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州市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地理试题
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
注意事项:
1、选择题答案用2B铅笔填写在答题卡上
2、主观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卷Ⅰ(选择题)
一、单选题(共40题,每题1.5分,共60分)
2022年7月14日凌晨,本年度“最大满月”即将亮相夜空,这将是2022年最大的“超级月亮”。“超级月亮”指的是月亮位于近地点附近时的满月,此时的月亮看上去更大、更圆。据此完成1-3题。
1.“超级月亮”所处的天体系统中,级别最低的是( )
A.地月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可观测宇宙
2.此日,月球位于( )
A.① B.② C.③ D.④
3.相对于地球来说,月球更易遭受陨石袭击,其原因是( )
A.公转速度快 B.离小行星带更近
C.宇宙环境不安全 D.表面无大气层
天亮前后,东方地平线上有时会看到一颗特别明亮的“晨星”一金星,它不是光源,人们称它为“启明星”。下图是太阳系部分行星绕日公转示意图。读图,完成4-5题。
4.图中被称为“启明星”的是( )
A.M B.J C.V D.W
5.图中所示信息反映了行星的运动特征是( )
A.自转方向都一致 B.公转方向都一致
C.公转轨道都为正圆形 D.公转轨道面完全重合
我国西藏阿里地区的冈底斯藏医学院海拔高,自然环境恶劣,地理位置偏远,过去学校的电力供应一直比较紧张,学校建成太阳能光伏发电站后,实现了24小时不间断供电。据此完成6-7题。
6.材料体现的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是( )
A.为生物繁衍生长提供能量 B.为大气运动提供能量
C.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能量 D.为水体运动提供能量
7.青藏高原地区太阳辐射丰富的原因是( )
A.海拔高,大气稀薄,大气削弱作用弱 B.云层厚,大气透明度低
C.阴雨天多,大气保温作用强 D.纬度低,晴朗天气多
天文日照时数是指如果一个地方一直都是晴天,太阳照射地面的时数,也就是实际日照时数的上限。实际日照时数与天文日照时数的比值,就是日照率,可以用来衡量一个地方晴天的发生率。图乙中①为雷克雅未克实际日照时数、②为北京实际日照时数③为北京天文日照时数、④为雷克雅未克天文日照时数。结合图甲、图乙完成第8题。
8.下列关于北京和雷克雅未克日照状况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北京天文日照时数季节变化比雷克雅未克小
B.雷克雅未克实际日照时数各月均少于北京
C.雷克雅未克夏季日照率低于北京
D.北京日照率夏季高于冬季
科学家研究成果显示,在太阳内部,每秒钟有约400万吨物质转化成能量,产生中微子和太阳辐射。到目前为止,太阳大约转化了100个地球质量的物质成为能量。据估计,在约50亿年后太阳将进入红巨星阶段,继红巨星阶段之后,它将变为行星状星云,接下来,它的外层会被剥离,唯一留存下来的就是恒星炙热的核心白矮星,并在数十亿年中逐渐冷却和黯淡。阅读材料,完成9-11题。
9.根据上述文字材料,推测太阳的质量会( )
A.逐渐变大 B.逐渐变小
C.波动变化 D.保持稳定
10.根据所学知识,下列关于太阳耀斑的说法合理的是( )
A.耀斑出现在色球层
B.耀斑与其他太阳活动的关联不大
C.耀斑是光球上的黑斑点
D.耀斑释放出的能量较小
11.太阳黑子的周期为( )
A.9年 B.11年 C.13年 D.15年
干热岩是一种高温岩体,埋藏于地下3-10千米,温度在150℃以上。通过注入凉水,吸收岩体热量转化成蒸汽,再抽取到地表加以利用,可用于发电、供暖等。在综合分析地质条件后,2017年9月我国在青海省钻获236℃的高温干热岩体。读“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12-14题。
12.有关岩石圈描述正确的是( )
A.包括地壳和软流层 B.全球厚度均一
C.是岩浆发源地 D.由岩石组成
13.干热岩位于( )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软流层
14.下列地区地壳厚度最薄的是( )
A.青藏高原 B.死海 C.马里亚那海沟 D.贝加尔湖
读太阳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15-17题。
15.图中太阳的大气层①、②、③分别代表( )
A.日冕层、色球层、光球层
B.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C.日冕层、光球层、色球层
D.光球层、日冕层、色球层
16.太阳黑子和日珥分别位于图中( )
A.①③ B.②③ C.③② D.③①
17.对太阳活动说法正确的是( )
A.会扰乱电离层影响有线电短波通信
B.对人类生产生活不会产生影响
C.发生在太阳内部
D.可以扰乱地球磁场
北京时间2021年10月2日6时48分,四川乐山市犍为县(29.25°N,103.96°E)发生3.1级地震,震源深度为10千米。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18-20题。
18.此次地震的震源最可能位于( )
A.II圈层 B.IV圈层
