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专题复习
专题七 新课标语文学习任务群
语文学习任务群5 整本书阅读
《朝花夕拾》
一、整本书阅读
1.阅读名著相关内容概述填空。
这是一场让人渴盼的盛事,“我”伸长了脖子遥望,久候,却总是匆匆一眼;这是场让人痴念的盛事,“我” 宁愿生场重病,也想满足“扮犯人”的心愿……
这场充满地方民俗风情的“盛事”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情境出现在鲁迅《朝花夕拾》中的《________________》一文里。
迎神赛会
五猖会
2.鲁迅在日本留学时认识了一位朋友,当时他们对彼此都没有什么好感,但回国偶遇之后,交往甚密,这位朋友是_____________。作者在东京与他发生的最大冲突是因为_______________(事件)。
3.鲁迅在《无常》一文中,通过对___________(人物)的描述,指出“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以讽刺当时社会上的“正人君子”之流。
4.《藤野先生》一文记叙了让鲁迅弃医从文的两个事件,分别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鲁迅在《〈二十四孝图〉》里,针对“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做了分析,揭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题)。
范爱农
徐锡麟被杀
无常
匿名信事件
看电影(或:幻灯片)事件
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6.同学们在阅读《朝花夕拾》的时候,发现作品中有“小鲁迅”“大鲁迅”两个视角。试着结合原著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朝花夕拾》是回忆性散文集。①“小鲁迅”是过去生活中的鲁迅。那是一个在百草园戏耍、在三味书屋读书和坐在日本仙台的教室里听藤野先生讲课的鲁迅。这个鲁迅以当年特有的方式观察、感受和理解周围的世界,所以有童真、好奇的一面。②“大鲁迅”是现在生活中的鲁迅。他从北京到厦门一路奔走在各种各样的人群中,他是大学教授和新文化的启蒙者,写得多是对往事的怅惘和对现实的批判。用两个视角写,给重现的“朝花”增添了情感的深度,在童年的拥有和成年的失去的对照中,表达作者对童年永逝、快乐不在的人生感叹,既有温馨的回忆,又有理性的批判。
7.有人说,《朝花夕拾》包含了作者“温馨的回忆和理性的批判”。结合名著内容,举例分析这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温馨的回忆”: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描述孩子们在百草园雪地捕鸟的情景。②《五猖会》一文中迎神赛会时,孩子们买一个“吹都都”,吡吡地吹上两天,享受一份游戏的快乐。③《无常》一文中无常看到一位母亲为死去的儿子哭得伤心,放她的儿子还阳半刻。
(2)“理性的批判”: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老师让孩子们读一些枯燥乏味的书。②《五猖会》一文中,在“我”去看赛会前,父亲强迫“我”背书,让“我”感到扫兴和痛苦。③《无常》一文中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公理,反被要求到阴间寻求公正的裁判。
二、情境式新题型
1.根据情境填空。
老师:今天班会的主题是“走进《朝花夕拾》之快问快答游戏”。随机选一位同学,说一句描述书中经典人物的话语,全班同学抢答。游戏开始!
甲同学: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抢答:____________)
乙同学: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抢答:____________)
范爱农
寿镜吾
丙同学:她是一个精通礼节的妇人;她对自己的儿子虽然狠,对别家的孩子却好的。(抢答:____________)
丁同学:他的脸是长而胖的,他的一张药方上,总兼有一种特别的丸散和一种奇特的药引。(抢答:____________)
……
老师:同学们都非常棒!我们下次继续,下课!
