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的学习,学会从不同时空、多种角度分析掌握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进的历史与特点,培养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素养。通过分析影响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进的因素,培养历史解释素养。
2.通过评价汉朝赋役制度的变化、唐朝租庸调制和两税法、宋朝募役法、明朝一条鞭法、清朝“摊丁人亩”,引导学生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正确认识其历史作用,培养唯物史观素养。通过对口赋、算赋、算缗、更卒、正卒、戍卒、租调役、租庸调制、两税法、募役法、科差、一条鞭法、“摊丁入亩”等历史概念的学习,提高历史解释素养。
3.通过对“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的学习,了解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变化的历程,形成正确的时空观。通过对近代中国关税自主权丧失的原因和影响的学习,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规律,培养史料实证素养和家国情怀。
4.引导学生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正确评价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在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培养唯物史观素养。通过对关税、协定关税、“改定新约”、个人所得税等历史概念的学习,培养历史解释素养。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历程和影响,了解关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产生及其在中国的实行。
难点:正确认识中国赋税制度演变的特点和影响赋税制度演变的因素,正确理解关税和个人所得税对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作用。
课前准备
查找本课相关史料,准备好本课相关知识链接。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出示图片:
2000年,河南省尉氏县后大庄村元墓出土的纳粮彩绘壁画,形象地描绘了农民向封建政府纳粮的画面:仓房前一群农民肩负粮袋,准备将粮食入仓;右侧树荫下,一名身着红袍的官员坐在朱红色桌案后进行登记,案上摊着文书簿册。数千年来,农民为封建国家纳粮当差,承担义务,受尽剥削。
——教材92页导言
【师】:中国的赋税制度是如何演变的?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出示材料:
赋出于田,自上税下;贡出于土,从下献上。”
——《玉海·食货·贡赋》
赋供车马、甲兵、士徒之役,充实府库赐予之用;税给郊社、宗庙、百神之祀,百官禄食,庶事之费。
——《汉书·食货志》
【师】:首先我们先要了解赋税的概念。它是指国家为了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满足社会共同需要、按照法律的规定,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强制、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规范形式。在封建社会中,国家以土地和人口为依据,向人民征收一定数量的田赋、人头税,征发徭役等,形成的基本制度。具有无偿性、强制性、固定性。
赋:户税: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
田赋:也叫田租,历代封建政府以田亩为征收依据的土地税;
丁税:也叫人头税,历代封建政府征收的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
杂税:
徭役:以成年男子为依据,为封建国家无偿从事劳动的劳役。
包括力役、兵役、和杂役;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一)秦汉时期的赋役制度
【师】:秦汉时的赋役,大致包括三部分:田赋、人头税和徭役。
1.田赋
出示材料:
至于始皇,遂并天下,内兴功作,外攘夷狄,收泰半之赋(泰半:三分之二),发闾左之戍。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犹未足以赡其欲也。海内愁怨,遂用溃畔(叛)。
——《汉书·食货志》
汉兴, ……上(指汉高祖)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文帝即位,躬修俭节,思安百姓……。乃下诏赐民十二年(指文帝十二年)租税之半。明年,遂除民田之租税。后十三岁,孝景二年, 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税一也。…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无)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 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
——《汉书·食货志》
【师】:从秦到汉,田赋有何变化?
【生】:秦朝田赋税率极高,史称“收泰半之赋”,也就是要缴纳田地产量的三分之二作为田赋。汉朝吸取秦亡的教训,秦亡后,汉初统治者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田赋税率大大降低。汉高祖实行十五税一的税率,到汉景帝的时候改为三十税一。从秦到汉,田赋减少,农民负担减轻。
2.人头税
【师】:云梦睡虎地秦简有“口赋”或“户赋”的记载。《汉书·食货志》称,秦朝“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这些记载都说明了什么?
【生】秦朝向人民征收极重的口赋。
【师】: 汉朝的人头税分口赋、算赋,规定不分男女,7—14岁每人每年缴口赋20钱,
出示材料:
匈奴背叛不臣,数为寇暴边鄙……先帝(武帝)哀边人之久患苦……(国家) 用度不足,故兴盐铁,设酒榷,置均输,蕃货长财,以佐边费。县官(政府)鼓铸铁器…… 民用纯弊,割草不痛,盐铁价贵,百姓不便,贫民或木耕、手耨(除草)、土耰(碎土农具)、淡食,百姓疾苦之。
——《盐铁论》
【师】:因为匈奴的入侵和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从汉武帝开始,汉朝的人头税发生了哪些变化?
