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教材必修一第二章章测试(含答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60.0分)
甲、乙两辆汽车在同一平直公路上同向行驶。时刻,两车恰好到达同一地点,此后一段时间内两车的速度时间图象如图所示。则( )
A. 时刻,两车再次相遇
B. 甲车的加速度大小逐渐增大,乙车的加速度大小不变
C. 时间内,甲车的平均速度大小大于
D. 时间内,甲车的平均速度比乙车的平均速度小
一辆匀加速行驶的汽车,经过路旁两根电线杆共用时间,它的加速度为且经过第根电线杆时的速度为,则它经过第根电线杆时的速度为 ( )
A. B. C. D.
以下关于所用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当时,就可以表示物体在时刻的瞬时速度,该定义运用了极限思维法
B. 在探究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实验中,伽利略把斜面实验的结果推广到竖直情况,这种方法被称为“合理外推”
C. 在不需要考虑物体本身的大小和形状时,用质点来代替物体的方法叫假设法
D. 求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时,将其看成很多小段匀速直线运动的累加,采用了微元法
超级高铁是一种以“真空管道运输”为理论核心的交通工具,因其胶囊形的外表被称为胶囊高铁。年月日,中国航天科工公司在武汉宣布,已启动时速公里“高速飞行列车”的研发项目。如果研制成功,“高速飞行列车”最大速度达,假设列车整个过程都做直线运动,其加速与减速时的加速度大小恒为,据此可以推测( )
A. “高速飞行列车”的加速时间为
B. “高速飞行列车”从静止加速到最大速度时的位移大小为
C. “高速飞行列车”的减速位移大小为
D. 北京到上海的距离约为,假设轨道为直线,“高速飞行列车”一个小时即可从北京始发到达上海
如图所示,滑雪运动员从点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先后经过、、三点,已知,,且运动员经过、两段的时间相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能求出间的距离 B. 不能求出运动员经过段所用的时间
C. 不能求出运动员的加速度 D. 不能求出运动员经过、两点的速度之比
在平直公路上,甲、乙两汽车同向匀速行驶,乙在前,甲在后。某时刻因紧急避险,两车司机听到警笛提示,同时开始刹车,结果两车刚好没有发生碰撞。如图所示为两车刹车后运动的图象,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 甲刹车的加速度的大小为 B. 两车刹车后间距一直在减小
C. 两车开始刹车时的距离为 D. 两车都停下来后相距
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沿同一直线开始运动的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乙的加速度大于甲的加速度 B. 内甲的位移大小为
C. 时两物体相遇 D. 内两物体的平均速度相等
如图,一质点从点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随后依次经过、、三点.已知段、段距离分别为、,质点经过段、段、段时间相等,均为,则( )
A. 质点的加速度大小为 B. 质点的加速度大小为
C. 质点在点的速度大小为 D. 质点在点的速度大小为
甲、乙两物体从同一点开始沿一直线运动,甲的位移时间图像和乙的速度一时间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在末回到出发点,甲运动过程中,距出发点的最大距离为
B. 到内,甲、乙两物体位移大小不相同
C. 第内甲、乙两物体速度方向相同
D. 第末到第末甲的位移大小为,乙的位移大小为
如图所示,一弹射游戏装置由固定在水平面上的弹射器和个门组成,两相邻门间的距离均为。现滑块可视为质点从点弹出后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全程不与门相碰且恰好停在门的正下方。已知滑块在门和之间滑行的时间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
A. 滑块由门滑至门所用的时间为
B. 滑块的加速度大小为
C. 滑块经过门时的速度大小为
D. 滑块在门和门之间滑行的平均速度大小为
二、实验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4.0分)
某同学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实验中,选出了如图所示的一条纸带每两点间还有个点没有画出来,纸带上方的数字为相邻两个计数点间的距离。打点计时器的电源频率为。
根据纸带上的数据,计算打下、、、、点时小车的瞬时速度并填在表中。
位置
在下图中画出小车的图像,并根据图像判断小车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如果是,求出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三、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6.0分)
如图所示,一滑雪运动员沿一直坡道向下滑雪,出发点记为,自点由静止出发,先后经过同一直坡道上的,,三点,视滑雪过程为匀加速直线运动,测得间距离为,间距离为,且通过段与段所用时间均为,求
滑雪过程中的加速度;
运动员通过点时速度;
两点间的距离.