衍太太
陈莲河
2.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1)任务一:在《朝花夕拾》中,作者提及很多书籍,根据你的积累填写书名。
①在南京矿务学堂一有空闲,“我”就照例地吃侉饼、花生米、辣椒,看《____________》,表现出“我”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②《琐记》中提到“我”喜欢看的一本书是《____________》。
③作者在《____________》里讲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④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_________》了。
⑤在三味书屋时,我常画画儿,“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段的是《荡寇志》和《____________》的绣像”。
天演论
二十四孝图
天演论
山海经
西游记
(2)任务二:根据语段判断出处。
①“好。那么,走罢……S城人的脸早经看熟,如此而已,连心肝也似乎有些了然。总得寻别一类人们去”出自《____________》。
②“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出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不知怎地我们便都笑了起来,是互相的嘲笑和悲哀……他穿着很旧的布马褂,破布鞋,显得很寒素”出自《____________》。
琐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范爱农
④“人是大抵自以为衔些冤抑的;活的‘正人君子’们只能骗鸟,若问愚民,他就可以不假思索地回答你: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出自《____________》。
⑤“那是一个我的幼时的夏夜,我躺在一株大桂树下的小板桌上乘凉,祖母摇着芭蕉扇坐在桌旁,给我猜谜,讲故事。忽然,桂树上沙沙地有趾爪的爬搔声,一对闪闪的眼睛在暗中随声而下,使我吃惊,也将祖母讲着的话打断,另讲猫的故事了”出自《_______________》。
无常
狗·猫·鼠
三、经典模拟训练
《二十四孝图》(节选)(10分)
①我总要上下四方寻求,得到一种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即使人死了真有灵魂,因这最恶的心,应该堕入地狱,也将决不改悔,总要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
②自从所谓“文学革命”以来,供给孩子的书籍,和欧,美,日本的一比较,虽然很可怜,但总算有图有说,只要能读下去,就可以懂得的了。可是一班别有心肠的人们,便竭力来阻遏它,要使孩子的世界中,没有一丝乐趣。北京现在常用“马虎子”这一句话来恐吓孩子们。或者说,那就是《开河记》上所载的,给隋炀帝开河,蒸死小儿的麻叔谋;正确地写起来,须是“麻胡子”。那么,这麻
叔谋乃是胡人了。但无论他是甚么人,他的吃小孩究竟也还有限,不过尽他的一
生。妨害白话者的流毒却甚于洪水猛兽,非常广大,也非常长久,能使全中国化成一个麻胡,凡有孩子都死在他肚子里。
1.第②段中,“别有心肠的人们”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选文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主题。(3分)
2.作者引用麻叔谋的故事的目的是什么?有什么表达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赏析选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
作者对旧道德和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的讽刺和批判
目的:生动形象地讽刺了妨害白话文者对时代进步的扼杀。作用:引用故事增加文章的趣味性。
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了作者的愤怒之情。
四、比较阅读训练
(A)虽然背地里说人长短不是好事情,但倘使要我说句真心话,我可只得说:我实在不大佩服她。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我的家里一有些小风波,不知怎的我总疑心和这“切切察察”有些关系。又不许我走动,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就说我顽皮,要告诉我的母亲去了。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
“长妈妈生得那么胖,一定很怕热罢?晚上的睡相,怕不见得很好罢?……”
母亲听到我多回诉苦之后,曾经这样地问过她。我也知道这意思是要她多给我一些空席。她不开口。但到夜里,我热得醒来的时候,却仍然看见满床摆着一个“大”字,一条臂膊还搁在我的颈子上。我想,这实在是无法可想了。
(B)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罢,又没有好机会。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得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
