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四单元(提分小卷)(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四单元(提分小卷)(解析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25 16:45: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测试卷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这些年,大批作家积极投身历史剧的创作实践,虽然有“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的“三无牌”历史剧,但也创作了不少佳作力作。《大秦帝国》《于成龙》等作品与此前的《东周列国》《康熙王朝》等上百部巨作一起,组成了一道古代历史剧的文化景观,被称为中国文艺用电视艺术呈现的中国通史。这些作品不仅帮助观众学习历史知识,也帮助观众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从五千年中国社会演变和文明发展中认识社会发展规律,从而鉴古知今,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激发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精神动力。
“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顽强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文艺家要用手中之笔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用文艺形式来反映五千年灿烂的文明史。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切实发挥文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功能。只有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审美方式艺术地呈现“讲仁爱、重民本、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我们的文艺才能真正具有时代精神,受到人民的喜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如果抛弃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
(摘编自《坚定文化自信 体现时代精神——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启示》)
材料二:
长期以来,受历史虚无主义和进步论的影响,国内外一些理论家、历史学家对于中国历史抱有否定的态度。要么轻易否定我们很多关于历史的文学作品,要么肆意歪曲中国历史,或将中国历史庸俗化,或随意编造以迎合某种意识形态。即便是正面介绍中国历史的文艺作品,也经常因为受西方观念的框架约束,要么对其真正价值认识不足,要么用西方之尺削足适履。整个中国历史在西方意识形态的笼罩下,就像是一个无处申辩的倒霉蛋。
但我在《长安十二时辰》的一系列介绍和评论中,感受到了钱穆先生所说的对于本国历史的“温情和敬意”。该剧原著作者有在国外留学及在外企工作的经历。这种经历符合我对当今中国年轻人的期待和评价:只有真正接触和了解西方,才能避免书本对于西方的美化和误导,由此也就更容易摆脱西方的观念条框,对中国历史抱有真正的“温情和敬意"。尤其是当今中国正处于国力不断上升的阶段,我们提出文化自信,对于自身历史的“温情和敬意”是绝对不可少的。也许,对于中国历史的态度契合当今无数年轻人的心态,正是该剧受追捧的重要原因。毕竟,越来越多的中国青年发现,否定中国历史,把中国历史等同于钩心斗角的宫廷诡计,是经不起细看和推敲的。
当我们有了这样一种态度,会对很多看似绝对的西方定论产生理所应当的质疑。例如,《长安十二时辰》中讲到唐朝时的一种“职业”被称为“不良人”,这是当时负责社会治安管理的小吏,类似于今天的刑事警察。笔者曾翻检多本国内警察院校的教科书,都认定警察诞生于英国。事实上,这是一个完全错误的学术定论。现代警察的几个特征是:非军队、非民众、职业化。按此标准,唐代的“不良人”至少已经具备两个半特征。而早期的英国“警察”或称治安官,最多具备上述一个特征,即非军队。隋唐开始,中国有了正式的科举制度,它所选拔的是“官”,在官之外,行政工作还需要很多“吏”,“吏”是民众里面较为富裕的人群为政府的“服役”。这项政策实施长了便出现很多弊病。这一现象的改变是通过北宋王安石的变法实现的。其方法是富户不用出人承担“吏”的无偿服役,改为出钱,政府再用这笔钱雇用合格的专业人员,而不再是无偿服役,从而避免“不良人”的腐败。这是继科举制度选拔官员之后,用公平方式雇用“小吏”的创举,基本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公务员制度的源头。
笔者这番带有学术性的分析,在剧中未必有深入的阐述。但我希望它能让更多人客观公正地看待中国古代制度。只要摆脱历史虚无主义,我们对于中国历史的认识就会有全新的理解,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会有更多的自信。
(摘编自刘仰《历史剧对历史要有温情和敬意》)
材料三:
历史真实不可再现,对历史真实的追求只能无限企及。但可以把生命体验和感受融入历史,并以此逼近历史真实,传达出历史的神韵。我国文学界和史学界都认可“文史互证”的说法。钱锺书曾说过,历史考据只扣住表面的迹象,这正是它的克己的美德,要不然它就丧失了谨严……而文学创作可以深挖事物隐藏的本质,曲传人物未吐露的心理……考订只断定已然,而艺术可以想象当然和测度所以然。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妨说诗歌、小说、戏剧比史书来得高明。
历史本身就具有文学性,这就给历史剧创作提供了借鉴意义和遐想空间。所谓的“传历史之神”,其实就是努力抵达历史深处,准确窥测历史人物内心,沟通古人与今人的心灵,让历史的回声与今人共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在历史剧的园圃里躬耕的剧作家,谁没有这样的情怀和抱负?
(摘编自贾璐《对待历史的态度决定历史剧的高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以《于成龙》等为代表的当代历史剧,展现恢宏的文化景观,既传播了历史知识,又教人认识历史发展规律。
B.文艺应艺术地呈现“讲仁爱、重民本”等时代价值,只有如此它才能发挥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功能。
C.中国历史长期以来被否定,而将其庸俗化,或者将它随意编造以迎合某种意识形态,就是一大表现。
D.历史考据为了严谨,是只能看表面而不能深入挖掘的,文学创作则可以深挖事物的本质,曲传历史人物的心理。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整个中国历史都被西方意识形态笼罩的情况下,即使是正面介绍中国历史的文艺作品,我们也未必能充分认识其价值。
B.接触和了解西方,发现其历史观的虚无主义本质,就容易摆脱其观念条框,从而对中国历史怀有“温情和敬意”。
C.中国警察院校教科书认定警察诞生于英国,可能是因为书的编者没有对看似绝对的西方定论产生理所应当的质疑。
D.隋唐时期中国的“官”和“吏”是不同的,官是科举选拔出来的掌权者,吏是富裕人家帮助官工作的服役者。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持材料二的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
A.《汉武大帝》从气势到细节多有与历史合拍之处,可以被称为一部经典历史正剧。
B.《一代名相陈廷敬》叙述陈廷敬整顿吏治之史事,塑造了忠于国与百姓的好官形象。
C.《亮剑》是一部爱国精神与英雄主义、铁血丹心与人世常情、斗智与斗勇交相辉映的优秀作品。
D.《琅琊榜》脸谱化严重,梅长苏一看就正气凛然,谢玉仿佛脸上就写着“我是坏人”。
4.材料二在论证中多次由“我”来发表议论,作用是什么?
5.从上述材料看,历史剧作家应该有怎样的创作目的、创作方法、创作态度?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茶馆(节选)
老舍
时间 与前幕相隔十余年,现在是袁世凯死后,帝国主义指使中国军阀进行割据,时时发动内战的时候。初夏,上午。
地点 同前幕。
(幕启:北京城内的大茶馆已先后相继关了门。“裕泰”是硕果仅存的一家了,可是为避免被淘汰,它已改变了样子与作风。现在,它的前部仍然卖茶,后部却改成了公寓。前部只卖茶和瓜子什么的,“烂肉面”等等已成为历史名词。厨房挪到后面去,专包公寓住客的伙食。茶座也大加改良:一律是小桌与藤椅,桌上铺着浅绿桌布。墙上的“醉八仙”大画,连财神龛,均已撤去,代以时装美人——外国香烟公司的广 告画。“莫谈国事”的纸条可是保存了下来,而且字写得更大。王利发真像个“圣之时者也”,不但没使“裕泰”灭亡,而且使它有了新的发展。
(因为修理门面,茶馆停了几天营业,预备明天开张。王淑芬正和李三忙着布置,把桌椅移了又移,摆了又摆,以期尽善尽美。
(王淑芬梳时兴的圆髻,而李三却还带着小辫儿。
(二三学生由后面来,与他们打招呼,出去。
王淑芬 (看李三的辫子碍事)三爷,咱们的茶馆改了良,你的小辫儿也该剪了吧?
李三 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
王淑芬 也不能那么说! 三爷你看,听说西直门的德泰,北新桥的广泰,鼓楼前的天泰,这些大茶馆全先后脚儿关了门!只有咱们裕泰还开着,为什么?不是因为栓子的爸爸懂得改良吗?
李三 哼!皇上没啦,总算大改良吧?可是改来改去,袁世凯还是要做皇上。袁世凯死后,天下大乱,今几个打炮,明几个关城,改良?哼!我还留着我的小辫儿,万一把皇上改回来呢!
王淑芬 别顽固啦,三爷!人家给咱们改了民国,咱们还能不随着走吗?你看,咱们这么一收拾,不比以前干净,好看?专招待文明人,不更体面?可是,你要还带着小辫儿,看着多么不顺眼哪!
李三 太太,您觉得不顺眼,我还不顺心呢!
