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学案)——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学案)——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1-25 17:59: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学 案
学习目标
1.通过对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的演变历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2.通过对赋税制度的背景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赋税制度的变化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息息相关,从而培养学生时空观念。
3.通过对赋税制度史料的解读,使学生归纳出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提高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
4.通过对每个朝代赋税制度背、内容、影响的学习,提高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历史事件阐释的能力。
5.通过近代关税的发展历程,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失去了关税自主权。奋发图强,振兴中华,是每个青年学生的历史重任。
学习重难点
重点:租庸调制,两税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近代中国关税自主权丧失。
难点: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和特点。
探学新知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一)秦汉时期的赋役制度
秦汉时的赋役,大致包括三部分:田赋、人头税和徭役
1.田赋
(1)秦朝的田赋:秦朝田赋税率极高,史称“收泰半之赋”,也就是要缴纳田地产量的三分之二作为田赋。
(2)汉朝的田赋:秦亡后,汉初统治者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田赋税率大大降低。汉高祖实行十五税一的税率,到汉景帝的时候改为三十税一。
2.人头税
(1)秦朝的人头税:秦朝向人民征收极重的口赋。云梦睡虎地秦简有“口赋”或“户赋”的记载。《汉书·食货志》称,秦朝“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
(2)汉朝的人头税:分口赋、算赋,规定不分男女,7—14岁每人每年缴口赋20钱,汉武帝以后加征3钱,15—56岁以上每人每年出算赋120钱,商人和奴婢的算赋钱还要加倍。汉朝还征收财产税,例如,对车船征税,对商人和高利贷者征收算缗钱,对财产总额征收“税民资”,甚至农民饲养六畜都要缴税。
3.徭役
秦汉徭役有更卒、正卒、戍卒三种。秦朝男子17岁起役,后来汉昭帝改为23岁起役。
(1)更卒:更卒徭役的法定服务期限是一个月,服役地点是在本郡或本县,承担修筑城垣、道路、河渠、宫室、陵寝,以及运输粮食等繁重劳动。
(2)正卒:正卒是指导郡国和京城服兵役,役期一般使两年。
(3)戊卒:戊卒是指到边塞屯戊,役期一般是一年。
(二)隋唐时期的赋役制度
1.隋朝的赋役制度:隋朝废除了前代许多苛捐杂税,主要向民众征收租调役。这一制度为唐朝所继承。
2.唐朝的赋役制度
(1)租庸调制:唐朝在隋朝租调役的基础之上,发展成租庸调制,针对21-59岁之间的成年男子征收。租、调之外的役,可以用“庸”代替,即缴纳一定的绢或布来替代徭役。租庸调制的基础,是国家向成年男子授田的均田制。
(2)两税法:唐朝中期,土地兼并导致均田制破坏。建中元年(780年),唐朝政府废除租庸调,改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支出确定赋税总额,然后将总额分解到各地,按田亩征收地税,按人丁、资产征收户税,分夏秋两次征收。
(三)宋元时期的赋役制度
1.宋朝的赋役制度
(1)附加税繁多:宋承唐制,征收两税,但附加税繁杂多变,在在超过正税数倍。
(2)徭役繁重:宋朝除了征收类似唐朝的庸一样的代役金外,还经常再派发各种徭役。
(3)募役法:因为徭役扰民严重,北宋中期王安石推行募役法,百姓缴纳免役钱、助役钱,官府募人代役。
2.元朝的赋役制度:元朝基本上沿袭唐的租庸调与两税法,分别施行于北方和南方,在北方征丁税、地税,在南方征夏税、秋粮。但是,元朝在粮食外又有前朝没有过的“科差”
(四)明清时期的赋役制度
1.明朝的赋役制度
(1)明初两税:明初赋税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所征主要是米麦实物。
(2)金花银:正统年间,江南部分税粮折银征收送赴北京,称“金银花”。
(3)一条鞭法:
①推行:明朝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白银流通量的增加,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
②内容:一条鞭法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即不但赋税折银征收,而且役也改由丁、田共同承担,折成银两,统一征收。政府所需的役,由政府从税银中拿出一部分统一雇人。
③意义:一条鞭法是中国赋役制度上的重大变革。
2.清朝的赋役制度
(1)“滋生人丁,永不加赋”:1712年,康熙帝规定以前一年的丁银作为定额,不再增加,称“盛世增丁,永不加赋”。
(2)摊丁入亩:雍正帝即位后,将这笔丁银分摊到天赋中,称“摊丁入亩”。从此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约2000年的人头税彻底废除,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
二、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一)关税
