中充满了强烈的功名和欲望,希望 以此来获取君主的重用,从而平步青云直达卿相,他们创作的许多边塞诗中都蕴 含着这样的情绪表达,例如杨炯的《从军行》中写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骆宾王在《从军中行路难》中叙述到“长驱万里聋祁连,分麾三命武功宣”等。
盛唐时期的边塞诗中不仅涵盖了强烈的功名和欲望,同时还表达着高尚的 社会愿望,体现出了和平民百姓同甘共苦的意愿,反映出了浓烈的社会责任心, 这样的诗作情感在盛唐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代表作品,例如王昌龄在《出塞》中 写到“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等,盛唐时期的诗作相比较初唐时期, 更加地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凸显出了对人们和国家命运的关心。
初唐时期的边塞诗主要书写了战乱时的艰辛和无奈,营造出了 一种悲壮的情 境,例如卢照邻在《结客少年场行》中写到“烽火夜似月,兵气晓成虹。横行徇知 己,负羽远从戎”,表达出了战知时期人们生命的卑微,在进入盛唐时期,边塞诗中 情感的叙述逐渐向乐观、浪漫的方向发展,虽然盛唐时期边塞的战事频繁,人们生 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但是盛唐时期的边塞诗更多的是传达出一种正能量,去激励将 士们奋勇杀敌,树立唐代军队的强大和勇往直前的气势,让人们能够通过诗句联想 到战争胜利的欢快感,巩固百姓和将士对于战争的自信心。例如,高适在边塞诗 《塞下曲》中写到“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
初唐时期由于其处于唐朝建立的开始阶段,使得诗人在边塞诗中进行丰功 伟业的情感表达时流露较为透彻,降低了旧社会生活对诗人创作的影响,让诗人 能够随着自己的心境进行自由的创作,无所畏惧地诉说着对社会的不满,引导着 唐朝诗歌逐渐走向激扬、豪迈的创作风格。在进入盛唐时期以后,也出现了许多 放荡不羁的诗歌风格,但是相比较于初唐时期的边塞诗,语句中蕴含了更多的浑 厚感和优美感,在整体意境构造上较初唐时期有了比较明显的进步,同时在文字 的运用上也更加地精练、准确。
(摘编自周文慧《初唐与盛唐时期边塞诗意境表达的区别分析》)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唐代以前,诗坛不重视建安以来诗坛的成就,诗歌的语言一直没有得到应有 的发展。
边塞诗似乎只属于盛唐,成就非凡,引人瞩目,这使得盛唐是边塞最为平静 的时刻。
没有盛唐的精神面貌这种时代的条件,唐代的五七言诗和绝句就不能取得 辉煌的成就。
王维诗歌中反映的精神早年和晚年不一样,他早年的山水诗和边塞诗有一 种昂扬之气。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高适的《别董大》(其一)描绘了边塞的风光,反映出诗人坚强的生活信心, 盛唐以后,边塞这些风光消失了。
唐代边塞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只属于盛唐;唐朝安史之乱后,边境的安 稳和平的环境被破坏,边塞诗也成为过去。
唐代从贞观到开元年间,边境比较稳定,社会也得到巨大发展,国势走向强 盛,这是唐代边塞诗产生的时代背景。
七言古诗的成熟是诗歌语言自身发展的结果,也是时代精神的体现,而边塞 诗说明了诗歌语言与时代精神的密切关系。
3 .从材料阐述的观点看,下列唐代边塞诗中,不属于盛唐边塞诗的一项是(3分) ()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虏骑三秋入,关云万里平。雪似胡沙暗,冰如汉月明。高阙银为阙,长城玉 作城。节旄零落尽,天子不知名。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 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4.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思路。(4分)
(二)现代文阅读11(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文本一
太阳鸟
苏景文
“我看见红色的鸟了……像火苗一样。”刘文俊后脑勺离开了担架,努力抬 了起来,要往前探望,但是力气用完了,后脑勺又放回担架上。
“不可能。”跟在担架侧旁的女同学文敏说,“不可能,现在天气这么冷,哪里 可能有什么鸟啊,都躲窝里了。文俊,你是发烧都烧糊涂了啊。”她顺手拉了拉盖 在刘文俊身上的被子,好让盖实点。
“真的,我不骗人。”刘文俊坚持说,“我听到了鸟的鸣叫……好听极了。”
文敏摸摸刘文俊的额头,说:“不是很烧了啊,已经退了很多,不至于说胡话 呀。文俊,那你说说,鸟是什么样子的?"