王淑芬 哟,你不顺心? 怎么?
李三 你还不明白? 前面茶馆,后面公寓,全仗着掌柜的跟我两个人,无论怎么说,也忙不过来呀!
王淑芬 前面的事归他,后面的事不是还有我帮助你吗?
李三 就算有你帮助,打扫二十来间屋子,侍候二十多人的伙食,还要沏茶灌水,买东西送信,问问你自己,受得了受不了!
王淑芬 三爷,你说的对!可是呀,这兵荒马乱的年月,能有个事儿做也就得念佛!咱们都得忍着点!
李三 我干不了!天天睡四五个钟头的觉,谁也不是铁打的!
王淑芬 唉! 三爷,这年月谁也舒服不了!你等着,大栓子暑假就高小毕业,二栓子也快长起来,他们一有用处,咱们可就清闲点啦。从老王掌柜在世的时候,你就帮助我们,老朋友,老伙计啦!
(王利发老气横秋地从后面进来。
李三 老伙计?二十多年了,他们可给我涨过工钱?什么都改良,为什么工钱不跟着改良呢?
王利发 哟!你这是什么话呀?咱们的买卖要是越做越好,我能不给你涨工钱吗?得了,明天咱们开张,取个吉利,先别吵嘴,就这么办吧! All right?
李三 就这么办啦?不改我的良,我干不下去啦!
(后面叫:李三!李三!
王利发 崔先生叫你快去!咱们的事,有工夫再细研究!
李三 哼!
王淑芬 我说,昨天就关了城门,今儿个还说不定关不关,三爷,这里的事交给掌柜的,你去买点菜吧!别的不说,咸菜总得买下点呀!
(后面又叫:李三!李三!
李三 对,后边叫,前边催,把我劈成两半儿好不好! (忿忿地往后走)
王利发 栓子的妈,他岁数大了点,你可得。。。。。
王淑芬 他抱怨了大半天了!可是抱怨得对!当着他,我不便直说;对你,我可得说实话:咱们得添人!
王利发 添人得给工钱,咱们赚得出来吗?我要是会干别的,可是还开茶馆,我是孙子!
(远处隐隐有炮声。
王利发 听听,又开炮了 !你闹,闹!明天开得了张才怪!这是怎么说的!
王淑芬 明白人别说糊涂话,开炮是我闹的?
王利发 别再瞎扯,干活儿去! 嘿!
王淑芬 早晚不是累死,就得叫炮轰死,我看透了! (慢慢地往后边走)
王利发 (温和了些)栓子的妈,甭害怕,开过多少回炮,一回也没打死咱们,北京城是宝地!
王淑芬 心哪,老跳到嗓子眼里,宝地!我给三爷拿菜钱去。(下)
6.下列对剧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过了停业改良的裕泰茶馆准备重新开张,老伙计李三却抱怨工资少而事务多,这一情节暗示出茶馆的前景暗淡。
B.文中说“王利发真像个“圣之时者也””,这句话表明了王利发精明干练,善于经营,善于改良,能够顺应时代。
C.“改良?哼!我还留着我的小辫儿,万一把皇上改回来呢!”由此可见李三老于世故,也可见他对清王朝的愚忠。
D.“可是呀,这兵荒马乱的年月,能有个事儿做也就得念佛。”王淑芬的这句话道出了当时人们生存的艰难与无奈。
7.下列对剧本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的舞台说明属于社会环境描写。“莫谈国事"的纸条是剧中的重要道具,对它的交代属于细节描写,字写得更大,影射社会更加黑暗。
B.“王淑芬正和李三忙着布置,把桌椅移了又移,摆了又摆,以期尽善尽美”既摹动作又写心理,表现出他们对茶馆即将开业的期待和兴奋。
C.“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运用了谐音双关的手法,在无奈而悲凉的语气里折射出李三对社会改良的失望,这是--种含泪的幽默。
D.在影视片或戏剧中,有时会出现--种画外音。上文中的“远处有隐隐的炮声”,就是画外音,与开头的时间交代相照应,暗示了时代背景。
8.在《茶馆》一剧中,王淑芬是一个不具有主角光环的次要人物,但在上述节选部分中,她形象丰满,性格鲜明,请简要分析其形象特点。
9.矛盾冲突是戏剧的灵魂,一部优秀剧作中的矛盾冲突往往是多层面,立体性的。上述《茶馆》节选部分主要揭示了哪些矛盾冲突?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吕端传
吕端字易直,幽州安次人。太祖即位,迁太常丞、知浚仪县,同判定州。为政清简,远人便之。会秦王廷美尹京。太宗征河东,廷美将有居留之命,端白廷美曰:“主上栉风沐雨,以申吊伐,王地处亲贤,当表率扈从。今主留务,非所宜也。”廷美由是恳请从行。出知蔡州,以善政,吏民列奏借留。
太宗欲相端,或曰:“端为人糊涂。”太宗曰:“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决意相之。虑与寇准同列,先居相位,恐准不平,乃请参知政事与宰相分日押班知印,同升政事堂,太宗从之。时同列奏对多有异议惟端罕所建明内出手札戒谕自今中书事必经吕端详酌乃得闻奏端愈谦让不自当。
初,李继迁扰西鄙,保安军奏获其母。太宗欲诛之,以寇准居枢密副使,独召与谋。准退,过相幕,端疑谋大事,邀谓准曰:“上戒君勿言于端乎?”准曰:“否曰。”端曰:“边鄙常事,端不必与知,若军国大计,端备位宰相,不可不知也。”准遂告其故,端曰:“何以处之?”准曰:“欲斩于保安军北门外,以戒凶逆。”端曰:“必若此,非计之得也,愿少缓之,端将覆奏。”入曰:“昔项羽得太公,欲烹之,高祖曰:‘愿分我一杯羹。’夫举大事不顾其亲,况继迁悖逆之人乎?陛下今日杀之,明日继迁可擒乎?若其不然,徒结怨仇,愈坚其叛心尔。”太宗曰:“然则何如?”端曰:“以臣之愚,宜置于延州,使善养视之,以招来继迁,虽不能即降,终可以系其心,而母死生之命在我矣。”太宗抚碑称善曰:“微卿,几误我事。”即用其策。其母后病死延州,继迁寻亦死,继迁子竟纳款请命,端之力也。
太宗不豫,真宗为皇太子,端日与太子问起居。及疾大渐,内侍王继恩忌太子英明,阴与参知政事李昌龄、殿前都指挥使李继勋、知制诰胡旦谋立故楚王元佐。太宗崩,李皇后命继恩召端,端知有变,锁继恩于阁内,使人守之而入。皇后曰:“宫车已晏驾,立嗣以长,顺也,今将如何?”端曰:“先帝立太子正为今日,今始弃天下,岂可逮违命有异议邪?”真宗既立,垂帘引见群臣,端平立殿下不拜,请卷帘,升殿审视,然后降阶,率群臣拜呼万岁。
(节选自《宋史》)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同列奏对多/有异议/惟端罕所建明/内出手札戒谕/自今中书事必经吕端详酌/乃得闻奏/端愈谦让不自当
B.时同列奏对多/有异议/惟端罕所建明/内出手札戒谕/自今中书事必经吕端/详酌乃得闻奏/端愈谦让不自当
C.时同列奏对多有异议/惟端罕所建明/内出手札戒谕/自今中书事必经吕端/详酌乃得闻奏/端愈谦让不自当
D.时同列奏对多有异议/惟端罕所建明/内出手札戒谕/自今中书事必经吕端详酌/乃得闻奏/端愈谦让不自当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押班”指朝会领班,起于唐;宋时,由参知政事、宰相分日押班。
B.“纳款”犹“投诚”,亦指接受投诚;纳款请命,意为投降朝廷并请求归附。
C.“起居”专指帝王的言行举止。
D.“晏”指平;宫车晏驾,宫车平稳出驶。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吕端为政清正简明,颇得民心。他在蔡州担任知州时,因为政绩良好,当地的官员和百姓希望吕端能留任。
B.吕端为相持重,颇识大体。他先当上宰相,担心寇准心中不满,奏请皇上同意寇准参与执掌宰相事务。
C.吕端察事以微,思虑深远。太宗本想杀死李继迁的母亲,吕端知晓后,劝谏太宗不杀她且善养她,后来因此成功招降了李继迁。
D.吕端行事果断,大事审慎。太宗驾崩,吕端感觉不对,当即关押继恩;真宗垂帘接见大臣,吕端确认是真宗本人,才率众跪拜。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主上栉风沐雨,以申吊伐,王地处亲贤,当表率扈从。
(2)夫举大事不顾其亲,况继迁悖逆之人乎?陛下今日杀之,明日继迁可擒乎?若其不然,徒结怨仇,愈坚其叛心尔。
14.太宗和寇准商议要杀李继迁的母亲,吕端是怎么说服太宗改变主意的?请作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柴侍御
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注)这首诗是诗人被贬到龙标(今湖南洪江西)时的作品。这位柴侍御将要从龙标前往武冈,诗人写下这首诗为他送行。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龙标与武冈由“流水”相通,江河相连,道无艰阻,再加上一个“接”字,给人一种两地比邻相近之感。
B.“送君不觉有离伤”,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面对离别时的乐观豁达,为诗歌定下昂扬的情感基调,完全没有送别诗常有的离愁别绪。
C.“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这两句诗,一句肯定,一句反诘,反复表达对远行人的宽慰之情,恳切感人。
D.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想象,化“远”为“近”,使“两乡”成为“一乡”,虽人分两地,却情同一心,传达出离别时的一片深情厚谊。
16.全诗写友情,自出机杼,试以三、四两句为例简要赏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落月西斜海雾弥漫,回家的道路无限遥远。
(2)《老子》第三十三章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认为知己知彼才是聪明人。
(3)在《赤壁赋》中,面对浩浩荡荡、奔腾不息的长江,吹洞箫的客人由此发出人生短暂的感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镌刻着“娄山关”字样的巨石下凝神定气,然后______地穿过横亘在大尖山和小尖山之间的石桥,一步一步踏上大尖山的石梯。苔痕深绿,森林______,这是走进娄山关的历史深处了吗?耳畔又传来了轰隆隆的枪炮声,激越的号角声又响起来……