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1.阅读选文A,联系原文,说说“我实在不大佩服她”的原因。(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选文B,说说“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的原因。(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她“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②又不许“我”走动,并动辄以告状相威胁;③睡觉的姿态不好,占了过多的地方;④满肚子麻烦的礼节等。
她给“我”买到了绘图的《山海经》,这是“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所以又使“我”对她发生了“新的敬意”。
3.你是如何看待长妈妈这个人物形象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长妈妈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着朴实善良的爱,令作者永生难忘。从长妈妈身上,我们看到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他既揭示他们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
《西游记》
一、整本书阅读
1.《西游记》的作者运用_________________手法描绘了一个奇妙的神话世界,花果山水帘洞洞口的对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叙述中插入诗词,是《西游记》行文的一个特点。下面是从《西游记》中摘录的有关孙悟空的诗句,概括出相应的故事情节。
(1)渴饮溶铜捱岁月,饥餐铁弹度时光。天灾苦困遭磨折,人事凄凉喜命长。
故事情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棒架威风长,枪来野性狂。一个是混元真大圣,一个是正果善财郎。
故事情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浪漫主义
花果山福地
水帘洞洞天
被压五行山下
大战红孩儿
3.《西游记》第四十七至四十九回,唐僧四人遇阻____________(河名),夜宿陈家村,巧遇观音菩萨莲花池里的_________(动物名)变成的妖怪,孙悟空与其斗法,救得童男童女,后得菩萨和老鼋相助,师徒四人渡过此河。
4.孙悟空的第一个师傅是____________________;孙悟空的兵器原是大禹治水的________________,又唤____________________;孙悟空大闹天宫后被如来佛祖压在______________(山名)下,后皈依佛门,唐僧为他取名______________。
5.在真假美猴王这一情节中,_______________(人物)变成了孙悟空的模样,连菩萨、地藏都未能辨出两个孙悟空的真假,最后是_______________(人物)使假孙悟空露出了本相。
通天河
金鱼
菩提祖师
定海神针
如意金箍棒
五行山
孙行者
六耳猕猴
如来佛祖
6.为什么清代小说家张潮说《西游记》是一本“悟”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西游记》实际上是一本发现自己、读懂自己的心灵游记。师徒四人在西行取经的过程中,面对妖魔的阻拦、内心的困惑,不断修正自己、修炼心性,实现自身价值。②西游取经实则隐喻了一个人修心的过程。长安是修心的起点,灵山则是修心的终点。一个人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悟“空”,铲除执念;悟“能”,明确方向;悟“净”,坚守本心,然后慢慢觉悟。
7.鲁迅曾说:“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西游记》中“三调芭蕉扇”中罗刹与孙悟空都有人性吗?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罗刹有人性:她想念儿子,渴望儿子回到自己膝下承欢,因此对夺子仇人满怀仇恨,她不借扇子、痛打悟空的行为都源于母性。②孙悟空有人性:他为了借到芭蕉扇,与罗刹套近乎、攀亲戚,百般安慰思子心切的母亲,很有人情味。
二、情境式新题型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1)任务一:下面是小明同学整理出来的《西游记》部分“取经路线及对应故事”图,请你补全空缺处内容。
①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
流沙河
三打白骨精
大战红孩儿
火焰山
(2)任务二:下列经典故事与人物情节对应错误的一项是( )
A.真假美猴王——六耳猕猴假冒悟空,打伤唐僧,抢走了行李关文。
B.三调芭蕉扇——在小须弥山,文殊菩萨给了悟空一粒定风丹。
C.小雷音遭厄——黄眉大王假扮佛祖,侵占山头,虚设小雷音寺。
D.盘丝洞遇劫——为救师父,悟空变作一只饿鹰,叼走了蜘蛛精们的衣服。
B
【解析】悟空被芭蕉扇扇到了小须弥山,是灵吉菩萨给了悟空一粒定风丹。
(3)任务三:阅读《西游记》选段,回答问题。
大仙念动咒语,噀(xùn)一口水,喷在脸上,随即解了睡魔。
二人方醒,忽睁睛,抹抹脸,抬头观看,认得是与世同君和仙兄等众,慌得那清风顿首,明月叩头道:“师父啊!你的故人,原是‘东来的和尚,——一伙强盗’,十分凶狠!”
