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15课 戊戌变法
【学习内容】
戊戌变法的史实
【学情分析】
本课为高二选修内容,是历史上改革事件的再现,是对必修内容很好的补充。“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
在认知方面:学生初中已经学过“戊戌变法”的历史事件,必修中也学过与此历史事件有关的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的相关内容。但是大部分学生对“戊戌变法”缺乏知识的系统性,需要进一步整合;而且学生普遍对此事件认识程度不够。
在能力方面: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归纳理解能力,但是分析、比较、综合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学生普遍缺乏用新史学范式去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根源;简述康有为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特点;
简述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分析其原因;
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培养学生归纳、比较、综合分析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理清历史事件的脉络;对历史事件形成基本认知;
通过自主学习和思考、互动探究等过程提升其归纳总结、分析比较的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近代化史观和整体史观去看待历史事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学习维新志士们力图改革现状、挽救民族危亡的爱国情操。
【学习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戊戌变法的史实;
学习难点:探讨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影响;
【导学策略】
以“三步导学”教学模式为指导;灵活运用“六步导学教学模式”。
【教具】
多媒体课件(戊戌变法相关图片、文字材料)
【学习流程】
问题导学:(整体上感知历史事件,并启发思考)
组织学生搜集并观看“戊戌变法”视频节选
思考: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它是怎么发生的?过程如何 对中国近代化进程有何影响?
自主学习:(明确历史事件线索)
1.历史根源:
⑴( )的严重,特别是( )造成的强烈冲击,使人们意识到( )迫在眉睫;
⑵( )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⑶( )的教训;
⑷( )的传入和( )的影响。
2.事件过程:
⑴维新思潮兴起:
① 19世纪60年代:伴随着( )的传入和( )的产生,在一些知识分子中产生了早期维新思想。
列举19世纪60年代维新思潮的代表人物和主张。
②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维新派提出了旗帜鲜明的变法口号,明确要求
( )。
完成如下表格
维新派代表人物 著作 主张 共同点
⑵序幕:( )
①内容:“ 之气”,“ 之本”,“ 之势”。设“ ”一职。
②影响:表达了( );冲破了( );
揭开了( )。
维新运动从( )走向( )。
⑶维新思想的宣传:(多媒体展示的各地学会和报刊创办情况)
维新人士积极在( )和( )等地创办报刊、组织学会。
列举维新拍创办的报刊和学会。
⑷百日维新:
①分别总结维新派和顽固势力的活动情况
维新派:1897年11月:
1898年初:
1898年4月:
1898年6月11日:
顽固势力:新政之初,( )掀起了一片反对声浪;( )做好了( )准备;
( )使矛盾冲突趋向白热化;
( )加快了( )的步伐,与( )密谋,维新派决定求助在华列强,同时尽力争取袁世凯,以获取他的武力支持;
1898年9月19日:( )发动( ),戊戌变法宣告失败。
3.维新时期的遗产:
形成了( )的知识分子;给中国社会带来了( ),起到了( )的作用;近代( )和( )获得较快发展,( )空前扩大;维新派摒除( ),提倡( ),引领( );
4.维新运动的性质及影响:
维新运动既是( ),又是( ),激发了( )和( ),开创了( )、( )和( )。
互动探究:(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1.康有为等人的维新思潮带有什么特点?
2.简要分析戊戌变法各方面措施的影响。
类别 作用 局限性
政治方面
经济方面
文教方面
军事方面
3.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客观原因:
主观原因:
根本原因:
4.思考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化中的作用?(联系必修内容)
政治近代化:
经济近代化:
思想近代化:
教育近代化:
评价归纳:(通过比较中日近代改革,加深对戊戌变法的认识)
中日近代改革比较
比较内容 国别 比较结果
中国 日本 异 同
背景 内部条件 政治
经济
思想文化
外部条件
动机
领导力量
内容措施
结果影响
(提示:结合中国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与日本的明治维新进行比较)
拓展延伸: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皇上若决定变法,请先举三者。大集群臣于天坛太庙,或御乾清门,诏定国是,躬申警戒,除旧布新,与民更始。……一定舆论,设上书处于午门,日轮派御史二人监牧,许天下士民,皆得上书。……设制度局于内廷,选天下通才十数人,入直其中,王公卿士,仪皆平等,略如圣祖设南书房,世宗设军机处例。重定章程……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折》
材料二 皇上勿去旧衙门,而唯增置新衙门;勿黜革旧大臣,而唯渐擢小臣。多召见才俊志士,不必加其官,而唯委以差事,赏以卿衔,许其专折奏足矣。
——1898年6月16日康有为上书光绪帝
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在奏折中提出了有关变法的哪三项预备性措施?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问题?这一问题和戊戌变法的失败有何必然联系?
