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第3章知识要点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上册第3章知识要点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3-12-18 12:32:04

文档简介

第3章人类的家园——地球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号_____
第1节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①天圆地方;②地球是一个球体;③地球是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证据:①远去的帆船船身比桅杆先消失;②月食时,地球投射到月球上的影子是弧形;③麦哲伦环球航行;④登上高山可以看到更远的地方;⑤从太空对地球拍摄的照片。
地球是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赤道半径是6378千米,两极方向的半径约为6357千米,两者仅差0.33%,所以看上去很圆。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地球内部结构由外到内分为:地壳(0-17千米)、地幔(17-2900千米)、地核(2900-6371千米)。
岩石圈的组成:地壳和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
第2节 地球仪和地图
地球仪是表示地球和地球表面地理状况的模型。
地球仪的要素:①地轴:地球仪上,地球自转所绕转的轴;②两极(南、北):地球仪上,地轴和地球仪表面的交点;③经线(子午线):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④赤道:地球仪上在南北两极中间,与两极等距,并且与经线垂直的线;⑤纬线:地球仪上与赤道平行,与经线垂直的线(赤道也是一条纬线);⑥经度:经线上标注的度数;⑦纬度:纬线上标注的度数。
地球的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是逆时针;南极上空看是顺时针。
经线的特点:①每条经线都是半圆(半圆);②每条经线的长度相等(等长);③每条经线都相交在南北两个极点(相交);④被相同纬度分割的不同经线的长度相等(同纬等长);⑤经线有无限多条。
经度的特点:①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那条经线为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②0°经线以西是西经,越往西,经度越大,直到西经180°;③0°经线以东是东经,越往东,经度越大,直到东经180°;④西经180°和东经180°是同一条经线,称为180°经线,它不属于西经也不属于东经,它和0°经线构成一个圆圈。⑤东经和西经经度之和等于180°的经线都能构成一个圆圈,称为经线圈。⑥经度最大是180°。
纬线的特点:①每条纬线都是一个圆(两极除外);②纬线的长度从赤道开始向两极递减,赤道是最长的纬线;③每条纬线都平行(不相交);④被相同经度分割的不同纬线的长度一般不相等(只有纬度相同时才相等),越靠近赤道长度越长;⑤纬线有无限多条。
纬度的特点:①赤道是0°纬线;②赤道以北是北纬,越往北,纬度越大,直到北纬90°;③赤道以南是南纬,越往南,纬度越大,直到南纬90°④北纬90°就是北极,南纬90°就是南极。⑤纬度在0°-30°是低纬度,纬度在30°-60°是中纬度,纬度在60°-90°是高纬度;⑥纬度最大是90°。
南北半球的分界是赤道(0°纬线),赤道以南是南半球(南纬就在南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北纬就在北半球)
东西半球的分界是西经20°(20°W)和东经160°(160°E)组成的经线圈。西经20°以西直到东经160°是西半球;西经20°以东直到东经160°是东半球。
在经纬网地图上判断的几条规律:①往东度数增大的是东经,往西度数增大的是西经,往北度数增大的是北纬,往南度数增大的是南纬;②方向判断:⑴同区:东经,度数越大越在东边;西经,度数越大越在西边;北纬,度数越大越在北边;南纬,度数越大越在南边;⑵异区:南纬在南边,北纬在北边;两地经度之和小于180时,东经在东边,西经在西边,两地经度之和大于180度时,东经在西边,西经在东边;③东西半球判断:经度数0°到20°不管东经还是西经都在东半球;经度数160°到180°不管东经还是西经都在西半球;经度数20°到160°,东经在东半球,西经在西半球。
