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9 鱼我所欲也
【教材解读】
本文是一篇论述道德标准和政治节操的文言文。作者以严肃的态度和庄重的语言,阐述生死与“义”的关系,指出“义”的价值高于生命。文章围绕“舍生取义”这个中心论点立论,从正面论述生死与“义”的关系,指出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从反面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人的本心,从而再次重申文章论点,结构严谨,层层深化。一个正直的人,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应当为义而生,为义而死,在必要时要“舍生取义”,而不能“见利忘义”。不辨合不合乎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足取的。
【教学目标】
1. 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2. 2.强化朗读训练,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3.学习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4.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难点】
重点:1.理解孟子的主张“舍生取义”。
2.学习本文采用的论证结构与论证方法。
难点:正确评价《鱼我所欲也》一文的思想内涵。
【教法与学法】
教法:1.诵读法。文言文教学最实用的教法,可采用默读、齐读、跳读、精读、美读等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受到文化熏陶。
2.质疑法。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疑难问题提问,或对文章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就论证过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大胆质疑,鼓励学生自己质疑有利于培养其良好的思维品质,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 小组合作法。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针对某一问题展开对话,结合交流所得,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学法:1.资料法。通过书籍、网络等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等。
2. 圈点勾画法。对文章的初译,需要学生在课本上勾画、批注,不能理解的字词、句子也应该做上标记。
3. 自主、合作、探究法。通过“问题—探究”的教学途径,课堂上鼓励学生自主思考,难度大的问题可以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图片、多媒体课件。
学生:1.初读课文,对照课下注释,基本梳理文意。
2.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孟子与《孟子》的相关知识,了解文章的说理艺术。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生常常面临种种选择,在生与死、义与利面前,是舍生取义,还是见利忘义?文天祥的选择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康有为的选择是:“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革命烈士夏明翰的选择是:“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裴多菲的选择是:“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他们的选择光照人寰;他们的精神,烛照千古。面对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诱惑,我们是否应当静下心来,认真思考、正确选择呢?
二、走近作者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现在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人称他为“亚圣”,他提出了著名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其言论和行为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
孟子的主张
孟轲发展了孔子的“礼治”和“德政”思想,提倡“王道”,主张“仁政”,主要观点有:
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人性本善。“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人皆有之。”
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主张“性善论”,他认为人的本心是美好的,是善良的。它包括四种“本心”:
恻隐之心,
羞恶之心,
恭敬之心,
是非之心。
三、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为宫室之美为之wèi wéi
所恶莫甚于死者 wù
得我与 yú
一箪食 dān
蹴尔而与之cù
四、朗读课文
注意:
1 断句。
2 正音。
句读:
所欲/有甚于生者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
呼 尔 /而 与 之,行 道 之 人/ 弗 受。
万 钟 /则 不 辨 礼 义/ 而 受 之。
五、整体感知
疏通文意:
1.理解课文重点词语的意思。
(1)通假字
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辟”通“避”,躲避
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
所识穷乏者得我:“得”通“德”,感激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通“欤”,吗
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
(2)一词多义
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欤”,语气词,“吗”。
蹴尔而与之:给予。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欣赏。
而:蹴尔而与之:表修饰。
乡为身死而不受:表顺接。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表转接。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表并列。
则: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在句首,连接句子,那么。
入则无法家拂士:如果。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就。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却。
为:故不为苟得也:wéi,动词,做。
为宫室之美:wèi,介词,为了、对,向。
乡为身死而不受:为了。
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
由是:由是感激:因此。
由是则生:采用这些手段。
由是先主遂诣亮:于是。
苟:苟富贵,无相忘:如果。
故不为苟得也:苟且。
之: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人皆有之:代词。
宫室之美:的。
2.翻译下列句子。
(1)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4)此之谓失其本心。
【交流点拨】(1)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2)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3)(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4)这就叫作丧失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3.读通文意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疏通文意,将交流过程中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记录下来,准备在全班交流中提出来。
2.小组交流互相指正,不能解决的向教师质疑。(教师点拨并用多媒体显示归类)
六、合作探究
1.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价值低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比喻论证、类比论证的方法,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2.“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谋幸福,为了四化建设,为了别人的安危等。
3.“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革命、贪污受贿、滥用职权、违法犯罪等。
4.“故患有所不辟”,“患”指什么?
指遭到迫害,遇到生命危险等。
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心”指什么?