大尖山的半山腰上,今天______残留着几个敌我双方交战时的战壕,它们被小心翼翼地保护起来,周围有护栏“站岗放哨”,不允许游人进去。战争已经远去,烽火硝烟殆尽,从前的战壕变成了寂静的土坑。静静观看,“土坑”依次错落,里面______着几块石头,( )。那些青草和花儿在山风中摇曳,似乎想要努力诉说些什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万山千壑,林木苍翠,一草一木皆是情。它们一定还依然记得这样一个人,那时候他已不是血肉组成的躯体,而且是一道钢铁长城。在娄山关激烈的战斗中,他不幸中弹负伤,右小腿伤势过重,血如泉涌。即使这样,他依然坚守阵地,拒不离开,后被红军战士们强行抬到后方进行抢救治疗。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战战兢兢 浓荫蔽日 还 排列
B.战战兢兢 遮天蔽日 竟 散落
C.小心翼翼 遮天蔽日 还 散落
D.小心翼翼 浓荫蔽日 竟 排列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四五平方米的面积上长出的一丛丛青草甚至还开出了几朵艳丽的花儿。
B.四五平方米的面积上,却长出了一丛丛青草,甚至开出了几朵艳丽的花儿。
C.四五平方米的面积上,甚至开出了几朵艳丽的花儿,长出了一丛丛青草。
D.四五平方米的面积上,长出了一丛丛青草,而且开出了几朵艳丽的花儿。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它们一定还记得这样一个人,那时候他已不是血肉铸就的躯体,而是一道钢铁长城。
B.它们一定还记得这样一个人,那时候他已不是血肉组成的躯体,而是一道钢铁长城。
C.它们一定依然还记得这样一个人,那时候他已不是血肉铸就的躯体,而且是一道钢铁长城。
D.它们一定依然记得这样一个人,那时候他已不是血肉组成的躯体,而是一道钢铁长城。
21.三段论推理是演绎推理中的一种简单的推理判断,它包含个一般性原则的大前提,一个附属于大前提的小前提,一个由此引申出的符合一般性原则的结论。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两句话。要求:大前提必须引用名言,语言简明、连贯,句式不要求完全一致。
示例:狭路相逢勇者胜,我们是勇者,所以最终我们将取得胜利。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根据语意,调整下列各句顺序,使其文意连贯流畅。(只写序号)
①所以,西方诗歌一方面通过宏大的缠绵,弘扬英雄主义,推崇个人主义,渲染人之情感。
②西方诗歌的主题思想源于重哲学思辨的希腊文化和强调人身关系的基督教精神。
③另一方面又有寻求人终极拯救的超越精神,而表现终极价值的宗教精神始终贯穿于诗歌之中。
④主题思想奠定了诗歌的格局和气魄。
⑤所谓诗歌的灵魂,指的是诗歌的主题思想。
⑥希腊文化和基督教精神使得西方人感情丰富,重视现世享乐,同时也重视超越现实的彼岸世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小视频用户调查显示,百分之九十都在二十四岁以下,这个年纪或在读书或刚刚进入社会、进入职场。为什么不断刷小视频?因为你在猎奇,你总在等待着,还有更新鲜的事物呈现在你的面前。刷多了小视频之后,我们会形成一种惯性:没有耐心和精力去读一本书,没有精力去思考某一件事情。我们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如果只是选择靠这些软件去虚度时光,那我们就没有更多的时间去提升自己了。
尼尔·波兹曼曾言:“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哪些认识和感想?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全班同学写一则倡议书,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署名“实验中学小禾”;不少于800字。
第四单元测试卷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这些年,大批作家积极投身历史剧的创作实践,虽然有“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的“三无牌”历史剧,但也创作了不少佳作力作。《大秦帝国》《于成龙》等作品与此前的《东周列国》《康熙王朝》等上百部巨作一起,组成了一道古代历史剧的文化景观,被称为中国文艺用电视艺术呈现的中国通史。这些作品不仅帮助观众学习历史知识,也帮助观众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从五千年中国社会演变和文明发展中认识社会发展规律,从而鉴古知今,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激发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精神动力。
“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顽强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文艺家要用手中之笔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用文艺形式来反映五千年灿烂的文明史。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切实发挥文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功能。只有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审美方式艺术地呈现“讲仁爱、重民本、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我们的文艺才能真正具有时代精神,受到人民的喜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如果抛弃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
(摘编自《坚定文化自信 体现时代精神——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启示》)
材料二:
长期以来,受历史虚无主义和进步论的影响,国内外一些理论家、历史学家对于中国历史抱有否定的态度。要么轻易否定我们很多关于历史的文学作品,要么肆意歪曲中国历史,或将中国历史庸俗化,或随意编造以迎合某种意识形态。即便是正面介绍中国历史的文艺作品,也经常因为受西方观念的框架约束,要么对其真正价值认识不足,要么用西方之尺削足适履。整个中国历史在西方意识形态的笼罩下,就像是一个无处申辩的倒霉蛋。
但我在《长安十二时辰》的一系列介绍和评论中,感受到了钱穆先生所说的对于本国历史的“温情和敬意”。该剧原著作者有在国外留学及在外企工作的经历。这种经历符合我对当今中国年轻人的期待和评价:只有真正接触和了解西方,才能避免书本对于西方的美化和误导,由此也就更容易摆脱西方的观念条框,对中国历史抱有真正的“温情和敬意"。尤其是当今中国正处于国力不断上升的阶段,我们提出文化自信,对于自身历史的“温情和敬意”是绝对不可少的。也许,对于中国历史的态度契合当今无数年轻人的心态,正是该剧受追捧的重要原因。毕竟,越来越多的中国青年发现,否定中国历史,把中国历史等同于钩心斗角的宫廷诡计,是经不起细看和推敲的。
当我们有了这样一种态度,会对很多看似绝对的西方定论产生理所应当的质疑。例如,《长安十二时辰》中讲到唐朝时的一种“职业”被称为“不良人”,这是当时负责社会治安管理的小吏,类似于今天的刑事警察。笔者曾翻检多本国内警察院校的教科书,都认定警察诞生于英国。事实上,这是一个完全错误的学术定论。现代警察的几个特征是:非军队、非民众、职业化。按此标准,唐代的“不良人”至少已经具备两个半特征。而早期的英国“警察”或称治安官,最多具备上述一个特征,即非军队。隋唐开始,中国有了正式的科举制度,它所选拔的是“官”,在官之外,行政工作还需要很多“吏”,“吏”是民众里面较为富裕的人群为政府的“服役”。这项政策实施长了便出现很多弊病。这一现象的改变是通过北宋王安石的变法实现的。其方法是富户不用出人承担“吏”的无偿服役,改为出钱,政府再用这笔钱雇用合格的专业人员,而不再是无偿服役,从而避免“不良人”的腐败。这是继科举制度选拔官员之后,用公平方式雇用“小吏”的创举,基本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公务员制度的源头。
笔者这番带有学术性的分析,在剧中未必有深入的阐述。但我希望它能让更多人客观公正地看待中国古代制度。只要摆脱历史虚无主义,我们对于中国历史的认识就会有全新的理解,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会有更多的自信。
(摘编自刘仰《历史剧对历史要有温情和敬意》)
材料三:
历史真实不可再现,对历史真实的追求只能无限企及。但可以把生命体验和感受融入历史,并以此逼近历史真实,传达出历史的神韵。我国文学界和史学界都认可“文史互证”的说法。钱锺书曾说过,历史考据只扣住表面的迹象,这正是它的克己的美德,要不然它就丧失了谨严……而文学创作可以深挖事物隐藏的本质,曲传人物未吐露的心理……考订只断定已然,而艺术可以想象当然和测度所以然。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妨说诗歌、小说、戏剧比史书来得高明。
历史本身就具有文学性,这就给历史剧创作提供了借鉴意义和遐想空间。所谓的“传历史之神”,其实就是努力抵达历史深处,准确窥测历史人物内心,沟通古人与今人的心灵,让历史的回声与今人共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在历史剧的园圃里躬耕的剧作家,谁没有这样的情怀和抱负?
