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溜索》第1课时课件(共26张PPT)+教案+学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7《溜索》第1课时课件(共26张PPT)+教案+学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25 19:43:22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7 溜 索
核心素养:
1.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本文独具匠心的构思谋篇手法;掌握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及作用。(重点)
2.体会本文精练巧妙的语言,理解作者笔下的人物形象特点。(重点)
3.感受文中人物的精神面貌,学习他们乐观向上、勇于挑战的信心和勇气。(素养)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图片展示)
“溜索”是一种原始的渡河工具,有时也可指原始的渡河方法,请同学们欣赏两幅图片,图片中的人物在 渡怒江。怒江在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的夹击下,愤怒至极,在大山之中前撞后闯,左冲右突,十分磅礴险峻!如果依靠一根铁索,从奔腾咆哮的怒江上滑过会有怎样的感受呢?今天让我们跟随作家阿城一起去体验一下这种原始、野性的阳刚之美吧!
二、预习交流
1.知识链接。
(1)溜索
溜索是一种原始的渡河工具,通常用两条或一条绳索,分别系于河流两岸的树木或其他固定物上,一头高,一头低,形成高低倾斜的态势。渡河者把皮带或绳索系于腰间,绳上挂以木制滑轮,借倾斜之势滑过河。
溜索不仅可以溜渡人,还可以溜渡货物、牲畜等。溜索是过去交通不便的临江山区民众的主要交通工具,是人类改造和战胜自然的象征,是一种不畏艰险、勇猛顽强的山地性格的写照。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我国山区的大部分溜索已为桥梁所取代,只有极少数边远地区仍在使用溜索。
马帮
就是按民间约定俗成的方式组织起来的一群赶马人及其骡马队的称呼。马帮是大西南地区特有的一种交通运输方式,它也是茶马古道主要的运载手段。面对险恶而随时变化的环境,马帮形成了生死与共的特殊生存方式,也形成了自己严格的组织和帮规,有自己帮内的习俗禁忌和行话。
2.简介作者。
阿城原名钟阿城,1949年于清明节出生在北京,籍贯为四川江津,中国当代作家。文化寻根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其作品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主要作品有小说集《棋王》,《树王》《孩子王》等。其中《棋王》获1984年福建《中短篇小说选刊》优秀作品奖和1983-1984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3.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遍地风流》,略有改动。怒江大峡谷,被称为“东方大峡谷”。峡谷的东面是被称为“万瀑千湖之山”的碧罗雪山,西面是高黎贡山,谷底是奔腾咆哮的怒江。怒江上没有船,惊涛怒浪上小船无法横渡,两岸居民过江,从前主要靠“溜索”。小说以独特的视角,用简洁凝练的语言,层层烘托,表现了马帮的生活。
4..字词检测。
(1)订正字音
腮(sāi)  呕(ǒu) 跺(duò) 绞(jiǎo) 鬃(zōng) 脑髓(suǐ) 一睹(dǔ) 滇西(diān) 驮子(duò)锱铢(zī zhū) 黏汗(nián) 盘桓(huán) 顷刻(qǐng) 蓦地(mò) 战战兢兢(jīng)
(2)词语释义
探视:察看。
盘桓:回环旋绕。
顷刻:极短的时间。
涓涓:细水慢流的样子。
森气:森严可畏的气势。
蓦地:出乎意料的;突然。
迟疑:拿不定主意;犹豫。
战战兢兢:形容因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
锱铢:比喻极微小的数量。锱和铁是古代重量单位,六铢等于一锱,四锱等于一两。
千钧之力:形容力量之大。钧,古代重量单位,一钧等于三十斤。
三、朗读课文
带着问题读课文
1.小说主要写了哪些人物?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特点?
2.小说是如何对怒江大峡谷的环境进行描写的?
3.这篇小说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4.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四、整体感知
1.用一句话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一个首领带领马帮一起溜索过怒江。
2.这篇小说写了哪些人物?你觉得文中着力描写的是谁?
