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13.2《致大海》练习(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13.2《致大海》练习(解析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25 15:22: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 致大海
【基础练习】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絮语(xù) 屏息(bǐng) 徘徊(huí) 喑哑(àn)
B.沉郁(yù) 挣脱(zhēng) 倔强(juè) 吐诉(tǔ)
C.钏镯(chuàn) 泛滥(làn) 一摞(luò) 山脊(jǐ)
D.啜饮(chuò) 露面(lòu) 诵经(sòng) 咆哮(xiāo)
2.下列句子横线处依次应填入哪组词语 ( )
① 没有深厚的生活积淀和艺术功底是写不出 高的诗歌作品的。
② 舒婷把这个深厚的感情 在他的诗歌里,希望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③ 鉴赏时要体会这些诗的章法韵律及其他方面的特点,认真 诗的意象。
A.品位 灌注 揣摩 B.品位 贯注 揣测
C.品味 灌注 揣摩 D.品味 贯注 揣测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透过铁路看中国,辉偟背后,既有不甘落后的追求,亦有与世界和平共发展的目标,解密于此,因为中国有“梦”在奋斗的征程,更在通过奋斗将“梦”延续不止。
B.藤嫚植物,长着长长的根茎,叶子也是很多,一长一爬就能长很多,可以顺着墙壁生长。摆在窗台上,或者是用花架架在客厅,都能带给人们愉快的心情。
C.劳动对于他们,不是疲于奔命,更不再意味着渺小而平凡,他们在享受劳动,享受这一古老的传统,在此之中,自有一种难以言表的真性情,难以割舍,难再分辨。
D.9月7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的第8届跳水亚洲杯混和双人10米台决赛中,中国选手段宇,掌敏洁以31794分的成绩获得冠军。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电视连续剧对我来说有特别较大的兴趣。
B.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C.通过我们学习《致大海》一诗,使同学们领略了大海的壮美。
D.同学们以敬佩的目光注视和倾听着这位英雄的报告。
【基础阅读】
5.《致大海》,诗人由大海而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这反映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6.普希金《致大海》中,大海有什么特征?具有什么象征意义?
7.《致大海》中,诗人面对大海为什么感到悲伤痛苦?
【提升阅读】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小题。
致恰达耶夫
普希金
爱情希望平静的荣誉
都曾骗过我们一阵痴情,
去了,去了,啊,青春的欢愉,
像梦,像朝雾似的无影无踪;
然而,我们还有一个意愿
在心里燃烧:专制的迫害
正笼罩在头顶,我们都在
迫切地倾听着祖国的呼唤.
我们不安地为希望所折磨,
切盼着神圣的自由的来临,
就象是一个年轻的恋人
等待他的真情约会的一刻.
朋友啊!趁这颗正直的心还在蓬勃,
让我们倾注这整个心灵,
以它美丽的火焰献给祖国!
同志啊,相信吧:幸福的星
就要升起,放射迷人的光芒,
俄罗斯会从睡梦中跃起,
而在专制政体的废墟上
我们的名字将被人铭记!
8.如何理解“像梦,像朝雾似的无影无踪”这一诗句?
9.试分析作者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致大海
舒婷
大海的日出
引起多少英雄由衷的赞叹;
大海的夕阳
招惹多少诗人温柔的怀想。
多少支在峭壁上唱出的歌儿,
还由海风日夜
日夜地呢喃;
多少行在沙滩上留下的足迹,
多少次向天边扬起的风帆
都被海涛秘密
秘密地埋葬。
有过咒骂,有过悲伤,
有过赞美,有过荣光。
大海——变幻的生活,
生活——汹涌的海洋。
哪儿是儿时挖掘的沙穴?
哪里有初恋并肩的踪影?
呵,大海,
就算你的波涛
能把记忆涤平,
还有些贝壳,
散在山坡上
如夏夜的星。
也许漩涡眨着危险的眼,
也许暴风张开贪婪的口,
呵,生活,
固然你已断送
无数纯洁的梦,
也还有些勇敢的人.
如暴风雨中
疾飞的海燕。
傍晚的海岸夜一样冷清,
冷夜的巉岩死一般严峻。
从海岸到巉岩,
多么寂寞我的影;
从黄昏到夜阑,
多么骄傲我的心。
“自由的元素”呵,
任你是佯装的咆哮,
任你是虚伪的平静,
任你掳走过去的一切
一切的过去——
这个世界
有沉沦的痛苦,
也有苏醒的欢欣。
10.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海的日出/引起多少英雄由衷的赞叹;/大海的夕阳/招惹多少诗人温柔的怀想”表现出了大海富于变化,给人带来感叹与联想。
B.“多少行在沙滩上留下的足迹,/多少次向天边扬起的风帆/都被海涛秘密/秘密地埋葬”写出了大海的包罗万象,也体现作者对生活的感悟。
C.海燕疾飞在暴风雨中,象征了人们面对波涛汹涌、风云变幻的现实生活,勇敢地反抗并与之搏斗的不屈的意志。
D.最后一节欲扬先抑,揭示出无论大海怎么咆哮,多么虚伪,多么残暴,人生中沉沦的痛苦只是暂时的,苏醒的欢欣才是永恒的道理。
11.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多少行在沙滩上留下的足迹,/多少次向天边扬起的风帆”是动与静、空间与时间的结合,引发人们的联想。
B.“大海——变幻的生活,/生活——汹涌的海洋”运用比喻、顶真、回环的修辞,揭示了大海与生活的相似性。
C.第三节呼告大海,第四节呼告生活,这两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靠第二节的最后两行诗句挽结在一起。
D.“哪儿是儿时挖掘的沙穴?/哪里有初恋并肩的踪影”运用设问手法,表现了对儿时、青年时期美好生活的回忆。
12.“多么寂寞我的影”“多么骄傲我的心”中的“寂寞”“骄傲”如何理解?