经度 0°-20° 20°-160° 160°-180°
东经 西经
所在半球 东半球 东半球 西半球 西半球
地图:以各种不同的图式符号将地球表面的地理事物缩小表现在平面纸上的图形。
地图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与注记
比例尺:表示实地距离在地球上的缩小程度。即:
比例尺的含义,如1:1000000的含义是图上1厘米等于实地距离1000000厘米(10千米)。
比例尺的表现方式:
线段式 数字式 文字式
1:1000000 图上1厘米等于实地距离10千米
比例尺的大小:①大比例尺:大于或等于1:100000的比例尺,它表示范围小,描述的内容比较详细;②小比例尺:小于或等于1:1000000的比例尺,它表示范围大,描述的内容比较粗略。
地图上方向的三种表示方法:经纬网定向法、指向标定向法、一般定向法
经纬网定向法:经线指示南北方向,同一条经线上的点是正南或正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同一条纬线上的点是正东或正西方向。见上第10题。
指向标定向法:以一个指北的指向标来表示北方的定向方法,以指向标箭头为准,沿顺时针依次排列东南西北。见右图
一般定向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见右图
地图上除了用不同的图例符号表示各种地理事物外,还有许多说明山脉、河流、国家、城市等名称的文字,以及表示山高、水深的数字,称为注记。
第3节 组成地壳的岩石
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通常可以根据岩石的外观特征和组成岩石物质的特性来识别岩石。
通常根据岩石的成因把岩石分成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种类型。
岩石类型 岩浆岩 沉积岩 变质岩
特点 有明显的矿物晶体颗粒和气孔,或柱状结构 有明显层状结构或化石,有些可看到明显的砂粒或砾石 常有片状结构
成因 岩浆喷出地表或侵入地壳冷却凝固后形成 地表的碎屑物一层层堆积、压实、固体而形成的 已生成的岩石在岩活动、地壳运动生产的高温、高压条件下,原来岩石的成分和结构发生变化而形成的
三种类型岩石之间变化关系:见下右图
常见岩石的特点:①花岗岩:以肉红色、浅灰色为主,块状,有明显的矿物晶体颗粒,是岩浆岩;②玄武岩:以黑色和灰色为主,有气孔构造,是岩浆岩;③石灰岩:以白色、灰色为主,没有矿物晶体颗粒,可能有化石,是沉积岩;④砂岩:以白色、灰色、淡红色为主,有层状结构,可见微小砂粒,可能有化石,是沉积岩;⑤大理岩:有矿物晶体颗粒和片状结构,由于石灰岩变质形成,是变质岩。
岩石的应用:①有些岩石是优质建筑材料,如花岗岩、大理岩等;②有些岩石是良好的工艺品材料,如新疆的和田玉、浙江的青田石等;③岩石的形成过程中可以形成各种矿产资源,为我们的生活和生产提供原料和能源。
第4节 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
地壳变动的形式:水平运动(山脉和谷地形成的最重要原因)、升降运动(海陆变迁的重要原因)。
地壳变动的特点:有时很激烈、很迅速,如火山、地震;有时进行得十分缓慢,难以被人们察觉,如海陆变迁。
地壳变动的证据:①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变化。②悬崖峭壁上岩层断裂的痕迹;③采石场上弯曲的岩层;④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⑤火山、地震。⑥海洋底部发现古代森林、河道等痕迹。
火山是软流层中的岩浆从岩石圈的薄弱处喷出地表形成的自然现象。
火山的组成:火山口、火山锥、岩浆通道。火山物质:岩浆、熔岩流。见右图
火山喷发物:气态(水蒸气、二氧化硫等)、液态(熔岩流)、固态(火山灰、火山尘、火山弹等)
火山类型:死火山、活火山、休眠火山(日本的富士山等)
全世界被确认的各类火山共有2500余座,它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的陆地和周围海区,以及地中海——喜马拉雅一带
地震是地壳岩石在地球内力的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错位而引起的震动现象。世界每年发生的地震多达500万余次,绝大部分都是极其轻微的。
地震的构成:震源(岩石发生断裂或错位的地方)、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处)、震中距(地表某地距震中的距离)、等震线(震中距相等的地点的连线)。见右图