“这么小。”刘文俊从被子里伸出手,抬手示意鸟的大小,可是已经没有了力 气,手抬到一半,放弃了,继续用微弱的声音说:"……色彩很艳丽,像一团火苗在 燃烧……它们站在花丛中,红色的花丛中……婉转啼鸣。不是一只啊,有好多! ……哦,我想起来了……那是太阳鸟。”
天空传来刺耳的嗡嗡声。
“同学们!同学们!隐蔽隐蔽!”国文老师张志炫回头大声喊,“日寇飞机!” 同学们慌慌张张地往路边的林子里钻。
抬前手的同学张志良赶忙往林子里走,走得急,路边又是坡地,不平,脚步有 些跌跌撞撞。班长谢润发忙喊:“志良,小心,志良,小心,稳住稳住!”
话还没说完,张志良“啪” 一声往前扑,跌倒了,担架也往前摔,一部分压在 了他身上。还好,谢润发强壮,死命稳住,担架才没有侧翻。担架跌落的重力几 乎把谢润发的手腕扯到脱臼。
旁边的同学赶紧过来,帮忙抬起压在张志良身上的担架,扶正刘文俊,和谢 润发一起把担架抬进林子,另一些同学扶起张志良,踉踉跄跄地走进林子。
放好担架,谢润发过来问:“志良,伤了没有。”志良伸手掌给班长看,手掌上 有多条血痕,又卷起裤腿,膝盖上也有磕伤的痕迹。
张志良笑着说:“还好,没伤到筋骨,班长,只是可能要换一个人来抬了。”
班长谢润发刚要说什么,国文老师张志炫弯着腰,快速走过来,说:“润发,校
长找各班骨干开会。你跟我来。”
在一棵巨大、伞形的大树下,校长正在说:“日寇的飞机天天都在上空徘徊, 有消息说其他学校的学生已经被炸了,伤亡情况尚不清楚。看来咱们学校不能 走大道了,必须走小路。但走小路,增添了行军的困难,希望大家做好准备。大 家要有信心,能克服一切困难!”
谢润发抬头,眼光从树叶缝隙里穿过,望着天空。已经有了一些云,没有了 飞机。校长说:“日寇飞机已经走了,大家马上行动。”
谢润发和国文教员张志炫回到班里,动员大家继续赶路。
张志炫说:“同学们,大家加把劲,希望就在前面,都站起来,跟着大部队,不 要掉队了。”大家答应着,起身,开始跟上大部队,向林子深处出发。
“班长,是不是要改道了?”刘文俊问道,他的头尽量往后仰,希望眼睛看到 班长的脸,但他只看到班长的方下巴,和下巴上吊坠着的亮晶晶的汗珠。
“是。”谢润发说。一颗汗珠坠落,砸在刘文俊的额头上炸裂开了,溅起了一 朵小小的透明的花。
“林子深处应该更多鸟了。”刘文俊喃喃地说,“可以看见好多太阳鸟……它 们立在好多红花的枝头上,婉转啼鸣,美妙极了。班长,你喜欢太阳鸟吗 ”
班长说:“我喜欢。"
小路越来越难走了。校长命令全体休息,生火做饭。为了防寒,通知同学们 多生几堆火,注意保暖,轮流警戒。天飘起来小雨,还好树林茂密,为同学们遮挡 了不少雨水,即使淋湿一点,也很快就被烤干了。
天亮之前,雨停了。
天亮后,大家继续出发,休息了一晚,体力恢复了不少。教员们鼓舞大家: “翻过这个山坳,很快就到了新学校。”大家精神大振,脚步加快了许多。
“哦 快看!快看!”大家欢呼后,脚步停下来,静了下来。
“太阳鸟!太阳鸟!”文敏惊呼,声音里全是喜悅。
刘文俊从担架上支起了身体,极目往前张望:前面一片平整的山窝,万道晨 曦照耀着一片红梅花海,好多太阳鸟在花间唱歌跳跃,像无数火苗在燃烧。
刘文俊双眼放光,情绪激动地说:“班长,班长,太阳鸟,太阳鸟,好多太阳 鸟!”
