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4张PPT)
致大海
高二年级 语文
普希金(1799一1837)是19世纪伟大的俄国民族诗人、作家,是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和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者。普希金对俄国文学有着极重要的影响。他将创作扎根于民族生活,使俄国文学逐渐摆脱了从18世纪以来对西方文学的模仿,开创了属于本民族的自由发展的文学道路。
作者介绍
普希金的每一个创作时期,都成为俄国文学发展的新阶段的里程碑。他被誉为“俄罗斯诗歌的太阳”“俄罗斯文学之父”。他的代表作有小说《上尉的女儿》,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诗作《青铜骑士》《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等等。
作者介绍
《致大海》创作于1824年。普希金从青年时期起就深受革命者十二月党人的影响,写下了许多反对专制暴政、歌颂自由民主思想的诗作。1820年时,普希金因创作了大量的政治诗而引起当政者沙皇的惊恐,被沙皇政府放逐,从黑海之滨的敖德萨来到了俄国外省一个偏僻的村庄。他热爱自由和正义,不愿阿谀逢迎敖德萨总督,于1824年再遭革职流放,遣送回乡。
创作背景
临别前夕,诗人登上高加索海边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不禁思绪起伏,写下了这首诗篇。
创作背景
学习本课,我们要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1.通过把握诗歌意象特征,理解大海丰富的象征含义。
2.把握诗歌谨严的结构,理清情感脉络,体会其内在情绪的跌宕起伏。
3.品味诗歌语言的深意,理解诗人对现实和自我的思考,感受诗人在重重束缚下迸发出的斗争激情。
学习任务
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诗歌长于用奇特的想象、凝练而形象的语言传递丰富细腻的感情,同时又具有音调和谐、节奏鲜明的特点。我们阅读鉴赏诗歌,就要结合诗歌的特性,通过诵读感受诗歌为我们营造的意境,抓住诗歌独特的意象,把握诗歌语言的节奏与韵律,体会诗歌内在意蕴与外在形式之间的关联,从而走近诗人的情感殿堂。
诗歌鉴赏方法
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诵读这首诗。这首诗体式谨严,四五行一节,和谐整齐,诵读时,请大家注意感受其中的韵律感。
思考:本诗的情感基调是什么?诗人面对着大海,产生了那些情绪?
学习活动一: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致大海
再见吧,自由的元素!
最后一次了, 在我眼前
你的蓝色的浪头翻滚起伏,
你的骄傲的美闪烁壮观。
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仿佛友人的忧郁的絮语,
仿佛他别离一刻的招呼,
最后一次了,我听着你的
喧声呼唤,你的沉郁的吐诉。
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我全心渴望的国度啊,大海!
多么常常地,在你的岸上
我静静地,迷惘地徘徊,
苦思着我那珍爱的愿望。
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啊,我多么爱听你的回声,
那喑哑的声音,那深渊之歌,
我爱听你黄昏时分的幽静,
和你任性的脾气的发作!
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渔人的渺小的帆凭着
你的喜怒无常的保护
在两齿之间大胆的滑过,
但你若汹涌起来,无法克服,
成群的渔船就会覆没。
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直到现在,我还不能离开
这令我厌烦的凝固的石岸,
我还没有热烈地拥抱你,大海!
也没有让我的诗情的波澜
随着你的山脊跑开!
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你在期待,呼唤……我却被缚住,
我的心徒然想要挣脱开,
是更强烈的感情把我迷住,
于是我在岸边留下来……
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有什么可顾惜的?而今哪里
能使我奔上坦荡的途径?
在你的荒凉中,只有一样东西
也许还激动我的心灵。
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一面峭壁,一座光荣的坟墓……
那里,种种伟大的回忆
已在寒冷的梦里沉没,
啊,是拿破仑熄灭在那里。
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他已经在苦恼里长眠。
紧随着他,另一个天才
像风暴之声驰过我们面前,
啊,我们心灵的另一个主宰。
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他去了,使自由在悲泣中!
他把自己的桂冠留给世上。
喧腾吧,为险恶的天时而汹涌,
噢,大海!他曾经为你歌唱。
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他是由你的精气塑成的,
海啊,他是你的形象的反映;
他像你似的深沉,有力,阴郁,
他也倔强得和你一样。
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世界空虚了……哦,海洋,
现在你还能把我带到哪里?