【生】:
(1)汉武帝以后加征3钱,15—56岁以上每人每年出算赋120钱,商人和奴婢的算赋钱还要加倍。
(2)汉朝还征收财产税,例如,对车船征税,对商人和高利贷者征收算缗钱,对财产总额征收“税民资”,甚至农民饲养六畜都要缴税。
出示材料:
【师】:结合材料和刚才的学习你觉得秦汉时期田租和人口税哪个更重?
【生】:田租较轻,人头税较重
3.徭役
【师】:秦汉徭役有更卒、正卒、戍卒三种。秦朝男子17岁起役,后来汉昭帝改为23岁起役。这种变化对人民生活和经济有什么影响?
【生】:减轻了人民的徭役负担;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师】:更卒、正卒、戍卒三种徭役分别是什么意思呢?阅读教材92页第3段内容,思考问题。
【生】:(1)更卒:更卒徭役的法定服务期限是一个月,服役地点是在本郡或本县,承担修筑城垣、道路、河渠、宫室、陵寝,以及运输粮食等繁重劳动。
(2)正卒:正卒是指到郡国和京城服兵役,役期一般使两年。
(3)戊卒:戊卒是指到边塞屯戊,役期一般是一年。
总结:
(二)隋唐时期的赋役制度
【师】:隋朝的赋役制度:隋朝废除了前代许多苛捐杂税,主要向民众征收租调役。这一制度为唐朝所继承。
出示材料:
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絁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絁者,兼调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佣,每日三尺。
——《旧唐书.食货志上》
【师】:唐朝前期实行怎样的赋役制度?阅读教材93页第1段内容,思考问题。
【生】:租庸调制:唐朝在隋朝租调役的基础之上,发展成租庸调制,针对21-59岁之间的成年男子征收。租、调之外的役,可以用“庸”代替,即缴纳一定的绢或布来替代徭役。租庸调制的基础,是国家向成年男子授田的均田制。
出示材料:
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
——《资治通鉴》
唐德宗宰相杨炎
【师】:唐朝中期以后,实行怎样的赋税制度?阅读教材93页第1段内容,思考问题。
【生】:唐朝中期,土地兼并导致均田制破坏。建中元年(780年),唐朝政府废除租庸调,改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支出确定赋税总额,然后将总额分解到各地,按田亩征收地税,按人丁、资产征收户税,分夏秋两次征收。
出示材料:
“两税法”颁布以后,到建中末年,就有了1300多万的两税收益……两税法规定“以钱谷定税,临时折征杂物”,具体征收时采用货币与实物结合的方式,这种做法在国家税收领域引入了货币税,改变了传统的纯粹实物税历史,货币税的推行,不仅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加速了货币、商品意识的推广。自唐以后,以土地和财产为基础的税收制度逐渐占据了国家税收的主导地位,而以人丁为基础的税收制度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摘编自邱作文《唐朝中期两税法改革简析》
【师】:如何评价两税法?
【生】:积极性:①简化税收名目,有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缓和社会矛盾;
②扩大收税对象,有利于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③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有利于改变贫富不均的现象;
④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⑤以货币为主要征税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局限性:两税法并未能遏制土地兼并,唐后期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大地主隐瞒财产转嫁赋税现象增多,政府为保证财政又增加捐税,农民负担更加沉重,社会矛盾加剧
(三)宋元时期的赋役制度
出示材料:
王安石变法之前,北宋上三等户要按户等轮流到政府履行名目繁多而轻重不一的职役。但当时的官吏豪强可以通过免役特权逃避差役,城镇居民、僧尼、女户和单丁户等也都有免役权。因此,各种差役负担极重,很多人家往往因此倾家荡产。熙宁四年(1071年),王安石开始推行免役法。熙宁九年(1076年),各地上缴司农寺的免役钱多达10414553贯硕匹两,而总支出为6487688贯硕匹两,剩余3926865贯硕匹两,这些成为国库的重要收入。免役法实行后,各色农户都要出钱,据记载,乡间下户一般每年纳役钱几百文到一两千文不等,还要征收二分“免役宽剩钱”,而实际征收却超过二分,这些无疑加重了贫苦农民的负担。免役法的执行在一定程度上触犯了一些特权阶层的利益,因而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
——摘编自游彪《宋史:文治昌盛武功弱势》
【师】:宋朝实行怎样的赋役制度?这样的赋役制度有什么影响?