明确:写了马帮的首领、首先溜索的精瘦短小的汉子、马帮中的其他人。文中着力描写的是马帮的首领。
3.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
(提示:小说的情节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开端(1-9):“我”和驮队抵达怒江边,等待溜索过江。
发展(10-17):驮队的汉子们溜索,将牛们以及驮子熟练沉着地运到对岸。
高潮(18-22):“我”在领队的指导下胆颤心惊地溜索。
结局(23-25):全队顺利到达对岸,再次上路。
4.用一个词来形容本文所写到的环境。
明确:奇险
5.在溜索过程中,具体写到了哪些人和物,他们的表现如何?
明确:人物:领队、汉子们、“我”;动物:牛
领队、汉子们:冷静从容;“我”:战战兢兢;牛:惊恐失态
本课小结
随堂练习
1.下列画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C )
A.磕碰(kē)  滇西(tián)   蓦地(mò)
B.驮子(duó) 拽住(zhuài) 瞟见(piǎo)
C.束缚(fù) 咧嘴(liě) 锱铢(zī zhū)
D.脑髓(suǐ) 黏汗(nián) 战战兢兢(jīn)
【解析】A项中,“滇”应读diān;B项中,“驮”应读duò;D项中,“兢”应读jīng。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D )
A.稠粥 暄声 连珠脆骂 拳打脚踢
B.索崩 束缚 万丈绝璧 涓涓细流 
C.雄状 坠下 千军之力 一截纸烟
D.盘桓 顷刻 飘飘悠悠 纷纷扬扬
【解析】A项中,“暄”应为“喧”;B项中,“璧”应为“壁”;C项中,“状”应为“壮”,“军”应为“钧”。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运用无误的一项是( B )
A.俯望那江,蓦地心中一颤,惨叫一声。急转身,却什么也没有?只是再不敢轻易向下探视。
B.三条汉子一个一个小过去。首领哑声说道:“可还歇?”余下的汉子们漫声应道:“不消。”纷纷走到牛队里卸驮子。
C.渐渐就有血溅到唇上,鼻子上,自然顾不到,命在天上。
D.首领把裤腰塞紧,曲着眼望那鹰,说:“蛇?”几个汉子也望那鹰,都说:“是呢,蛇”。
【解析】A项中,“却什么也没有”不是问句,后面应用逗号;C项中,“唇上”“鼻子上”是词语并列,中间应用顿号;D项中,最后的句号应放在引号里面。
4.填入横线处的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C )
一只大鹰旋了半圈,忽然一歪身,扎进山那侧的声音里。____
①铃铛们又慌慌响起来,马帮如极稠的粥,慢慢流向那个山口。
②马帮像是得到信号,都止住了。
③走到牛队的前后,猛发一声喊,连珠脆骂,拳打脚踢。
④汉子们全不说话,纷纷翻下马来。
A.②①④③ B.④②①③ C.②④③① D.④③②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6张PPT)
怒江大峡谷
怒江,中国西南地区的大河之一。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进入云南后折向南流,进入缅甸,最后入印度洋。
怒江进入云南后,奔流在碧罗雪山与高黎贡山之间,西岸高黎贡山的峡谷高差达5000米,东岸碧罗雪山的峡谷高差达4000多米,平均相差3000多米,山谷幽深,危崖耸立,水流在谷底咆哮怒吼,故称“怒江”。
新课导入
溜索是一种原始的渡河工具,通常用两条或一条绳索,分别系于河流两岸的树木或其他固定物上,一头高,一头低,形成高低倾斜的态势。渡河者把皮带或绳索系于腰间,绳上挂以木制滑轮,借倾斜之势滑过河。
知识链接
溜索不仅可以溜渡人,还可以溜渡货物、牲畜等。溜索是过去交通不便的临江山区民众的主要交通工具,是人类改造和战胜自然的象征,是一种不畏艰险、勇猛顽强的山地性格的写照。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我国山区的大部分溜索已为桥梁所取代,只有极少数边远地区仍在使用溜索。
