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12.4满江红(小住京华)
秋瑾
第三单元
学习目标
1、体会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品味、赏析词的语言内涵。(重点)
2、理解诗的凝练、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难点)
新课导入——满江红·怒发冲冠(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作者作品
秋瑾(1875-1907),字璿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中国民主革命烈士。第一批为推翻清政权和数千年封建统治而牺牲的革命先驱,为辛亥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1907年7月15日,秋瑾英勇就义于绍兴轩亭口,年仅32岁。
写作背景
1903年春,王廷均用钱捐得户部主事官职,秋瑾随夫入京。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夫无心国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投身革命的雄心壮志。
文题解读
满江红,词牌名。
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整体感知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暂时
居住
京城的美称,这里指北京。
译文:在北京暂住,转眼又到了中秋佳节。
“小住京华”是说在京居住时间未久,
“早又是”三个字,十分传神地把作者对时光飞逝、年华虚度的抑郁全都暗暗泄漏出来。
整体感知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
译文: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在词中有什么作用?
解析:紧承上句的“中秋”,描绘了一幅明丽的秋景图。“篱下”“黄花”分别化用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李清照的“人比黄花瘦”写秋色,主要表现了词人冲破家庭牢笼后兴奋而又愁苦的矛盾心理。
整体感知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列强逼近,中国前途危殆。此处用《史记·项羽本纪》“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故事。
八年来空想着故乡浙江的风味。八年,作者光绪二十二年(1896)在湖南结婚,到作词时恰好八年。徒,徒,徒然,白白地
译文: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结婚以来八年的感受,只思恋自己的故乡浙江。
赏析:“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解析:用典。“四面歌残终破楚”一句作者用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同时暗指列强逼近,中国前途危殆。表达了作者终于冲破封建家庭牢笼的喜悦心情以及对国家危难的担忧。
整体感知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我
美女的代称,这里指女子。
不屑
还,仍然
译文: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
整体感知——上片
词的上片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上片表达了词人不愿过现在的生活,意欲突破家庭束缚、追求自由、投身革命的思想感情。
整体感知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刚正,不轻易屈服。
译文: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
整体感知
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解析:示例一: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将词人身不能为男儿,心却比男子刚烈的心志表达得淋漓尽致。
示例二:运用“身”与“心”、“列”与“烈”音近但意义不同的两组文字,深入浅出地表达了词人思想感情的转变,既反映了词人在封建婚姻生活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苦苦挣扎的现状,又表达了词人虽然身为女儿身,但反抗压迫、寻求解放的决心绝不比男子弱的豪侠之气。
整体感知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
英雄末路当磨折。
为别人而屡屡激动。
热,激动。
路途的终点,比喻失意潦倒或没有前途的境地。
俗夫
译文: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
整体感知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广大
失意伤心。用唐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诗义。青衫,唐代文官八品、九品服以青,为官职最低的服色。
译文: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1、赏析:“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解析:引用唐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诗意,抒发了词人知音难觅的苦闷和对自己前途的担忧。
2、“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作为词的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
解析:这是词人对自己难觅知音的悲叹,表达了词人被家庭束缚、寂寞自伤的痛苦以及对国家前途的担心和忧虑。琵琶女和白居易,同是天涯沦落人,可以相互安慰,而词人的知音却不知在何处。但词人并未自暴自弃,而是在痛苦中积极地探索和追寻,这是对前途的叩问,也是对革命同仁的呼唤,蕴含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合作探究
1、《满江红》一词是如何一层层表达词人的复杂情感的?
解析:上片首先化用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的“人比黄花瘦”,写明丽的秋景,烘托出词人国难心愁的矛盾心理;接着用“四面楚歌”的典故,比喻国家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困境,表达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之情;最后用“苦将侬强派作蛾眉”表达了词人极不屑做一个女子,不甘心受到各种束缚,决心报效国家的愿望。
下片由慷慨激昂的自白到知音难觅的悲叹再到寂寞自伤的痛苦,表现了词人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心理。
合作探究
2、本课四首词同属豪放派风格,但它们在创作风格、创作手法上又各有不同,你能具体说说吗?
解析:①主人公形象不同:范仲淹深沉厚重,苏轼旷达疏狂,辛弃疾雄浑豪放,秋瑾苦闷彷徨。
②作品意境不同:《渔家傲·秋思》慷慨悲凉,《江城子·密州出猎》气象恢宏,《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悲壮感伤,《满江红》激越惆怅。
③情景结合方式不同:《渔家傲·秋思》借景抒情,上片写塞外秋景,突出“异”,下片因景生情,抒发了将士们的思乡之情;《江城子·密州出猎》以情带景,狩猎的场景由词人口中道出,只为陪衬;《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先写词人的自我形象,再写军旅生活和战争场景,最后抒发报国无门的感慨,可谓情景交融;《满江红》先写中秋景物,景物描写为下面抒情蓄势,景与情前后相继,各自分明。
文章主旨
《满江红》主要抒写了作者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上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满怀雄心壮志的开阔胸襟。
文本特色
1、气魄宏大。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是巾帼英雄的写照,颇有男子汉大丈夫的气魄,显示了她不甘雌伏的英雄形象。
2、基调高昂,情真意切。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将身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平生肝胆”“英雄末路”等词句脱口而出,不进行雕饰,显得清新自然却又刚健质朴。而结语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知音难觅,不禁潸然泪下的苦闷。
谢谢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