13.面对抒情对象,诗歌前两节使用第三人称,后面又转用第二人称和第一人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普希金纪念像揭幕致辞
[俄]屠格涅夫
女士们、先生们:
为普希金建造纪念像得到了素有教养的全俄罗斯人民的参与、赞同,我们这么多优秀的人物,来自乡村、政府、科技、文学和艺术各界的代表在此聚会庆祝,这一切向我们表明了社会对它的一位优秀成员的由衷爱戴。我们尽量简练地阐述一下这种爱戴的内涵和意义。
普希金是我们第一位诗人艺术家。诗人充分表达了人民性的本质,在他身上融合了这一本质的两个基本原则:相容性原则和独立性原则。我们的相容性是双重的:既对本国的生活也对其他西方民族的生活相容,其中对西方生活中的所有精华以及有时在我们看来是苦涩的果实都能相容,我们的独立性也获得一种特殊的、不平衡的、阵发性的,但有时又是很完美的力量。这种独立性必须同外界的复杂情况、同自身的矛盾作斗争。请回忆一下彼得大帝吧!他的本性与普希金有点相似,难怪普希金对彼得大帝怀有特殊的仰慕、敬爱之情。我们现在所讲的这种双重的相容性意味深长地反映在我们诗人的生活之中:首先,他诞生在旧贵族老爷的家里,其次,贵族学校的外国化教育,由外部渗透进来的当时社会的影响,伏尔泰、拜伦和1812年伟大的人民战争,最后是俄国腹地的放逐,对人民生活、民间语言的沉迷,以及那著名的老奶妈讲的平凡的故事。至于涉及独立性,那么它在普希金身上很快就被激发出来,他不再摸索、徘徊,他进入了自由创作的天地。
女士们、先生们,任何艺术都是把生活拔高到理想境界,持日常琐碎生活观点的人总是低于这一境界,这是一个应该努力去攀登的高峰。不管怎么说,歌德、莫里哀和莎士比亚始终是真正含义上的人民诗人即民族诗人。一切正是这样,但是我们能否有权利称普希金为世界级的民族诗人呢?就好比我们这样称呼莎士比亚、歌德、荷马一样呢?普希金还不能与他们完全相提并论。我们不该忘记:他孤身一人却必须去做两项工作,在其他国家是相隔整整一个世纪甚至更长时间来完成的。这两项工作分别是:创立语言和造就文学。再加上残酷的命运又增加了他的负担,命运之神几乎是幸灾乐祸地对我们的天才穷追不舍,把他从我们身边夺走,当时,他未满37岁。可是,我们不局限在这些悲剧的偶然性上,正因为这种偶然性,也就富有悲剧色彩。我们从黑暗中再返回光明, 重来谈谈普希金的诗歌。
曾几何时,美文学几乎成了再现当时生活唯一的方式,但接着又完全退出生活舞台。美文学当时的范围过于宽大,而诗歌又被压缩到几乎等于零。诗歌一旦找到了自己自然的界限,便会永远巩固住自己的地盘。在老一代的,并不是老朽的导师的影响下,我们坚信,艺术的规则、艺术的方法又会起作用,谁精通这些呢?也许会有某位新的、尚无人知晓的、超过自己导师的天才问世,他完全可以无愧于“世界级民族诗人”这一称号。 这个称号我们还没决定赋予普希金,但也不敢从他身上剥夺去。
无论如何,普希金对俄罗斯的功绩是伟大的、值得人民感激的。他把我们的语言进行了最后的加工,以至于它在文字的丰富性、力度感、形式美方面甚至得到了国外语言学家的首肯,几乎被认为是继古希腊语之后的第一流语言。普希金还用典型形象、不朽的音响影响了整个俄罗斯的生活风尚,最终是他第一个用强劲的大手把诗歌这面旗帜深深地插入了俄罗斯大地。如果在他去世后,论战掀起的尘土暂时遮盖住了这面光辉的旗帜,那么今天尘土已开始跌落,由他升起的常胜大旗重又辉耀高空。正像人们一提起莎士比亚,则所有刚识字的人都必然会想成为他的新读者。我们同样也希望,我们每一个后代都怀着爱心驻足在普希金的雕像前理解这种爱的意义。这样也就证明,他像普希金一样成了更俄罗斯化、更有教养、更自由的人了!
女士们、先生们,这最后一句话请你们不必惊奇!在诗歌里蕴含着解放的力量,因为这是一种高昂的道德力量。我们更希望在不久的将来甚至那些至今仍不想读我们诗人作品的平民百姓们的儿女也会明白,普希金这个名字意味着什么。他们会自觉地反复念叨一直在我们耳际回响的喃喃自语声:“这是一座为导师而立的纪念像!”
(有删改)
1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开篇褒扬俄罗斯人民,并借俄罗斯人民对普希金的热爱来表达自己对普希金的赞美之情。
B.普希金之所以被称为第一位诗人艺术家,是因为他充分表达了具尊有相容性和独立性原则的人民性的本质。
C.普希金有着伟大的贡献,但命运残酷,他在未满37岁的时候就去世了,这真是天妒英才。
D.尽管人们没有把“世界级民族诗人”的称号给予普希金,但他的诗歌确实已体现出“世界级民族诗人”的特点。
1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的第二段列举诗人普希金的生活,说明在普希金身上的相容性和独立性原则产生的具体原因,也说明普希金虽然出身贵族,但他最终回归到人民的行列。
B.作者认为普希金的价值在于独立地、从无到有地创造了俄罗斯文学,并且在对本国的生活以及对其他西方民族的生活相容的基础上保留了俄罗斯文学的独立性。
C.普希金去世后,俄罗斯人彻底否定了普希金对俄罗斯文学的重要贡献, 但到普希金纪念像揭幕之时,人们已重新认可了他的功绩。
D.作者在演讲中毫不掩饰地表达了对普希金的赞美之情,当然也客观地揭示了普希金在性格、行为等方面的缺陷。
16.请结合文本简要说说为何作者认为普希金的雕像“是一座为导师而立的纪念像”?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普希金城诵诗
张瑞田
一颗,两颗,三颗……我数着地上的橡子,像数着一颗颗饱满的子弹。褐色,椭圆形,光滑的表皮,沉郁的光泽,俄罗斯的橡子真的像子弹。
从橡树上坠落的橡子,躺在草地,树叶成了她的床单,一层层的树叶,依附草地,托着她,一定温暖。
恍惚中,我觉得这样的子弹,不会呼啸奔跑,也不会粗暴地去撕裂鲜活的生命。
秋天,普希金城的上午,我坐在一棵橡树下,听树林中的风声,看一位我所热爱的诗人托腮深思。普希金铜像,在我的眼前展开的依旧是涅瓦河边俄罗斯诗人忧虑、坚定的生命韵致。刚才,我在普希金铜像前伫立,我渴望聆听诗人的吟诵,我渴望感受诗人坎坷的人生。
到普希金城,也是朝觐。我不愿意像观光客一样,照一张相,便匆匆离去。不远处有叶卡捷琳娜宫,可是在我的心中,辉煌的宫殿,比普希金塑像逊色得多。普希金所凝聚的思想寄托和感情畅想,是无价之宝。
不想离开,我就去一棵橡树下,翻开从国内带来的《普希金诗选》,一句句默诵。
宁静至极。我说不出普希金铜像坐落的地点,无数棵橡树交织出的茂密树林,搭建了俄罗斯独特的风景。普希金在这样的地方沉思,我在这样的地方吟诵普希金的诗,再恰当不过了。
一阵起伏的童声漫涌过来,是俄语,是普希金写诗的语言。我抬起头,看见十几位俄罗斯小学生站在普希金铜像前,吟诵着普希金的诗篇。显然,吟诵没有经过彩排,每一个人以自己的理解,自己的声音,自己的方式吟诵,因此,没有统一的节拍,没有整齐划一的口型,强弱不一的声调,在橡树林中如空气一样纯洁、通透、高贵。显然,每一位俄罗斯少年的心中都有自己的普希金。
我的眼睛热起来,我合上《普希金诗选》,站起来,走向铜像,走向吟诵普希金诗篇的俄罗斯少年。
十四位俄罗斯少年,簇拥在一起,站在普希金的铜像前,目光虔诚,表情质朴,形状不一的小嘴不规则地蠕动,开合之间,是俄罗斯民族的青春生命对一位不朽诗人的永远记忆。
我被感染了。本来我是到普希金城检讨自己的,我想在这块清净的土地上,拂去心灵的尘垢。多少年了,我们遗忘了普希金,我们世故地被物质的绳索捆绑,我们曾经拥有的清新和天真被时代污染。
是俄罗斯少年让我的激情复活。我在他们的身后,情不自禁地朗诵——
去吧,从我的眼前滚开,/柔弱的西色拉岛的皇后!/你在哪里?对帝王的惊雷,/啊,你骄傲的自由的歌手?/来吧,把我的桂冠扯去,/把娇弱无力的竖琴打破……/我要给世人歌唱自由,/我要打击皇位上的罪恶。/请给我指出那个辉煌的/高卢人的高贵的足迹,/你使他唱出勇敢的赞歌,/面对光荣的苦难而不惧。
我用汉语吟诵《自由颂》,这首诗也是我少年时开始阅读的,几十年的光景随风而逝,好在我还记得它,还能用汉语吟诵。