C.莫霍界面以上 D.古登堡界面以下
19.图中各圈层( )
A.I圈层由各类气体组成,干燥洁净
B.II圈层主要由铁和镍等金属组成
C.II圈层使得地球上的温度变化较大
D.IV圈层主要由液态物质组成
20.岩石圈( )
①包含地壳及上地幔 ②位于软流层以上
③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④包括水圈的全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鹦鹉螺是海洋软体动物无脊椎动物,在地球上经历了数亿年的演变,但外形、习性等变化很小,被称作海洋中的“活化石”。读图,完成21-22题。
21.鹦鹉螺( )
①出现在早古生代 ②出现在中生代
③属于无脊椎动物 ④属于脊椎动物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2.鹦鹉螺被称作海洋中的“活化石”的主要原因是其( )
①特殊的生存环境 ②特殊的生物属性
③出现的时期早 ④外形与习性稳定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大约形成于45亿年前,38亿年前诞生生命,32亿年前出现细菌,10亿年前发展为多细胞藻美,直到5.4亿年前的前寒武纪才产生多样性骨骼生物,开始奠定生物界的基本面貌。从此地球生命演化异常迅速。据此完成23-24题。
23.化石是研究地球历史的“文字”,下列关于化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高级的化石
B.所有地层都是连续不间断的
C.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相同或相似的化石
D.在岩浆岩形成过程中,生物遗体或者遗迹保留下来形成化石
24.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期间的典型动物和所处的地质年代分别是( )
A.三叶虫古生代 B.爬行类动物中生代
C.哺乳类动物新生代 D.灵长类动物第四纪
读某地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25-27题。
25.推测④地质时期是( )
A.前寒武纪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26.图中地层中动物化石经历的演化过程是( )
A.海生无脊椎动物一爬行动物一鱼类
B.海生无脊椎动物一鱼类一爬行动物
C.爬行动物一海生无脊椎动物一鱼类
D.爬行动物一鱼类一海生无脊椎动物
27.石炭一二叠纪是地质史上重要成煤时期,可推知当时的环境特点( )
A.干燥,冷热多变 B.干热,植被稀少
C.湿润,森林茂密 D.寒冷,冰雪广布
下图所示照片为某人面向西方拍摄到的沙丘照片,据图完成28-29题。
28.据图判断当地的盛行风向为( )
A.东南风 B.西北风 C.东北风 D.西南风
29.该地貌可能分布在我国的( )
A.云贵高原 B.塔里木盆地 C.四川盆地 D.珠江三角洲
有一些干涸湖底,常因干缩龟裂,定向风沿裂隙处进行侵蚀,使之日益增大,使原来平坦的地面形成许多不规则的浅槽和槽间垄脊,这种地貌称雅丹地貌。下图为“雅丹地貌示意图”。读图,完成30-31题。
30.典型的雅丹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的( )
A.东南丘陵 B.塔里木盆地
C.四川盆地 D.黄土高原
31.已知该地区经常吹东北风,可知雅丹地貌垄槽的伸展方向为( )
A.东南一西北 B.东北一西南
C.东西方向 D.南北方向
图1是地中海岛国马耳他海滨“蓝窗”景观,但该景观已于2017年3月8日上午坍塌,图2是冰川地貌素描图,据此完成32-34题。
32.图1“蓝窗”坍塌后,残留在海水中的M部分,形成过程为( )
A.海蚀桥一海蚀穴一海蚀洞一海蚀柱
B.海蚀柱一海蚀穴一海蚀洞一海蚀桥
C.海蚀洞一海蚀穴一海蚀桥一海蚀柱
D.海蚀穴一海蚀洞一海蚀桥一海蚀柱
33.图2洞穴和洞穴内微景观钟乳石、石柱的成因分别是( )
A.流水侵蚀流水侵蚀 B.流水堆积流水堆积
C.流水侵蚀流水堆积 D.流水堆积流水侵蚀
34.在沿海地区,冰川消融后,可演变为峡湾的冰川地貌是图3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下图是绕旋在内蒙古草原中的一条“蛇曲”,给我们展示了河流弯曲的温婉之美。据此完成35-36题。
35.形成图中流水地貌的主要因素是( )
A.流水沉积 B.溯源侵蚀
C.侧向侵蚀 D.下切侵蚀
36.该“蛇曲”中由甲至乙的地形剖面图(纵坐标表示海拔,单位:m,阴影区为泥沙沉积物)最可能是下列的( )
地处我国西北地区的河西走廊有一种形状特殊的地貌,裸露在外的花岗岩千疮百孔,类似于“蜂巢”,下图是“该地貌的地质剖面图”。据图完成37-38题。
37.形成这种“蜂巢”地貌的主要作用是( )
A.岩浆活动 B.风力沉积
C.风力侵蚀 D.流水侵蚀
38.下图中的地貌与材料所述的“蜂巢”形成作用相同的是( )
读下列不同地区的地貌景观图,完成39-40题。
39.图中所示景观中,主要由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0.下列地貌类型中与图中②图所示千沟万壑地貌景观形成作用相同的有( )
a.长江三峡 b.长江三角洲 c.冲积扇
d.塔里木盆地的沙丘 e.喀斯特地貌 f.河流下切作用形成的沟谷
A.aef B.bce C.cdf D.ace
卷Ⅱ(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共4题,共40分)