班长低沉的声音说:“是,太阳鸟,好多太阳鸟。”
刘文俊感觉身体内有了力气在激荡……
文本二
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成为《太阳鸟》的叙事语境,不难看出镜头特写 和片段性呈现是本文的叙事机制。全篇细节铺陈和镜头的拉近拉远将师生长途 跋涉的局部尽现读者眼底。
小说中,太阳鸟的象征意味浓郁。“太阳鸟喜欢在雨后天晴的红色花丛中歌 唱跳跃。看起来像火苗在跳跃。”类似的话在小说中两次出现,事实上,全文中太 阳鸟无处不在,小说从头便是“我看见红色的鸟了……像火苗一样”到“我”躺在 担架上“看见”太阳鸟。太阳鸟是一种精神力量,这种力量让师生不离不弃、相 互照顾、相互体恤,甚至舍生忘死。这是作者苏景文【注】最想要表达的。小说有 些细节在不经意间闪现出诗情,也是小说打动人的地方。
【注】苏景文,获第三届深圳红棉文学奖佳作奖(小说组),入选中国作家网 2019年精品文选集《灯盏》,获第五届海峡两岸新媒体原创文学大赛奖(长篇小 说),《太阳鸟》于2020年10月发表于中国作家网。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文本抓住刘文俊的动作和说话的状态刻画了他受伤后虚弱的样子,从侧面 表现了日寇的残忍、战争的残酷。
文敏、张志良、谢润发等是文本刻画的人物,他们的言行中适露出战争时期 青年的热血、担当和情深义重。
国文教员张志炫和校长带领学生在战火纷飞中撤离,他们对学生负责,教导 学生勇敢面对困难,是学生的精神导师。
文本结尾,刘文俊之所以“感觉身体内有了力气在激荡”主要因为“太阳鸟” 的出现证明了他前面看到“太阳鸟”并非幻觉。
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文本一创作于和平时代,通过对群像的描绘,展现了战争时期学校艰难的生 存状态,给人启示,让人警醒。
文本一写了跌宕起伏、曲折离奇的情节,通过片段性的镜头展现故事的发 展,这也是本小说的特色之一 O
文本一中的“太阳鸟”和茹志鹃《百合花》中的“百合花”都有象征的意义, 都承载着作者想要赞美的精神力量或精神品质。
文本二介绍了《太阳鸟》的创作背景、表达技巧以及作者简介等,有助于我 们更好地理解《太阳鸟》这篇小说。
本篇小说“太阳鸟”形象突出,请结合文本二分析它在小说中的作用。(4分)
文本二中提到“小说有些细节在不经意间闪现出诗情”,请分析小说中哪些细 节闪现了诗情以及这些诗情描写的作用。(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28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人臣之术,顺从而复命,无所敢专,义不苟全,位不苟尊,必有益于国,必有补 于君,故其身尊而子孙保之。故人臣之行有“六正”“六邪”。“六正”者:一曰萌 芽未动,形兆未见,昭然独见存亡之机,得失之要,预禁乎未然之前,使主超然立 乎显荣之处,天下称孝焉,如此者,圣臣也;二曰虚心白意,进善通道,勉主以礼 仪,谕主以长策,将顺其美,匡救其恶,功成事立,归善于君,不敢独侈其劳,如此 者,良臣也;三曰卑身贱体,夙兴夜寐,进贤不解,数称于往古之行事,以厉主意, 庶几有益,以安国家社稷宗庙,如此者,忠臣也;四曰明察幽,见成败,防而救之, 行而复之,塞其间,绝其源,转祸以为福,使君终以无忧,如此者,智臣也;五曰守 文奉法,任官职事,辞禄让赐,不受赠遗,衣服端齐,饮食节俭,如此者,贞臣也;六 曰国家昏说,所为不谀,然而敢犯主之颜,面言君之过失,不辞其半,身死国安,不 悔所行,如此者,直臣也。是为“六正”也。“六邪"者:一曰安官有禄,营于私家, 不务公事,怀其智,藏其能,主饥于论,渴于策,犹不肯尽节,如此者,具臣也:二曰 主所言皆曰善,主所为皆曰可,隐而求主之所好,即进之以快主耳目,如此者,谀 臣也;三曰中实颇险,外貌小谨,巧言令色,又心嫉贤,所欲进,则明其美而隐其 恶,所欲退,则明其过而匿其美,使主妄行过任,赏罚不当,号令不行,如此者,奸 臣也;四曰智足以饰非,辩足以行说,反言易辞,而成文章,内离骨肉之亲,外妒乱 朝廷,如此者,谗臣也;五曰专权擅势,持採国事,以为轻重,私门成党,以富其家, 如此者,贼臣也;六曰谄主以邪坠主不义朋党比周以蔽主明使白黑无别是非无间 使主恶布于境内闻于四邻如此者,亡国之臣也。是谓“六邪”。
(选自《说苑卷二 臣术》,有删改)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六曰谄主以邪/坠主不义/朋党比周/以蔽主明/使白黑无别/是非无间/使主 恶布于境内/闻于四邻/
六曰谄主以邪坠/主不义/朋党比周/以蔽主明/使白黑无别/是非无间/使主 恶布于境内/闻于四邻/
六曰谄主以邪坠/主不义朋/党比周以/蔽主明/使白黑无别/是非无间/使主 恶布于境内/闻于四邻/
六曰谄主以邪/坠主不义/朋党比周/以蔽主明/使白黑无别/是非无间/使主 恶布于境/内闻于四邻/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不敢独伐其劳”与“十年春,齐师伐我”(《曹刿论战》)两句中的“伐”字含 义不同。
社稷:社,古代指谷神,即农业之神;稷,指土地之神。后来社稷成了国家的 象征。
“不辞其诛”与成语“口诛笔伐”两句中的“诛”字含义不同。