世界地震分布与火山相似,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的陆地和周围海区,以及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
地震发生时正确的逃生方法:①如果时间许可,要有序地快速地撤离建筑物,到开阔的地带避险;②如果时间不许可,要就近选择墙角、坚固的桌子、排椅旁等地方蹲下闭眼,用东西护住头部;③切记不要进入室内抢救物品和救援他人;④被困时,要保持冷静,尽量保持体力,静待救援。
地震前的预兆:马不进圈,鸡飞狗叫 、猪不吃食、井水喷涌、出现地光、动物群迁等。
第5节 泥石流
泥石流形成的自然条件主要有:①山区(特别是陡峭的地形)有利于水流汇集,水流的流速较大,冲刷力强;②山坡或沟谷表层堆积有大量的松散碎屑物(土、石块等),容易被水流冲刷;③有暴雨或持续性的降水,形成了大量的流水。
能引发泥石流的因素:①地震;②积雪融化;③人类活动(乱砍滥伐、毁林开荒;开矿、采石时不合理堆放矿渣、弃土;建筑活动中,破坏了山坡表面等)
世界有50多个国家存在泥石流的潜在威胁,其中比较严重的有哥伦比亚、秘鲁、瑞士、中国、日本。我国以四川、云南、甘肃、西藏等省区尤为严重。
泥石流的爆发往往具有突发性、历时短的特点,经常与山体滑坡和崩塌相伴发生,破坏力巨大。泥石流是我国主要的地质灾害。
泥石流的危害:冲毁公路、铁路、水电站等设施,摧毁矿山,掩埋良田,堵塞河流,毁坏房屋建筑。
泥石流发现时常出现的现象:①河流、小溪突然断流;②深谷或沟内传来轰鸣或闷雷般的声音;③沟谷深处突然变得昏暗并有轻微震动感等。
泥石流发生时,应设法从房屋里跑到开阔地带,并迅速转移到高处,不能顺沟方向往上游或下游逃生,要向两边的山坡上面逃生,切不可在泥石流中横渡,逃生路线如右图中A或C。
泥石流的防御措施:①建立预测、预报及救灾体系;②及时搬迁和疏散;③植树造林;④修建工程设施阻挡、调整和疏导泥石流;⑤受灾时有效地抢险救灾。
第6节 地球表面的板块
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意外地发现大西洋两岸的轮廓竟是如此地相对应。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说——“大陆漂移学说”;1960到1962年,美国地质学家赫斯和迪茨对大洋中脊的研究发现,远离大洋中脊的洋底岩石年龄越来越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海底扩张学说”;随着海洋地质学、古地磁学、地球物理科学等的发展,人们在上述两种学说的基础上创建了一种新的地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
“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①北美洲和非洲、欧洲在地层、岩石构造上遥相呼应;②大西洋两岸古生物群具亲缘关系;③一种叫舌羊齿的植物化石在印度、澳大利亚和非洲的岩层中被发现。
板块构造学说把地球岩石圈分成六大板块,它们是被海岭、海沟和巨大的山脉分割而成的。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相互不断发生碰撞和张裂。六大板块见图
板块的碰撞和张裂是引起海陆变化的主要原因。板块的碰撞形成了巨大的山脉或海沟,如喜马拉雅山和马里亚那海沟;板块的张裂形成了裂谷和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和大西洋。
全球的火山、地震带都分布在各板块的交界处。各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活跃,板块内部地壳活动相对稳定。
第7节 地形和地形图
陆地地形主要有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和平原等五种类型。
地形 特征
平原 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广阔平坦,起伏很小(相对高度极小)。
高原 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上,顶面平坦宽广(相对高度较小)
山地 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在200米以上,起伏很大
丘陵 海拔一般在200~500米,地面起伏和坡度都较缓,相对高度一般在100米以下
盆地 四周高,中间低
等高线:海拔相等地点的连线。
等高线地形图实际上是将不同高度的等高线投影到同一个平面上,用来表示起伏的地形图。
