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 教学目标 ·
1.认识“端”“粽”等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两个偏旁,会写“午”“节”“叶”“米”4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一”的变调,读好长句。
3.初步读懂介绍粽子的顺序和方法,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
教学重难点
感受中国传统节日里浓浓的亲情和乡情,增强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热爱之情。
· 教学过程 ·
一、游戏导入,揭示课题
1.师生游戏。
小朋友们,现在老师和你们玩一个游戏:猜节日。老师说出一句诗,你们来猜这是什么节日。
小结:清明节、端午节都是我国的传统节日。
2.揭题。
(1)认识“端午”。
那你能把“端午这个词语读正确吗?
你知道“端”的偏旁是什么吗?(立是个象形字,像人站立在地上,表示站立。和“立字旁”有关的字大多与站立、直立有关。“端”的本义是直、正的意思。
(2)在端午节这个传统节日里,人们都会做什么呢?
(3)认识:“粽”。端午节,家家户户都有包粽子的习俗,那你知道“粽”的是什么吗?“米”字旁的字大多跟粮食有关,你知道还有哪些字是米字旁吗?
(4)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端午粽》,一起来品味课文中粽子是什么味道的。
二、初读课文
1.检查预习。
小朋友们,通过预习,你们知道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识记生字。
现在请你们把自己圈画出来的生字读几次,并想一想你有什么巧妙的办法记住他们?
3.课文中藏有很多“一”的短语,它可是个淘气的宝宝,与不同词语搭配它的读音就变了。哪位小朋友来挑战下?
三、诵读第一自然段,品读长句
1.出示“一到端午节,外婆总会煮好一锅粽子,盼着我们回去”。
理解词语:你知道“总会”是什么意思?
2.指导朗读长句。
(1)数标点符号。这段话一共有几句话?有几个逗号?
(2)像这样的有几个逗号的句子我们就把它叫作长句子。遇到长句我们不能一口气读好,要断句。
(3)朗读句子。
四、研读叠词,了解顺序
1.学习第二自然段。
外婆包的这锅粽子是怎样的?请小朋友读一读第二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来。
2.学生汇报画线句子。
3.研读颜色。
(1)看看图,填填空。
粽子是用 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 糯米,中间有一颗 枣。
(2)读好叠词:用上这样的叠词,让你觉得粽子怎么样啊?
(3)朗读句子。
(4)发现顺序,你发现这句话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粽子的呀(从外到里)
4.研读香味。
(1)品香味。你用鼻子闻一闻,闻到了什么?你能用AA的这样叠词来说一说吗?
(2)你从哪里看出粽子是香香的?
(3)朗读句子。
5.研读味道。
(1)品味道。剥开粽叶,你尝到了什么味道?你也能用AA的词来说一说吗?
如果是咸味的肉粽呢?
(2)小朋友说了那么多有味道的词语,你能像课文里那样用上又()又()把这些味道串联起来吗?
6.学习方法,拓展说话。
元宵是用 。妈妈一掀开锅盖,煮熟的元宵 。
舀起一个元宵,咬一口,真是 。
五、回读第一自然段,体会情感
1.升华外婆情感。
小朋友,外婆包那么一锅粽子容易吗?为什么“总会”包粽子?
2.情感朗读。
是呀,这浓浓的亲情汇成了一锅香甜味美的端午粽,我们再来读一读第一自然段。
六、写字指导,掌握规律
1.出示“午”“节”“叶”“米”,学生认读。
2.观察生字。
3.教师范写。
4.学生练写。
5.展示、反馈、点评、修改。
七、总结
小朋友,端午节为什么吃粽子呢?这里还有个动人的故事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