到处,人们的命运都是一样:
哪里有幸福,必有教育
或暴君看守得非常严密。
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再见吧,大海!你壮观的美色
将永远不会被我遗忘;
我将久久地,久久地听着
你在黄昏时分的轰响。
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心里充满了你,我将要把
你的山岩,你的海湾,
你的光和影,你的浪花的喋喋,
带到森林,带到寂静的荒原。
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把握一首诗的情感基调,可以首先从直抒胸臆的词句入手。通过诵读,我们可以筛选出很多直接表现心绪的词句,比如:“忧郁的絮语”“迷惘地徘徊”“令我厌烦的”“我的心徒然想要挣脱开”“而今哪里能使我奔上坦荡的途径?”“强烈的感情把我迷住”“使自由在悲泣中”等等。
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结合这些词句来看,这首诗的情感基调应该是低沉的。作者在面对大海时,内心正激荡着强烈的情感:沉郁、烦闷、愤懑、迷茫、悲伤……联系诗作的创作背景,诗人在沙皇专制统治的迫害下屡次被流放,身心都得不到自由。他即将再次被迫踏上流放之旅,内心自然苦闷、愤怒到了极点。 现实的黑暗让诗人感到厌烦、痛苦,他渴望挣脱这强权的束缚,但前路茫茫,找不到前行的方向。因此,他“迷惘地徘徊”,“徒然想要挣脱开”。
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歌中的景物是诗人的“情中之景”。本诗中的核心意象“大海”也与诗人心中激荡的情感相呼应。
请同学们再次诵读本诗,找出描写“大海”这一意象的词句,并思考:诗歌中的大海具有哪些特征?
学习活动二:分析意象,品味情感
通过诵读和筛选,我们可以找出如下描写“大海”的语句:
“自由的元素”“蓝色的浪头翻滚起伏”“骄傲的美闪烁壮观”“喧声呼唤”“沉郁的吐诉”“喑哑的声音”“黄昏时分的幽静”“任性的脾气”“若汹涌起来,无法克服”“为险恶的天时而汹涌”“深沉”“有力”“阴郁”“倔强”等等。
分析意象,品味情感
梳理这些词句,我们会发现,诗人并没有仅将大海当作自然景物描摹,而是赋予了“大海”人格化的属性。诗人笔下的“大海”,拥有了人的性格、人的品质。诗中的“大海”是自由的、美丽的、骄傲的、任性的,它凶猛有力,难以驯服,深沉阴郁,倔强不驯……
分析意象,品味情感
诗人对人格化了的“大海”抱有什么感情呢?请再读文本,体会其中的情感。
分析意象,品味情感
诗的开头两段,诗人在向大海告别。首句中,诗人称呼大海为“自由的元素”,“自由”二字奠定了“大海”象征意蕴的基础,也成为大海与诗人之间亲密情感关联的源头所在。
分析意象,品味情感
接着,诗人运用了第二人称来称呼大海,可以看出,这是诗人与大海的对话。他两次运用“最后一次了”,第一次是从视觉的角度:“最后一次了,在我眼前……”,第二次是从听觉角度:“最后一次了,我听着你的……”,反复的吟咏慨叹,表达对大海的依恋不舍之情。
分析意象,品味情感
大海对诗人也含着款款深情,它的涛声“仿佛友人的忧郁的絮语”,“仿佛他别离一刻的招呼”,像一位老朋友,对诗人的告别表达着恋恋深情。此刻的诗人和“大海”,就好像一对心意相通的挚友,因此诗人才把自己内心的苦痛向朋友倾吐。
分析意象,品味情感
“大海”这个诗人心中创造出的“朋友”形象,可以看作是诗人内心激烈情感的具象化。大海的澎湃汹涌,是诗人沉郁、愤懑心情的写照。诗人对大海的倾诉,实则是与自己内心的对话。
分析意象,品味情感
诗歌的3-8段,诗人表达了对“大海”热烈的爱,并向“大海”倾诉着自己的烦恼。他用优美的语言描绘着“大海”的性格,称呼“大海”为“我全心渴望的国度”,表达自己“我多么爱听你的回声”,“爱听你黄昏时分的幽静”,想要“热烈地拥抱你”,想要让“自己诗情的波澜”奔驰于海的波峰。
分析意象,品味情感
“大海”也回应着诗人,在第7段中,它“在期待,呼唤……”,想把诗人留住,让诗人从束缚中解脱出来。从第8段开始,诗人转入对社会现实和诗人人生命运的思考。
分析意象,品味情感
诗歌的最后两段,诗人再次与大海告别。与开头时抒发的离别的不舍之情不同,结尾处诗人写到“你壮观的美色将永远不会被我遗忘”,“心里充满了你”,表示自己即使远行,也要将对大海的记忆“带到森林,带到寂静的荒原”。在抒情的基础上言志,表明自己会将大海铭记于心,大海的精神已与自己的意志融为一体,在心中永不分离,伴随自己走向未来苍茫的道路。
分析意象,品味情感
“大海”的象征意蕴:
1.大海是诗人内心激烈情感的具象化。大海的澎湃汹涌,是诗人沉郁、愤懑心情的写照。诗人对大海的倾诉,实则是与自己内心的对话。
2.大海是自由、勇敢、热烈、倔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的象征。诗人通过表达对人格化的大海的赞美与渴望,抒发了自己即使身处桎梏与束缚,依然不放弃追求自由与正义的决心与信念。
分析意象,品味情感
在第9段中,诗人提到了拿破仑。第10段中,诗人还提到了“另一个天才”,他是谁?