明月为何称师父的故人是“一伙强盗”?用相关故事情节概括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他们偷吃人参果,推倒人参树。
2.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1)任务一:联系《西游记》中孙悟空三次离开取经团队的情节填空。
①第一次:孙悟空拜唐僧为师不久,因打死六个拦路抢劫的强盗被唐僧埋怨而离开,前往__________(地名),后被劝回,被唐僧哄骗戴上__________(物品)。
②第二次:孙悟空因_______________(故事情节)被唐僧怪罪而离开,返回__________(山名),后唐僧在__________(国家名)遭难,__________(人物)用激将法将其请回。
③第三次:在“______________(故事情节)”的故事中,孙悟空打死了几个强盗,被唐僧逐走后去到南海观音处。后来_____________(人物)假扮悟空攻击唐僧,最后被__________(人物)识破。
东海龙宫
嵌金花帽
三打白骨精
花果山
宝象国
猪八戒
真假美猴王
六耳猕猴
如来佛祖
(2)任务二:根据孙悟空三次离开取经团队的情节归纳其性格特点。
①第一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第二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第三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急躁任性、莽撞冲动。
重情重义、成熟稳重。
忠诚理性。
(3)任务三:《西游记》中有不少国王的形象,根据你的积累,将国王与下列描述对应起来。(填序号)
A.朱紫国国王 B.比丘国国王 C.祭赛国国王 D.灭法国国王 E.车迟国国王
①宠信妖道(虎力、鹿力、羊力),灭佛敬道,残暴昏庸,没有主见,易被蛊惑,但知错能改。( )
②昏聩无能,因金光寺宝物失窃,便对金光寺的和尚严刑拷打。( )
③对人民有大爱,对家庭有小爱。( )
④昏庸残暴,封妖道为国师,又宠信狐狸精变的美后,对妖怪言听计从,竟然要取一千一百一十一个小孩的心肝。( )
⑤之前暴虐无道,发誓要杀掉一万个和尚,被唐僧点化后回心向善。( )
E
C
A
B
D
三、经典模拟训练
(一)大闹天宫(10分)
如来即唤阿傩、伽叶二尊者相随,离了雷音,径至灵霄门外。忽听得喊声振耳,乃三十六员雷将围困着大圣哩。佛祖传法旨:“教雷将停息干戈,放开营所,叫那大圣出来,等我问他有何法力。”众将果退。大圣也收了法象,现出原身近前,怒气昂昂,厉声高叫道:“你是那方善士,敢来止住刀兵问我?”如来笑道:“我是西方极乐世界释迦牟尼尊者,南无阿弥陀佛。今闻你猖狂村野,屡反天宫,不知是何方生长,何年得道,为何这等暴横?”大圣道:“我本:
天地生成灵混仙,花果山中一老猿。水帘洞里为家业,拜友寻师悟太玄。
炼就长生多少法,学来变化广无边。因在凡间嫌地窄,立心端要住瑶天。
灵霄宝殿非他久,历代人王有分传。强者为尊该让我,英雄只此敢争先。”
佛祖听言,呵呵冷笑道:“你那厮乃是个猴子成精,焉敢欺心,要夺玉皇上帝龙位?他自幼修持,苦历过一千七百五十劫。每劫该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你算,他该多少年数,方能享受此无极大道?你那个初世为人的畜生,如何出此大言!不当人子!不当人子!折了你的寿算!趁早皈依,切莫胡说!但恐遭了毒手,性命顷刻而休,可惜了你的本来面目!”大圣道:“他虽年劫修长,也不应久占在此。常言道:‘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与我,便罢了;若还不让,定要搅攘,永不清平!”佛祖道:“你除了长生变化之法,再有何能,敢占天宫胜境?”大圣道:“我的手段多哩!我有七十二般变化,万劫不老长生。会驾筋斗云,一纵十万八千里。如何坐不得天位?”佛祖道:“我与
你打个赌赛:你若有本事,一筋斗打出我这右手掌中,算你赢,再不用动刀兵苦争战,就请玉帝到西方居住,把天宫让你;若不能打出手掌,你还下界为妖,再修几劫,却来争吵。”
1.结合小说的情节,简要说说孙悟空与佛祖打赌的结果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孙悟空试图跳出如来的手掌心,被如来佛祖翻过手掌一扑,推到了西天门外,如来佛祖将五指化作金、木、水、火、土五座联山,即五行山,轻轻地将孙悟空压在山下。