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
6.课文中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的句式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试找出两个这样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好处: 第(1)句意思相反,第(2)句意思相近。这些句式使行文流畅,论证严密,语气连贯,气势恢宏。
论证思路
请以划分层次的形式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
由设喻引出“舍生取义”的论点,并说明“义”的美德就是人所固有的。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比喻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
第一层(从开头至“舍生而取义者也”)以鱼与熊掌不可得兼而舍鱼取熊掌为喻,引出生与义不可得兼则“舍生取义”的论点。
第二层(从“生亦我所欲”至“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对自己的论点“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的进一步论证。先正面再反面分析阐发自己的观点。
第三层(本段最后一句)作者得出结论:其实人都有向善之心,之所以贤者才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贤者能够保持“本心”而已。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
“舍生取义”就是人应该保有“本心”,不能“见利忘义”,否则就是失掉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
1、①文章开篇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的?
②孟子善于将抽象难懂的道理化为具体形象的事物进行论证,结合第1段内容进行分析。
③从“鱼”和“熊掌”写起有什么作用?
归纳:用鱼和熊掌设喻,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类比推理,生动形象地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舍生取义。说理通俗易懂 ,易于接受。
2、文章的论点是什么?
归纳:“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3、简述本文第2段的论证思路。
归纳:首先举“乞人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从正面论述了人应该保有本心;然后举“不辩礼义受万钟”的事例,从反面论述了人应该保有本心;最后再次强调要有舍生取义的思想。
4、文章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举例说明并分析其作用。
归纳:①比喻论证。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引出“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说理通俗易懂。
②举例论证。用“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的事例,有力地证明了“人人有本心”的观点
③对比论证。今昔的不同做法进行对比,突出强调了不要失去本心的观点。
④道理论证。有力地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5、孟子语言汪洋恣肆、气势充沛、议论犀利,结合《鱼我所欲也》的内容简要分析。
归纳:①运用对比,选取“鱼”与“熊掌”,“生”与“义”,“生”与“死”,“所欲”与“所恶”等两两相对的事物或心态对比说明,正反论述,层层分析,逐步深化。
② 运用排比、反复,今昔对比,批判了见利忘义的行为,使论证更富有气势。
6、请写出两个和本文有关的成语并解释。
①舍生取义:舍弃生命选取正义。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②嗟来之食: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③苟且偷生:得过且过,勉强活着,不图走远。
七、延伸思考
1.找出与文章的中心所体现的价值取向相同的诗句或事例吗?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苏武牧羊的故事妇孺皆知。苏武被扣于匈奴后,匈奴贵族先以名利引诱,后以严刑威胁。但苏武始终大义凛然,宁死不屈。匈奴贵族无计可施,便“徙武北海上无人处”。苏武则“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他仍拄着汉朝的旄máo节,不屈节辱命。他出使时正值壮年,待其归汉之时,已是须发皆白。他成为我国历史上坚持民族气节的著名人物。
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逃往日本。谭嗣同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他坚信“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泰然赴死,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名句。
黄花冈起义时,大批革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林觉民率敢死队冲进两广总督衙门,与清兵浴血奋战,中弹被俘,从容就义。喻培伦胸前挂满一筐炸弹,冲锋在前,弹尽力竭,后被俘,英勇牺牲。
解放前,由于国民党腐败无能,经济趋于崩溃,洋货充斥市场。著名作家朱自清宁肯饿死也不买美国救济粉,被称为“表现我们民族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
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 闻元军东下, 文天祥在赣州组织义军, 坚持抗元. 后因叛徒引元兵袭击, 被俘。 元将迫其招降, 乃书《过零丁洋》诗以诉之。 末句云:“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次年, 被押送大都(今北京), 囚禁四年, 经历种种严酷考验, 始终不屈。 于1283年从容就义, 年仅47岁。
八、课堂小结
本文先以鱼和熊掌为喻,引出“义”比生命更重要,人应该保持本心,舍生取义。他对比了两种人生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九、板书设计
提出论点:舍生取义——比喻论证
正面:生—有甚于生—不为苟得
对比论证
论证过程 反面:死—有甚于死—有所不辟
得出推论:舍生取义
举例论证:——(不受嗟来之食)
对比论证
举例论证:——(不辨礼义受万钟)
9、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1.进行反复的诵读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大意。2.注重对文本论证方法及论证思路进行分析,强化学生对古代议论文的认知。3.引导学生正确地面对生活中的选择,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不足之处 本文内容对学生而言略显深奥,教学过程中没有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对文章内涵体会不深。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