诗人在诗中提及这两个人,想表达什么?
分析意象,品味情感
诗人将拿破仑的去世描述为“拿破仑熄灭在那里”,他的坟墓是“光荣的坟墓”,他一生的功业是“种种伟大的回忆”,他的去世是“在寒冷的梦里沉没”“在苦恼里长眠”。由此可见,诗人对拿破仑功业未成含恨而终的人生结局感到十分惋惜。
分析意象,品味情感
拿破仑是法国极富传奇色彩的军事家、政治家。他曾率军打破英、普、奥、俄等国组成的反法联盟,打赢五十余场大型战役,沉重地打击了欧洲各国的封建制度,创造了一系列军政奇迹与短暂的辉煌成就。拿破仑曾在兵败后被流放,又逃出流放地重整旗鼓重建王朝,政治生涯大起大落。最终,他还是于1821年死于流放的岛上。
分析意象,品味情感
拿破仑入侵俄国在客观上将法国大革命所宣扬的反封建的民主自由思想带入了沉睡的俄罗斯,唤起了俄罗斯民族意识的觉醒。在《致大海》中,普希金把拿破仑当作沙皇专制制度的对抗者,用拿破仑来映照沙皇专制的丑陋。在普希金的另一首诗作《拿破仑》中,他这样评价拿破仑:“奇异的命运已告终结,/伟大的人物明星殒灭”,“人民的憎恨已熄灭,/而不朽之光却在闪烁。”
分析意象,品味情感
在诗中,拿破仑成为了自由的化身。对他的缅怀,也就是对自由的向往。
分析意象,品味情感
诗中提到的“另一个天才”,指的是拜伦。1824年,普希金把《致大海》寄给一位朋友时曾说: “奉上悼念上帝的奴仆拜伦的短诗一首。”由此可见,诗中所推崇的“另一个天才”正是拜伦,普希金创作这首诗也有悼念拜伦之意。
分析意象,品味情感
拜伦是英国一位具有叛逆性格的浪漫主义诗人,其创作的思想核心是自由与正义。他与压迫和奴役人民的社会势不两立,曾骄傲地宣称“我可以独自兀立人间,但绝不把我自由的思想换取一座王位。”在他看来,为自由而献身无比美好,他的诗中写道:“啊,自由,你在牢狱里才最灿烂。”
分析意象,品味情感
对自由的热忱使他成为一个自由使者,他曾不顾个人安危支持欧洲弱小民族的民主主义运动。他先后到爱尔兰、意大利、希腊,在争取自由斗争的一线,忘我地支持被奴役者。1823年秋天,拜伦曾率领自己召募的一支军队,乘自己出资武装的一艘战舰,远征巴尔干,声援希腊人民反对土耳其统治的民族解放斗争,并亲任远征军统帅。拜伦劳心竭力,最后病死在战争前线的阵地上,鞠躬尽瘁,为自由而献身。
分析意象,品味情感
诗人在诗中是这样描述他的:“风暴之声”“我们心灵的另一个主宰”“使自由在悲泣中”“他把自己的桂冠留给世上”。很显然,诗人对拜伦为自由而献身的精神充满了崇敬之情,拜伦的离世让诗人感到无限哀伤。
分析意象,品味情感
拿破仑、拜伦和“大海”之间的联系:
都有着不屈不挠的自由精神。在11、12段中,诗人对“大海”说道:“噢,大海!他曾经为你歌唱。”他将大海与拜伦并置类比:“他是由你的精气塑成的”,“他是你的形象的反映”,“他像你似的深沉,有力,阴郁,他也倔强得和你一样”。在这里,“大海”的形象和拜伦的形象重合了。
分析意象,品味情感
拿破仑、拜伦和“大海”之间的联系:
联系前文将拿破仑和拜伦都称为“我们心灵的主宰”,说明在诗中“大海”、拜伦和拿破仑作为“三位一体”的意象,同时成为了“自由”的象征。
分析意象,品味情感
再次诵读诗作,感受诗歌情感的起伏流动,并思考:
本诗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在诗中,诗人的情感有何变化?