2.选文主要对人物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孙悟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通过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言描写。对庄严的佛祖出言不逊,要玉帝让位于他,都体现了悟空桀骜不驯、敢于反抗的性格特点。
小说通过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辛辣地嘲讽了貌似威严、实则无能的天宫玉帝及诸神,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腐朽和统治者的昏庸残暴。
四、比较阅读训练
(A)原来这猴子一生受不得人气。他见三藏只管绪绪叨叨,按不住心头火发道:“你既是这等,说我做不得和尚,上不得西天,不必恁般绪咶恶我,我回去便了!”那三藏却不曾答应,他就使一个性子,将身一纵,说一声“老孙去也!”三藏急抬头,早已不见。只闻得呼的一声,回东而去。撇得那长老孤孤零零,点头自叹,悲怨不已,道:“这厮!这等不受教诲!我但说他几句,他怎么就无形无影的,径回去了?——罢!罢!罢!也是我命里不该招徒弟,进人口!如今欲寻他无处寻,欲叫他叫不应,去来!去来!”正是舍身拼命归西去,莫倚旁人自主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B)唐僧见他言言语语,越添恼怒,滚鞍下马来,叫沙僧包袱内取出纸笔,即于涧下取水,石上磨墨,写了一纸贬书,递于行者道:“猴头!执此为照!再不要你做徒弟了!如再与你相见,我就堕了阿鼻地狱!”行者连忙接了贬书道:“师父,不消发誓,老孙去罢。”他将书摺了,留在袖中,却又软款唐僧道:“师父,我也是跟你一场,又蒙菩萨指教;今日半途而废,不曾成得功果,你请坐,受我一拜,我也去得放心。”唐僧转回身不睬,口里唧唧哝哝的道:“我是个好和尚,不受你歹人的礼!”大圣见他不睬,又使个身外法,把脑后毫毛拔了三根,吹口仙气,叫“变!”即变了三个行者,连本身四个,四面围住师父下拜。那长老左右躲不脱,好道也受了一拜。
.
.
.
.
.
.
.
.
大圣跳起来,把身一抖,收上毫毛,却又吩咐沙僧道:“贤弟,你是个好人,却只要留心防着八戒言语,途中更要仔细。倘一时有妖精拿住师父,你就说老孙是他大徒弟:西方毛怪,闻我的手段,不敢伤我师父。”唐僧道:“我是个好和尚,不题你这歹人的名字。你回去罢。”那大圣见长老三番两复,不肯转意回心,没奈何才去。你看他:
噙泪叩头辞长老,含悲留意嘱沙僧。一头拭迸坡前草,两脚蹬翻地上藤。
上天下地如轮转,跨海飞山第一能。顷刻之间不见影,霎时疾返旧途程。
你看他忍气别了师父,纵筋斗云,径回花果山水帘洞去了。独自个凄凄惨惨,忽闻得水声聒耳。大圣在那半空里看时,原来是东洋大海潮发的声响。一见了,又想起唐僧,止不住腮边泪坠,停云住步,良久方去。
1.联系原著,简述选文中孙悟空两次离队的原因及去向。(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选文内容,分析唐僧的性格特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文A中,孙悟空因打死六个强盗受到唐僧责备,一气之下离开,前往东海龙
宫。选文B中,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唐僧不识妖怪,责备悟空杀害无辜,执意
要赶他走,孙悟空苦求不成,跪拜泪别唐僧。
唐僧善良慈悲,一心向佛,不忍心杀死强盗;同时他又不辨是非,迂腐固执,
孙悟空打死了白骨精,唐僧却受猪八戒的撺掇,认为悟空杀害的是无辜之人,
执意将悟空赶走。
3.结合选文中加点词句,分析孙悟空的性格变化。(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文A:孙悟空离开时的果断,表现了孙悟空任性、急躁、率性、桀骜不驯的性格。选文B:孙悟空苦苦哀求的情态,表现了他得到教化,变得重情重义
的人性特点,人物形象逐渐成熟、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