(摘编自贾璐《对待历史的态度决定历史剧的高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以《于成龙》等为代表的当代历史剧,展现恢宏的文化景观,既传播了历史知识,又教人认识历史发展规律。
B.文艺应艺术地呈现“讲仁爱、重民本”等时代价值,只有如此它才能发挥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功能。
C.中国历史长期以来被否定,而将其庸俗化,或者将它随意编造以迎合某种意识形态,就是一大表现。
D.历史考据为了严谨,是只能看表面而不能深入挖掘的,文学创作则可以深挖事物的本质,曲传历史人物的心理。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整个中国历史都被西方意识形态笼罩的情况下,即使是正面介绍中国历史的文艺作品,我们也未必能充分认识其价值。
B.接触和了解西方,发现其历史观的虚无主义本质,就容易摆脱其观念条框,从而对中国历史怀有“温情和敬意”。
C.中国警察院校教科书认定警察诞生于英国,可能是因为书的编者没有对看似绝对的西方定论产生理所应当的质疑。
D.隋唐时期中国的“官”和“吏”是不同的,官是科举选拔出来的掌权者,吏是富裕人家帮助官工作的服役者。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持材料二的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
A.《汉武大帝》从气势到细节多有与历史合拍之处,可以被称为一部经典历史正剧。
B.《一代名相陈廷敬》叙述陈廷敬整顿吏治之史事,塑造了忠于国与百姓的好官形象。
C.《亮剑》是一部爱国精神与英雄主义、铁血丹心与人世常情、斗智与斗勇交相辉映的优秀作品。
D.《琅琊榜》脸谱化严重,梅长苏一看就正气凛然,谢玉仿佛脸上就写着“我是坏人”。
4.材料二在论证中多次由“我”来发表议论,作用是什么?
5.从上述材料看,历史剧作家应该有怎样的创作目的、创作方法、创作态度?
【答案】
1.C
2.B
3.D
4.①增强所述材料的真实性,增强说服力。②从“我”的视角发表议论,似与读者对话,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增强了语言感染力,引发读者深入思考。
5.①创作目的:呈现时代价值,传播历史知识,帮助观众认识社会发展规律。②创作方法:艺术地加工历史,把生命体验和感受融入历史,传历史之神。③创作态度:对历史怀有温情和敬意,深入研究历史。
【分析】
1.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A项,“认识历史发展规律”错误,材料一第1段中说的是“认识社会发展规律”。
B项,“只有如此它才能发挥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功能”错误,材料一第2段中说的是“文艺家要用手中之笔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用文艺形式来反映五千年灿烂的文明史。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切实发挥文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功能”,应是“我们才能切实发挥文艺……的功能”。
D项,“历史考据为了严谨,是只能看表面而不能深入挖掘的”错误,曲解文意,材料三第1段中说的是“历史考据只扣住表面的迹象,这正是它的克己的美德,要不然它就丧失了谨严……考订只断定已然”,历史考据并非不能深入挖掘,只是需“只扣住表面的迹象”,不能想当然。
故选C。
2.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项,“接触和了解西方,发现其历史观的虚无主义本质”错误,材料二第2段中“只有真正接触和了解西方,才能避免书本对于西方的美化和误导”强调的是“真正”接触和了解西方,且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并没有提到西方历史观的本质是虚无主义。
故选B。
3.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项,“《琅琊榜》脸谱化严重”是说人物塑造的问题,与材料二强调的观点“摆脱历史虚无主义”没有联系,故不能作为论据。
故选D。
4.本题考查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不同文体使用不同人称,表达的效果是不同的。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材料二是一篇论述类文本,由“我”来发表议论,是第一人称的写法,文中有多处“我”的观点,如“但我在《长安十二时辰》的一系列介绍和评论中,感受到了钱穆先生所说的对于本国历史的‘温情和敬意’”“该剧原著作者有在国外留学及在外企工作的经历。这种经历符合我对当今中国年轻人的期待和评价”等。这样使用第一人称,可以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容易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进入“我”这个角色,通过“我”的角度,抒发议论,表达看法,更易引发读者的思考。
5.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第1段中“组成了一道古代历史剧的文化景观,被称为中国文艺用电视艺术呈现的中国通史。这些作品不仅帮助观众学习历史知识,也帮助观众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从五千年中国社会演变和文明发展中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可概括为:呈现时代价值,传播历史知识,帮助观众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这是历史剧作家的创作目的。
根据材料一第2段中“文艺家要用手中之笔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用文艺形式来反映五千年灿烂的文明史”“以审美方式艺术地呈现‘讲仁爱、重民本、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可概括为:艺术地加工历史,把生命体验和感受融入历史,传历史之神。这是历史剧作家应该有的创作方法。
根据材料二第2段中“我们提出文化自信,对于自身历史的‘温情和敬意’是绝对不可少的”可概括为:对历史怀有温情和敬意,深入研究历史。这是历史剧作家应该有的创作态度。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茶馆(节选)
老舍
时间 与前幕相隔十余年,现在是袁世凯死后,帝国主义指使中国军阀进行割据,时时发动内战的时候。初夏,上午。
地点 同前幕。
(幕启:北京城内的大茶馆已先后相继关了门。“裕泰”是硕果仅存的一家了,可是为避免被淘汰,它已改变了样子与作风。现在,它的前部仍然卖茶,后部却改成了公寓。前部只卖茶和瓜子什么的,“烂肉面”等等已成为历史名词。厨房挪到后面去,专包公寓住客的伙食。茶座也大加改良:一律是小桌与藤椅,桌上铺着浅绿桌布。墙上的“醉八仙”大画,连财神龛,均已撤去,代以时装美人——外国香烟公司的广 告画。“莫谈国事”的纸条可是保存了下来,而且字写得更大。王利发真像个“圣之时者也”,不但没使“裕泰”灭亡,而且使它有了新的发展。
(因为修理门面,茶馆停了几天营业,预备明天开张。王淑芬正和李三忙着布置,把桌椅移了又移,摆了又摆,以期尽善尽美。
(王淑芬梳时兴的圆髻,而李三却还带着小辫儿。
(二三学生由后面来,与他们打招呼,出去。
王淑芬 (看李三的辫子碍事)三爷,咱们的茶馆改了良,你的小辫儿也该剪了吧?
李三 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
王淑芬 也不能那么说! 三爷你看,听说西直门的德泰,北新桥的广泰,鼓楼前的天泰,这些大茶馆全先后脚儿关了门!只有咱们裕泰还开着,为什么?不是因为栓子的爸爸懂得改良吗?
李三 哼!皇上没啦,总算大改良吧?可是改来改去,袁世凯还是要做皇上。袁世凯死后,天下大乱,今几个打炮,明几个关城,改良?哼!我还留着我的小辫儿,万一把皇上改回来呢!
王淑芬 别顽固啦,三爷!人家给咱们改了民国,咱们还能不随着走吗?你看,咱们这么一收拾,不比以前干净,好看?专招待文明人,不更体面?可是,你要还带着小辫儿,看着多么不顺眼哪!
李三 太太,您觉得不顺眼,我还不顺心呢!
王淑芬 哟,你不顺心? 怎么?
李三 你还不明白? 前面茶馆,后面公寓,全仗着掌柜的跟我两个人,无论怎么说,也忙不过来呀!
王淑芬 前面的事归他,后面的事不是还有我帮助你吗?
李三 就算有你帮助,打扫二十来间屋子,侍候二十多人的伙食,还要沏茶灌水,买东西送信,问问你自己,受得了受不了!
王淑芬 三爷,你说的对!可是呀,这兵荒马乱的年月,能有个事儿做也就得念佛!咱们都得忍着点!