1.关税的起源与发展
(1)含义:海关依据国家的关税政策、税法及进出口税则,代表国家对进出关境的物品征收的税,称为“关税”。
(2)起源:中国的关税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当时货物通过边境的“关卡”就要被征税。
(3)分类:在关税出现后的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里,存在着国内关税与国境关税并立的现象。在世界范围内,废止国内关税,单一征收国境关税的情形,是伴随近代国家的形成和国际贸易的发展而出现的,只有数百年的历史。
(4)中国国境关税:中国直到1937年才正式宣布废除国内关税行统一的国境关税。实际上,随着国内关税的逐渐衰亡,国境关税在近代中国的重要性日趋凸显,但在一段时间里,中国不能自主征收国境关税。
2.中国关税自主权的丧失
(1)协定关税(丧失过程)
①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②《南京条约》规定英国商人“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这项规定,开了协定关税的恶例。
③此后的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不平等条约进一步强化了西方列强的协定关税权,根据这些条约和片面最惠国待遇规定,中国失去了自主调整税率的权力。
(2)列强把持关税大权:掌管中国国境关税的海关大权也长期把持在外国人手里。
3.中国人民收回关税自主权的斗争
(1)国民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都明确提出废除不平等条约、要求关税自主的主张,
(2)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宣告关税自主,并公布国定《进口税暂行条例》。
(3)1928年,国民政府发表“改订新约”的 对外宣言,关税自主为其两项主要内容之一。国民政府首先与美国签订了《中美关税条约》,随后,又陆续同意大利、英国、法国、西班牙等国缔结了“友好通商条约”或新的关税条约。到1930年,日本也终于同意了《中日关税协议》。国民政府通过这些措施,在关税自主权上取得了进展,但仍不能完全自主地制定税率。
(4)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才真正收回关税自主权
4.新中国的关税制度建设
(1)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政务院就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及其实施条例。这个税则及其实施条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独立的专门的海关税法,统一了全国关税制度。
(2)改革开放后,为适应新时期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的需要,国务院于1985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关税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强化了关税制度的法制化建设。
(3)198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国务院据此重新修订发布了关税条例,进一步完善了关税的基本制度,对国民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
(二)个人所得税
1.含义:个人所得税是以纳税人个人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为征收对象的一种税。
2.民国时期的个人所得税:
①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起步于民国时期。1914年,北洋政府制定了所得税条例,其中包括征收个人所得税的内容,但并没有实施。
②1980年,国民政府公布了所得税暂行条例,随之开始征收个人所得税。
3.新中国的个人所得税
①新中国成立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没有征收个人所得税。
②1980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正式确立。
③此后,《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经数次修订完善,愈加符合中国社会发展实际,对调节个人收入和实现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深化探究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清康熙时解除海禁,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设立四处海关,管理对外贸易。海关设置后即制定税则不分进出口,往来贸易统一征税,包括正税和杂税,税率总计10%左右。乾隆时期对浙海关税率提高两倍,试图“寓禁于征”,但效果不显著,之后实行粤海关一口通商。
——摘编自韦庆远、叶显恩主编《清代全史》等
材料二:1843年《五口通商章程及海关税则》规定,进出口货物按值百抽五交纳关税。根据这个税则,一些主要进口货物的税率较原来粤海关实征的税率大幅降低,出口税率一般也比过去降低。此后,列强利用协定关税权,一再压低中国进口税率,使其长期低于出口税率。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
材料三:1950年,政务院确立改造海关的基本方针,海关税则“必需保护国家生产,必需保护国内生产品与外国商品竞争”。在海关税率方面,根据国家经济情况和国内需要予以调整,“使其较能适合于发展国内生产护国内工业的要求”。同年,中国对外贸易出现了70余年来未有的出超。
——摘编自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海关税率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50年中国海关税率调整的特征和意义。