等高线的数值可以表示海拔和地势起伏的状况。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等高线稀疏,坡度较缓。山谷可能形成河流。地形与等高线特点见下表及下右图
地形 山顶 鞍部 峭壁 山脊 山谷 盆地
特点 等高线封闭,外低内高 等高线相对凸起 等高线重叠 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起 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起 等高线封闭,外高内低
外力作用主要是指风力、流水、冰川、波浪、生物等对地形的作用。它对地形的影响是缓慢而持久的。外力作用主要是削低高山,填平深谷,使地表趋于平坦。
降水比较丰富的湿润地区,流水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最大。流水的冲刷使疏松的黄土高原变得沟壑纵横。流水也会使石灰岩溶蚀,形成许多溶洞。江河携带的泥水在河流的中下游和河口沉积会形成平原和三角洲。
在降水比较少的地区,风的吹蚀和沙的沉积会形成风蚀城堡和沙丘。在高寒地区,在冰川移动的作用下会形成角峰和冰斗谷。
地处某山区的王村镇,要右图所示 A、B、C、D 四地中选择一地修建水电站。请你运用所学的等高线地形图知识,选择一个最适合建造大坝的地点,并说明理由。
10千米
0



西
岩浆岩
沉积岩
变质岩
岩浆
变质作用
重熔
重熔
冷凝
变质作用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重熔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第3章人类的家园——地球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号_____
第1节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① ;②地球是一个 ;③地球是个 稍扁, 略鼓的球体。
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证据:①远去的帆船 比 先消失;②月食时,地球投射到月球上的影子是弧形;③麦哲伦环球航行;④登上高山可以看到更远的地方;⑤从太空对地球拍摄的照片。
地球是个两极 ,赤道 的球体。赤道半径是 ,两极方向的半径约为 ,两者仅差 ,所以看上去很圆。赤道周长约 。
地球内部结构由外到内分为: (0-17千米)、 (17-2900千米)、 (2900-6371千米)。
岩石圈的组成: 和 ( 以上)
第2节 地球仪和地图
地球仪是表示 和 的模型。
地球仪的要素:① :地球仪上,地球自转所绕转的轴;②两极(南、北):地球仪上,地轴和地球仪表面的交点;③ (子午线):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④ :地球仪上在南北两极中间,与两极等距,并且与经线垂直的线;⑤ :地球仪上与赤道平行,与经线垂直的线(赤道也是一条纬线);⑥ :经线上标注的度数;⑦ :纬线上标注的度数。
地球的自转方向: ;北极上空看是 ;南极上空看是 。
经线的特点:①每条经线都是 (半圆);②每条经线的长度 (等长);③每条经线都相交在 (相交);④被相同纬度分割的不同经线的长度 (同纬等长);⑤经线有 条。
经度的特点:①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那条经线为 ,也叫 。②0°经线以西是 ,越往西,经度 ,直到 ;③0°经线以东是 ,越往东,经度 ,直到 ;④西经180°和东经180°是同一条经线,称为 ,它不属于西经也不属于东经,它和 构成一个圆圈。⑤东经和西经经度之和等于 的经线都能构成一个圆圈,称为 。⑥经度最大是 。
纬线的特点:①每条纬线都是一个 (两极除外);②纬线的长度从赤道开始向两极 ,赤道是 的纬线;③每条纬线都 (不相交);④被相同经度分割的不同纬线的长度一般 (只有纬度相同时才相等),越靠近赤道长度 ;⑤纬线有 条。
纬度的特点:①赤道是 ;②赤道以北是 ,越往北,纬度 ,直到 ;③赤道以南是 ,越往南,纬度 ,直到 ④北纬90°就是 ,南纬90°就是 。⑤纬度在0°-30°是 ,纬度在30°-60°是 ,纬度在60°-90°是 ;⑥纬度最大是 。
南北半球的分界是 ,赤道以南是 (南纬就在南半球),赤道以北是 (北纬就在北半球)
东西半球的分界是 和 组成的经线圈。西经20°以西直到东经160°是 ;西经20°以东直到东经160°是 。
在经纬网地图上判断的几条规律:①往东度数增大的是 ,往西度数增大的是 ,往北度数增大的是 ,往南度数增大的是 ;②方向判断:⑴同区:东经,度数越大越在 ;西经,度数越大越在 ;北纬,度数越大越在 ;南纬,度数越大越在 ;⑵异区:南纬在 ,北纬在 ;两地经度之和小于180时,东经在 ,西经在 ,两地经度之和大于180度时,东经在 ,西经在 ;③东西半球判断:经度数0°到20°不管东经还是西经都在 ;经度数160°到180°不管东经还是西经都在 ;经度数20°到160°,东经在 ,西经在 。
