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期中试题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B C A C D A A D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D A D C A B C C B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C C C C A D C B A C
二、非选择题
31.【答案】15分
(1)盛世景象:“贞观之治”。(2分)
(2)特点:职权分工明确,彼此制约。(2分)
意义:分割相权,加强皇权;有利于科学决策;提高办事效率;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每点2分,任答3点得6分)
(3)历史作用:提高了行政效率;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加强中央集权;是我国省制的开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任答3点得5分)
32.【答案】15分
(1)表现:文官担任知州,并设通判监督,削弱地方节度使兵权(杯酒释兵权,);设立禁军,拱卫京师;实行更戍法,兵将轮换,互不相识;设转运使,把地方余钱上收;分散相权,加强君权;重文抑武。(6分,答出3点即可)
(2)趋势:地方权力削弱,中央集权加强;相权削弱,君权强化。(4分)
(3)原因:北方战乱;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南方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中原人口大量南迁(或南方的人口优势,劳动力资源增加);北人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5分)
33.【答案】10分
(1)原因:列强入侵;农民起义。(2分)
(2)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4分)
(3)背景:列强侵略加剧,民族危机加深;早期维新思想的发展;维新派的大力宣传;洋务运动的破产。(4分)宾县二中 2022—2023 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 90 分钟 总分 100 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 请将答案规范填写在答题卡上。
命题人:刘月
一、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每题 2 分,共 60 分)
1.1978年,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了一件精美的漆箱,箱盖上绘有按星空方位标注的二十八星宿图,其中的星宿名称多数与《石氏星表》中的记载相同。这表明( )
A.图像比文献记载更可靠 B.西周重视天文观测
C.文物与文献可相互印证 D.楚国制漆工艺精湛
2.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 )
A.稷下学宫设立 B.百家争鸣 C.私学兴起 D.新文化运动
3.秦朝统一六国后,“修驰道、编制户籍、修筑长城、统一度量衡和货币,迁徙六国贵族到关中、巴蜀等地,整顿社会风俗。”这些措施集中体现了( )
A.帝王穷兵黩武 B.政治统治腐败 C.巩固中央集权 D.贵族豪强崛起
4.汉武帝顺应时代需要,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的措施。其中为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政治措施是( )
A.颁布“推恩令” B.派张骞出使西域
C.设置中朝 D.推行均输平准
5.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的流动,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徙,也有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纷纷外迁。史书中关于“百官流亡者十八九”和“中州士女避乱江左(指江南)者十六七”的记载很多。这一时期的人口流动( )
A.导致士族专权现象 B.加剧民族之间隔阂
C.推动江南经济发展 D.促使东晋统一北方
6.唐太宗认为“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才能巩固统治。还指出:“为君之道,必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这反映出唐太宗( )
A.重视发展生产 B.注重虚心纳谏 C.加强边疆管理 D.注重以民为本
7.“有容乃大”是唐朝超越前期的特有文化气派。以下能体现唐朝“有容乃大”的是( )
①唐朝玄奘到天竺学习佛学 ②吐蕃与唐朝“和同为一家”
③日本多次派出使者来唐朝学习 ④马可波罗来中国经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8.唐朝科举考生在“省试及第”后,须参加吏部的考核,合格后才能授官。考核的项目是“身(体貌丰伟)、言(言词辩证)、书(遒法道美)、判(文理优长)”这一举措( )
A.促进了官员素质的提升 B.实现了人才选拔的公正
C.推动了书法艺术的臻美 D.掀起了民众健身的热潮
9.隋平陈以后,将北方的社会管理制度推行到南方,政令严急,导致南方豪强纷纷举事反隋。文帝派大军前往镇压,逐一平定……隋炀帝即位后,为了加强对华北、江南的控制,开始在洛阳营建东都,复以东都为中心开凿大运河。隋朝这些措施( )
A.源于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B.推动了运河沿岸城镇的发展
C.旨在镇压南方豪族的叛乱 D.适应了国家巩固统一的需要
10.《虎溪三笑图》描绘的系佛门传说,虎溪在庐山东林寺前,相传晋僧慧远居东林寺时,送客不过溪。一日,儒者陶潜、道士陆修静来访,与语甚契,相送时不觉过溪,虎辄号鸣,三人大笑而别。这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
A.社会思想多元并存 B.儒学独尊地位确立
C.佛教完成了本土化 D.道教最受官方尊崇
11.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均将实现统一大业作为立国目标。南北朝时期,北朝认为它就是中国,南朝是从自己分裂出去的一部分。南朝也认为自己是中国,北朝应属它所有。这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 )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B.儒佛道之间交汇融通
C.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地区 D.大一统观念深入人心
12.两汉时期许多杰出人物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张骞“凿空”的勇气,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为家”的壮志,苏武绝不“屈节辱命”的精神;马超“马革裹尸”的情怀,班超“投笔从戎”的追求。他们的事迹至今广为流传是因为都蕴含着( )
A.勤劳勇敢 B.耕读情怀 C.艰苦奋斗 D.家国情怀
13.南朝《宋书》记载刘宋时期,“兵车勿用,民不外劳(额外的劳役),役宽务简,氓庶(民众)繁息,至余粮栖亩(存积于田亩),户不夜扃(上门锁),盖东西之极盛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收获),则数郡忘饥。”以上史料描述的是江南地区( )