学习活动三:梳理结构,明晰脉络
本诗四行或五行一节,结构十分谨严。翻译家兼诗人的查良铮先生保持了原有诗作语言的优雅与节奏的韵味。
普希金的这首政治抒情诗,运用了“哀歌”的创作体裁。
梳理结构,明晰脉络
“哀歌”是源自于古希腊的一种古老的诗歌体裁。内容上为“哀伤之歌”,聚焦于诗人的内心,抒发伤感之情;结构上讲究格式和韵律;技巧上则多用譬喻,将诗人内心的情感具象化。
梳理结构,明晰脉络
普希金对哀歌这一体裁情有独钟,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哀歌。他没有拘囿于哀歌原有的形式和主题,而是将个人悲喜、生命哲理、人生追求等等各种感情融于其中,极大的丰富和发扬了这一诗歌体裁。
《致大海》就是一首出色的哀歌,注重押韵,和谐整齐,读来抑扬顿挫,形式的铿锵有力和情感的激情勃发相得益彰。
梳理结构,明晰脉络
本诗的结构有首尾呼应的特点。
全诗从告别“大海”写起,又结束于告别,结构上完整而严谨。同时,两次告别的情感又有所不同。
梳理结构,明晰脉络
诗歌的开头,诗人的内心是苦闷而迷茫的。即将踏上再次流放的旅途,苦寻自由而不得,因此面对着象征自由的大海,诗人产生了不舍的无限哀思。而当诗人注视着辽阔自由、深沉有力、骄傲倔强的大海,想起了具有大海的精神的两位英雄人物为自由而献身的伟绩,不禁振作了精神,重新获得了力量。
梳理结构,明晰脉络
结尾处的告别,不再有彷徨和哀伤,而是充满了继续斗争的激情,诗人决心把大海象征的自由精神作为自己的信念,带着信念走上未来的道路。首尾呼应的手法使得诗歌的情感得到了升华,同时又具有一种回环往复的结构美。
梳理结构,明晰脉络
首尾呼应是诗歌中常见的技巧,例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诗歌的开头这样写到:“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诗歌以相似的段落作结:“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开头与结尾节奏相同,语意相似,仅变换几个词,写出了惜别之情的细腻变化,结构上具有回环的美感。
梳理结构,明晰脉络
置身于博大的自然之中,常让人感觉自身的渺小与无力。生命的短暂与自然的永恒相比,确实只是一倏忽,一须臾。但是,人的精神追求却可以是博大的、永恒不灭的。无论是普希金毅然挥别大海的坚定,还是苏轼尽享清风明月的洒脱,都是人类超越自我的局限、直抵精神永存的伟大光辉。他们用精魂写下的诗篇,是留给我们的精神宝藏。
课堂小结
本诗的核心意象“大海”的象征意蕴是什么?诗人借“大海”这一意象,表达了什么情感?
教学反馈
“大海”的象征意蕴:
1.“大海”是诗人内心激烈情感的具象化。
2.“大海”是自由、勇敢、热烈、倔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的象征。
诗歌情感:
诗人通过表达对人格化的大海的赞美与渴望,抒发了自己即使身处桎梏与束缚,依然不放弃追求自由与正义的决心与信念。
教学反馈
本课的第三首诗是惠特曼的一首诗:《自己之歌》。惠特曼的诗歌意境开阔,气魄宏大,有一种质朴而明朗的力量。本课选取的《自己之歌》的节选片段就充分体现出了这一点。诗中列举了很多自然事物,诗人借自然事物来表达对旺盛生命力的赞美,也凸显出其中宏大的自我。这是一首奔放恣肆,不拘格律,遵循语言的内在节奏,自由抒写的诗歌,在外在形式上与《致大海》有着鲜明的差别。
课后作业
我们选取它的一个片段来感受一下:
《自己之歌》节选
我相信一片草叶所需费的工程不会少于星星,
一只蚂蚁、一粒沙和一个鹪鹩的卵都是同样地完美,
雨蛙也是造物者的一种精工的制作,
课后作业
藤曼四延的黑莓可以装饰天堂里的华屋,
我手掌上一个极小的关节可以使所有的机器都显得渺小可怜!
母牛低头啮草的样子超越了任何的石像,
一个小鼠的神奇足够使千千万万的异教徒吃惊。
课后作业
请阅读这一首诗,体会其形式特征,并选取《致大海》中的一段或几段,仿照《自己之歌》的形式进行改写。注意不要改变原诗的主题,要运用原诗中的意象。
课后作业
品鉴诗歌,感受情感,滋养心灵。让我们的灵魂在这个世界上诗意的栖居。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