俄罗斯少年吟诵的是普希金的哪首诗,我听不懂,但是,从他们清澈的目光中,感觉到所吟诵的是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或许不是,或许是《我曾经爱过你》、《致大海》。
汉语与俄语在普希金铜像前萦绕,我的泪水渐渐淌湿脸颊,眼前的普希金铜像朦胧成一个硬朗的形状。我感受到了力量。
我们不再相信诗人,曾几何时,对帝王将相、福禄寿鬼艳羡与敬拜的眼光庶几让我们失去了生命的尊严。在诗人墓前我们不再感叹与遐想,不再崇仰与向往。官位与财富的价值量化,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导致我们听不到普希金铜像前金属般纯粹的诵诗声,看不见对爱国诗人由衷的尊敬。
俄罗斯少年在老师的带领下离开了普希金铜像,轻盈的脚步把树叶翻卷起来,那一片片树叶在空中短暂飞动,又落到地上,青翠欲滴。我又回到那棵橡树下,平息一下跳动的情感,随手捡几颗橡子果,握在手心,又打开《普希金诗选》,沉醉其间。
(《光明日报》2014年04月25日14版)
17.作者引用普希金的《自由颂》,有什么作用?
18.文中开头与结尾都写到橡子果,有何用意?
19.结合全文,谈谈俄罗斯少年在普希金铜像前诵诗的场面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片断表达】
20.普希金的《致大海》,以大海作为自由精神的象征,表达了诗人与大海相通的自由精神。“致”,向对方表示(礼节、情意等)。可见,诗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大海以人的形象。请你以“致××”为题,运用拟人手法和第二人称,写一段抒情文字,300字左右。
2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哈佛的一位文学教授在介绍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时,将教室的窗帘全部拉上,点起一根蜡烛,说这是普希金;然后又点起一根蜡烛,说这是果戈理;接着再点起一根蜡烛,说这是契诃夫;最后,他打开窗帘,阳光洒满教室,他说,这就是托尔斯泰。
关于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这位哈佛教授的两个主要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致大海
答案
【基础练习】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絮语(xù) 屏息(bǐng) 徘徊(huí) 喑哑(àn)
B.沉郁(yù) 挣脱(zhēng) 倔强(juè) 吐诉(tǔ)
C.钏镯(chuàn) 泛滥(làn) 一摞(luò) 山脊(jǐ)
D.啜饮(chuò) 露面(lòu) 诵经(sòng) 咆哮(xiāo)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字音的能力。
A项,“徊”应读“huái”,“喑”应读“yīn”;
B项,“挣”应读“zhèng”,“倔”应读“jué”;
D项,“哮”应读“xiào”。
故选C。
2.下列句子横线处依次应填入哪组词语 ( )
① 没有深厚的生活积淀和艺术功底是写不出 高的诗歌作品的。
② 舒婷把这个深厚的感情 在他的诗歌里,希望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③ 鉴赏时要体会这些诗的章法韵律及其他方面的特点,认真 诗的意象。
A.品位 灌注 揣摩 B.品位 贯注 揣测
C.品味 灌注 揣摩 D.品味 贯注 揣测
【答案】A
【详解】
本题考查近义词辨析的能力。辨析近义词的基本原则是同中求异。具体方法:从色彩方面辨析,包括感彩和语体色彩两方面;从词的意义方面辨析,包括词义的范围大小,词义的侧重点,词义的轻重,词义的具体与概括等方面;从运用上辨析,包括习惯搭配,词性和句法功能,适用对象等。品位:①官吏的品级。②泛指人或事物的品质、水平。品味:①尝试滋味、品尝。②仔细体会、玩味。③格调和趣味。该空所填词语用于描述诗歌作品的水平及品质,故此处填“品位”恰当。灌注:浇进、注入。贯注:①(精神、精力)集中。②(语义、语气)连贯。③贯穿。“灌注”有注入、浇进之意,此处理解为将感情注入诗歌之中,而集中、连贯之意则不恰当,故此处填“灌注”恰当。揣摩:反复思考推求。揣测:①推测。②猜测。“揣摩”有反复、认真推敲思考的含义,根据前后文可知本句意在表达鉴赏并思考诗的意象,故此处填“揣摩”恰当。故选A。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透过铁路看中国,辉偟背后,既有不甘落后的追求,亦有与世界和平共发展的目标,解密于此,因为中国有“梦”在奋斗的征程,更在通过奋斗将“梦”延续不止。
B.藤嫚植物,长着长长的根茎,叶子也是很多,一长一爬就能长很多,可以顺着墙壁生长。摆在窗台上,或者是用花架架在客厅,都能带给人们愉快的心情。
C.劳动对于他们,不是疲于奔命,更不再意味着渺小而平凡,他们在享受劳动,享受这一古老的传统,在此之中,自有一种难以言表的真性情,难以割舍,难再分辨。
D.9月7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的第8届跳水亚洲杯混和双人10米台决赛中,中国选手段宇,掌敏洁以31794分的成绩获得冠军。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对字形的识记能力。
A项,辉偟—辉煌;
B项,藤嫚—藤蔓;
D项,混和—混合。
故选C。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电视连续剧对我来说有特别较大的兴趣。
B.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C.通过我们学习《致大海》一诗,使同学们领略了大海的壮美。
D.同学们以敬佩的目光注视和倾听着这位英雄的报告。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选项A,主客颠倒,应该是“我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电视连续剧”。“特别较大”语义重复;选项C,滥用介词造成主语残缺,去掉“使”;选项D,搭配不当,目光与倾听搭配不当。故选B。
【基础阅读】
5.《致大海》,诗人由大海而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这反映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一、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精神不懈追求的精神;二、反映了诗人对前程渺茫,壮志难酬的悲哀之情。
【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作者情感的能力。
本题,需要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诗人的情感,如诗句“他像你似的深沉,有力,阴郁,/他也倔强得和你一样”,“他”是指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深沉有力”“倔强”是对他们的赞美,可以概括出:诗人极力赞颂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一方面表明诗人对自由精神的不懈追求;如诗句“世界空虚了……哦,海洋,/现在你还能把我带到哪里?”可以概括出:反映了诗人对二人结局增添了前程渺茫,壮志难酬的悲哀之情。
6.普希金《致大海》中,大海有什么特征?具有什么象征意义?