41.阅读地理模式图,完成下列各题。(共9分)
构建模式图,探究地理基本原理、过程、成因及规律,是学习地理的方法之一。读地理模式图,完成下列问题。
(1)若该模式图示意太阳系,曲线①②③④为行星轨道,阴影部分为小行星带,那么曲线①为 的公转轨道,曲线④ 为的公转轨道。(填行星名称)(2分)
(2)若该模式图示意地层结构,阴影部分表示的地层中含有大量三叶虫化石,那么该地层的地质年代最有可能是 代。(1分)
(3)若该模式图示意太阳大气层的结构,阴影部分表示色球层,那么曲线①②之间为 层,曲线③④之间的太阳大气层出现的太阳活动是 。(2分)
(4)若该模式图示意地球的内部圈层,阴影部分表示地幔,那么曲线①②之间为 。目前研究地球内部圈层的主要依据是 ,请简要解析其研究原理。(4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每空1分,共10分)
材料一
对于黄土高原的黄土物质来源,科学家曾经提出多种假说,其中“风成说”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即黄土高原的黄土物质是通过风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来的。
材料二
刘东生被称为“黄土之父”。他在陕西洛川县黑木沟发现的黄土剖面,其断面高120米,最上面是黄土,中间的土壤发红,最下面的则含有大量鹅卵石。
(1)下图示意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该地区主要受 (填风向)的影响,戈壁(主要由砾石构成)沙漠黄土分别对应的图中字母是:A ,B ,C 。
(2)在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颗粒的大小从西北到东南的水平变化规律是 。
(3)刘东生先生在陕西洛川发现的黄土剖面中存在鹅卵石,说明在形成黄土之前,此处最可能是 。
(4)与黄土高原形成类似的地貌主要是 。
(5)由材料可知,黄土高原地区在地质历史时期的主导外力作用是 。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的主导外力作用是 。为此,刘东生院士根据现代黄土高原的实际,建议中央考虑修改“植树种草”的提法。以下说法中,你认为最可能的是( )。
A.蓄水植树种草 B.植树造林
C.退耕还林 D.退耕还牧
4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自然界鬼斧神工,形成了许多天然的“桥”,图1是由侵蚀作用形成的几座“天生桥”。
材料二:图2为我国政区简图。
图中四座“天生桥”可能出现的位置对应图中甲、乙丙、戊的相应次序为:黄土桥 ;
海蚀桥 ;喀斯特溶蚀桥 ;风蚀桥 ;(4分)
(2)塑造④风蚀桥的主要外力作用下还可以塑造那些地貌(至少列举2个)(2分)
(3)图中戊河流入海口常见的地貌是 ,请描述其形成过程。(4分)
44.读下面四幅地貌景观图,回答下列问题。(11分)
(1)写出图中各地貌的形成原因:甲: ,乙: ,丙: ,
丁: 。(4分)
(2)图甲为流动性沙丘,下列有关该沙丘的叙述,错误的是()(1分)
A.沙粒在D坡一侧被搬运,在C坡一侧沉积 B.D坡风力大于C坡
C.若图中沙丘继续前移,图中小树将被掩埋 D.C坡一侧为迎风坡
(3)丁图地貌一般形成于河流 处,图中自A到B沉积物颗粒逐渐 。(2分)
(4)在丙图地貌区,农耕区多分布在面积较大的 ,当地人称之为 。简要分析这种地貌对当地社会经济活动产生的不利影响。
定州市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地理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6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 A D C B C A D B A B D A C A C D C D C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B B C A B B C C B B B D A B C B C B A A
二、综合题(共40分)
41.(9分)
(1) 土星 地球 (2分)
(2) 古生 (1分)
(3) 日冕 (太阳)黑子 (2分)
(4) 地壳 地震波 原理: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随所通过的介质不同而变化,纵波的传播速度比横波快,纵波能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4分)
42.(每空1分,共10分)
(1)西北风 戈壁 沙漠 黄土
(2)从西北向东南,黄土颗粒越来越细。
(3)河流 (4)沙丘 (5)风力沉积作用 流水侵蚀作用 D
43.(共10分)
(1) 乙 戊 丙 甲(4分)
(2)风蚀蘑菇、风蚀柱、风蚀沟槽、风蚀城堡等(2分)
(3) 三角洲 流水侵蚀搬运泥沙,在河流入海口处,地势平缓,加上海水顶托作用,流速减慢,泥沙沉积,形成河口三角洲。(4分)
44.(共11分)
(1) 风力堆积(风力沉积) 海浪侵蚀(波浪侵蚀) 流水溶蚀 流水堆积(4分)
(2)D(1分)
(3) 出山口 变小(变细) (2分)
(4) 洼地 坝子 不利:土层薄、肥力低,不宜农耕;地下多溶洞,不宜建设大型基础设施;地形崎岖,不利于交通建设。(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