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寓言四则》学习任务单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阅读课文,联系以往的阅读经验,体会寓言文体的特点。
2.发挥想象把握寓言的情节分析形象,总结寓意,得到人生启示。
【课前学习任务】
1.了解寓言知识,了解伊索和《伊索寓言》 。
2.收集资料了解宙斯、赫拉和赫耳墨斯的关系。
【课上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
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请你概述这则寓言故事并说出这则寓言的寓意。
故事概述:这则寓言讲述了爱慕虚荣的赫耳墨斯在雕像者的店里询问自己雕像的价格,没想到自己的雕像竟然被当做“添头”的故事。
寓意:讽刺那些爱慕虚荣而不被人重视的人。
学习任务二:
理解寓言如何利用情节突显寓意。
1. 再读《赫耳墨斯与雕像者》,梳理情节,思考情节和寓意间的关系?
(1)梳理情节。
(2)建立情节和寓意间的关系,理解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了解神话人物及他们之间的人物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赫耳墨斯与雕像者有三问三答,去掉第二个问答可不可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品读细节描写,补全括号内的心理描写,体味寓意。
5.运用《赫耳墨斯与雕像者》的学法完成《蚊子与狮子》一文的学习任务。
(1)把握情节,建立情节和寓意之间的关系。
(2)品读体会细节描写对表现寓意的作用。
(3)改写寓言,理解故事和寓意的关系。
学习任务三:
请同学们从以下两个改写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加深理解情节和寓意之间的关系。
如果对《赫耳墨斯与雕像者》和《蚊子与狮子》这两个故事的部分内容做出改动,它的寓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请展开想象,改写故事,赋予其新的寓意。
要求:1 .想象合理,构建故事情节。
2.运用描写,拟人的修辞方法。
3.寓意明确。
【学习资源】
1.人物关系
宙斯:古希腊神话传说中的第三代众神之王。
赫拉:希腊神话中的第三代天后,主神宙斯的妻子,掌管婚姻和家庭。
赫耳墨斯:他是宙斯与迈亚的儿子。他是商业、旅行、牧畜、竞技、演说等的庇护神。
2.寓言是一种隐含着明显讽喻意义的简短故事。作者把所要说明的道理利用故事的形式巧妙地表达出来。 “寓”是寄托的意思,具体说,寓言就是一种把深刻的哲理和教训寄托在简短形象的故事里的文学样式。
寓言一般由“身体”(故事)和“灵魂”(寓意)两部分组成。
【作业设计】
学习《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这则寓言以后,如何看待赫耳墨斯的雕像成为“添头”?阅读《蚊子和狮子》你获得了哪些启示?在班级“借奇思妙想,展社会生活”的经典想象作品品读会与创作交流会上与大家分享吧。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吕氏春秋》和《列子》的文学常识,积累常见的重点文言词语。
2.能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理解文章的寓意,并做多元解读。
【课前学习任务】
了解:《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的代表著作。战国末期秦国丞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撰而成一部道家名著。全书二十六卷,共分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
传说吕相曾将书的内容写在布匹上,并将之悬挂在咸阳的城门,声称如果有谁能改动一字,即赏与千金。消息传开后,人们蜂拥前去,包括诸侯各国的游士宾客也闻讯前往,但到最后,竟然没有一个人能够做到增删一字。
了解:《列子》是道教经典之一,它深刻反映了夏末周初交替和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一部较为珍贵的先秦史料。在书中也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如《儿童辩日》、《歧路亡羊》、《愚公移山》等,其中很多故事都写得很生动,有较高的文学和思想价值。
【课上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
借助课下注释, 疏通文意并说说它的寓意。对不了解的字词,可以先与同学交流,对不能解决的词句,可以向老师咨询。完成后分小组进行展示。
1.题目“穿井得一人”结合课文内容分别可以理解为哪两种意思?
2.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疑难句意。
3.借助词义理解句意。
4.借助“之”得理解,理解句意。
5.试着断句读,读出你的理解。
6.再读《穿井得一人》,请你概述这则寓言故事并说说这则寓言的寓意。
7.再看题目“穿井得一人”你的理解是什么?
学习任务二:
理解寓言如何利用情节突显寓意。
1.再读这则寓言,概括情节,思考情节和寓意间的关系?
2.勾画出国人和宋君面对传闻的做法,想想它的作用。
学习任务三:
完成学习任务三,根据情节多角度解读寓意。
1.根据情节,关注人物,补填寓意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寓意:
2.运用《穿井得一人》的学法完成《杞人忧天》的学习任务。
(1)借助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说说它的寓意。
(2)理解寓言如何利用情节突显寓意。
(3)根据情节多角度解读寓意。
【学习资源】
1.借助词义理解句意
(1)穿:穿井得一人
古义:挖掘、开凿; 今义:破、透
(2)国:国人道之
古义:国都;今义:国家
2.借助“之”的理解,理解句意。
宋之丁氏家无井:助词,的。
得一人之使:助词,的。
有闻而传之者曰:代词,指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代词,指“穿井得一人”。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代词,指“穿井得一人”。
求闻之若此:定语后置标志。
3.文言文朗读节奏划分的方法
(1)根据文言句子语法结构确定朗读节奏
一般说来,文言句子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大体相同。一个完整的句子是由主语、谓语、宾语组成的。文言句子的朗读停顿往往在主谓之间或动宾之间。这样划分是符合句子意思的完整表达的。
如:丁氏/穿井/得一人
(2)根据句首的语气词来确定朗读节奏
有些文言句子句首含语气词(发语词),表示将发表议论,提示原因,如“盖”、“夫”(读“ f ú ),往往在发语词后进行停顿。
如: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捕蛇者说》)
(3)根据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确定朗读节奏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很多,很复杂。其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有助于我们确定朗读节奏:停顿往往在“之后”,这样朗读使得整个句子的语气不至于显得急促,而是缓急有致。
如:求/闻之/若此
(4)根据句首的连词或总结性的词语确定朗读节奏
若句首出现表假设、转折等的连词,如“若”、“而”、“然则”等或表总结性的词语,如“故”、“是故”等,往往在这些词语的后面要加以停顿。
如:不若/无闻也
(5)根据文句内在的逻辑意义确定朗读节奏
其实,划分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远不止这五种方法,而这五种方法也不是孤立使用的,要正确划分朗读节奏,还是要准确理解文句的意思,把握住其内在的逻辑意义。
【作业设计】
费.因格说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读寓言也需要多角度地解读。《杞人忧天》讽刺那些不必要的担忧,也有人认为其中传达出强烈的忧患意识。你同意哪一种理解?在班级“借奇思妙想,展社会生活”的经典想象作品品读会与创作交流会上与大家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