【答案】
①诗人笔下的大海是“自由”“翻滚起伏”“闪烁壮观”“幽静”“深沉”“有力”“倔强”的,同时也是“沉郁”“喑哑”“任性”“喜怒无常”的,它壮阔雄浑,有广阔的胸怀、惊人的威力、壮丽的景色,它具有无穷的力量和魅力,它可以自由地展示自己性格中的任何一面。
②诗中的大海,是自由精神的象征。诗歌的第一句“再见吧,自由的元素!”即提示了这种象征意义。大海可以自由地展示自己性格中的任何一面,这正体现了大海的自由精神。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中意象的特点和象征意义的能力。
第一问:大海的特征:在诗人的眼中,由“再见吧,自由的元素”“在我眼前你的蓝色的浪头翻滚起伏,你的骄傲的美闪烁壮观”“我爱听你黄昏时分的幽静”“渺小的帆凭着你的喜怒无常的保护在两齿之间大胆地滑过”等可知,大海既是“自由”“翻滚起伏”“闪烁壮观”“幽静”“深沉”“有力”“倔强”的,同时也是“沉郁”“喑哑”“任性”“喜怒无常”的,它壮阔雄浑,有广阔的胸怀、惊人的威力、壮丽的景色,它具有无穷的力量和魅力,它可以自由地展示自己性格中的任何一面。
第二问,大海的象征意义:当时的诗人正被沙皇软禁在米哈依洛夫村过着与世隔绝、孤寂的幽禁生活,此时的他多么希望自己能像海浪一样冲破束缚,无拘无束地奔腾跳跃。诗人停留在海岸边,与大海依依作别,面对大海的期待和召唤,诗人感觉到了自己被缚的现实。而诗歌的开头以“再见吧,自由的元素”直接揭示了这种象征意义,即“大海”在诗人心中,象征着“自由的元素”,也就是挣脱束缚、追求自由的精神。
7.《致大海》中,诗人面对大海为什么感到悲伤痛苦?
【答案】大海的自由奔放,勾起了诗人对自由的“苦思”。如诗句“苦思着我那珍爱的愿望”,这里“珍爱的愿望”,即第6节诗人所写的“直到现在,我还不能离开……随着你的山脊跑开!”诗人为未能逃脱监禁而悲伤痛苦。
【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诗人情感,理解概括诗歌内容的能力。
诗歌第一至第七节主要描绘诗人热爱大海,追求自由的心声和因自身的不自由而感到的悲伤痛苦。诗人引大海为知心朋友,以面对面、心交心的方式向大海倾诉心曲,首先是一往情深地话别大海,激情洋溢地讴歌大海。大海自由奔放,雄浑苍茫,具有一种惊天动地、狂放不羁的精神力量。它呈现在作者心目中,有容光焕发的娇美活力,有蔚蓝翻滚的光泽雄姿,有深沉浑厚的深渊音响,有滔滔向前的奔腾气势。更有反复无常的激情变化,时而温柔娴静,如风鼓船帆,顺水推舟;时而惊涛骇浪,似闪电裂空,地动山摇;时而深情缱绻,像朋友告别,召唤等待;时而抑郁幽怨,给朋友分忧,如诉如泣。总之,大海有博大的胸怀,恢弘的气度,奇伟的力量,是自由和力量的象征。有风卷残云、扫荡一切的伟力,有狂放不羁、冲决网罗的魄力。诗人纵情歌唱大海的精神气度、性格力量,实际上是表达自己对自由的景仰,对伟力的崇尚。其次,诗人还声情并茂地向大海倾诉了自己的苦恼和伤心。这里有作者想摆脱黑暗,投奔自由而不得的难言之苦;有心灵挣扎,归于枉然的无奈决绝;更有追随大海,奔向远方而未能如愿的遗憾。但是,自由也是两面性的,大海面前,诗人时而徘徊茫然,时而狂欢高歌,时而深情呼唤:喜怒哀乐,毫不保留的泼向大海。如诗中写:“我曾想永远地离开/你这寂寞和静止不动的海岸。/怀着狂欢之情祝贺你,/并任我的诗歌顺着你的波涛奔向远方,/但是我却未能如愿以偿!”大海波飞浪涌,滚滚向前,奔向远方,这一画面形象鲜明地传达了作者反抗暴政,追求光明,传播自由的信念:让自由之波奔向远方,让自由之歌唱响世界,让自由之心沸腾激荡。
【提升阅读】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小题。
致恰达耶夫
普希金
爱情希望平静的荣誉
都曾骗过我们一阵痴情,
去了,去了,啊,青春的欢愉,
像梦,像朝雾似的无影无踪;
然而,我们还有一个意愿
在心里燃烧:专制的迫害
正笼罩在头顶,我们都在
迫切地倾听着祖国的呼唤.
我们不安地为希望所折磨,
切盼着神圣的自由的来临,
就象是一个年轻的恋人
等待他的真情约会的一刻.
朋友啊!趁这颗正直的心还在蓬勃,
让我们倾注这整个心灵,
以它美丽的火焰献给祖国!
同志啊,相信吧:幸福的星
就要升起,放射迷人的光芒,
俄罗斯会从睡梦中跃起,
而在专制政体的废墟上
我们的名字将被人铭记!
8.如何理解“像梦,像朝雾似的无影无踪”这一诗句?
