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级高一年级辽东区域共同体期中联合考试
语文试卷
,李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生原
注意事项:
,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宇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
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
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进涂其他答橐,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宇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
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
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从中国文化传统来看,“家一国”之间具有某种价值上的同构性,因此,
中国的老话说“国之本在家”,“积家而成国”,《大学》讲“孝者,所以亭君也:弟者,
所以事长也”。在家孝亲,推之事君:在家悌兄,报之事长。通过“孝”与“悌”在价
值观念上的延展,实现从“齐家”到“治国”的跨越,“家齐而后国治”,最终达到德
化天下的境地。所以,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孝懂”所支撑的“家”,既具有生存论上
的核心地位,同时在社会的“修齐治平”层面上也居于核心地位。但对于现代社会来说,
恰恰在这里,有清“公”与“私”的鸿沟:“家”似乎属于私德,似乎很难跨越到公共领减去。
在以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中,“家”与“国”的同构性关系一直受到很大诟病,
似乎政治上的专制与家庭的伦理观念有着极大关系。在现代社会中,“家”与“国”则
分属两界,有其不可通约之处。如果不能在这个关健部位有所突破,中国文化传统的“修
齐治平”就再难在现代社会立足。
事实上,在现代社会,我们同样可以在更为积极的层面上来理解“家”的作用。一
如西方的宗教改革,改苹之后的基督教新教对于现代社会有着极大贡献,如马克斯·书
伯关于断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所做的分析那样:在现代社会,家庭成员的关系都建立
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包括孩子对父母的尊重,父母对孩子的疼爱与尊重,以及孩
子们之间的相互尊重一这样培育出来的家庭关系对现代社会同样非常有益。但是,在
现代文化中,受限于个体主义与自由主义的思想传统,“家”在政治一道德建设中的
作用始终是缺位的。霍耐特在分析现代社会时非常敏锐地看到,“自由主义思想,把家
庭领城只是看成一种单纯给定的,没有什么进一步影响的结枸,从而忽略了它在现代社
会的政治一道德的遮设中的作用”。这一评价是非常有见地的,深刻地揭示了西方社
高一语文第1页共8页2022级高一年级辽东区域共同体期中联合考试
语文答案
一、
(一)
1.C
(A.“因为国是由一个一个的家组成的,所以中国传统的家国关系是——‘家’国具有同构性”颠倒了因果关系,材料一第一段为“从中国文化传统来看,‘家——国之间具有某种价值上的同构性,因此,中国的老话说:‘国之本在家',‘积家而成国’”。B.“如果家庭出现不和睦,那么中国社会就会动乱而摇摇欲坠”理解错误。据材料一第五段“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家’的价值观念有重大意义,这是其他价值观念得以发挥的基础。没了这个基点,整个价值系统中的其他规范就会飘摇欲坠,社会就会迅速进入失范状态”可知,原文中“家”是指“价值观念”之下,选项中扩大了范围;后半句是“没了这个基点,整个价值系统中的其他规范就会飘摇欲坠”。D.“20世纪初以来……‘家’的地位受到撼动,成为这些思想的依据”理解错误。材料二第一段中“即使20世纪初以来,在个人主义和自由主文思潮影响下.‘家庭革命’甚嚣尘上,家庭结构和模式、传统家国关系频受挑战,但作为‘文化——心理结构’的家并没有被根本撼动反而自觉不自觉地成为重建舶来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其他思想的依据”,原文运用了“即使”,表示假设,而且“家”是“重建”这些思想的依据。故选C。)
2.A
(A.“因而难以进入公共领域”扩大范围。材料一第一段为“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孝悌’所支撑的‘家’,既具有生存论上的核心地位,同时在社会的‘修齐治平’层面上也居于核心部位。但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恰恰在这里,有着‘公’与‘私’的鸿沟;‘家’似乎属于私德,似乎很难跨越到公共领域去”,“家”是在“生存论”上、“修齐治平”层面上“处于核心地位”;是“似乎很难跨越到公共领域去”而不是“难以进入公共领域”。故选A。)
3.D
(材料一论述的是“家”与“国”的同构性关系。A. 意思是如果利益只有你一个人享受,不要谋划得到它;如果利益天下享之,就一定想办法得到它。体现了家国同构关系,可作为论据。B. 意思是天地、百姓、万物,都与自己息息相关,理应勇于担当责任;时间、空间、过去、未来的发展规律,都要在心中融会贯通。体现了家国同构关系,可作为论据。C. 意思是在社会上尽力尽责才不愧是我的儿子。体现了家国同构关系,可作为论据。D. 意思是人们都有祖宗,就像流水有源、树木有根一样,不可忘本。这句话是说人不能忘本,不是说家国同构关系,不能作为材料一的论据。故选D。)
4.①论证结构:层进式或递进式。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之本在家”——现代社会中“家—国”同构性关系受到诟病挑战——从积极层面理解“家”的作用,破解西方社会认识“家”的盲区——“家”的价值观对现代世界的重大意义。
②论证方法多样,采用举例论证,如“西方的宗教改革”例证;引用论证,引用《大学》、《自由的权利》以及霍耐特的观点,更具权威有说服力,有针对性;对比论证,传统文化中和现代社会中对“家—国”关系的理解,使论证更充分。(每点2分,也可从论证语言等方面分析,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5.①材料一强调“家”的教化作用,在现代社会有积极意义;②材料二则强调“家”对于现代中国人的意义,认为“家”是“中国人的社会生命”之源,是中国人情感和生命意义的承载,是现代中国人情感需求的港湾;③《乡土中国》则是揭示中国社会的基本特性,即以“己”为中心、以家庭为本位,关系向外渐次淡薄的“差序格局”。(每点2分)
(二)
6.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D 项”说明他是相信命运的”错误, “人各有命”只是姚老爷委婉拒绝父亲,避开镇上人言语的一种托词,并非相信命运。故选 D 。
7.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能力。C 项该部分属于插叙,故选 C。
8.