(3)综合两则材料,你认为戊戌变法的特点有哪些?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君主专制、立宪、民主三法,必当一一循序行之,若紊其序,则必大乱。……然则必欲予民权自由,何必定出于革命乎?革命未成,而国大涂炭,则民权自由,且不可得也。是故真有救国之心,爱民之诚,但言民权自由可矣,不必谈革命也。然则革命者之言民权自立,不过因人心之所乐而因以饵之,以鼓动大众,树立徒党耳!假令革命果成,则其魁长且自为君主,而改行压制之术矣。
——康有为《答南北美洲诸华商论中国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书》1902年
材料二 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对思想界的变化是一种强有力的刺激”。“维新运动决不能算作完全的失败。……这一思想变化开创了中国文化的新阶段,即新的思想意识时代。” ——〔美〕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
(1)材料一中康有为认为中国“只可行立宪”的理由有哪些?
(2)你怎么理解材料二中“这一思想变化开创了中国文化的新阶段”?
答案:
自主学习:(略)
互动探究:
资本主义;
类别 作用 局限性
政治方面 有利于资产阶级参与政权;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精简机构,提高效率 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实行君主立宪等政治主张
经济方面 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 没有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
文教方面 有利于西方资产阶级文化和先进科技的传播;有利于培养维新人才 教育规模数量和政府投入严重不足
军事方面 有利于加强军队战斗力,抵御外来侵略
3.失败原因:
客观原因: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和镇压
主观原因: ①维新派力量弱小,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脱离群众
②维新派急于求成,缺乏通盘考虑,措施失当
根本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维新派软弱无力
4. 维新派提倡君主立宪的政治体制,在变法诏书中虽未提及,但是维新思想的宣传和新政的措施动摇了中国传统的政治体制;新政中的经济措施有利于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维新运动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促进了近代中国人的思想启蒙;
近代教育文化事业也获得较快发展,如创办了近代式的教育机构:京师大学堂。
评价归纳
比较内容 国别 比较结果
中国 日本 异 同
背景 内部条件 政治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面临封建统治危机;闭关锁国。 幕府统治,面临危机;闭关锁国。 封建政治结构不一样。 都面临封建统治危机。
经济 自然经济占主导;商品经济发展不均衡。 封建领主经济占主导,商品经济发展程度略高于中国。 自然经济内部结构不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程度不同。 自然经济占主导;都出现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
思想文化 “开眼看世界”、“洋务运动”,中国人意识到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和文化知识的重要性。 西学在日本让你有效传播。 西学传播程度不一。 都有西学传入。
外部条件 中国遭受侵略,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 西方列强入侵。 日本遭受侵略的压力小于中国。 都遭受侵略。
动机 富国强兵维护封建统治;救亡图存 富国强兵 富国强兵
领导力量 洋务派;民族资产阶级和皇帝;先进知识分子 中下级武士 统治阶级
内容措施 从学习西方的技术到学习西方的制度,但是未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全面学习西方 程度不一 学习西方
结果影响 失败;引进了西方的技术;启蒙了国人思想,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中国近代化。 成功;成为近代化强国之一。 开启了近代化之路。
拓展延伸:
1.(1)允许官民上书言事;设立制度局;制定章程
(2)问题:说明资产阶级在封建地主阶级面前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联系:这就导致资产阶级不敢和封建地主阶级彻底决裂,不敢发动人民群众,最终被封建顽固势力所镇压。
自上而下的改良;改革措施很不彻底;改革面临的阻力巨大。
(1)立宪是循序渐进的;立宪会使国家安定;立宪会得到民权自由;立宪不会被野心家所利用。⑵激发人民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形成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唤起中国人民的觉醒。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