【生】:(1)附加税繁多:宋承唐制,征收两税,但附加税繁杂多变,在在超过正税数倍。
(2)徭役繁重:宋朝除了征收类似唐朝的庸一样的代役金外,还经常再派发各种徭役。
(3)募役法:因为徭役扰民严重,北宋中期王安石推行募役法,百姓缴纳免役钱、助役钱,官府募人代役。
募役法
原本百姓按户等轮流到州县当差役的方法,改为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募役费用由当地主户按户等分担,称“免役钱”,原本免役的僧侣、官户等,也需要缴纳“助役钱”。募役法使原来轮流充役的农民回乡务农,保证了劳动时间,促进了生产发展,官府也因此增加了财政收入。
出示材料:
在江南沿袭南宋税制,既可征得统治集团所需钱财,又不会因更改税制而使民众受惊扰,可以稳定南方社会的封建统治秩序,还可以再据北方税制增设一些项目,如增征部分“科差”——江南的“包银”和“户钞”,征得比南宋政权所征还多的钱财。
——高树林《古代社会经济史探》
【师】:元朝的赋役制度:元朝基本上沿袭唐的租庸调与两税法,分别施行于北方和南方,在北方征丁税、地税,在南方征夏税、秋粮。但是,元朝在粮食外又有前朝没有过的“科差”。
科差
元朝政府在其统治的北方地区实行的赋税制度之一。元代赋税制度比较混乱,南北方亦不相同。北方的赋税主要是税粮和科差。科差分为丝料、包银、俸钞三项,都是以户为单位征收的。至元世祖时,此税税额稳定,包括:丝料每二户出丝二斤,交纳有封地的封主;包银,每户纳银(钞)四两。攻占江南后,为维持统治稳定,南方沿袭南宋税制,但加收俸钞,每户纳钞一两,用作官吏的俸禄。以户征“科差”,是过去封建王朝广征人头税制度的再现。
(四)明清时期的赋役制度
出示材料:
洪武九年规定“天下税粮,令民以银、钞、钱、绢代输。
正统元年“米麦一石,折银二钱五分。南畿、浙江、江西、湖广、福建、广东、广西米麦共四百余万石,折银白万余两,入内承运库,谓之金花银,其后概行于天下。
——《明史·食货二》
明朝金花银锭
【师】:明初两税:明初赋税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所征主要是米麦实物。
正统年间,江南部分税粮折银征收送赴北京,称“金银花”。
出示材料:
材料一 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朝廷颁布新的赋役法:把各州县的田赋、赋役以及其他杂税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田折算缴纳,史称“一条鞭法”。
材料二 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半于官,故谓之一条鞭。
——据《明史 食货志》
【师】:明朝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白银流通量的增加,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它的征收方式是一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即不但赋税折银征收,而且役也改由丁、田共同承担,折成银两,统一征收。政府所需的役,由政府从税银中拿出一部分统一雇人。
【师】:一条鞭法的颁布会带来哪些变化?
【生】:一条鞭法是中国赋役制度上的重大变革。其影响有:①简化了征收手续,减轻了农民负担;②赋役征银,促进了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③是古代赋役制度的重大变革,由实物税向货币税转变,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出示材料:
今海宇承平已久,户口日繁,若按现在人丁加征钱粮,实有不可。人丁虽增,地亩并未加广,应令各省督抚,将现今钱粮州内有名丁数,勿增勿减,永为定额。其自后所生人丁,不必征收钱粮。
——《清圣祖实录》
【师】:清政府的赋役制度有什么变化?
