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给文言文点读
二十世纪新文化运动前,人们著书立说都不加标点,后人要想阅读,首先就得能识文断句,即点句读。句末处用“。”号断开,叫句,相当于现代标点符号中的句号、问号和感叹号;语意未完而需要停顿处用“、”号断开,叫读,相当于现代标点符号中的顿号、逗号、分号和冒号。近代学者孙德谦曾说:“古书之流行,至于今日,既相承无圈点矣,吾人诵读时,正宜自行圈点。盖一经点读,其书文义或者难解者,即其上下句法,若何联缀,皆将再三谛审,与泛览者不同。”所以有人说:“学识如何观点书。”这是很有道理的。
正由于此,古人在教育子弟时,首先就是“授之书而习其句读”(韩愈《师说》)。《三字经》说,“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礼记·学记》也说,“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离经”就是“离析经理,使章句断绝”,“辨志”就是通过断句来理解文意。古人把点读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门基础功课,说明了点读古书对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性。今人要想学好文言文,自然也不可少了点读训练。
点读文言文,要有一定的知识准备。一是要积累常用文言实词和虚词的一般意义和用法,尤其是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120个常用文言实词和18个常用文言虚词。二是要了解文言文的一般语法,主要是掌握文言特殊句式、固定句式和词类活用现象。三是要了解现代标点符号的一般用法。
点读文言文也有其一般的步骤。首先是要有整体意识,先通读全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大意或主旨;其次是要善于划分语意群,先粗后细,逐步缩小范围;三是要善于抓关键性的标志;四是要仔细体会词语的含义和词语之间的关系;五要先易后难,直至断开全文,加上正确的标点。
下面谈一下点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一、词性断句法
1.根据名词断句
名词在句子中一般作主语或宾语,找出人名、地名、物名、国名、朝代名、事件名、官职名等,是正确点读文言文的有效方法之一。
例如《后汉书·宋弘传》: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
通观上句,共有三个名词:湖阳公主、帝、朝臣。意思是湖阳公主刚死了丈夫,皇帝要为她物色一个丈夫,想要了解她本人的意思。
参考: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
2.根据动词断句
动词是区别单句之间的最一般标志,因此通过辨析动词也有助于给文言断句。
例如《左传·襄公十年》: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
这一语段,我们不难看出有三个动词得、献、受。辨析这三个动词,“得”是得到,带宾语玉;“献”的宾语有两个,之(兼词“诸”即“之于”中的“之”)和子罕;“受”是接受。
参考: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
3.根据虚词断句
文言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我们在学习中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尤其是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有助于断句。例如:
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也可断句。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文言文虚词断句的一般规律是: “曰”后往往加冒号,“盖”、“夫”大多在句首;“于”、“而”一般在中间,“耶”、“乎”经常表疑问;“矣”、“耳”后面加句号,“哉”字后面跟感叹;“也”、“者”作用表停顿,或句或逗看情况。
例如《为学》: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这段文字共有十七个句子,用了三十七个(次)虚词。其中成为断句标志的句末语气词共十一个(“乎”“矣”“也”“焉”“哉”),连词和固定结构共三个(“则”“而”“然则”),代词两个(“之”、“其”),句首语气词(“岂”)一个。理解这些虚词的意义和作用是点好这一段的关键。
参考: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二、句式断句法
1.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是指文言句式中不同于现代汉语的现象,准确把握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谓语前置句、判断句、被动句等这些特殊句式,对文言文的点读会有很大的帮助。
例如《列子·汤问》: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焉
这句中“薛谭学讴于秦青”是状语后置句,理解了这一句式特点,这句的点读就很容易了。
参考: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焉。
2.固定句式
点读好文言文,掌握常见的固定句式及其基本意义和用法是必不可少的,如:“何……之有” (宋何罪之有 );“如……何”(如太行王屋何?);“唯……是……”(唯余马首是瞻。);“非唯……抑亦……”(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不亦……乎”(不亦说乎?);“何……之为”(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无乃……乎(无乃不可乎?);“可得……欤”(可得闻欤?);“得无……乎”(得无异乎?)等,以及“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无乃”“何以”“于是”“然则”等。
例如《淮南子·说山训》:狂者东走逐之者亦东走东走则同所以东走则异溺者入水拯之者亦入水入水则同所以入水则异
这一段文字的难点在于固定句式“所以”,这一词常用义有表示“……的原因”和表示“用来……”,在这里是表原因,这是点好这段文字的钥匙。
参考:狂者东走,逐之者亦东走,东走则同,所以东走则异;溺者入水,拯之者亦入水,入水则同,所以入水则异。
三、对话标志断句法
文言文中对话的标志是比较明显的,如:“曰”、“云”、“言”等,利用这些标志可以有效地进行文言点读。在这里应注意两点,一是对话中又有对话的情况,二是文中可能会出现省略说话人和“曰”、“云”、“言”等字的现象。
例如: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
点好这一段文字的关键是抓住对话标志,须注意的是,从第二轮对话开始省略了庞恭这个人名及“曰”字。
参考《战国策·魏策二》: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 “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
四、修辞手法断句法
这里所说的修辞手法是指文言中常用的对偶、排比、顶真和反复等,我们利用这些修辞的特点进行断句,常常是断开一处,接着便可断开几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愚公移山》: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这一段文字的显著特点就是运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利用这一特点,全段便迎刃而解了。
参考: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以上概括的只是相对孤立的几个方面,我们在具体学习和练习时要注意综合运用,融会贯通,不可拘于一隅,死守一法。
本篇共40课,建议每天一课,用时15到20分钟;点读时先通读两遍,如感到有困难,可以先看课文导读,但最好不要看点读参考;如对标点符号的用法不熟悉,可以先看一下附录中的标点符号用法,也可以用“/”分开;给词语释义,可以在明确了点读练习以后再做,基础较好的同学也可以在点读的同时做;拓展类的作业,同学们量力而行,可以有选择地做。学习了一个阶段后,要注意及时复习,看看读读,好的语段最好能熟读成诵。
本部分的文言常识,对学好文言文很重要,要注意及时学习、复习、巩固,形成知识网络,并能在后面的学习中理解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