经度 0°-20° 20°-160° 160°-180°
东经 西经
所在半球
地图:以各种不同的 将地球表面的 缩小表现在平面纸上的图形。
地图三要素: 、 、
比例尺:表示实地距离在地球上的 。即:
比例尺的含义,如1:1000000的含义是 。
比例尺的表现方式:
线段式 数字式 文字式
1:1000000
比例尺的大小:①大比例尺:大于或等于 的比例尺,它表示范围 ,描述的内容比较 ;②小比例尺:小于或等于 的比例尺,它表示范围 ,描述的内容比较 。
地图上方向的三种表示方法: 、 、
经纬网定向法:经线指示 方向,同一条经线上的点是 或 方向,纬线指示 方向,同一条纬线上的点是 或 方向。见上第10题。
指向标定向法:以一个 的指向标来表示 的定向方法,以指向标箭头为准,沿顺时针依次排列东南西北。见右图
一般定向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见右图
地图上除了用不同的图例符号表示各种地理事物外,还有许多说明山脉、河流、国家、城市等名称的文字,以及表示山高、水深的数字,称为注记。
第3节 组成地壳的岩石
地壳是由 组成的,通常可以根据岩石的 和组成岩石物质的特性来识别岩石。
通常根据岩石的成因把岩石分成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种类型。
岩石类型 岩浆岩 沉积岩 变质岩
特点 有明显的矿物晶体颗粒和气孔,或柱状结构 有明显层状结构或化石,有些可看到明显的砂粒或砾石 常有片状结构
成因 岩浆喷出地表或侵入地壳冷却凝固后形成 地表的碎屑物一层层堆积、压实、固体而形成的 已生成的岩石在岩活动、地壳运动生产的高温、高压条件下,原来岩石的成分和结构发生变化而形成的
三种类型岩石之间变化关系:见下右图
常见岩石的特点:① :以肉红色、浅灰色为主,块状,有明显的矿物晶体颗粒,是岩浆岩;② :以黑色和灰色为主,有气孔构造,是岩浆岩;③ :以白色、灰色为主,没有矿物晶体颗粒,可能有化石,是沉积岩;④ :以白色、灰色、淡红色为主,有层状结构,可见微小砂粒,可能有化石,是沉积岩;⑤ :有矿物晶体颗粒和片状结构,由于石灰岩变质形成,是变质岩。
岩石的应用:①有些岩石是优质 ,如花岗岩、大理岩等;②有些岩石是良好的 ,如新疆的和田玉、浙江的青田石等;③岩石的形成过程中可以形成各种 ,为我们的生活和生产提供原料和能源。
第4节 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
地壳变动的形式: (山脉和谷地形成的最重要原因)、 (海陆变迁的重要原因)。
地壳变动的特点:有时很 、很 ,如 ;有时进行得十分 ,难以被人们察觉,如海陆变迁。
地壳变动的证据:①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变化。②悬崖峭壁上岩层断裂的痕迹;③采石场上弯曲的岩层;④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⑤火山、地震。⑥海洋底部发现古代森林、河道等痕迹。
火山是软流层中的岩浆从岩石圈的薄弱处喷出地表形成的自然现象。
火山的组成: 、 、 。火山物质: 、 。见右图
火山喷发物: (水蒸气、二氧化硫等)、 (熔岩流)、 (火山灰、火山尘、火山弹等)
火山类型: 、 、 (日本的富士山等)
全世界被确认的各类火山共有2500余座,它主要集中在 ,以及 一带
地震是地壳岩石在 的作用下,发生 或 而引起的震动现象。世界每年发生的地震多达500万余次,绝大部分都是极其轻微的。
地震的构成: (岩石发生断裂或错位的地方)、 (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处)、 (地表某地距震中的距离)、 (震中距相等的地点的连线)。见右图
世界地震分布与火山相似,主要集中在 ,以及 一带。
地震发生时正确的逃生方法:①如果时间许可,要有序地快速地撤离建筑物,到开阔的地带避险;②如果时间不许可,要就近选择墙角、坚固的桌子、排椅旁等地方蹲下闭眼,用东西护住头部;③切记不要进入室内抢救物品和救援他人;④被困时,要保持冷静,尽量保持体力,静待救援。
地震前的预兆:马不进圈,鸡飞狗叫 、猪不吃食、井水喷涌、出现地光、动物群迁等。
第5节 泥石流
泥石流形成的自然条件主要有:① ;② ;③ 。
能引发泥石流的因素:① ;② ;③ (乱砍滥伐、毁林开荒;开矿、采石时不合理堆放矿渣、弃土;建筑活动中,破坏了山坡表面等)
世界有50多个国家存在泥石流的潜在威胁,其中比较严重的有 、 、 、 、 。我国以 、 、 、 等省区尤为严重。