9.试分析作者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案】
8.此比喻句形象的表现了那种飘忽、朦胧、迷幻般的内心惨痛。
9.失望、幻灭——焦急、激动的期待——发出号召为祖国献身——展望、憧憬。
【解析】
8.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抓住中心词,结合诗句及情感进行分析,同时注意表现手法的运用。题干的指向非常明确,是理解“像梦,像朝雾似的无影无踪”这一诗句,“像梦,像朝雾似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的写出了青春欢愉的离去,“都曾骗过我们一阵痴情”“去了,去了”“无影无踪”体现出情感的消失以及内心的恍惚与无助。诗人清醒地认识到一切美好的东西“像梦,像晨雾”已经一晃而过,成为欺诳,不留下一丝痕迹。那么那些日子究竟留下了什么呢?什么也没留下,既没有“爱情”,也没有“希望”,徒留悲痛、迷幻般的心绪。
9.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这首诗歌是普希金的一首著名赠诗,在这首赠诗中,他极鲜明地表达了俄国贵族革命家追求自由的热切希望、炽热的爱国激情和对神圣自由的必胜信念,诗歌包含四个部分,在分析作者情感时可以从这几个部分入手,第一部分(诗的前四句),“爱情希望……似的无影无踪”表达了失望与幻灭;第二部分(“但我们胸中”至“在等着那确定的约会的到来”)一转前面的失落,表现出作者激动而急切的期待;第三部分(“趁我们”至“献上心中最美好的激情”)发出了为祖国献身的号召;第四部分中“同志,请你相信吧……人们将铭记我们的姓名”展现出对未来的憧憬与期待。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致大海
舒婷
大海的日出
引起多少英雄由衷的赞叹;
大海的夕阳
招惹多少诗人温柔的怀想。
多少支在峭壁上唱出的歌儿,
还由海风日夜
日夜地呢喃;
多少行在沙滩上留下的足迹,
多少次向天边扬起的风帆
都被海涛秘密
秘密地埋葬。
有过咒骂,有过悲伤,
有过赞美,有过荣光。
大海——变幻的生活,
生活——汹涌的海洋。
哪儿是儿时挖掘的沙穴?
哪里有初恋并肩的踪影?
呵,大海,
就算你的波涛
能把记忆涤平,
还有些贝壳,
散在山坡上
如夏夜的星。
也许漩涡眨着危险的眼,
也许暴风张开贪婪的口,
呵,生活,
固然你已断送
无数纯洁的梦,
也还有些勇敢的人.
如暴风雨中
疾飞的海燕。
傍晚的海岸夜一样冷清,
冷夜的巉岩死一般严峻。
从海岸到巉岩,
多么寂寞我的影;
从黄昏到夜阑,
多么骄傲我的心。
“自由的元素”呵,
任你是佯装的咆哮,
任你是虚伪的平静,
任你掳走过去的一切
一切的过去——
这个世界
有沉沦的痛苦,
也有苏醒的欢欣。
10.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海的日出/引起多少英雄由衷的赞叹;/大海的夕阳/招惹多少诗人温柔的怀想”表现出了大海富于变化,给人带来感叹与联想。
B.“多少行在沙滩上留下的足迹,/多少次向天边扬起的风帆/都被海涛秘密/秘密地埋葬”写出了大海的包罗万象,也体现作者对生活的感悟。
C.海燕疾飞在暴风雨中,象征了人们面对波涛汹涌、风云变幻的现实生活,勇敢地反抗并与之搏斗的不屈的意志。
D.最后一节欲扬先抑,揭示出无论大海怎么咆哮,多么虚伪,多么残暴,人生中沉沦的痛苦只是暂时的,苏醒的欢欣才是永恒的道理。
11.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多少行在沙滩上留下的足迹,/多少次向天边扬起的风帆”是动与静、空间与时间的结合,引发人们的联想。
B.“大海——变幻的生活,/生活——汹涌的海洋”运用比喻、顶真、回环的修辞,揭示了大海与生活的相似性。
C.第三节呼告大海,第四节呼告生活,这两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靠第二节的最后两行诗句挽结在一起。
D.“哪儿是儿时挖掘的沙穴?/哪里有初恋并肩的踪影”运用设问手法,表现了对儿时、青年时期美好生活的回忆。
12.“多么寂寞我的影”“多么骄傲我的心”中的“寂寞”“骄傲”如何理解?
13.面对抒情对象,诗歌前两节使用第三人称,后面又转用第二人称和第一人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
10.D
11.D
12.作者将大海与自己融为一体,将“海岸”“巉岩”作为自己的化身,它们在傍晚与冷夜里的身影是孤独、冷寂的,因而是“寂寞”的。虽然它们的外形看起来是寂寞的,可是它们的内心保持着夜一样的冷清、巉岩死一般的严峻,这体现了自信、理智地对待困难和考验的态度,作者为之自豪和骄傲。
13.①诗歌前两节使用第三人称,是全知全能的视角,方便作者客观地展现大海的形象特点。②后转用第二人称和第一人称,将大海、生活拟人化,生动形象,便于直接抒发心中澎湃的情感;同时产生呼告的效果,增强了感染力。③根据情感变化不断变换人称,方便自由地描写和抒情,使行文富有变化,增强作品的艺术性。
【分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D.“沉沦的痛苦只是暂时的,苏醒的欢欣才是永恒的道理”错。正确的理解是这个世界既有沉沦的痛苦,也有苏醒的欢欣,永远是悲喜并存的。诗歌末尾提到,这个世界既有沉沦的痛苦,也有苏醒的欢欣。
故选D。
11.