一辆可看成质点汽车从点由静止出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用时间通过一座长的桥,已知汽车刚离开桥点时的速度是,求
它刚开上桥点时速度有多大?
桥头与出发点间的距离相距多远?
答案和解析
1.【答案】
【解析】
【分析】
根据速度时间图象与时间轴所围的面积表示位移,分析位移关系,确定两车是否相遇,根据位移与时间之比分析平均速度关系,根据图象的斜率表示加速度来分析加速度关系。
对于图象,关键要需掌握两点:图象的斜率大小代表加速度大小,斜率的正负代表加速度的方向;图象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代表位移。
【解答】
A、根据速度时间图象与时间轴所围的面积表示位移,知时间内,甲车的位移大于乙车的位移,而时刻,两车到达同一地点,所以,时刻,两车没有相遇,故A错误;
B、根据图象的斜率表示加速度,知甲车的加速度大小逐渐减小,乙车的加速度大小不变,故B错误;
、时间内,乙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其平均速度,而时间内,甲车的位移大于乙车的位移,则甲车的平均速度比乙车的平均速度大,即甲车的平均速度大小大于,故C正确,D错误。
故选:。
2.【答案】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速度公式的应用,基础题目。
直接根据速度公式列方程即可判断。
【解答】
由解得汽车通过第根电线杆时的速度大小。故D正确,ABC错误。
3.【答案】
【解析】
【分析】
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其研究的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物理方法和数学方法有极限思维、分析推理法、理想模型法、微元法等,据此分析。
本题涉及了物理多种物理方法和数学方法,老师上课时要特别强调,并让学生真正理解其含义。
【解答】
A.在变速运动中,用平均速度代替瞬时速度时,时间越短平均速度越接近瞬时速度,当时,就可以表示物体在时刻的瞬时速度,该定义运用了极限思维法,故A正确;
B.在探究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实验中,伽利略把斜面来“冲淡重力”,将实验的结果推广到竖直情况,这种方法被称为“合理外推”,故B正确;
C.在不需要考虑物体本身的大小和形状时,用质点来代替物体的方法叫理想模型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故C错误;
D.求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时,将其看成很多小段匀速直线运动的累加,这样无数“矩形的面积”就无限接近“梯形的面积”了,因此采用了微元法,故D正确。
本题选择错误的说法,故选:。
4.【答案】
【解析】
【分析】
根据速度公式求解加速度;根据速度位移公式求位移;加速与减速时间相等;该过程分为加速、匀速和减速,三个运动从时间、速度和位移角度找关系,建立等式。
对于复杂的运动,从时间、速度、位移三个角度分析等量关系,列式求解。
【解答】
A、,根据速度公式
解得:,故A错误;
、加速与减速时加速度大小恒为,根据速度位移公式:
解得:,加速位移和减速位移均为,故B正确,C错误;
D、北京到上海的距离约为,列车的最大速度为,期间还得加速和减速,即使是直线,到达时间也得大于一个小时,故D错误。
故选:。
5.【答案】
【解析】
【分析】
根据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设相等的时间为,求出点的速度,从而得出点的速度,根据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差是一恒量,求出加速度的大小,再根据速度位移公式求出间的距离;根据速度时间关系求解和的速度之比。
本题主要是考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解答本题要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和利用逐差法求解加速度的计算方法。
【解答】
设物体通过、所用时间分别为,则点的速度为:,根据得:,则:,则:,但不能求出运动员经过段所用的时间和运动员的加速度大小,故ABC正确;
D.点的速度,所以运动员经过、两点的速度之比为,故D错误。
本题选错误的,故选:。
6.【答案】
【解析】
【分析】
本题是运动学中的追及问题,关键要抓住图象的斜率表示加速度,面积表示位移,结合运动学公式和速度时间图线综合分析。
根据速度时间图线的斜率求出甲、乙刹车后的加速度大小,两车刚好没有发生碰撞时速度相等,结合位移时间公式分别求出两车刹车过程的位移,结合位移之差求出两车开始刹车时的距离;由图象的“面积”求两车都停下来后通过的位移得到相距的距离。
【解答】
A.甲车的加速度,加速度大小为,故A错误;
B.在内,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甲在乙的后面,两者间距减小。后,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两者距离增大,故B错误;