“亡国之臣也”与'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两句中的“亡”字含义 不同。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直臣从不阿谀逢迎,敢于触犯君王的威严,当面指出君王的过失,不怕自身 被侏ZKo
智臣能预见成功与失败,对失败早做防备并进行补救,杜绝致乱根源,将祸 转变成福。
C .贞臣奉行法治,胜任官职,不计俸禄,不接受礼物馈赠,衣冠端庄整齐,生活 简朴。
D.良臣顺从助长君王的美德,纠正补救君王的恶行,不顾惜自己的身体早起 晚睡。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进贤不解,数称于往古之行事,以厉主意。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小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3 ~ 14题。
赤壁
杜庠①
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舶辩。
诸葛心中空有汉,曹瞒眼里已无吴。
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②。
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矶鸥鸟满烟芜。
【注】①杜庠:字公序,号西湖醉老,明朝诗人。曾任知县,不久罢归;不得 志,放情诗酒。②“梦断” “箫声”’夜月”等意象皆由苏轼的《赤壁赋》一文化出。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诗人以惊人的艺术腕力写出了曹军以泰山压卵之势顺长江东下、睥睨一 切的砸和威势;'本'字则暗示了其骄兵必败、'雄副终将化为碱的结局。
高一语文试题第8页(共1 2页)
颔联分述诸葛亮和曹操两个历史人物:一个“空”让诸葛亮的落寞与无奈 跃然纸上,一个“已”字写尽了曹操的得意与骄狂。
颈联出句描写千帆争渡,烟焰张天的战争场景,展现曹军的雄姿,将赤壁大 战的情景写得有声有色,用笔锋利。
颈联对句化用《赤壁赋》典故,绘出一幅清幽的长江月夜听箫图,读之如洞 箫声在耳畔索回飘荡,令人黯然销魂。
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不堪回首”的原因。(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小题共1小题,6分)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毛泽东在《沁园春 长沙》中,写同学们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的两句是:
(2 )杜甫《登高》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
排遣的句子是:" , ” o (3)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 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是“
“和“ ,令人叹为观止。
三、课本基础知识检测(本小题共7小题,14分)
16.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荻花(出) 钿头(dian ) 挥斥方遒(qiii) 守拙归园田(zhu6)
B.痢溪(shdn) 盲然(h6ng) 何时可( duo ) 周公吐哺(bii)
C.青M(ming) 宜人(jid) 羽扇纶市(guan) 越阻度味(mb)
D.樊宠(fdn) 信橹(qidng) 封狼京胥(xii) 鼓盘吹笙(sheng )
17.下列选项中错别字最少的一项是(2分)( )
A.嘉宾 桑树巅 仓惶北顾 一片神鸦社鼓
B.慷慨 这次弟 契阔谈宴 万里悲秋常做客
C.青崖 烦霜鬓 食野之萍 大江东去,浪涛尽
D.瀛洲 粟深林 转轴拔弦 安能摧眉折腰侍权贵
18.下列词语中对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忽魂悸以魄动(猛然惊醒的样子) 座中泣下谁最多(眼泪)
怅寥廓(这里指失意低落的心绪) 激扬文字(遍浊扬清,抨击恶浊的,褒扬清明的) 金丄当年万户侯(作动词用,视……为粪土)
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青青子费(衣领)
越陌度敏指东西向的田间小路) 山不咨膏(满足)
沉吟室今(沉思吟味)
从词类活南看,下列各句加横线词的用法与“栗深林兮惊层巅”的“栗” “惊”
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虎鼓瑟兮鸾回车 B.对此欲倒东南倾
C.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D,云青青兮欲圃
下列加点字古今异义相同的是(2分)( )