本题考查学生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D.“设问手法”错,这两句是疑问句;“表现了对儿时、青年时期美好生活的回忆”错,应是对美好经历无处寻觅的惆怅。
故选D。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寂寞”修饰“影”,从诗歌中“从海岸到巉岩,多么寂寞我的影”看,作者已经将自己与大海融为一体。联系上下文语境,作者之所以感觉寂寞,是因为从外形看,傍晚的海岸是冷清的,冷夜的岩是严峻的,因而令人感到寂寞。
作者面对大海,面对冷清的海岸与严峻的巉岩,觉得自己渺小、寂寞;但自己内心坚定,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信心,因而感到骄傲。从内心的角度看,外表的冷清与严峻正是内心自信、沉毅、理智、坚定的表现,所以作者感觉骄傲。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作用人称变化的能力。
人称的选择是为了情感表达的需要。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把黑暗放下就是光明,把损失放下就是收获。当作者的感情比较沉静时,使用第三人称,可以方便自由地描写、议论,内容也显得比较客观。
诗人有勇气直面痛苦,有信念解决困难,有梦想塑造未来。人们在生活中,要有思想和品格,要有头脑和智慧,要有一颗自由的心来储藏回忆,感恩这一切的磨难给人们带来的精神财富和丰富的灵魂,以及经历坎坷后的从容气质。当感情变得激越时,作者转用第二人称或第一人称,对抒情对象以“你”或“我”相称,如此可以方便抒发激烈的感情,从而强烈地感染读者。
同时,对事物以“你”或“我”相称,也有拟人和呼告的效果,从而增加抒情对象的形象性。从综合角度看,综合运用多种人称,可以使行文富于变化,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普希金纪念像揭幕致辞
[俄]屠格涅夫
女士们、先生们:
为普希金建造纪念像得到了素有教养的全俄罗斯人民的参与、赞同,我们这么多优秀的人物,来自乡村、政府、科技、文学和艺术各界的代表在此聚会庆祝,这一切向我们表明了社会对它的一位优秀成员的由衷爱戴。我们尽量简练地阐述一下这种爱戴的内涵和意义。
普希金是我们第一位诗人艺术家。诗人充分表达了人民性的本质,在他身上融合了这一本质的两个基本原则:相容性原则和独立性原则。我们的相容性是双重的:既对本国的生活也对其他西方民族的生活相容,其中对西方生活中的所有精华以及有时在我们看来是苦涩的果实都能相容,我们的独立性也获得一种特殊的、不平衡的、阵发性的,但有时又是很完美的力量。这种独立性必须同外界的复杂情况、同自身的矛盾作斗争。请回忆一下彼得大帝吧!他的本性与普希金有点相似,难怪普希金对彼得大帝怀有特殊的仰慕、敬爱之情。我们现在所讲的这种双重的相容性意味深长地反映在我们诗人的生活之中:首先,他诞生在旧贵族老爷的家里,其次,贵族学校的外国化教育,由外部渗透进来的当时社会的影响,伏尔泰、拜伦和1812年伟大的人民战争,最后是俄国腹地的放逐,对人民生活、民间语言的沉迷,以及那著名的老奶妈讲的平凡的故事。至于涉及独立性,那么它在普希金身上很快就被激发出来,他不再摸索、徘徊,他进入了自由创作的天地。
女士们、先生们,任何艺术都是把生活拔高到理想境界,持日常琐碎生活观点的人总是低于这一境界,这是一个应该努力去攀登的高峰。不管怎么说,歌德、莫里哀和莎士比亚始终是真正含义上的人民诗人即民族诗人。一切正是这样,但是我们能否有权利称普希金为世界级的民族诗人呢?就好比我们这样称呼莎士比亚、歌德、荷马一样呢?普希金还不能与他们完全相提并论。我们不该忘记:他孤身一人却必须去做两项工作,在其他国家是相隔整整一个世纪甚至更长时间来完成的。这两项工作分别是:创立语言和造就文学。再加上残酷的命运又增加了他的负担,命运之神几乎是幸灾乐祸地对我们的天才穷追不舍,把他从我们身边夺走,当时,他未满37岁。可是,我们不局限在这些悲剧的偶然性上,正因为这种偶然性,也就富有悲剧色彩。我们从黑暗中再返回光明, 重来谈谈普希金的诗歌。
曾几何时,美文学几乎成了再现当时生活唯一的方式,但接着又完全退出生活舞台。美文学当时的范围过于宽大,而诗歌又被压缩到几乎等于零。诗歌一旦找到了自己自然的界限,便会永远巩固住自己的地盘。在老一代的,并不是老朽的导师的影响下,我们坚信,艺术的规则、艺术的方法又会起作用,谁精通这些呢?也许会有某位新的、尚无人知晓的、超过自己导师的天才问世,他完全可以无愧于“世界级民族诗人”这一称号。 这个称号我们还没决定赋予普希金,但也不敢从他身上剥夺去。
无论如何,普希金对俄罗斯的功绩是伟大的、值得人民感激的。他把我们的语言进行了最后的加工,以至于它在文字的丰富性、力度感、形式美方面甚至得到了国外语言学家的首肯,几乎被认为是继古希腊语之后的第一流语言。普希金还用典型形象、不朽的音响影响了整个俄罗斯的生活风尚,最终是他第一个用强劲的大手把诗歌这面旗帜深深地插入了俄罗斯大地。如果在他去世后,论战掀起的尘土暂时遮盖住了这面光辉的旗帜,那么今天尘土已开始跌落,由他升起的常胜大旗重又辉耀高空。正像人们一提起莎士比亚,则所有刚识字的人都必然会想成为他的新读者。我们同样也希望,我们每一个后代都怀着爱心驻足在普希金的雕像前理解这种爱的意义。这样也就证明,他像普希金一样成了更俄罗斯化、更有教养、更自由的人了!
女士们、先生们,这最后一句话请你们不必惊奇!在诗歌里蕴含着解放的力量,因为这是一种高昂的道德力量。我们更希望在不久的将来甚至那些至今仍不想读我们诗人作品的平民百姓们的儿女也会明白,普希金这个名字意味着什么。他们会自觉地反复念叨一直在我们耳际回响的喃喃自语声:“这是一座为导师而立的纪念像!”
(有删改)
1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开篇褒扬俄罗斯人民,并借俄罗斯人民对普希金的热爱来表达自己对普希金的赞美之情。
B.普希金之所以被称为第一位诗人艺术家,是因为他充分表达了具尊有相容性和独立性原则的人民性的本质。
C.普希金有着伟大的贡献,但命运残酷,他在未满37岁的时候就去世了,这真是天妒英才。
D.尽管人们没有把“世界级民族诗人”的称号给予普希金,但他的诗歌确实已体现出“世界级民族诗人”的特点。
1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的第二段列举诗人普希金的生活,说明在普希金身上的相容性和独立性原则产生的具体原因,也说明普希金虽然出身贵族,但他最终回归到人民的行列。
B.作者认为普希金的价值在于独立地、从无到有地创造了俄罗斯文学,并且在对本国的生活以及对其他西方民族的生活相容的基础上保留了俄罗斯文学的独立性。
C.普希金去世后,俄罗斯人彻底否定了普希金对俄罗斯文学的重要贡献, 但到普希金纪念像揭幕之时,人们已重新认可了他的功绩。
D.作者在演讲中毫不掩饰地表达了对普希金的赞美之情,当然也客观地揭示了普希金在性格、行为等方面的缺陷。
16.请结合文本简要说说为何作者认为普希金的雕像“是一座为导师而立的纪念像”?