①社会比较安定 ②经济得到发展 ③自然条件优越 ④民族交融加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表1为不同史籍关于李渊起兵的历史叙述,下列推论正确的是( )
表1
帝谓玉(秦王)曰:“隋历将尽,吾家继膺符命,不早起兵者……为英雄所笑。”王泣而启帝曰:“芒砀山泽,是处容人。请同汉祖,以观时变。”帝……命皇太字于河东潜结英俊,秦王于晋阳密招豪友。 《大唐创业起居注》(记室参军温大雅随军撰写)
高祖子世民知隋必亡,阴结豪杰,招纳亡命,与晋阳令刘文静谋举大事。计与决……入白其事,高祖初阳不许,欲执世民送官,已而许之,曰:“吾爱汝,岂忍告汝耶。” 《新唐书·高祖本纪》(宋祁、欧阳修等)
A.温大雅为当朝人,因此其记述比《新唐书》更可信
B.《新唐书·高祖本纪》是正史,具有更高的史料价值
C.“起居注”是二手史料,没有后世官修史书史料价值高
D.历史文献的记载,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价值判断
15.读下图,结合所学推断,图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耕作方式的根本变革 B.南北交通的日益便利
C.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 D.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16.元政府为经略台湾而设置的管理机构是( )
A.澎湖巡检司 B.宣慰司 C.湖广行省 D.宣政院
17.乾隆二干二年,清政府限定中外贸易只准在广州一处进行。还规定,“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违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据此推断,清政府推行的政策是( )
A.重商主义 B.闭关自守 C.宗藩外交 D.对外开放
18.宋词、宋文、宋画、宋代文玩以及宋代理学,构成了一个精致辽阔而又森严的贵族世界,而在这一世界之外,别有一种文化形态崛起,这就是在熙熙攘攘的商市生活、人头攒动的勾栏瓦舍中成长起来的野俗而生动的市民文化。这主要反映了,宋代( )
A.市井文化取代贵族文化 B.儒家文化的再度复兴
C.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D.中外交往的空前频繁
19.读下列明末相关著作及内容介绍,这些著作的出现,说明( )
汤若望译《远镜图说》 介绍电远镜的制造方法和机械原理
邓玉涵、王徵合译《远西奇器图说》 王徵著《新制诸器图说》 论述机械的制造方法和机械原理
熊三拔、徐光启合译《泰西水法》 介绍西方水利科学的重要著作
A.中国国门已经被迫打开 B.中华传统文化受到冲击
C.西方科技知识引入中国 D.西学东渐成为时代潮流
20.下表是是宋代一段时期南北方户数变化表,影响南北方户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时间 北方人口 南方人口
北宋初期 100万户 230万户
宋元丰三年 459万户 830万户
A.疆域面积变化 B.经济格局变化 C.朝代长短变化 D.军事力量变化
21.“内卷化”是指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在某一发展阶段达到一种确定的形式后,便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有学者提出,明清时期华北地区小农经济的内卷化,表现为在土地上投入更多劳动力,不能使家庭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也不能使农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其直接原因在于( )
A.高产作物的传播 B.赋税制度的改革
C.人地矛盾的激化 D.对外政策的调整
22.下面“笔记卡片”记录的是中国古代某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据此可知,该王朝是( )
中央:枢密院掌军政,三司掌财政,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地方:文官任知州,增设通判;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
A.秦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23.由明朝中期到清代,在全国范围出现了一大批以商品经济活动为主的商业城镇,这一时期的商品经济,不仅在国内相当发达,海外贸易也有相关程度的进展。明前期,政府是这些贸易的主体,而到明中期以后,自由的民间贸易迅速发展,且逐步占据了主导地位。明清时期( )
①商品经济繁荣 ②纸币开始出现 ③工商业市镇兴起 ④商人群体形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4.黄宗羲认为“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据此可知,黄宗羲( )
A.呼吁废除“一家之法”的君主制 B.反对重农抑商政策主张工商皆本
C.推崇儒学所倡导的“民本”思想 D.抨击君主专制主张“循天下之公”
25.有学者认为,宋代“理学并不是作为一个纯粹的理学体系而存在,而是通过不同的方式、途径渗透到社会生活中去,塑造了一种十分具体的、以理学为特质的儒家生活方式”。这反映了宋代理学( )
A.呈现出世俗化的趋势 B.已经成为官方哲学
C.开始关注家庭的教育 D.注重探讨现实生活
26.曾国藩说:“购买外洋器物,……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这反映清政府掀起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
A.实现工业生产 B.抵制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
C.发展资本主义 D.用西方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27.“1840年的这场中英战争与其说是为了鸦片,不如说是为了通商;曼彻斯特比东印度公司更支持这场撬开中国市场的战争。虽然人们都承认这场战争是不正义的,但为了不让机器停转,就不能放弃这个诱人的市场。”该言论揭示出( )
A.鸦片战争具有反侵略的一面 B.工业革命在亚洲的拓展
C.英国旨在打开中国市场 D.为殖民扩张辩护的立场
28.1873年,外国向中国运销棉纱为4.1万多公担,1893年为59.9万多公担。列强将中国出口货物中的茶、丝控制起来,19世纪80年代开始又将适应外国资本主义工业发展需要的棉花、大豆和其他原料大量运出。这表明,中国当时( )
A.自然经济全面解体 B.日益卷入世界市场
C.沦为列强原料产地 D.农产品逐渐商品化
29.太平天国运动前曾国藩奏称:由于银贵钱贱,农民“昔日卖米三斗,输一亩之课而有余。今日卖米六斗,输一亩之课而不足。朝廷自守岁取之常,小民暗加一倍之赋”。由此可知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矛盾尖锐 B.官员贪污腐败
C.农民起义不断 D.资本主义发展
30.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达。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A.林则徐誓言:“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
