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满江红》(小住京华)
【教材解读】
《满江红》(小住京华)是秋瑾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下,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以及豪壮的英雄情怀。
本课这首词,简短而精美,应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欣赏词的方法,理解本课中的作品。可结合作者的际遇及写作背景查找一些资料,掌握这首词的精髓。
【教学目标】
1.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本首词的内容和主旨。
2.反复阅读,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在反复朗读中背诵词作,培养对词作的热爱之情,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阅读作品,理解词的内容;反复阅读,把握作者的感情,品味语音,熟读成诵,揣摩词人融入作品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追求。
难点:理解词人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高远的人生目标和良好的审美情趣。
【教法与学法】
教法:1.朗读指导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词,在读中体会词的内涵和词人的情感。
2.多媒体辅助法。运用多媒体呈现作者及其所处时代的相关画面,增强直观性,体现人文性,激发学生阅读和思考的兴趣。
学法:1.批注法。在阅读中圈点勾画,简要批注自己探究的成果,对语言、人物、情感、思想和主旨进行分析与探究,加深理解。
2.合作法。学会自己发现问题,并在小组内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赏析语言,把握情感,理解主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背景资料、图片资料、问题资料、CAI课件等。
学生:熟读课文,解决生字词,积累词作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感知词作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满江红》(小住京华)
秋瑾
一、学习目标
1.能够有感情的朗诵词作,把握词作的内容。
2.能够赏析词句,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3.能够体会词人的思想情感。
二、走近作者
【秋瑾】(1875-1907),原名闺谨,字璇卿,自号竞雄,别号鉴湖女侠,汉侠女儿。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近代民主革命志士。1907年7月15日凌晨,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年仅32岁。
【代表作】《秋瑾诗词》《秋女士遗稿》《秋女烈士遗稿》《秋瑾集》等。
【文学常识小资料】
1.蛾眉:借指女子。
2.须眉:指胡须和眉毛,也指男子。
3.巾帼:巾帼原是古时的一种配饰,先秦时期,男女都能戴巾帼用作首饰。到了汉代,变为妇女专用。“巾帼”后来引申为女子的代称,如今已是对妇女的一种尊称。
4.手足:比喻兄弟。
5.同窗:指同学。
6.桃李:比喻栽培的后辈和所教的门生。
三、背景资料
1903年春,王廷均用钱捐得户部主事官职,秋瑾随夫入京。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夫无心国事。
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
四、朗读文本,整体感知
读准字音、节奏。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五、再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大义。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秋容如拭:秋季的景色仿佛擦拭过一般明净。
这里喻指八国联军攻破北京事。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思浙:思念浙江故乡;侬:我;峨眉:这里借指女子
殊未蟹:不屑,轻视。意思是不甘心做女子。
译文: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莽红尘:莽莽人世; 青衫湿:指因感叹无知音而落泪
译文: 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激烈。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这首词上片与下片的内容。
上片:主要表达了词人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
下片:写词人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又不为世俗所了解的苦闷之情。
六、品析词句
1、赏析“八年风味徒思浙”的“徒”字
明确:“徒”字,写词人感叹自己虚度年华,空怀忧国之恨的处境,表达了身不由己、忧伤悲愤的情怀。
2、赏析“四面歌残终破楚”。
明确:运用“四面楚歌”的典故,比喻的修辞,写出国家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困境,表达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3、词中“殊未屑”三字具有怎样的内涵?
明确:“殊未屑”表明作者对贵妇人的生活不但不留恋,反而蔑视的人生态度。
4、 赏析名句“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明确:A、对比。将女儿身与男儿心作对比,抒发虽为女子却坚持自己的抱负和追求的情感,表现自己巾帼英雄的情怀。
B、“身”与“心”,“列”与“烈”谐音,收到韵律和谐、往复唱叹的效果。
5、赏析“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明确:引用白居易“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典故,直抒胸臆。抒发词人走向革命前夕的苦闷、知音难觅的悲伤、对自己前途的担忧。
6、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所展现的画面。
明确:天高气爽,篱笆下菊花盛开,一地金黄;秋风拂来,暗香盈袖,秋天的容颜像擦拭过一般明净。
7、“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在词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描写明丽的秋景,反衬词人内心的忧愁。
写出环境的安静和寂寥,为下文的抒情做铺垫。
8、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表达了词人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及欲一展雄心壮志的胸怀,显示了巾帼英雄的本色。
9、本词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女子形象?
明确:关心国家前途命运,不愿被女子身份束缚,情愿忍受世人的不理解,也要奋发做出一番事业的女英雄形象。
七、细节探究
1.“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一句中的“列”和“烈”两个字同音不同义,请简要分析这两个字的表达效果。
明确:第一个“列”指不是男儿胜似男儿身;第二个“烈”指刚烈的心志;“列”“烈”二字同音,使这句词读起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写出了词人不是男儿胜似男儿的豪迈气概;同时将秋瑾作为一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
2. (教材P61思考探究)《满江红(小住京华)》结尾长叹“青衫湿”。结合作品内容和写作背景,说说词作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青衫湿”是借用白居易《琵琶行》中“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典故,寄寓颇深。词人泪湿衣裳,表达了知音难遇的情怀,也充满了没能冲出家庭、走向社会、参与革命斗争的忧郁和感慨。(意思对即可。)
八、课堂小结
秋瑾的这首《满江红》词,一方面写出自己挣脱家庭束缚,另一方面表现自己胸怀保家卫国的志向,又恐知音难觅的担忧,即便无奈为“蛾眉”,也有着一颗强大的“男儿心”,崇高的志向指引着她,即便有所顾虑也坚定的摆脱世俗,走向革命路的决心。
九、板书设计
满江红
上片:回顾过往生活
用典 摆脱世俗走向革命
下片:思虑未来前途
十、随堂练习
【常考名句理解】
(1)《满江红》(小住京华)中,词人化用陶渊明《饮酒》(其五)和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的句子是: 为篱下黄花开遍 。
(2)《满江红》(小住京华)中,词人用“四面楚歌”的典故喻指国破的句子是:四面歌残终破楚 , 八年风味徒思浙。
(3)《满江红》(小住京华)中既道出命运的不公,也表现了词人与天命抗争、与传统决裂的勇气和决心的句子是:苦将侬强派作蛾眉 殊未屑。
(4)在《满江红》(小住京华)中,写出民主革命烈士秋瑾不是男儿胜似男儿的豪迈气概的词句是:身不得 男儿列 ,心却比,男儿烈。
(5)《满江红》(小住京华)中表现鉴湖女侠侠肝义胆的词句是:俗子胸襟谁识我 ? 英雄末路当磨折。
(6)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以“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表达了志同道合者难觅的悲痛,又含蓄抒发了救国救民的热切情怀。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