李三 我干不了!天天睡四五个钟头的觉,谁也不是铁打的!
王淑芬 唉! 三爷,这年月谁也舒服不了!你等着,大栓子暑假就高小毕业,二栓子也快长起来,他们一有用处,咱们可就清闲点啦。从老王掌柜在世的时候,你就帮助我们,老朋友,老伙计啦!
(王利发老气横秋地从后面进来。
李三 老伙计?二十多年了,他们可给我涨过工钱?什么都改良,为什么工钱不跟着改良呢?
王利发 哟!你这是什么话呀?咱们的买卖要是越做越好,我能不给你涨工钱吗?得了,明天咱们开张,取个吉利,先别吵嘴,就这么办吧! All right?
李三 就这么办啦?不改我的良,我干不下去啦!
(后面叫:李三!李三!
王利发 崔先生叫你快去!咱们的事,有工夫再细研究!
李三 哼!
王淑芬 我说,昨天就关了城门,今儿个还说不定关不关,三爷,这里的事交给掌柜的,你去买点菜吧!别的不说,咸菜总得买下点呀!
(后面又叫:李三!李三!
李三 对,后边叫,前边催,把我劈成两半儿好不好! (忿忿地往后走)
王利发 栓子的妈,他岁数大了点,你可得。。。。。
王淑芬 他抱怨了大半天了!可是抱怨得对!当着他,我不便直说;对你,我可得说实话:咱们得添人!
王利发 添人得给工钱,咱们赚得出来吗?我要是会干别的,可是还开茶馆,我是孙子!
(远处隐隐有炮声。
王利发 听听,又开炮了 !你闹,闹!明天开得了张才怪!这是怎么说的!
王淑芬 明白人别说糊涂话,开炮是我闹的?
王利发 别再瞎扯,干活儿去! 嘿!
王淑芬 早晚不是累死,就得叫炮轰死,我看透了! (慢慢地往后边走)
王利发 (温和了些)栓子的妈,甭害怕,开过多少回炮,一回也没打死咱们,北京城是宝地!
王淑芬 心哪,老跳到嗓子眼里,宝地!我给三爷拿菜钱去。(下)
6.下列对剧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过了停业改良的裕泰茶馆准备重新开张,老伙计李三却抱怨工资少而事务多,这一情节暗示出茶馆的前景暗淡。
B.文中说“王利发真像个“圣之时者也””,这句话表明了王利发精明干练,善于经营,善于改良,能够顺应时代。
C.“改良?哼!我还留着我的小辫儿,万一把皇上改回来呢!”由此可见李三老于世故,也可见他对清王朝的愚忠。
D.“可是呀,这兵荒马乱的年月,能有个事儿做也就得念佛。”王淑芬的这句话道出了当时人们生存的艰难与无奈。
7.下列对剧本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的舞台说明属于社会环境描写。“莫谈国事"的纸条是剧中的重要道具,对它的交代属于细节描写,字写得更大,影射社会更加黑暗。
B.“王淑芬正和李三忙着布置,把桌椅移了又移,摆了又摆,以期尽善尽美”既摹动作又写心理,表现出他们对茶馆即将开业的期待和兴奋。
C.“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运用了谐音双关的手法,在无奈而悲凉的语气里折射出李三对社会改良的失望,这是--种含泪的幽默。
D.在影视片或戏剧中,有时会出现--种画外音。上文中的“远处有隐隐的炮声”,就是画外音,与开头的时间交代相照应,暗示了时代背景。
8.在《茶馆》一剧中,王淑芬是一个不具有主角光环的次要人物,但在上述节选部分中,她形象丰满,性格鲜明,请简要分析其形象特点。
9.矛盾冲突是戏剧的灵魂,一部优秀剧作中的矛盾冲突往往是多层面,立体性的。上述《茶馆》节选部分主要揭示了哪些矛盾冲突?请简要分析。
【答案】
6.C
7.B
8.①能够顺应时代潮流。王淑芬是裕泰茶馆的老板娘,也许是平时见惯了三教九流的人,所以她的思想比较超前、活跃,在急剧变革的时代,没有因循守旧,抵制变革。她梳着时兴的圆髻,看不顺眼李三的小辫儿,又劝李三“不要顽固,既然改了民国,就应该随着走”,都可表现出她的与时俱进。
②勤劳。作为老板娘,她并没有把自己放在主子的位置上,吆三喝四,而是和伙计一起忙前忙后,里外操劳。
③善良。从王淑芬对李三抱怨的理解中可以看出她比王利发更能体谅别人,内心更为善良;她还劝王利发添人,既是茶馆的实际需要,也是出于对李三忙不过来的关照。
9.①雇员(李三)与老板(王利发)之间的薪酬利益冲突。②新思潮(王淑芬时兴的圆髻)与旧思想(李三的小辫儿)之间的冲突。③小人物(王利发一干人等)与大时代(军阀割据)之间的冲突。
【分析】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C.“可见他对清王朝的愚忠"理解错误。李三之所以发出这样的感慨,是因为他见惯了军阀混战,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情景,对社会的改良失去了信心。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B.“表现出他们对茶馆即将开业的期待和兴奋”分析错误。这些动作描写,不能表现出她们对茶馆即将开业的期待和兴奋,主要是表现此时没有顾客光临,他们的无事可做以及对茶馆前景的不自信。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戏剧中的人物形象特点主要通过人物身份、台词、矛盾冲突和动作外貌之类的舞台说明来表现。
节选部分开头的舞台说明“王淑芬梳时兴的圆髻,而李三却还带着小辫儿”,二人的发型形成鲜明的对比,可见,作为老板娘,王淑芬见惯了茶馆里的三教九流,思想比较超前活跃,能够与时俱进,在急剧变革的时代,没有因循守旧,抵制变革。这一点也体现在她劝李三“不要顽固,既然改了民国,就应该随着走”中。可见她能够顺应时代潮流。
节选部分开头的舞台说明“王淑芬正和李三忙着布置”,台词“前面的事归他,后面的事不是还有我帮助你吗”“三爷,这里的事交给掌柜的,你去买点菜吧!别的不说,咸菜总得买下点呀”“我给三爷拿菜钱去”,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作为老板娘,王淑芬并没有把自己放在主子的位置上,颐指气使,吆三喝四,而是和伙计一起忙前忙后,里外操劳。可见她是一个勤劳的人。
从“他抱怨了大半天了!可是抱怨得对!当着他,我不便直说;对你,我可得说实话:咱们得添人”的话,可以看出王淑芬对李三抱怨的理解,她比王利发更能体谅别人,内心更为善良。她还劝王利发添人,虽然是茶馆的实际需要,但也是出于对李三忙不过来的关照。可见她是一个善良的人。
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分析戏剧矛盾冲突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了解戏剧冲突的相关内容。戏剧冲突是指表现人与人之间矛盾关系和人的内心矛盾的特殊艺术形式。细读剧本可知,节选部分有三组矛盾冲突,分别是:
雇员李三与老板王利发之间的薪酬利益冲突。从李三的台词“二十多年了,他们可给我涨过工钱?什么都改良,为什么工钱不跟着改良呢?”“就这么办啦?不改我的良,我干不下去啦!”和老板王利发的台词“添人得给工钱,咱们赚得出来吗?”可知,二人之间存在雇员与老板的薪酬利益冲突。
新思潮与旧思想之间的冲突。“王淑芬梳时兴的圆髻,而李三却还带着小辫儿”“三爷,咱们的茶馆改了良,你的小辫儿也该剪了吧?”“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哼!我还留着我的小辫儿,万一把皇上改回来呢!”这些对话冲突明显,老板娘王淑芬在急剧变革的时代,与时俱进,能够顺应时代潮流,而李三却因循守旧,不肯改变,这是新思潮与旧思想之间的冲突。
小人物与大时代之间的冲突。从节选开头部分“现在是袁世凯死后,帝国主义指使中国军阀进行割据,时时发动内战的时候”可知,在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下,军阀割据,社会动荡,开茶馆的王利发,老板娘王淑芬,以及伙计们李三等一干人等,他们都是这个时代的小人物,面对社会变革他们尽管努力经营,还是难以维持生计,经营惨淡,他们的生活只是变得越来越糟。这是小人物与大时代之间的冲突。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吕端传
吕端字易直,幽州安次人。太祖即位,迁太常丞、知浚仪县,同判定州。为政清简,远人便之。会秦王廷美尹京。太宗征河东,廷美将有居留之命,端白廷美曰:“主上栉风沐雨,以申吊伐,王地处亲贤,当表率扈从。今主留务,非所宜也。”廷美由是恳请从行。出知蔡州,以善政,吏民列奏借留。
太宗欲相端,或曰:“端为人糊涂。”太宗曰:“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决意相之。虑与寇准同列,先居相位,恐准不平,乃请参知政事与宰相分日押班知印,同升政事堂,太宗从之。时同列奏对多有异议惟端罕所建明内出手札戒谕自今中书事必经吕端详酌乃得闻奏端愈谦让不自当。
