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三峡》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12-18 19:47: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6、《三峡》第一课时学案
【教学目标】
1 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并能当堂成诵。
2、掌握“自”“至于”“阙”“襄”“沿”“溯”“奔”“疾”“素”“绝”“属”等实词的意义,翻译重、难点句子。
【教学重点】
1、重视朗读训练。
2、积累重点实词含义,准确流畅地疏通文意。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探究创新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著名学者余秋雨说过这么一件事,一位外国朋友曾经问他:“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请只说一个。”余秋雨毫不犹豫的回答:三峡。有人说,如果说滚滚东逝的长江是一条艺术长廊的话,那么三峡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老师是重庆人,但我一直很遗憾没能去一趟三峡,今天,就让我与大家一起追随郦道元,走进1500多年前的三峡,去领略它的无限风光。
二、自学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阙( ) 湍( ) 涧( ) 曦( ) 啸( ) 溯( )
漱( )嶂( ) 襄( ) 奔( ) 属( )
2.填空题。
①《三峡》选自《 》,三峡是 、 和 的总称,在重庆市 和湖北宜昌之间。作者 ,字 , (朝代) 学家。
三、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第一段:自( )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 )阙( )处;重岩叠嶂,
隐天蔽日,自( )非亭午( ) 夜分( )不见曦( )月。
第二段:至于夏水襄( )陵,沿溯( )阻绝( )。或( )
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 )乘奔( )
御风不以( )疾( )也。
第三段:春冬之时( ),则( )素湍( )绿潭,回清( )倒影。
绝巘(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 )其间。清( )荣( )
峻( )茂( ),良( )多趣味。
第四段:每至晴初( )霜旦( ),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 )
引( )凄异,空谷传响,哀转( )久绝( )。故( )
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4、背一背: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试着背诵课文。
5、说一说:读完课文后,同学们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来交流。
四:品读探究。
 1、请找出文章中描写“山”的语句,思考要点:写山,突出山“ 的特点。”从“ ”可以看出三峡的 “山”夹江对峙、绵延不绝;从“ ”可以看出三峡的“山”高峻挺拔、雄伟壮丽;从“ ”可以看出三峡的“山”秀丽幽雅、郁郁葱葱……)
2、写水则分别描写了“ ”“ ”“ ”不同季节的景象,从“ ”可以看出三峡的“水”水势浩大、水流湍急、水情险恶;突出三峡的“ ”美,从“ ”可以看出三峡的“水”清澈妩媚,摇曳多姿,突出三峡的“ ”美;从“ ”可以看出飞流直下的“水”给夹江对峙的山崖增添了生机……林寒涧素,
五、布置作业
请写出描写三峡的诗文名句(不少于4句)   
1.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2.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3.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
4.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5.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课后反馈】
优点:
缺点:
措施:
26、《三峡》第二课时学案
【教学目标】
1、借鉴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把握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2、揣摩文章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了解、热爱祖国美丽的河山。
【教学重点】
欣赏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把握景物描写的特点。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探究创新法
【教学过程】
一、自主检测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
②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
③绝 多生怪柏( )( )
④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 )
⑤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
⑥猿鸣三声泪沾裳( )
2.区别下列加点字的古义和今义。
①自非亭午夜分 古义: ,今义:
②或王命急宣 古义: ,今义:
③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古义: ,今义:
二、合作探究,品析美景
(一)说一说——品析课文,把握特点。
1、请学生边读课文边透过文字把握三峡景观的特征,准备用“三峡的……美。美在……”说一句简单的话。
如:三峡的山美。美在连绵不绝,高耸险峻。
三峡的山:美在
三峡的夏水:美在
三峡的春冬:美在
三峡的秋:美在
2.作者笔下的三峡是如此之美,那么你能想象一下他当时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
(二)、评一评——欣赏课文,揣摩妙处。
散文家郦道元仅用了一百五十余字就将雄伟壮丽的三峡奇景展现在我们面前,且极其生动传神,不能不令人称奇。现在我们用欣赏的眼光来发现课文的美。那么我们从哪些方面来欣赏美呢?
提示:我们欣赏文章,可从描写的角度(动静、粗细、远近等多方面),结构,语言,修辞等方面着手。
从描写的角度来说本文:
从结构的角度来说本文:
从语言的角度来说本文:
从修辞的角度来说本文:
三、拓展练习活动:
1、“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一句从 面体现了山的 、 ;而“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则是 面描写,以“不见曦月”衬托山的高峻,江面的 。(正 连绵、高峻 侧 狭窄 )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一句,用了 修辞手法,突出水势的 。(夸张 迅疾)
3、本文语言简洁生动,写春冬之景时,写“湍”用 ,写“潭”用 ,写“柏”用 ,写泉用 ,写水用 ,写树用 ,写山用 ,写草用 。(素 绿 怪 悬 清 荣 峻 茂)
4、写景状物要抓住特征。课文写三峡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

四、课堂练习:
(一)、一词多义
 1、绝 *沿溯阻绝(隔绝) *哀转久绝(消失)
 2、自 *自三峡七百里中(从、由)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二)理解性默写 
1、文中侧面写山之高的句子是:
2、文中侧面写出夏日江流湍急的句子是:
3、写三峡全景的句子是:
4、写直接描写两岸连山的句子是:
 5、写山高的句子是:
 6、由三峡水流汹涌湍急联想到李白的诗歌是:
 7、作者写了春冬之时八种景物的特点和给予作者的感受是:
五、布置作业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文后问题。
(一)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1.解释词语含义。
①略无 ②嶂 ③蔽 ④曦
2.本段写出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3.结合有关语句,说一说三峡两岸山有什么特点。(试用两个字概括)
4.“重岩叠嶂”和“隐天蔽日”两句写景角度有什么不同?
5.“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二)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6.概括上文三段内容的大意。
7.试分析一下第一段是怎样描写夏天水势特征的。
8.理清第二段作者的写作思路。
9.作者写三峡秋景抓住了什么事物?突出了什么气氛?
10.《三峡》一文中有“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两句,由此我们可以联想起李白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内容是什么?请在下面默写出来。
【课后反馈】
优点:
缺点:
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