【答案】
14.B
15.A
16.①普希金是俄国第一位诗人艺术家。他的诗歌表达了人民性的本质,保持了俄罗斯文学的独立性。②普希金创立语言和造就文学,精通艺术的规则和艺术的方法。③普希金用不朽的形象影响了整个俄罗斯的生活风尚,把诗歌大旗插在俄罗斯大地上。
【分析】
1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思想内容的能力。
B.“是因为他充分表达了具尊有相容性和独立性原则的人民性的本质”错误。第二段开头说“普希金是我们第一位诗人艺术家。诗人充分表达了人民性的本质,在他身上融合了这一本质的两个基本原则:相容性原则和独立性原则”,结构上是总分关系,并非因果关系。
故选B。
1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的能力。
B.“作者认为普希金的价值在于独立地、从无到有地创造了俄罗斯文学”错误。原文倒数第二段说“他把我们的语言进行了最后的加工,以至于它在文字的丰富性、力度感、形式美方面甚至得到了国外语言学家的首肯,几乎被认为是继古希腊语之后的第一流语言。普希金还用典型形象、不朽的音响影响了整个俄罗斯的生活风尚,最终是他第一个用强劲的大手把诗歌这面旗帜深深地插入了俄罗斯大地”,第三段说“我们不该忘记:他孤身一人却必须去做两项工作,在其他国家是相隔整整一个世纪甚至更长时间来完成的。这两项工作分别是:创立语言和造就文学”,可见选项夸大其词了,并没有创造俄罗斯文学,只是造就了诗歌这种文学。
C. “俄罗斯人彻底否定了普希金对俄罗斯文学的重要贡献,……人们已重新认可了他的功绩”错误,原文倒数第二段说“论战掀起的尘土暂时遮盖住了这面光辉的旗帜,那么今天尘土已开始跌落,由他升起的常胜大旗重又辉耀高空”,“我们同样也希望,我们每一个后代都怀着爱心驻足在普希金的雕像前理解这种爱的意义。这样也就证明,他像普希金一样成了更俄罗斯化、更有教养、更自由的人了!”结尾段说“我们更希望在不久的将来甚至那些至今仍不想读我们诗人作品的平民百姓们的儿女也会明白,普希金这个名字意味着什么”可见“彻底否定”“人们已重新认可了”表述绝对。
D.“也客观地揭示了普希金在性格、行为等方面的缺陷”错误。原文倒数第二段说“这样也就证明,他像普希金一样成了更俄罗斯化、更有教养、更自由的人了”,可见作者并没有“揭示了普希金在性格、行为等方面的缺陷”。
故选A。
16.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提取信息并归纳要点的能力。
结合第二段“普希金是我们第一位诗人艺术家。诗人充分表达了人民性的本质,在他身上融合了这一本质的两个基本原则:相容性原则和独立性原则”,得出答案①。
结合第二、三两段“我们不该忘记:他孤身一人却必须去做两项工作,在其他国家是相隔整整一个世纪甚至更长时间来完成的。这两项工作分别是:创立语言和造就文学”“在老一代的,并不是老朽的导师的影响下,我们坚信,艺术的规则、艺术的方法又会起作用,谁精通这些呢?也许会有某位新的、尚无人知晓的、超过自己导师的天才问世,他完全可以无愧于‘世界级民族诗人’这一称号。 这个称号我们还没决定赋予普希金,但也不敢从他身上剥夺去”得出答案②。
结合倒数第二段“普希金还用典型形象、不朽的音响影响了整个俄罗斯的生活风尚,最终是他第一个用强劲的大手把诗歌这面旗帜深深地插入了俄罗斯大地”,得出答案③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普希金城诵诗
张瑞田
一颗,两颗,三颗……我数着地上的橡子,像数着一颗颗饱满的子弹。褐色,椭圆形,光滑的表皮,沉郁的光泽,俄罗斯的橡子真的像子弹。
从橡树上坠落的橡子,躺在草地,树叶成了她的床单,一层层的树叶,依附草地,托着她,一定温暖。
恍惚中,我觉得这样的子弹,不会呼啸奔跑,也不会粗暴地去撕裂鲜活的生命。
秋天,普希金城的上午,我坐在一棵橡树下,听树林中的风声,看一位我所热爱的诗人托腮深思。普希金铜像,在我的眼前展开的依旧是涅瓦河边俄罗斯诗人忧虑、坚定的生命韵致。刚才,我在普希金铜像前伫立,我渴望聆听诗人的吟诵,我渴望感受诗人坎坷的人生。
到普希金城,也是朝觐。我不愿意像观光客一样,照一张相,便匆匆离去。不远处有叶卡捷琳娜宫,可是在我的心中,辉煌的宫殿,比普希金塑像逊色得多。普希金所凝聚的思想寄托和感情畅想,是无价之宝。
不想离开,我就去一棵橡树下,翻开从国内带来的《普希金诗选》,一句句默诵。
宁静至极。我说不出普希金铜像坐落的地点,无数棵橡树交织出的茂密树林,搭建了俄罗斯独特的风景。普希金在这样的地方沉思,我在这样的地方吟诵普希金的诗,再恰当不过了。
一阵起伏的童声漫涌过来,是俄语,是普希金写诗的语言。我抬起头,看见十几位俄罗斯小学生站在普希金铜像前,吟诵着普希金的诗篇。显然,吟诵没有经过彩排,每一个人以自己的理解,自己的声音,自己的方式吟诵,因此,没有统一的节拍,没有整齐划一的口型,强弱不一的声调,在橡树林中如空气一样纯洁、通透、高贵。显然,每一位俄罗斯少年的心中都有自己的普希金。
我的眼睛热起来,我合上《普希金诗选》,站起来,走向铜像,走向吟诵普希金诗篇的俄罗斯少年。
十四位俄罗斯少年,簇拥在一起,站在普希金的铜像前,目光虔诚,表情质朴,形状不一的小嘴不规则地蠕动,开合之间,是俄罗斯民族的青春生命对一位不朽诗人的永远记忆。
我被感染了。本来我是到普希金城检讨自己的,我想在这块清净的土地上,拂去心灵的尘垢。多少年了,我们遗忘了普希金,我们世故地被物质的绳索捆绑,我们曾经拥有的清新和天真被时代污染。
是俄罗斯少年让我的激情复活。我在他们的身后,情不自禁地朗诵——
去吧,从我的眼前滚开,/柔弱的西色拉岛的皇后!/你在哪里?对帝王的惊雷,/啊,你骄傲的自由的歌手?/来吧,把我的桂冠扯去,/把娇弱无力的竖琴打破……/我要给世人歌唱自由,/我要打击皇位上的罪恶。/请给我指出那个辉煌的/高卢人的高贵的足迹,/你使他唱出勇敢的赞歌,/面对光荣的苦难而不惧。
我用汉语吟诵《自由颂》,这首诗也是我少年时开始阅读的,几十年的光景随风而逝,好在我还记得它,还能用汉语吟诵。
俄罗斯少年吟诵的是普希金的哪首诗,我听不懂,但是,从他们清澈的目光中,感觉到所吟诵的是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或许不是,或许是《我曾经爱过你》、《致大海》。
汉语与俄语在普希金铜像前萦绕,我的泪水渐渐淌湿脸颊,眼前的普希金铜像朦胧成一个硬朗的形状。我感受到了力量。
我们不再相信诗人,曾几何时,对帝王将相、福禄寿鬼艳羡与敬拜的眼光庶几让我们失去了生命的尊严。在诗人墓前我们不再感叹与遐想,不再崇仰与向往。官位与财富的价值量化,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导致我们听不到普希金铜像前金属般纯粹的诵诗声,看不见对爱国诗人由衷的尊敬。
俄罗斯少年在老师的带领下离开了普希金铜像,轻盈的脚步把树叶翻卷起来,那一片片树叶在空中短暂飞动,又落到地上,青翠欲滴。我又回到那棵橡树下,平息一下跳动的情感,随手捡几颗橡子果,握在手心,又打开《普希金诗选》,沉醉其间。
(《光明日报》2014年04月25日14版)
17.作者引用普希金的《自由颂》,有什么作用?