(1)思想开放,通达开明。语言描写:用“人各有命,命里没有不强求”敷衍众人,不理会镇上人的闲言碎语,不再娶生子,且将两个女儿送私塾,让她们进城读女中。
(2) 医术高超,本领非凡。李福祥病重,几位郎中看后病情越发严重,姚老爷只用三个药丸就解决了问题,表现出他的高超医术。
(3) 聪慧过人,勇敢无畏,赤忱爱国。以嫁妆名义为八路军送药品,最后用炸药将日军炸飞,体现了他的聪慧过人。面对日军,“刀刃下压,鲜血溢出,姚老爷一动不动”的细节描写,体现了他的勇敢无畏,赤忱爱国。
(4) 孝顺老人,仁厚善良。语言描写:自己不愿再娶生子,但在父亲提出要求后,依然”听您的”,口上答应,没有辩驳。
(每点 2 分,形象1分,分析1分,共 4 分,答出2点即可给满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以及赏析人物形象手法的能力。结合小说情节依次梳理,然 后归纳总结,注意分点作答。如委婉拒绝父亲的提议,不愿再娶生子时体现的孝顺和仁厚;没有重男轻女思想,将两个女儿送私塾,让她们进城读女中,体现出来的思想开放与通达;巧用嫁妆为八路军送药品借口筹钱,全身而退,还炸了前来搜捕的敌人,体现了他的深明大义与勇敢聪慧; 面对日军,刀压在脖子上也一动不动,体现了他的勇敢无畏,等等。
9.
(1) 出乎意料:姚老爷在日伪军的严密监视下全身而退,还用炸药狠狠地回击了敌人,以大团圆的形式结尾,出乎意料且更符合读者的心理预期。(2分)
(2) 情理之中:①小说结尾虽未明确说明何记药店老板就是姚老爷,但其”宽额,小眼”的特征与小说第二段描述的姚老爷外貌特征完全相符,虽然药店名不一样,且多了一副金丝眼镜,但从姚老爷智慧果敢的性格特点看,应该是同一个人。(2 分) ②在济世堂爆炸之后不久,在一百多里外的宛平城就新开了一家药店,从时间和职业上看完全符合情理。(2分)
(共 6 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小说情节设置、构思布局的能力。从情节设置看,小说的结尾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在敌人严密监视下全身而退,以大团圆的形式满足了读者的心理预期,可谓出乎 意料;同时,通过前文中姚老爷高超的医术、送女儿上学的开明、巧用嫁妆送药等不凡之处,让 我们预期这一切的发生在不可能中存在可能,而且小说结尾用和姚老爷相同的外貌特征和职业给予了读者认可”何记”就是姚老爷的”济世堂”更多的”证据”支持,因此这一切的发生又在情理之中。
二、
(一)
10.C
11. B(B定语后置,其它三项为状语后置)
12. D(“手法却完全不同”错,《劝学》中荀子用了大量的比喻说明人只有通过后天的学习才能改变恶性;在《性恶》节选的这些文字中同样可以看到这种手法,如:”故枸木必将待櫽栝烝矫然后直,钝金必将待砻砺然后利。” )
13.(1)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见识明达,行动不犯错误了。(“博学”“日”“参省”“知明”)(”知”翻译成”智慧”“见识”都可)
(2)借助船只的人,并非善于游泳,却能横渡江河。君子的天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假”“水”“绝”“生”)
14. 可以论证。甲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1分);选文乙的主要观点是”人性本恶,师法、礼义的教化可以改正恶的性情”(1分,大意对即可),意在强调人为努力、后天学习对改善性恶的重要作用。(1分)
【乙参考译文】人的本性是恶的,而所谓善的,是人为努力。现在的人性,有生下来而贪好私利的,顺着这个性,会出现争夺,而辞让的德行就消失了。有生下来而嫉妒、憎恨的,顺着这个性,会有对人的伤害,而忠信的德行就消失了。有生下来而有耳目的欲望,有喜欢声色欲望的,顺着这个性,会有淫乱出现,而人的礼义文理秩序就消失了。那么,放纵人的本性,依从人的情欲,就一定导致争抢掠夺,一定跟违犯等级名分、扰乱礼义法度的行为相合,而最终回到乱动局面。所以一定要有老师法制的教化,礼义的教导,然后才会有辞让的德行出现,合乎文理秩序,最后归于治理安定。由此看来,人的性是恶的,就很明显了,而善就要人为努力了。 所以弯曲的木材,一定要靠櫽栝烝热矫正,然后才直;不锋利的刀剑,一定要磨砺,然后才锋利;现在人的性恶,一定要靠老师、法制,然后才能改正,有礼义然后才能治理安定。现在的人没有老师、法制,就会偏邪险恶而不端正;没有礼义,就会悖乱而不安定。古代的圣王因为人的性恶,因为偏险而不端正,悖乱而不安定,为此而建立礼义,制定法度,用来整治人的情性,改正人的情性,驯服教化人的情性,引导人的情兴。令人的性情都是由安定而表现,合乎道统。现在的人,接受老师、法制的教化,积累文化知识,实行礼义的人,便是君子;放纵性情,安于恣肆放荡,违背礼义的人,便是小人。由此看来,人的性是恶的,就很明显了,而善就要人为努力了。
(二)
15.C(“发泄内心的愁闷”错误,诗人作主人,请万象(天地万物)作客人,舀尽西去长江的水,用北斗七星作酒器,低斟浅酌地招待天地万物,这是何等气势,因此该句表现的是“豪迈的气概”,“扣舷独笑”表现的是诗人内心的愤慨。)