泥石流的爆发往往具有 、 的特点,经常与 和 相伴发生,破坏力巨大。泥石流是我国主要的 。
泥石流的危害:冲毁公路、铁路、水电站等设施,摧毁矿山,掩埋良田,堵塞河流,毁坏房屋建筑。
泥石流发现时常出现的现象:①河流、小溪突然断流;②深谷或沟内传来轰鸣或闷雷般的声音;③沟谷深处突然变得昏暗并有轻微震动感等。
泥石流发生时,应设法从房屋里跑到开阔地带,并迅速转移到高处,不能顺沟方向往上游或下游逃生,要向两边的山坡上面逃生,切不可在泥石流中横渡,逃生路线如右图中 或 。
泥石流的防御措施:①建立预测、预报及救灾体系;②及时搬迁和疏散;③植树造林;④修建工程设施阻挡、调整和疏导泥石流;⑤受灾时有效地抢险救灾。
第6节 地球表面的板块
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意外地发现 的轮廓竟是如此地相对应。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说——“ ”;1960到1962年,美国地质学家赫斯和迪茨对 的研究发现,远离大洋中脊的洋底岩石年龄越来越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 ”;随着海洋地质学、古地磁学、地球物理科学等的发展,人们在上述两种学说的基础上创建了一种新的地球构造理论—— 。
“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①北美洲和非洲、欧洲在地层、岩石构造上遥相呼应;②大西洋两岸古生物群具亲缘关系;③一种叫舌羊齿的植物化石在印度、澳大利亚和非洲的岩层被发现。
板块构造学说把地球岩石圈分成六大板块,它们是被海岭、海沟和巨大的山脉分割而成的。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相互不断发生碰撞和张裂。六大板块见图
板块的 和 是引起海陆变化的主要原因。板块的碰撞形成 或 ,如喜马拉雅山和马里亚那海沟;板块的张裂形成了 ,如东非大裂谷和大西洋。
全球的火山、地震带都分布在 。各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 ,板块内部地壳活动 。
第7节 地形和地形图
陆地地形主要有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和平原等五种类型。
地形 特征
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广阔平坦,起伏很小(相对高度极小)。
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上,顶面平坦宽广(相对高度较小)
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在200米以上,起伏很大
海拔一般在200~500米,地面起伏和坡度都较缓,相对高度一般在100米以下
四周高,中间低
等高线: 相等地点的连线。
等高线地形图实际上是将不同高度的 投影到同一个平面上,用来表示起伏的地形图。
等高线的数值可以表示 和 的状况。等高线密集,坡度较 ;等高线稀疏,坡度较 。山谷可能形成河流。地形与等高线特点见下表及下右图
地形
特点 等高线封闭,外低内高 等高线相对凸起 等高线重叠 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起 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起 等高线封闭,外高内低
外力作用主要是指 、 、 、 、 等对地形的作用。它对地形的影响是 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 ,使地表趋于 。
降水比较丰富的湿润地区,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最大。 的冲刷使疏松的黄土高原变得沟壑纵横。 也会使石灰岩溶蚀,形成许多溶洞。江河携带的泥水在河流的中下游和河口沉积会形成 。
在降水比较少的地区, 和 会形成风蚀城堡和沙丘。在高寒地区,在 移动的作用下会形成角峰和冰斗谷。
地处某山区的王村镇,要右图所示 A、B、C、D 四地中选择一地修建水电站。请你运用所学的等高线地形图知识,选择一个最适合建造大坝的地点,并说明理由。



西
岩浆岩
沉积岩
变质岩
岩浆
变质作用
重熔
重熔
冷凝
变质作用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重熔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