【生】:1712年,康熙帝时期“滋生人丁,永不加赋”;1723年雍正帝时期“摊丁入亩”。
展示“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和“摊丁入亩”:
“滋生人丁,永不加赋”:1712年,康熙帝规定以前一年的丁银作为定额,不再增加,称“盛世增丁,永不加赋”。
摊丁入亩:雍正帝即位后,将这笔丁银分摊到天赋中,称“摊丁入亩”。
【师】:总结意义:从此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约2000年的人头税彻底废除,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
告别田赋鼎铭文
乾坤转,天地变,二〇〇五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以胡锦涛为首的党中央经人大通过,向全国农民宣布,从二〇〇六年一月一日起依法彻底告别延续了两千六百年的田赋,并且还让国家反哺农业。这是史无先例的开端,这是改革开放和"三个代表"的结晶!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富强的验证!这是党中央和胡锦涛主席治国的伟大举措!这真正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农民的慈爱之心。亿万农民要歌唱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好。亿万农民要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
二、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一)关税
展示“关税”及“关税主权”的概念:
关税:海关依据国家的关税政策、税法及进出口税则,代表国家对进出关境的物品征收的税,称为“关税”。关税起到维护国家主权和经济利益;保护生产,调节经济;增加财政收入的作用。
关税主权:是指一个国家不受外界因素影响、独立自主地处理有关本国海关税收事务的权力。
一个国家完整的关税主权一般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权力:
(一)独立自主地制定本国关税制度的权力。
(二)管理海关行政的权力。
(三)独立处理关税收支的权力。
出示材料:
司关,掌国货之节,以联门市,司货贿之出入者,掌其治禁与其征厘。
—— 《周礼·地官》
西周时期已设立对进出境的人员、货物进行检查管理的关,但不征收关税。唐玄宗时期在广州设立市舶司,税率为10%,南宋时期有时税率高达40%,占政府财政总收入的5%左右。清朝乾隆时期大致可分为沿海关、沿江关、内陆关、沿边关四类征收货税。
【师】:我国最早的关税出现在西周时期,唐以前主要征收国内关税,唐朝到明朝征收市舶税,市舶制度初步形成,康熙23年,中国历史上出现了最早的海关。
在关税出现后的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里,存在着国内关税与国境关税并立的现象。在世界范围内,废止国内关税,单一征收国境关税的情形,是伴随近代国家的形成和国际贸易的发展而出现的,只有数百年的历史。中国直到1937年才正式宣布废除国内关税行统一的国境关税。实际上,随着国内关税的逐渐衰亡,国境关税在近代中国的重要性日趋凸显,但在一段时间里,中国不能自主征收国境关税。
出示材料:
“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
——1842年《南京条约》
倘中国日后欲将税例更变,须与合众国领事等官议允”
——1844年《中美五口通商章程:海关税则》
如将来改变则例,应与佛兰西会同议允后,方可酌改”
——1844年《中法五口通商章程:海关税则》
【师】:这些条约使中国失去了什么主权?
【生】:关税自主权
根据协定税则,对于每担茶叶,中国只征出口税2.5关两,而英国则征进口税10关两,美国进口税更高至21关两;美国对中国植物油征进口税25%,而中国对美国的煤油只征进口税5%;美国从中国进口的药材、衣服无不课税,而中国对自美国进口的药剂、衣服,却给予免税待遇。
——严中平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1840-1949》
【师】: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关税的特点。
【生】:片面协定关税:非互惠性、非自主性
任凭总理大臣邀请英人帮办税务……
——1858年《中英通商章程善后条约》
罗伯特·赫德,英国人。1863年正式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1908年离职回国。赫德在任期内创建了税收、统计、浚港、检疫等一整套海关管理制度和现代邮政系统。他把持中国海关大权,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英国等西方列强的利益。
【师】:列强把持关税大权:掌管中国国境关税的海关大权也长期把持在外国人手里。
总结:中国关税自主权是如何慢慢丧失的。
(1)协定关税(丧失过程)
①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②《南京条约》规定英国商人“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这项规定,开了协定关税的恶例。
③此后的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不平等条约进一步强化了西方列强的协定关税权,根据这些条约和片面最惠国待遇规定,中国失去了自主调整税率的权力。
(2)列强把持关税大权:掌管中国国境关税的海关大权也长期把持在外国人手里。
出示材料:
洋货入中国,则输半税;土货出外洋则加重征。资本纵相若,而市价则不相同。洋货可平沽而土货必昂其值,颠倒错紊,华商安得不困,洋商安得不丰?
——郑观应《盛世危言》
【师】:结合材料分析近代关税自主权丧失的危害?
【生】:丧失关税自主权导致洋货价格比土货低,外国商品挤占国内市场,本土商品丧失市场。
【师】:国民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都明确提出废除不平等条约、要求关税自主的主张。那么中国的关税自主权是如何收回的呢?