18.文中开头与结尾都写到橡子果,有何用意?
19.结合全文,谈谈俄罗斯少年在普希金铜像前诵诗的场面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答案】
17.引用普希金的《自由颂》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上文俄罗斯少年诵诗的场面,回忆起自己少年时诵读普希金诗的情怀,同时所引用的诗突出普希金是一位爱国诗人,为作者下文进一步的抒情议论作铺垫。
18.作者在文中多处写到橡子果,结构上首尾呼应,橡果子深沉饱满,蕴含力量,用橡子果来烘托普希金诗歌的独特魅力,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烘托普希金诗歌,饱含力量,富有感染力与战斗性。
19.读诗,能使我们从被物欲所困的状态中走出来。读诗使我们在时代的污染中保持原有的清新与天真的本色。读普希金的诗,唤起我们对爱国诗人的缅怀之情,缅怀为民族的解放与自由而作出贡献的先烈,激发我们热爱自己祖国的情感。读普希金的诗,能纠正我们权力崇拜物质崇拜鬼神崇拜的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分析】
17.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引用作用的能力。
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入手。内容方面用于突出人物形象。结构方面,起到过度作用,并为下文作铺垫。
“十四位俄罗斯少年,簇拥在一起,站在普希金的铜像前,目光虔诚,表情质朴,形状不一的小嘴不规则地蠕动,开合之间,是俄罗斯民族的青春生命对一位不朽诗人的永远记忆。”引用普希金的《自由颂》承接上文俄罗斯少年诵诗的场面,回忆起自己少年时诵读普希金诗的情怀。
“本来我是到普希金城检讨自己的,我想在这块清净的土地上,拂去心灵的尘垢。多少年了,我们遗忘了普希金,我们世故地被物质的绳索捆绑,我们曾经拥有的清新和天真被时代污染”。由诗歌《自由颂》的内容可知,突出普希金是一位爱国诗人,为作者下文进一步的抒情议论作铺垫。所以作者引用普希金的《自由颂》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18.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物象作用的能力。
文中开头“一颗,两颗,三颗……我数着地上的橡子,像数着一颗颗饱满的子弹。褐色,椭圆形,光滑的表皮,沉郁的光泽,俄罗斯的橡子真的像子弹”与结尾“我又回到那棵橡树下,平息一下跳动的情感,随手捡几颗橡子果,握在手心,又打开《普希金诗选》,沉醉其间”都写到橡子果,显然在结构上起到首尾呼应的作用。
“我数着地上的橡子,像数着一颗颗饱满的子弹。褐色,椭圆形,光滑的表皮,沉郁的光泽,俄罗斯的橡子真的像子弹。”橡果子深沉饱满,蕴含力量,用橡子果来烘托普希金诗歌的独特魅力,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在内容上最后升华情感,深化主题。
19.
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
这是一道理解和概括散文主题类的试题,对散文主题的概括,必须是在理解语句,把握文意的基础上进行。
“我被感染了。本来我是到普希金城检讨自己的,我想在这块清净的土地上,拂去心灵的尘垢。多少年了,我们遗忘了普希金,我们世故地被物质的绳索捆绑,我们曾经拥有的清新和天真被时代污染。”是俄罗斯少年让我的激情复活。读诗,能使我们从被物欲所困的状态中走出来,使我们在时代的污染中保持原有的清新与天真的本色。
“在诗人墓前我们不再感叹与遐想,不再崇仰与向往。官位与财富的价值量化,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导致我们听不到普希金铜像前金属般纯粹的诵诗声,看不见对爱国诗人由衷的尊敬。”读普希金的诗,唤起我们对爱国诗人的缅怀之情,缅怀为民族的解放与自由而作出贡献的先烈,激发我们热爱自己祖国的情感。
“我们不再相信诗人,曾几何时,对帝王将相、福禄寿鬼艳羡与敬拜的眼光庶几让我们失去了生命的尊严。在诗人墓前我们不再感叹与遐想,不再崇仰与向往。”读普希金的诗,能纠正我们权力崇拜物质崇拜鬼神崇拜的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片断表达】
20.普希金的《致大海》,以大海作为自由精神的象征,表达了诗人与大海相通的自由精神。“致”,向对方表示(礼节、情意等)。可见,诗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大海以人的形象。请你以“致××”为题,运用拟人手法和第二人称,写一段抒情文字,300字左右。
【答案】[示例]
致黄河
我曾记得,当初,你只是涓涓细流。但你站在最高的起点,排山倒海、气势磅礴。我曾记得,过去,你曾那样碧流清澈。刚刚起步,就担起伟大民族的历史重托。一路走来,你接纳无数江河,更加豪迈更加宽阔,但也泥沙俱下,出现浑浊。你曾断流,使大地干涸。你曾改道,因为面对嵯峨。你曾泛滥,因为一度迷茫,但你没有改变奔腾的执着。断崖脚下,你纵身一跃,慷慨赴死。血溅千丈,成就壶口气魄。壁立千仞,你一声咆哮,气冲云霄。花开百尺,龙门因此增色。九曲弯流,你自己舵正自己的航向。不改前行,你自己拉直自己的曲折。永远无法改变的,是我们同一个肤色。你是伟大的母亲,乳汁哺育了古老的文明;你是伟大的父亲,驼背拱起桥梁让民族的灵魂通过。你躺着,蜿蜒的身躯,早已化作民族的图腾。你站起,挺立的脊梁,永远镌刻着金色碑额……
【详解】
本题考查微写作能力。
解答本题考生一要全面审清题意,把握材料要求“以‘致××’为题,运用拟人手法和第二人称,写一段抒情文字”;写作时要注意题材特征,抒情要浓厚,要表达出对所写事物的喜爱和赞美,构思要结构完整。同时要注意运用拟人手法,人称要使用第二人称,要注意字数限制。由于是微写作,所以考生需注意语言表达要形象生动。
2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哈佛的一位文学教授在介绍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时,将教室的窗帘全部拉上,点起一根蜡烛,说这是普希金;然后又点起一根蜡烛,说这是果戈理;接着再点起一根蜡烛,说这是契诃夫;最后,他打开窗帘,阳光洒满教室,他说,这就是托尔斯泰。
关于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这位哈佛教授的两个主要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为黑暗中的俄国带来了光明;②托尔斯泰是俄国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大师。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和提炼观点的能力。
教授在介绍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时拉上窗帘,此举喻指批判现实主义产生的黑暗社会背景;又分别以三支蜡烛和阳光喻指四位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前三只蜡烛代表俄国三位不同的文学大师,注意教室是黑暗的,蜡烛从一只,到两只,再到三只,说明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为黑暗中的俄国带来了光明;介绍托尔斯泰时,“阳光洒满教室”,与前文形成对比,据此可知,教授认为列夫·托尔斯泰为在黑暗中的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带来了光明,他才是俄国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大师。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