刚才大家看到的就是溜索。它是用一条钢索或粗绳,连接峡谷两侧,人或货物或牲畜用一个特殊的滑轮“溜”过峡谷。溜索危险性很高,需要极大的力气和很高的技巧,更需要非凡的勇气。
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溜索”到底是一种怎样惊心动魄的场面。
7 溜 索
1.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本文独具匠心的构思谋篇手法;掌握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及作用。(重点)
2.体会本文精练巧妙的语言,理解作者笔下的人物形象特点。(重点)
3.感受文中人物的精神面貌,学习他们乐观向上、勇于挑战的信心和勇气。(素养)
核心素养
第一课时
阿城,作家、编剧。原名钟阿城,1949年出生于北京。1984年,出版个人首部短篇小说《棋王》。1985年,担任电影《大明星》的编剧,从而开启了他的编剧生涯。1986年,凭借电影《芙蓉镇》入围第7届金鸡奖最佳编剧
奖。1991年,担任剧情电影《棋王》的编剧。2010年,出版散文《好说歹说》。2016年,出版作品集《阿城文集》。
预习交流
作者简介
本文选自《遍地风流》,略有改动。怒江大峡谷,被称为“东方大峡谷”。峡谷的东面是被称为“万瀑千湖之山”的碧罗雪山,西面是高黎贡山,谷底是奔腾咆哮的怒江。怒江上没有船,惊涛怒浪上小船无法横渡,两岸居民过江,从前主要靠“溜索”。小说以独特的视角,用简洁凝练的语言,层层烘托,表现了马帮的生活。
背景资料
马帮 就是按民间约定俗成的方式组织起来的一群赶马人及其骡马队的称呼。马帮是大西南地区特有的一种交通运输方式,它也是茶马古道主
要的运载手段。面对险恶而随时变化的环境,马帮形成了生死与共的特殊生存方式,也形成了自己严格的组织和帮规,有自己帮内的习俗禁忌和行话。
关于马帮
1. 腮( ):两颊的下半部。
2. 坠:落。
3. 呕( ):吐。
4. 跺( ):用力踏地。
5. 盘桓( ):逗留;徘徊。
6. 涓涓:细水慢流的样子。
7. 探视:察看。
8. 俯( )身:弯腰向前向下,有时同时弯膝。
sāi
读读写写
字音易错
ǒu
duò
huán

字音易错,注意声母。
9. 扭绞:用两股以上的条状物向相反方向转动。
10. 顷( )刻:极短的时间。
11. 寻思:思索;考虑。
12. 拳打脚踢:用拳打,用脚踢。形容痛打。
13. 千钧( )之力:三十斤为一钧,千钧即三万斤。形容器物之重或力量之大。
14. 战战兢( )兢:形容因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
qǐng
字音易错
jūn
jīng
形近字
疑( )(迟疑)
颖( )(聪颖)

yǐng
磕( )(磕绊)
嗑( )(嗑瓜子)


字形辨字法:
字形相近,笔形不同。
·
·
字形辨字法:
字形相近,偏旁不同。
·
·
小说主要写了哪些人物?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特点?
这篇小说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人物形象
语言特点
环境描写
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艺术手法
小说是如何对怒江大峡谷的环境进行描写的?
2
导思
1
导思
3
导思
4
关键词:勇敢无畏
带着问题读课文
导思
朗读课文
1.用一句话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首领带领马帮一起溜索过怒江。
整体感知
2.这篇小说写了哪些人物?你觉得文中着力描写的是谁?
写了马帮的首领、首先溜索的精瘦短小的汉子、马帮中的其他人。
文中着力描写的是马帮的首领。
开端:(1-9)“我”和驮队抵达怒江边,等待溜索过江。
发展:(10-17)驮队的汉子们决定溜索,将牛们以及驮子熟练沉着地运到对岸。
高潮:(18-22)“我”在首领的指导下胆颤心惊地溜索。
结局:(23-25)全队顺利到达对岸,再次上路。
3.说一说故事的情节。
5.在溜索过程中,具体写到了哪些人和物,他们的表现如何?