出示材料:
1925 年,在北京召开关税特别会议,与会各国允承中国自1929 年起享有关税自主之权。1928年7月至12月,美、德、意、葡、英、法、西等12 国相继与国民政府签订了关税新约或友好通商条约,承认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1927 年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中国形式上得到统一,南京国民政府每月收入不过五百余万两,而军费支出达一千八百万两。亟须解决财政入不敷出的严重问题。1929年2月1日开始自行实施的第一个“国定税则”,进口税率从原来的5%提高到7.5%--27.5%。虽然国民政府慑于列强特别是英国的压力,不敢改用国人任总税务司和彻底废除外籍税务司制度,但加强了对海关行政管理权的控制。
——摘编自孙宝根《论近代中国海关缉私制度的确立》
【师】:阅读材料结合教材94页第4段内容,思考问题。
【生】:(1)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宣告关税自主,并公布国定《进口税暂行条例》。
(2)1928年,国民政府发表“改订新约”的 对外宣言,关税自主为其两项主要内容之一。国民政府首先与美国签订了《中美关税条约》,随后,又陆续同意大利、英国、法国、西班牙等国缔结了“友好通商条约”或新的关税条约。到1930年,日本也终于同意了《中日关税协议》。
【师】:国民政府通过这些措施,在关税自主权上取得了进展,但仍不能完全自主地制定税率。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才真正收回关税自主权。
出示材料:
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各地陆续成立军管会,对旧海关实行接收和军管。接管是改革海关的开始,是打碎旧中国海关的一种特定形式。在接管的基础上,宣布终止旧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署对各地海关的管辖,收回海关行政管理权和关税自主权,确立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对海关的领导,规定一切外轮进口均需先报经军管会批准,对在旧中国海关任职的洋员统一审查处理。外籍税务司制度自此覆灭,洋人控制中国旧海关的历史结束。
——摘编自姚永超、王晓刚《中国海关史十六讲》
【教师活动】新中国收回海关关税自主权后,是如何进行关税制度建设的呢?阅读教材94页第5段内容,思考问题。
(1)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政务院就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及其实施条例。这个税则及其实施条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独立的专门的海关税法,统一了全国关税制度。
(2)改革开放后,为适应新时期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的需要,国务院于1985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关税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强化了关税制度的法制化建设。
(3)198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国务院据此重新修订发布了关税条例,进一步完善了关税的基本制度,对国民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
出示图片及材料:
1950年5月,由金钥匙和商神杖交叉的图案被选定为中国海关关徽。关徽由商神手杖与金色钥匙交叉组成。商神手杖代表国际贸易,钥匙象征海关为祖国把关。关徽寓意着中国海关依法实施进出境监督管理,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利益,促进对外经济贸易发展和科技文化交往,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海关相关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大楼
个人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是以纳税人个人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为征收对象的一种税。
【师】:我国的个人所得税是如何发展的呢?阅读教材95页第2/3段内容,思考探究问题。
1.民国时期的个人所得税:
(1)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起步于民国时期。1914年,北洋政府制定了所得税条例,其中包括征收个人所得税的内容,但并没有实施。
(2)1980年,国民政府公布了所得税暂行条例,随之开始征收个人所得税。
2.新中国的个人所得税
(1)新中国成立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没有征收个人所得税。
(2)1980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正式确立。
【师】:为什么直到1980年中国才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
【生】:在个人和家庭收入整体差别不大的计划经济时代,没有征收的必要;
改革开放后的1980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才制定颁行。
(3)此后,《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经数次修订完善,愈加符合中国社会发展实际,对调节个人收入和实现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2018年10月1日起,我国的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提高到了5000元。
【师】:个税起征点的变迁呈现什么趋势,说明了说明?
【生】:趋势:不断提高。说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课后总结
赋税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没有赋税就意味着没有财政,没有财政就不能保证一个政权的运行。在经济发展和商品交换的大背景下,国家政权逐步建立并实施了各项税 收政策,在中国古代体现为赋役制度的逐步完善,关税和个人所得税制度则是近现代中国最具代表性的税收制度。中国古代的赋税一直以农业税为主,商业税在税收中的比重较低。关税制度古已有之,但是在近代经历了丧失和收回的曲折历程;新中国实行了有利于国家发展的关税制度和个人所得税制度,对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实现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板书设计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