初,李继迁扰西鄙,保安军奏获其母。太宗欲诛之,以寇准居枢密副使,独召与谋。准退,过相幕,端疑谋大事,邀谓准曰:“上戒君勿言于端乎?”准曰:“否曰。”端曰:“边鄙常事,端不必与知,若军国大计,端备位宰相,不可不知也。”准遂告其故,端曰:“何以处之?”准曰:“欲斩于保安军北门外,以戒凶逆。”端曰:“必若此,非计之得也,愿少缓之,端将覆奏。”入曰:“昔项羽得太公,欲烹之,高祖曰:‘愿分我一杯羹。’夫举大事不顾其亲,况继迁悖逆之人乎?陛下今日杀之,明日继迁可擒乎?若其不然,徒结怨仇,愈坚其叛心尔。”太宗曰:“然则何如?”端曰:“以臣之愚,宜置于延州,使善养视之,以招来继迁,虽不能即降,终可以系其心,而母死生之命在我矣。”太宗抚碑称善曰:“微卿,几误我事。”即用其策。其母后病死延州,继迁寻亦死,继迁子竟纳款请命,端之力也。
太宗不豫,真宗为皇太子,端日与太子问起居。及疾大渐,内侍王继恩忌太子英明,阴与参知政事李昌龄、殿前都指挥使李继勋、知制诰胡旦谋立故楚王元佐。太宗崩,李皇后命继恩召端,端知有变,锁继恩于阁内,使人守之而入。皇后曰:“宫车已晏驾,立嗣以长,顺也,今将如何?”端曰:“先帝立太子正为今日,今始弃天下,岂可逮违命有异议邪?”真宗既立,垂帘引见群臣,端平立殿下不拜,请卷帘,升殿审视,然后降阶,率群臣拜呼万岁。
(节选自《宋史》)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同列奏对多/有异议/惟端罕所建明/内出手札戒谕/自今中书事必经吕端详酌/乃得闻奏/端愈谦让不自当
B.时同列奏对多/有异议/惟端罕所建明/内出手札戒谕/自今中书事必经吕端/详酌乃得闻奏/端愈谦让不自当
C.时同列奏对多有异议/惟端罕所建明/内出手札戒谕/自今中书事必经吕端/详酌乃得闻奏/端愈谦让不自当
D.时同列奏对多有异议/惟端罕所建明/内出手札戒谕/自今中书事必经吕端详酌/乃得闻奏/端愈谦让不自当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押班”指朝会领班,起于唐;宋时,由参知政事、宰相分日押班。
B.“纳款”犹“投诚”,亦指接受投诚;纳款请命,意为投降朝廷并请求归附。
C.“起居”专指帝王的言行举止。
D.“晏”指平;宫车晏驾,宫车平稳出驶。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吕端为政清正简明,颇得民心。他在蔡州担任知州时,因为政绩良好,当地的官员和百姓希望吕端能留任。
B.吕端为相持重,颇识大体。他先当上宰相,担心寇准心中不满,奏请皇上同意寇准参与执掌宰相事务。
C.吕端察事以微,思虑深远。太宗本想杀死李继迁的母亲,吕端知晓后,劝谏太宗不杀她且善养她,后来因此成功招降了李继迁。
D.吕端行事果断,大事审慎。太宗驾崩,吕端感觉不对,当即关押继恩;真宗垂帘接见大臣,吕端确认是真宗本人,才率众跪拜。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主上栉风沐雨,以申吊伐,王地处亲贤,当表率扈从。
(2)夫举大事不顾其亲,况继迁悖逆之人乎?陛下今日杀之,明日继迁可擒乎?若其不然,徒结怨仇,愈坚其叛心尔。
14.太宗和寇准商议要杀李继迁的母亲,吕端是怎么说服太宗改变主意的?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
10.D
11.D
12.C
13.(1)皇上不顾风雨辛苦奔波,以征伐不义表明天意,大王您处于皇上的亲人和贤臣的地位,应当上表奏请随从护驾。
(2)做大事的人是不会顾忌他的亲属的,何况李继迁这种叛逆的人呢?陛下今日杀掉她,明天可以抓到李继迁吗?如果不能,只是空结怨仇,愈加坚定他的反叛之心罢了。
14.①李继迁不会顾念亲情。②杀李继迁的母亲会坚定他的反叛之心。③善待李继迁的母亲,对其招降,牵系其心。
【分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
“多”的意思是“大多”,作动词“有”的状语,二者意义相连,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B项;“详酌”作“吕端”的谓语,“吕端”“详酌”意义相连不可断开,“乃得闻奏”是“吕端详酌”后的结果,可独立成句,排除C项。
句意:当时同僚奏报对答大多有不同意见,只有吕端很少有倡议。一天,宫内传出皇帝的手谕,命令说:“从今以后中书省的事务必须经过吕端详细斟酌,才能上奏皇帝。”吕端更加谦让不敢承当。
故选D。
11.
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项,“晏”是“迟”的意思,“宫车晏驾”指宫车迟出,旧为帝王死的委婉说法。
故选D。
12.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C项,“后来因此成功招降了李继迁”错,原文为“继迁寻亦死,继迁子竞纳款请命”,意思是“李继迁不久也死了,李继迁的儿子最终投降奏请开释”,可知是李继迁的儿子投诚,并非招降了李继迁。
故选C。
13.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
(1)栉风沐雨:不顾风雨辛苦奔波。亲贤:亲人和贤臣。扈从:随从护驾。
(2)举:做。顾:顾忌。然:这样。徒:只,仅仅。
14.
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由原文“夫举大事不顾其亲,况继迁悖逆之人乎”可分析出“李继迁不会顾念亲情”;由原文“陛下今日杀之,明日继迁可擒乎?若其不然,徒结怨仇,愈坚其叛心尔”可分析出“杀李继迁的母亲会坚定他的反叛之心”;由原文“以臣之愚,宜置于延州,使善养视之,以招来继迁,虽不能即降,终可以系其心,而母死生之命在我矣”可分析出“善待李继迁的母亲,对其招降,牵系其心”。
参考译文:
吕端字易直,幽州安次人。太祖即位之后,吕端迁任太常丞、管理浚仪县,同判定州。吕端治理政务清正简明,远处的人得以安宁。时逢秦王廷美担任京师主管。太宗征讨河东,有意命令廷美居守京师,吕端对廷美说:“皇上不顾风雨辛苦奔波,以征伐不义表明天意,大王您处于皇上的亲人和贤臣的地位,应当上表奏请随从护驾。现在您主持留守事务,是不合适的。”廷美于是向太宗恳请随行。(吕端)出京知蔡州,因为善于管理政事,官吏百姓排着队上奏请求朝延让他留下来。
太宗想任命吕端为宰相,有人说:“吕端为人糊涂。”太宗说:“吕端小事上糊涂,大事上不糊涂。”拿定主意要任命吕端为相。吕端考虑与寇准同在朝班,而自己先居宰相之位,恐怕他内心不平,于是奏请参知政事和宰相分日押班管印,同在政事堂办公,太宗同意了他的建议。当时同僚奏报对答大多有不同意见,只有吕端很少有倡议。一天,宫内传出皇帝的手谕,命令说:“从今以后中书省的事务必须经过吕端详细斟酌,才能上奏皇帝。”吕端更加谦让不敢承当。
当初,李继迁骚扰西部边境,保安军奏报说捉住了他的母亲。此时太宗想处死李母,因为寇准任枢密副使,便单独召见,跟他商量此事。寇准告退时,经过宰相办公之处,吕端疑心是商议大事,便邀寇准说:“皇帝告诫您不要告诉我吗?”寇准说:“没有。”吕端说:“边境上的日常事务,我不必参与知晓,如果是军国大事,我位居宰相,不能不知道。”寇准于是告诉他事情的原委,吕端说:“怎么处理这件事?”寇准说:“想要在保安军北门外将李母斩首,以告诫要谋反的人。”吕端说:“如果一定要这样办,可真不是合适的办法,希望您暂缓办理,我将再去上奏。”进了朝堂,他说:“从前项羽抓住了太公(刘邦之父),想要烹煮他,高祖说:(如果你一定要烹,)希望能分给我一杯肉羹。’做大事的人是不会顾忌他的亲属的,何况李继迁这种叛逆的人呢?陛下今日杀掉她,明天可以抓到李继迁吗?如果不能,只是空结怨仇,愈加坚定他的反叛之心罢了。”太宗说:“那怎么办呢?”吕端说:“依照臣的愚见,应当在延州安置李母,让人优厚地服侍她,以便招降李继迁,即使不能立即招降他,最终可以牵住他的心,而他母亲的生死又掌握在我们手里。”太宗拍着大腿,连连称好,并说:“要不是爱卿,几乎误了我的大事。”随即采用了他的计策。李母后来病死在延州,李继迁不久也死了,李继迁的儿子最终投降奏请开释,这是吕端的功绩。