16.不同点:①虽同处于贬谪后,但张词用“表里俱澄澈”“肝胆皆冰雪”“扣舷独笑”表达了对自己冰雪般品格的自信,对奸佞的不屑;②而孟诗用“端居耻圣明”“徒有羡鱼情”更多地表达了诗人正当年富力强,希望得到引荐,愿为国家效力,做一番事业的愿望,体现了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
【解析】分析诗歌情感需要结合诗人生平、诗歌意象等进行比较鉴赏。张诗中,“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中的“表里俱澄澈”是这首词主旨所在,它包含了两层意思,一层是写秋月秋水之美,美在哪里,美在澄澈。澄是水清,澈也是水清,上上下下,里里外外,没有一丝一毫浑浊,没有一丝一毫污染,这样的清澈明亮,有如非人间的琉璃世界;另一层是说三万顷湖上扁舟上的我,也有如秋月,有如秋水,我就是一个光明磊落,坦坦荡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男子汉、大丈夫。所以表里俱澄澈不仅是写景,而且也是写人,写自己品格之美。“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一方面指月亮在天宇中,只能自我孤独地照耀着;另一方面想起自己的岭表一年,不被人所理解,同时诗人也无需别人理解,只能与孤月作伴,引清冷的月光相照。冰雪的特点是洁白晶莹,所以“肝胆皆冰雪”,实际上是说,尽管自己被免职,但自己是光明磊落、心地纯洁、肝胆照人的;另一层意思是说,我问心无愧,话语中有愤慨、有失望、有自我安慰,但主要还夹杂着自豪、感情真挚而又复杂。“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中,扣舷是动作,独啸是声音,张孝祥则是敲击船沿、仰天长啸,抒发出自己的满腔豪情与愤慨之情,表达了诗人对对奸佞的不屑。
孟诗中,前四句“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引出下文抒情。“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最后两句,再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说自己坐在湖边观看那些垂竿钓鱼的人,却白白地产生羡慕之情。希望对方帮助的心情是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来的。
(三)
17
(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人道寄奴曾住
(2)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3)积土成山 风雨兴焉//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三、
(一)
18.A(悠长:久远、漫长、深长,可指声音徐缓持久。绵长:延续很长。望而却步和“望而生畏”都有看了就发怵的意思。但望而却步侧重在行动上不敢前进;而“望而生畏”侧重在心理上害怕。豁然开朗:意思指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也可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原意为心里好像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现在形容闭塞的思路,由于得到了某种事物的启发,忽然想通了。停驻:停止,有停留驻足的意思,在语意上比“停留”的时间要长,与“凝神”相照应,更符合文意。)
19.D(A项“导致”一般用于不好的结果,用在这里不恰当,B项C项都有中途易辙的问题。)
20.效果:
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气定神闲”赋予鸽子人的情感和神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鸽子的悠闲自在的情态,与后文人们追求权力形成鲜明对比。
②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重复着历史,张扬着极权,放纵着贪欲”,句式整齐,节奏鲜明和谐,增强了气势,写出了人们汲汲于谋求权力,贪欲无穷,这正是故宫深厚的历史底蕴引发的联想。
③运用对比的手法,将鸽子和人们对待历史的态度进行对比,引人深思。(如能从长短句、整散句、语言风格等角度进行分析,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答对2点给4分,答对3点给满分。
(二)
21.(1)①经常参加体育活动;②体育活动应该丰富多彩;③关键在家庭体育氛围的营造。(每点2分,共6分)
22.(2)①不能忽视体育;②体育活动不能单一化;③养成体育习惯不只靠学校。(每点1分,共3分)
23.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