人物:
领队
汉子们
“我”
动物:

冷静从容
战战兢兢
惊恐失态
4.用一个词来形容本文所写到的环境。
奇险
A.磕碰(kē)  滇西(tián)  蓦地(mò)
B.驮子(duó) 拽住(zhuài) 瞟见(piǎo)
C.束缚(fù) 咧嘴(liě) 锱铢(zī zhū)
D.脑髓(suǐ) 黏汗(nián) 战战兢兢(jīn)
C
【解析】A项中,“滇”应读diān;B项中,“驮”应读duò;D项中,“兢”应读jīng。
1.下列画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随堂练习
A.稠粥 暄声 连珠脆骂 拳打脚踢
B.索崩 束缚 万丈绝璧 涓涓细流 
C.雄状 坠下 千军之力 一截纸烟
D.盘桓 顷刻 飘飘悠悠 纷纷扬扬
D
【解析】A项中,“暄”应为“喧”;B项中,“璧”应为
“壁”;C项中,“状”应为“壮”,“军”应为“钧”。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俯望那江,蓦地心中一颤,惨叫一声。急转身,却什么也没有?只是再不敢轻易向下探视。
B.三条汉子一个一个小过去。首领哑声说道:“可还歇?”余下的汉子们漫声应道:“不消。”纷纷走到牛队里卸驮子。
C.渐渐就有血溅到唇上,鼻子上,自然顾不到,命在天上。
D.首领把裤腰塞紧,曲着眼望那鹰,说:“蛇?”几个汉子也望那鹰,都说:“是呢,蛇”。
B
【解析】A项中,“却什么也没有”不是问句,后面应用逗号;C项中,“唇上”“鼻子上”是词语并列,中间应用顿号;D项中,最后的句号应放在引号里面。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运用无误的一项是(  )
A.②①④③ B.④②①③ C.②④③① D.④③②①
C
4.填入横线处的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一只大鹰旋了半圈,忽然一歪身,扎进山那侧的声音里。____
①铃铛们又慌慌响起来,马帮如极稠的粥,慢慢流向那个山口。
②马帮像是得到信号,都止住了。
③走到牛队的前后,猛发一声喊,连珠脆骂,拳打脚踢。
④汉子们全不说话,纷纷翻下马来。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7 《溜索》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文章内容。
2.分析人物性格,概括人物形象。
3.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学习重点:能够抓住描写手法,分析人物形象。
学习难点: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学会品味文章语言,体会语言风格。
学法指导:
1.先通读课文,概括小说的中心事件,然后按小说的三要素,将人物、情节、环境理一理。
2.勾画文中描写首领、汉子的语句,感受人物形象。
3.本文运用了对比、映衬的手法刻画人物,阅读时请加以关注。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1.溜索。
溜索是一种原始的渡河工具,通常用两条或一条绳索,分别系于河流两岸的树木或其他固定物上,一头高,一头低,形成高低倾斜的态势。渡河者把皮带或绳索系于腰间,绳上挂以木制滑轮,借倾斜之势滑过河。
溜索不仅可以溜渡人,还可以溜渡货物、牲畜等。溜索是过去交通不便的临江山区民众的主要交通工具,是人类改造和战胜自然的象征,是一种不畏艰险、勇猛顽强的山地性格的写照。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我国山区的大部分溜索已为桥梁所取代,只有极少数边远地区仍在使用溜索。
2.马帮。
就是按民间约定俗成的方式组织起来的一群赶马人及其骡马队的称呼。马帮是大西南地区特有的一种交通运输方式,它也是茶马古道主要的运载手段。面对险恶而随时变化的环境,马帮形成了生死与共的特殊生存方式,也形成了自己严格的组织和帮规,有自己帮内的习俗禁忌和行话。
3.寻根文学。
寻根文学指的是以“文化学根"为主题的文学形式。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1985年韩少功率先在一篇纲领性的论文《文学的"根"》中声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他提出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迷。"在这样的理论之下作家开始进行创作,理论界便将他们称之为“寻根派”。划分为“城市文化寻根”和“乡野文化寻根”两大范围。 “城市文化寻根”代表作家:刘心武、冯骥才等,“乡野文化寻根”有阿城、张承志、韩少功等。
二、预习任务
1.初读课文,明确事件、人物和环境。
2.再读课文,完成旁批。写下自己疑难的问题。
三、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滇西(  ) 盘桓(  ) 锱铢(  ) 闷雷(  ) 战战兢兢(  ) 黏汗(  )
2.这篇文章作者是    ,他原名      ,代表作有小说         等。
3.默读课文,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发现自己处在垂悬的江边壁顶上,深远、喧腾的怒江让我们心颤不已。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个精瘦短小的汉子极其利索地溜索。
(5)剩下的汉子也决定溜索。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最后首领和我溜索,我溜索时心惊胆战,溜过后又激动、惊奇。
(8)我发觉首领呼出响哨飞跃下索头走到跟前。
(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中导读】
第一课时
一、默读课文
带着问题读课文
1.小说主要写了哪些人物?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特点?