宋太宗身体不好,宋真宗当时是皇太子,吕端每天与太子问候太宗的言行举止。等到宋太宗的病情加剧,内侍王继恩畏惧皇太子的英明,私下里与参知政事李昌龄、殿前都指挥使李继勋、知制诰胡旦计划立先前的楚王元佐。宋太宗驾崩,李皇后让继恩把吕端叫来,吕端知道事情有变,于是就把继恩锁在阁内,让人看着他然后才去见李皇后。皇后说:“皇帝已经去世,应立皇长子为继任皇帝,这是顺应天意的,(你说)现在该怎么办?”吕端说:“先帝立太子正是为了今天这种状况,现在皇帝才弃天下而去,怎么能急着违抗先皇遗命而有异议呢?”宋真宗登基后,垂帘引见诸位大臣,吕端直立在殿堂之下,不下拜,请求皇上卷帘,升殿接见,然后走下台阶,率领群臣跪拜并高呼万岁。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柴侍御
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注)这首诗是诗人被贬到龙标(今湖南洪江西)时的作品。这位柴侍御将要从龙标前往武冈,诗人写下这首诗为他送行。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龙标与武冈由“流水”相通,江河相连,道无艰阻,再加上一个“接”字,给人一种两地比邻相近之感。
B.“送君不觉有离伤”,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面对离别时的乐观豁达,为诗歌定下昂扬的情感基调,完全没有送别诗常有的离愁别绪。
C.“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这两句诗,一句肯定,一句反诘,反复表达对远行人的宽慰之情,恳切感人。
D.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想象,化“远”为“近”,使“两乡”成为“一乡”,虽人分两地,却情同一心,传达出离别时的一片深情厚谊。
16.全诗写友情,自出机杼,试以三、四两句为例简要赏析。
【答案】
15.B
16.诗人以欢快写离伤,三、四两句诗人用青山同享、云雨相同、明月共睹,轻快地写出两人分别后的情景,但用意却在减轻朋友的离愁,以乐观又深情的语言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思念。
【分析】
15.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及表达技巧的能力。
B项,“完全没有送别诗常有的离愁别绪”表述错误。联系注释及下文可知,此句表现的是诗人对朋友的宽慰和思念,诗人未必没有“离伤”,但是为了宽慰友人,也只有将“离伤”强压心底,不让自己的“离伤”感染对方;更可能是对方已经表现出“离伤”之情,才使得工于用意、善于言情的诗人用乐观开朗又深情婉转的语言,以减轻对方的离愁。这是更体贴、更感人的友情,正是因为如此,“送君不觉有离伤”,更能让人感到无比的亲切和难得的深情;这种“道是无情还有情”的抒情手法,比那一览无余的直说更加耐人寻味。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及表达技巧并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诗歌三、四两句的大意是:你我一路相连的青山共沐风雨,同顶一轮明月又何曾身处两地呢?。此中一面是对朋友的宽慰,另一面诗人又将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诗人未必没有“离伤”,但是为了宽慰友人,也只有将它强压心底,这是种“道是无情还有情”的抒情手法。这里,诗人再申述其意,化“远”为“近”,使“两乡”为“一乡”。立意新颖,出人意料,然亦在情理之中,因为它蕴含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而这种情谊不也就是别后相思的种子?又何况那青山云雨、明月之夜,更能撩起人们对友人的思念,所以三、四两句,一面是对朋友的宽慰,另一面已将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落月西斜海雾弥漫,回家的道路无限遥远。
(2)《老子》第三十三章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认为知己知彼才是聪明人。
(3)在《赤壁赋》中,面对浩浩荡荡、奔腾不息的长江,吹洞箫的客人由此发出人生短暂的感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
小题1 注意难写字“碣”“潇湘”的写法;小题2注意不要将“知”和“智”混淆了;小题3注意难写字“臾”的写法。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镌刻着“娄山关”字样的巨石下凝神定气,然后______地穿过横亘在大尖山和小尖山之间的石桥,一步一步踏上大尖山的石梯。苔痕深绿,森林______,这是走进娄山关的历史深处了吗?耳畔又传来了轰隆隆的枪炮声,激越的号角声又响起来……
大尖山的半山腰上,今天______残留着几个敌我双方交战时的战壕,它们被小心翼翼地保护起来,周围有护栏“站岗放哨”,不允许游人进去。战争已经远去,烽火硝烟殆尽,从前的战壕变成了寂静的土坑。静静观看,“土坑”依次错落,里面______着几块石头,( )。那些青草和花儿在山风中摇曳,似乎想要努力诉说些什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万山千壑,林木苍翠,一草一木皆是情。它们一定还依然记得这样一个人,那时候他已不是血肉组成的躯体,而且是一道钢铁长城。在娄山关激烈的战斗中,他不幸中弹负伤,右小腿伤势过重,血如泉涌。即使这样,他依然坚守阵地,拒不离开,后被红军战士们强行抬到后方进行抢救治疗。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战战兢兢 浓荫蔽日 还 排列 B.战战兢兢 遮天蔽日 竟 散落
C.小心翼翼 遮天蔽日 还 散落 D.小心翼翼 浓荫蔽日 竟 排列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四五平方米的面积上长出的一丛丛青草甚至还开出了几朵艳丽的花儿。
B.四五平方米的面积上,却长出了一丛丛青草,甚至开出了几朵艳丽的花儿。
C.四五平方米的面积上,甚至开出了几朵艳丽的花儿,长出了一丛丛青草。
D.四五平方米的面积上,长出了一丛丛青草,而且开出了几朵艳丽的花儿。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它们一定还记得这样一个人,那时候他已不是血肉铸就的躯体,而是一道钢铁长城。
B.它们一定还记得这样一个人,那时候他已不是血肉组成的躯体,而是一道钢铁长城。
C.它们一定依然还记得这样一个人,那时候他已不是血肉铸就的躯体,而且是一道钢铁长城。
D.它们一定依然记得这样一个人,那时候他已不是血肉组成的躯体,而是一道钢铁长城。
【答案】
18.C
19.B
20.A
【分析】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处,“战战兢兢”形容因十分恐惧而谨慎小心的样子。“小心翼翼”形容言行举动十分谨慎,不敢疏忽。“恐惧”之意不合语境,此处是形容穿过石桥时的谨慎,应使用“小心翼翼”。
第二处,“浓荫蔽日”形容树木枝繁叶茂,可以遮住阳光。“遮天蔽日”形容数量极多,遮盖的范围极大。从后文“走进娄山关的历史深处”看,语境应强调遮盖的范围极大,而不应强调树木长得茂盛,应使用“遮天蔽日”。
第三处,“还”表示从前有,现在依然保存着;“竟”表示其保存是出人意料的。“竟”似有战壕不应保存下来的意思,所以不很恰当,应使用“还”。
第四处,“排列”,按次序站立或摆放。“散落”,分散,不集中。“排列”显示的是整齐,与战壕里的石头的特点不吻合,所以使用“散落”。
故选C。
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衔接连贯的能力。
A.是一个长句,与语境多短句的特点不太吻合,所以不恰当。
C.把长草与开花颠倒了顺序,所以不恰当。
D.可以用,但少了“却”,且把“甚至”改为“而且”,语气变得很弱,缺少了出人意料的意味,也不恰当。
故选B。
2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有三种错误:一是成分赘余,“依然”与“还”应删掉一个,排除C;
二是用词不当,“组成”属于说明性语意,“铸就”是比喻性语言,后者才能表达战士的顽强,排除BD;
三是关联词搭配不当,“不是……而且是”不搭配,“不是”一般与“而是”搭配,表并列,“而且”表递进,此处“而且”应改为“而”排除C。
故选A.