A.铁骑窖申刀枪鸣 B,门前冷寧鞍马稀
C.暮去南東颜色故 D.老大嬴出商人妇
下列对课文而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希塞赏,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沁园春 长沙》上下两阕,一今一昔,一独一众,在时空前后对照下,既描 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生机勃发的秋景图,又传达出一种健康昂扬、意气风发的 生命状态。
《百合花》是一篇将政治主题和人性审美意蕴巧妙结合的作品,表现了战 争年代人与人之间的真挚友情,赞美了小战士平凡崇高的品格,表达了对人 性真善美的呼唤。
《念奴娇 赤壁怀古》开篇即景抒情,起笔颇有气势,从长江着笔,空间巨 大;“千古风流人物”的历史时空广阔,英雄豪杰无数;将此二者联系起来,组 成一个极为辽阔悠久的时空背景。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即景抒情,由眼前之景联想起在这里生 活和战斗过的英雄人物,目的是歌咏他们的丰功伟业。
四、语言文字运用(本小题共4小题,19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 ~25题。
到达蜀口已近黄昏O蜀水两岸漫山遍野的油桐花开了,白雪般的油桐花瓣 一路飘洒,空气中弥漫着这个季节特有的清香。此前,夕阳给万顷碧波披上了金 色的余晖,江岸木排上的昭鹅纷纷跳入赣江戏水,好一幅渔舟唱晚的水上风景。
进入蜀口古村,古代科举文化的气息扑面而来。自南宋以来,耕读传家的做 法在这里早已并且这种风气还带动了当地科举事业的发展。仅欧阳一 姓,明清时期就产生了 21位进士。进士的多少,往往是古代衡量一个地方文化 高一语文试题第10页(共1 2页)
是否兴盛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蜀口,和科举文化齐名的还有蜀口茶。相传明代成化年间,郭福可从溪川 汤湖镇带回狗牯脑茶树种,与族人一起种茶、制茶。局口茶的制作工艺②已 逾500年,这种工艺的传承全靠师傅的口传心授和徒弟的反复实践。亶N荟约 佳品是清明前的茶叶最为名贵,其透明清澈的汤色和浓郁的醇香沁人心脾,香气 久而不散。除此之外,这里的古村原乡、特色美食也让无数游客 ③,蜀口已 成为游客欣然向往的旅游目的地。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
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分别从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第一段画横线处的表达效果。(6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11(本题共1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6题。
虽然航天员执行长时间太空飞行任务对身体有危害,但未来载人航天任务 对他们驻留时间要求会日益增加。因此,航天专家正在积极研究论证,基于现有 技术解决航天员执行长时间太空飞行任务要面临的问题。
①。虽然载人登火往返飞行时间长,但仍然有缩短任务时间的余地。 有科学家认为,通过适当增加航天器的飞行速度,可以将飞行时间缩短,这样能 显著减少航天员暴露在行星际空间、直面高能辐射的危险。
其次,失重问题严重也会影响航天员的身心健康。②,冯布劳恩曾设 想了巨型环形空间站,通过自转的离心力模拟重力,即人工重力来抵抗失重。
再者,心理因素也是航天员执行长时间太空飞行任务的大敌。③,是 绝大多数普通人无法承受的,因此,航天专家提出建造更大、更舒适的居住舱,为 航天员提供更安逸的生活空间,尽力缓解航天员心理问题。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 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大贤秉高鉴,公烛无私光。”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人周恩来同志一生心 底无私、关心群众,被称为“人民的好总理”;福建省南平市原副市长廖俊波甘 做人民的樵夫,带领百姓走出贫困,被称为“人民的好公仆”;身患绝症、坚守 抗疫一线的张定宇不顾个人安危、心系病患,被称为“人民英雄”。人民在他 们的心中无比重要。
2022年10月16日,收看了领导人在党的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做报 告实况直播之后,学校团委派你为代表,向全体团员宣讲“作为中国未来的建 设者,高中生应如何理解'人民至上'”这方面的内容。请你结合阅读上述材 料的思考和感受,写一篇宣讲稿。
要求:立意自定,角度自选,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 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