2.小说是如何对怒江大峡谷的环境进行描写的?
3.这篇小说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4.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二、整体感知
1.用一句话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
2.这篇小说写了哪些人物?你觉得文中着力描写的是谁?
明确:
3.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文中标记)
4.用一个词来形容本文所写到的环境。
明确:
5.在溜索过程中,具体写到了哪些人和物,他们的表现如何?
明确:
三、随堂练习
1.下列画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磕碰(kē)  滇西(tián)   蓦地(mò)
B.驮子(duó) 拽住(zhuài) 瞟见(piǎo)
C.束缚(fù) 咧嘴(liě) 锱铢(zī zhū)
D.脑髓(suǐ) 黏汗(nián) 战战兢兢(jīn)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稠粥 暄声 连珠脆骂 拳打脚踢
B.索崩 束缚 万丈绝璧 涓涓细流 
C.雄状 坠下 千军之力 一截纸烟
D.盘桓 顷刻 飘飘悠悠 纷纷扬扬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运用无误的一项是(  )
A.俯望那江,蓦地心中一颤,惨叫一声。急转身,却什么也没有?只是再不敢轻易向下探视。
B.三条汉子一个一个小过去。首领哑声说道:“可还歇?”余下的汉子们漫声应道:“不消。”纷纷走到牛队里卸驮子。
C.渐渐就有血溅到唇上,鼻子上,自然顾不到,命在天上。
D.首领把裤腰塞紧,曲着眼望那鹰,说:“蛇?”几个汉子也望那鹰,都说:“是呢,蛇”。
4.填入横线处的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一只大鹰旋了半圈,忽然一歪身,扎进山那侧的声音里。____
①铃铛们又慌慌响起来,马帮如极稠的粥,慢慢流向那个山口。
②马帮像是得到信号,都止住了。
③走到牛队的前后,猛发一声喊,连珠脆骂,拳打脚踢。
④汉子们全不说话,纷纷翻下马来。
A.②①④③ B.④②①③ C.②④③① D.④③②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7 《溜索》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文章内容。
2.分析人物性格,概括人物形象。
3.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学习重点:能够抓住描写手法,分析人物形象。
学习难点: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学会品味文章语言,体会语言风格。
学法指导:
1.先通读课文,概括小说的中心事件,然后按小说的三要素,将人物、情节、环境理一理。
2.勾画文中描写首领、汉子的语句,感受人物形象。
3.本文运用了对比、映衬的手法刻画人物,阅读时请加以关注。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1.溜索。
溜索是一种原始的渡河工具,通常用两条或一条绳索,分别系于河流两岸的树木或其他固定物上,一头高,一头低,形成高低倾斜的态势。渡河者把皮带或绳索系于腰间,绳上挂以木制滑轮,借倾斜之势滑过河。
溜索不仅可以溜渡人,还可以溜渡货物、牲畜等。溜索是过去交通不便的临江山区民众的主要交通工具,是人类改造和战胜自然的象征,是一种不畏艰险、勇猛顽强的山地性格的写照。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我国山区的大部分溜索已为桥梁所取代,只有极少数边远地区仍在使用溜索。
2.马帮。
就是按民间约定俗成的方式组织起来的一群赶马人及其骡马队的称呼。马帮是大西南地区特有的一种交通运输方式,它也是茶马古道主要的运载手段。面对险恶而随时变化的环境,马帮形成了生死与共的特殊生存方式,也形成了自己严格的组织和帮规,有自己帮内的习俗禁忌和行话。
3.寻根文学。
寻根文学指的是以“文化学根"为主题的文学形式。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1985年韩少功率先在一篇纲领性的论文《文学的"根"》中声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他提出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迷。"在这样的理论之下作家开始进行创作,理论界便将他们称之为“寻根派”。划分为“城市文化寻根”和“乡野文化寻根”两大范围。 “城市文化寻根”代表作家:刘心武、冯骥才等,“乡野文化寻根”有阿城、张承志、韩少功等。
二、预习任务
1.初读课文,明确事件、人物和环境。
2.再读课文,完成旁批。写下自己疑难的问题。
三、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滇西(  ) 盘桓(  ) 锱铢(  ) 闷雷(  ) 战战兢兢(  ) 黏汗(  )
2.这篇文章作者是    ,他原名      ,代表作有小说         等。
3.默读课文,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发现自己处在垂悬的江边壁顶上,深远、喧腾的怒江让我们心颤不已。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个精瘦短小的汉子极其利索地溜索。
(5)剩下的汉子也决定溜索。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最后首领和我溜索,我溜索时心惊胆战,溜过后又激动、惊奇。
(8)我发觉首领呼出响哨飞跃下索头走到跟前。
(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diān huán zīzhū mèn jīng nián
2.阿城 钟阿城 《棋王》《遍地风流》
3.(1)距离怒江越来越近,我的心也越来越紧。最后抵达江边人牛都被吓得屏气腿颤。
(3)首领稳坐在沉静的马上沉着带领慌神的驮队向峡上绳索进发。
(6)汉子们将吓得精神几近崩溃的牛群以及驮子熟练沉着地运到对岸。
(9)溜索后,惊魂未定的我感觉牛们和我都长出了一口气,我又感觉到了闷雷声。
【课中导读】
第一课时
一、默读课文
带着问题读课文
1.小说主要写了哪些人物?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特点?