C.乙车的加速度,两车刚好没有发生碰撞,此时两车速度相等,所经历的时间为,此时甲车的位移为:,乙车的位移为:,所以两车开始刹车时的距离为,故C错误;
D.时,甲乙的速度都为,根据图象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可知,两车都停下来后相距为:,故D正确。
故选D。
7.【答案】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速度时间图象问题,关键要明确斜率的含义,知道在速度时间图象中图象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的含义。
根据速度图象与坐标轴所围的“面积”大小等于物体的位移,分析相交点两物体位置关系,速度图象的斜率等于加速度。
【解答】
A.甲图线的斜率表示大于乙图线的斜率,故甲的加速度大于乙的加速度,故A错误;
B.由图像可知:甲的加速度等于速度时间图象中斜率,初速度为,内甲的位移大小为,故B错误;
C.由图象可知,时,两物体速度相同,图象围成面积不相同,即位移不同,又由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沿同一直线运动,故时不可能相遇,故C错误;
D.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等于初末速度和的一半可知,内两物体的平均速度相等,故D正确。
故选D。
8.【答案】
【解析】
【分析】
根据位移差公式求出加速度;根据中间时刻的速度等于平均速度求出质点在点、点的速度大小
本题的关键是利用位移差公式求出加速度,对于运动问题的分析,要会根据已知的物理量合理的选择运动规律进行分析问题。
【解答】
、质点经过、、段时间相等,均为
由得 ,故A正确,B错误;
、由得段长度
过点时刻对应段的中间时刻,
过点时刻对应段的中间时刻,
,故CD错误.
9.【答案】
【解析】解:、图像反映物体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情况,由图甲可知,甲在末回到出发点,甲运动过程中,距出发点的最大距离为,故A错误;
B、内,根据甲图可知甲的位移。根据图像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可知内乙物体的位移为,因此到内,甲、乙两物体位移大小相同,故B错误;
C、根据图像的斜率表示速度,可知第内甲的速度为负;由乙图可知,第内乙物体的速度为负,则第内甲、乙两物体速度方向相同,故C正确;
D、在图像中,位移等于纵坐标的变化量,可知第末到第末甲的位移为:,位移大小为。由图像与时间轴所围的面积表示位移,可知第末到第末乙的位移大小为零,故D错误。
故选:。
图像反映物体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图像的斜率表示速度,位移等于纵坐标的变化量;在图像中,速度正负表示速度方向,图像与时间轴所围的面积表示位移。
本题考查图像和图像的对比,对于速度时间图像,往往根据“面积”求位移;对于位移时间图像,关键要抓住斜率大小等于速度,位移等于纵坐标的变化量。
10.【答案】
【解析】A.设滑块依次滑过两相邻门的时间间隔分别为、、和,由逆向思维知:,而,故滑块由门滑至门所用的时间,选项A错误;
B.滑块由门到门,由得,选项B错误;
C.滑块经过门的速度,选项C正确;
D.滑块在门和门之间滑行的平均速度,解得,选项D错误。
故选C。
11.【答案】;;;;;是;如图所示:
均可。
【解析】由于相邻计数点间还有四个点未画出,所以相邻的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时间中点的速度等于该过程中的平均速度,得:,
,
,
,
.
作图时注意,尽量使描绘的点落在直线上,若不能落地直线上,尽量让其分布在直线两侧.
利用求得的数值作出小车的图线以打点时开始记时,
并根据图线斜率求出小车运动的加速度均可
12.【答案】解:根据代入数据得:
;
根据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速度得:
;
则有:,
根据代入数据得:
;
则两点间的距离为:;
答:滑雪过程中的加速度为;
运动员通过点时的速度为;
两点间的距离为。
【解析】根据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差是一恒量求出加速度;
根据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速度表示出点的瞬时速度,再根据运动学基本公式求出点速度;
根据速度速度位移公式求出的距离,得出的距离;
解决本题的关键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和推论,并能灵活运用。
13.【答案】解:汽车过桥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又,得汽车到达桥头的速度;
汽车运动的加速度,
由得,桥头与出发点相距。
【解析】根据运动的位移和时间求出平均速度,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平均速度,根据该式求出刚开上桥头时的速度;
根据初末速度及运行时间求出加速度,然后根据速度位移公式求出桥头与出发点的距离。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