21.三段论推理是演绎推理中的一种简单的推理判断,它包含个一般性原则的大前提,一个附属于大前提的小前提,一个由此引申出的符合一般性原则的结论。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两句话。要求:大前提必须引用名言,语言简明、连贯,句式不要求完全一致。
示例:狭路相逢勇者胜,我们是勇者,所以最终我们将取得胜利。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不是圣贤,所以肯定会犯错。
(2)谦虚使人进步,我们保持了谦虚的品质,所以能不断取得进步。
【详解】
本题考查逻辑推理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读懂题目中对“三段论推理”的解释,然后对例句进行分析:“狭路相逢勇者胜”是大前提,“我们是勇者”是小前提,“最终我们将取得胜利”是结论。拟写答案时首先要符合三段论的推理过程,而且结论要合理;其次,大前提要引用名言;最后注意句式,示例是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句,所写句子也应该是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句。
22.根据语意,调整下列各句顺序,使其文意连贯流畅。(只写序号)
①所以,西方诗歌一方面通过宏大的缠绵,弘扬英雄主义,推崇个人主义,渲染人之情感。
②西方诗歌的主题思想源于重哲学思辨的希腊文化和强调人身关系的基督教精神。
③另一方面又有寻求人终极拯救的超越精神,而表现终极价值的宗教精神始终贯穿于诗歌之中。
④主题思想奠定了诗歌的格局和气魄。
⑤所谓诗歌的灵魂,指的是诗歌的主题思想。
⑥希腊文化和基督教精神使得西方人感情丰富,重视现世享乐,同时也重视超越现实的彼岸世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⑤④②⑥①③
【分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解答排序题,要注意使上下文连贯的关键词。⑤句中有“灵魂”“主题思想”,点明整段文字的中心,可判断是首句;④句中有“主题思想”,紧承⑤句;②句中有“西方诗歌的主题思想”,紧承④句;⑥句中的“希腊文化和基督教精神”承接②句而来;①③句是结论句,应位于最后,且①句中有“一方面”,③句中有“另一方面”,故③句紧承①句。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小视频用户调查显示,百分之九十都在二十四岁以下,这个年纪或在读书或刚刚进入社会、进入职场。为什么不断刷小视频?因为你在猎奇,你总在等待着,还有更新鲜的事物呈现在你的面前。刷多了小视频之后,我们会形成一种惯性:没有耐心和精力去读一本书,没有精力去思考某一件事情。我们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如果只是选择靠这些软件去虚度时光,那我们就没有更多的时间去提升自己了。
尼尔·波兹曼曾言:“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哪些认识和感想?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全班同学写一则倡议书,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署名“实验中学小禾”;不少于800字。
【答案】范文示例:
安心恬荡,必有丰殷
——关于在浮躁中沉淀自身的倡议
亲爱的同学们:
在如今信息大潮翻涌、娱乐至上的时代,似乎原属于我们心中的恬淡早已被浮躁冲淡,面对时光的飞逝,少有人静下心来去沉淀自身,本该浑身热血的我们也缺少了一份担当。
或许是互联网所呈现的信息过于繁杂?索尔仁尼琴曾言:“除知情权以外,人也应该拥有不知情权。”是的,过度的娱乐信息冲入我们的大脑,占用了我们独立思考的时间,我们本该用书本丰盈自身,本该“安心恬荡,栖志浮云”的岁月,却因此承受了一种不必要的负担。
或许是我们的自律能力不足?我们总是处于一个“娱乐使人放松、多发的言论使人自由”的思维怪圈,却未曾知晓,引导自己去翻开书本、安静阅读,也是一种自由。新鲜的事物越来越多地呈现,起初出于好奇,我们渴望去了解,后来成了习惯。手指不停地翻动视频、娱乐新闻,成了野草般的欲望。本该生机盎然的青春,本该“蔗芜致功”的生命,变得昏昏沉沉,苍白茫然,又哪里来的“丰殷”?
为了能够静心沉淀,为了不留下“娱乐至死”的遗憾,同学们,现向大家发出如下倡议:
第一,放下手机,留下自我思考的时间。假若我们想要了解某种现象的根源,或是其他具有思辨性的事物,我们不妨先去独立思考,写下自己的见解,当我们充分享受思考的乐趣后,再借助手机等电子设备去辅助自己,或是和老师、同学讨论来提升自己。一味地想要在网络上获取答案,很可能使我们的思想成为他人的跑马场!
第二,把握好时间,不要使其白白地溜走。从出生至今,我们都懂得珍惜时间的道理,当我们置身于信息大潮中时,时间会流逝得更快,我们享受着获得新鲜事物的快感,丝毫没有发觉,我们如金子般珍贵的青春也被其消费着。先生曾告诫我们:“年轻人,不要被诱惑。你的时间不只应这样。”如此,我们便要利用好一秒一分,让青春年华更有意义。
第三,翻开书本,回到正轨,不要让未来的自己后悔。十七八岁的年纪,要说生命排在首位,那么读书应该紧随其后吧。一个人灵魂的分量来源于读书,我们既然长成了“大人”的模样,就要有更加充盈、厚重的思想,脑壳空空,思想轻轻,想来也是可怕得很。
希望同学们莫要被浮躁冲慌了心,要在不断流逝的岁月里,安心恬荡,来日收获必将丰殷。
倡议人:实验中学小禾
2020年6月15日
【分析】
本题考查写作文章的能力。
这是一道非常典型的任务驱动型作文题目。这类作文包含两部分内容,其一为材料信息,其二为任务指令。首先解读所给材料,共两段,逐一加以分析理解确定立意方向,然后确定中心论点进行写作。第一段材料强调年轻人因为猎奇不断刷小视频,刷多了小视频之后,会形成一种惯性:没有耐心和精力去读一本书,没有精力去思考某一件事情。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如果只是选择靠这些软件去虚度时光,那就没有更多的时间去提升自己了。第二段材料引用尼尔·波兹曼的名言,强调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两则材料共同强调了信息大潮翻涌、娱乐至上,人们被浮躁冲淡,虚度时光、缺乏耐心、思考和沉淀。最后看任务驱动部分:结合材料内容,面向全班同学写一则倡议书,体现认识,并提出希望与建议。要求面向全班同学写倡议书,需要注意倡议书格式,还要注意有交流意识;内容上需要认识思考和希望建议。
参考立意:
(1)抵制诱惑,提升自己;
(2)沉迷小视频,谈何风华;
(3)在娱乐洪流中坚守本我;
(4)抛浮躁娱乐之风,扬静以修身之气。
可用素材:
(1)一个没有任何娱乐的社会肯定不正常,过分严肃通常意味着刻板、专制与战战兢兢。娱乐是“开心一刻”,由于紧张因而板结的神经得到了松弛。这不仅是休闲,还可能是制造“创新”的机遇。历史证明,某些大师的灵感和天才构思恰恰出现在精神松弛之际。然而,如果娱乐成为精神产品的主流,“娱乐至死”的主张在市场的掩护下席卷所有的传媒,那将造成另一种不正常。事实上,眼花缭乱的娱乐形式无法掩饰内在的单调与贫乏。娱乐垂青的主题显然是逗趣取乐,开颜一笑是娱乐的最高褒奖。汹涌而至的各种喜剧,有趣的或者肤浅的,正在以无可匹敌的优势覆盖娱乐,这里包含了意味深长的动向。
(2)脱下沉重、刻板、僵硬的外衣,换上轻盈、生动、鲜活的步伐,历史的“轻松”背后是社会进步、思想解放的表现。然而,以戏说代替正说,以调侃代替中立,以消费历史代替认识历史,以娱乐历史代替思考历史,可能就跌进了“泛娱乐化”的陷阱——历史变成了市场上的快消品、屏幕里的调味品,变成了抖一个个包袱、造一个个笑料。(3)很多名篇名著,都是从历史中汲取灵感。远有《三国演义》演绎历史沉思天下大势,近有《故事新编》以古喻今反思社会现象,无论是“我注六经”还是“六经注我”,都可以更好地让历史说话。而以通俗的方式、大众的视角讲“历史故事”,让公众在“悦读”“悦览”中有所悟、有所得,同样有利于传播历史。但是,无论怎样的“历史讲述”,都需要抱有对历史的“温情与敬意”,守住一条基本的底线,那就是不能罔顾常识、颠倒黑白,更不能消解价值、解构意义。尊重历史而不是调侃历史,敬畏历史而不是消费历史,才是“再创造”时需有的历史观。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国难娱乐化、国耻戏谑化,这类现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行文结构:本文以“安心恬荡,必有丰殷”为题目,开篇点明现象“在信息大潮翻涌、娱乐至上的时代,属于我们心中的恬淡被浮躁冲淡,少有人静下心沉淀自身,我们也缺少了一份担当”;二、三段分析造成这种结果的两种原因;四至七段发出倡议即倡议具体内容;最后一段“莫要被浮躁冲慌了心,安心恬荡,来日收获必将丰殷”回扣题目。结构完整,思路清晰。
12 /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