2.小说是如何对怒江大峡谷的环境进行描写的?
3.这篇小说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4.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二、整体感知
1.用一句话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一个首领带领马帮一起溜索过怒江。
2.这篇小说写了哪些人物?你觉得文中着力描写的是谁?
明确:写了马帮的首领、首先溜索的精瘦短小的汉子、马帮中的其他人。文中着力描写的是马帮的首领。
3.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
(提示:小说的情节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开端(1-9):“我”和驮队抵达怒江边,等待溜索过江。
发展(10-17):驮队的汉子们溜索,将牛们以及驮子熟练沉着地运到对岸。
高潮(18-22):“我”在领队的指导下胆颤心惊地溜索。
结局(23-25):全队顺利到达对岸,再次上路。
4.用一个词来形容本文所写到的环境。
明确:奇险
5.在溜索过程中,具体写到了哪些人和物,他们的表现如何?
明确:人物:领队、汉子们、“我”;动物:牛
领队、汉子们:冷静从容;“我”:战战兢兢;牛:惊恐失态
三、随堂练习
1.下列画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C )
A.磕碰(kē)  滇西(tián)   蓦地(mò)
B.驮子(duó) 拽住(zhuài) 瞟见(piǎo)
C.束缚(fù) 咧嘴(liě) 锱铢(zī zhū)
D.脑髓(suǐ) 黏汗(nián) 战战兢兢(jīn)
【解析】A项中,“滇”应读diān;B项中,“驮”应读duò;D项中,“兢”应读jīng。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D )
A.稠粥 暄声 连珠脆骂 拳打脚踢
B.索崩 束缚 万丈绝璧 涓涓细流 
C.雄状 坠下 千军之力 一截纸烟
D.盘桓 顷刻 飘飘悠悠 纷纷扬扬
【解析】A项中,“暄”应为“喧”;B项中,“璧”应为“壁”;C项中,“状”应为“壮”,“军”应为“钧”。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运用无误的一项是( B )
A.俯望那江,蓦地心中一颤,惨叫一声。急转身,却什么也没有?只是再不敢轻易向下探视。
B.三条汉子一个一个小过去。首领哑声说道:“可还歇?”余下的汉子们漫声应道:“不消。”纷纷走到牛队里卸驮子。
C.渐渐就有血溅到唇上,鼻子上,自然顾不到,命在天上。
D.首领把裤腰塞紧,曲着眼望那鹰,说:“蛇?”几个汉子也望那鹰,都说:“是呢,蛇”。
【解析】A项中,“却什么也没有”不是问句,后面应用逗号;C项中,“唇上”“鼻子上”是词语并列,中间应用顿号;D项中,最后的句号应放在引号里面。
4.填入横线处的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C )
一只大鹰旋了半圈,忽然一歪身,扎进山那侧的声音里。____
①铃铛们又慌慌响起来,马帮如极稠的粥,慢慢流向那个山口。
②马帮像是得到信号,都止住了。
③走到牛队的前后,猛发一声喊,连珠脆骂,拳打脚踢。
④汉子们全不说话,纷纷翻下马来。
A.②①④③ B.④②①③ C.②④③① D.④③②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