B.洋务运动期间,创办了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C.《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百日维新期间,梁启超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二.非选择题
31.唐朝政策开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声名远播,是中国历史上一段令人振奋的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官吏多自清谨。制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迹,无敢侵欺细人。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赍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
——[唐]吴兢《贞观政要》
材料二 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确立并逐渐完善。中书省是受命于皇帝的决策机构,门下省是审议封驳朝廷政令的机构,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三省长官并称宰相,分掌宰相职权……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三 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区划大抵依山川地形的自然地理界限来确定,客观上容易被地方长官当作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元代分省建置,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这样朝廷就比较容易控制了……各行省的财赋支用权在成宗以后被规定在一千锭以下;司法方面,行省不得擅行诛杀;各地军队布置、调动始终由朝廷直接掌握。
——摘编自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材料一描述的盛世景象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 (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特点(2分)并分析其意义(6分)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简述行省制的历史作用。(5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北宋建立后,相继灭掉南方的几个割据政权和北方的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离局面。统治者鉴于唐朝后期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的措施。
材料二 宋朝的政治体制大体沿袭唐朝的政治制度,但宰相不再由三省长官担任,而是另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又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通称执政,与宰相合称“宰执”。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合称二府,掌文武大权。又设盐铁、户部、度支三司,主管财政大权,号称计省。宋朝还在御史台之外增设谏院和置谏官,这些都是监察机构,负责弹劾等事宜。北宋政府采用分化事权的方式,宰相职位由多人担任,同时还设置了枢密使、参知政事、三司使,来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权。
材料三 两宋之际,北方战乱的影响与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促成了我国历史上继西晋、唐中期以后第三次大规模人口南迁。在中国历代的人口分布上,北宋末年首次出现南北均衡。此后,南方的人口优势逐步确立,南方经济明显领先,经济重心不可逆转地远离了北方,南盛北衰的局面完全确立。元明清时期,这种趋势继续发展。
——章开沅《中国经济史》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出北宋强化专制集权的措施。(6分)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制度变化体现了什么趋势。(4分)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5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 1840年,英国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轰破了国人几千年“天朝上国”的迷梦。至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既要面对“发逆”之患,还要应对“洋人”之灾,困顿之势,尤若重病之躯,举步维艰。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近代中国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个科学论断是符合历史实际的,而且为国内绝大多数历史学者所公认。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是在世界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对外侵略扩张和中国的封建社会日趋没落、封建统治日益腐朽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中国就开始丧失了独立和领土主权的完整,由此一步一步地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摘编自李侃、李时岳等著《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到19世纪末的戊戌变法时期,维新变法思潮在早期维新思想的基础上发展到了高潮,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人为代表的维新派,广泛宣传变法维新思想,积极著书立说,并形成了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运动。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启蒙思潮,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产生了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摘编自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1)据材料一概括清政府“举步维艰”的原因。(2分)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列强发动的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战争。(4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末维新变法思潮高涨的背景。(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