答案:(1)变化:从不区分进口税率与出口税率,到区分进口税率和出口税率,并且出口税率高于进口税率;晚清海关税率较鸦片战争前降低。
原因:清代中前期限制中外贸易,鸦片战争后国门被打开;协定关税,海关主权丧失;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
(2)特征:完全自主;税率灵活,根据国家需要调整。
意义:维护国家关税主权;有利于结束外贸入超的局面;保护了本国民族经济,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解析:(1)变化:根据材料一“不分进出口,往来贸易统一征税”,材料二“进出口货物按值百抽五交纳关税,根据这个税则,……”得出从不区分进口税率与出口税率,到区分进口税率与出口税率,并且出口税率高于进口税率;根据“一些主要进口货物的税率较原来粤海关实征的税率大幅降低.....列强利用协定关税权,一再压低中国进口税率,使其长期低于出口税率。”得出晚清海关税率较鸦片战争前降低。原因:根据“之后实行粤海关一口通商”。“1843年”等信息得出清代中前期限制中外贸易,鸦片战争后国门被打开;根据“《五口通商章程及海关税则》”并结合鸦片战争的影响得出协定关税,海关主权丧失;根据“列强利用协定关税权,一再压低中国进口税率,使其长期低于出口税率”结合所学得出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
(2)特征:根据“政务院确立改造海关的本方针,海关税则“必需保护国家生产,必需保护国内生产品与外国商品竞争”结合新中国成立的意义得出完全自主;根据“在海关税率方面,根据国家经济情况和国内需要予以调整,“使其较能适合于发展国内生产保护国内工业的要求”得出税率灵活,根据国家需要调整。意义:根据材料“在海关税率方面,根据国家经济情况和国内需要予以调整”、“使其较能适合于发展国内生产保护国内工业的要求”结合所学从维护国家关税主权、有利于结束外贸入超的局面、保护本国民族经济、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等角度概括。
随堂训练
1.《周礼》中有“关市之征”的记载。该记载证明( )
A.中国关税起源的最早记载 B.已经形成我国关税的雏形
C.开启后世“关税”的名称 D.关税制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2.《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三十一年,下令"使黔首白实田",即让小农自报所占田地以作为征收税赋的基础。这一诏令( )
A.赋予个体小农家庭私有产权的合法性 B.加重了农民阶级的赋税负担
C.表明个体小农家庭生产模式最终确立 D.加速了秦朝封建统治的灭亡
3.唐前期,继续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唐中期以后,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780年,唐朝改行两税法。这一变化表明唐代中期( )
A.赋税改革能够有效缓解土地兼并 B.土地制度变化影响赋税制度变化
C.抑制兼并是政府增收的主要途径 D.赋税制度变化影响土地制度变化
4.湖南蚕桑业原本比荆(州)、襄(阳)落后,在五代时有了一定的发展。《资治通鉴》记载:“湖南民不事蚕桑,(高)郁令输税者皆以帛代钱,未几,民间机抒大盛。”这一变化表明( )
A.赋税改革促进民间手工业发展 B.手工业专业化趋势加强
C.手工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D.经济重心已经完成南移
5.明朝中后期,政府不断颁布流民复业令,三令五申禁止隐瞒人口和田地,并在山西、河南、山东、南直隶等处设置“抚民佐贰官”,专门抚辑流民,迫使逃户回归故乡。明朝政府此举旨在( )
A.加强中央集权 B.控制人口规模 C.稳定赋役征派 D.推行社会救济
6.1861年以后,清政府的关税征收主要由户部、工部管理的常关和总税务司控制的洋关组成,1901年《辛丑条约》后,列强以常关税抵还赔款,规定洋关口岸五十里以内的常关划归税务司管理。晚清关税征收体制变化的结果是( )
A.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清政府彻底地失去了税收的管理权
C.商业税成为清政府主要收入来源 D.列强进一步加强对中国财政的控制
7.何怀宏在《选举社会及其终结》中指出,从秦汉至晚清两千多年间,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领域各有大致不变的方面,但就总的趋势而言,这些方面又并非没有变化。下列项中,体现“并非没有变化”的是( )
①罢除丞相 ②白银货币化 ③“工商皆本” ④“摊丁入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③④ D.①②③④
8.1911年12月5日,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向英国政府报告:“中国所有口岸的海关税收现已完全置于海关税务司的控制下,供偿付和赔偿之用。”27日,英国第3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安格联说:“各地革命政府都已确认自己的义务,把关税全部汇解总税务司账内,清政府也把北方各口岸税收交给税务司管理。”这表明( )
A.辛亥革命取得了英国政府支持 B.英国意图维持在华的独霸地位
C.关税主权成为列强争夺的焦点 D.政局变化未触动英国在华利益
9.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自2019年1月1日起施行,除了将个税起征点提高到5000元外,还新增了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和住房租金等支出的专项附加扣除。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个税可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
B.只要有收入,就须缴纳个税
C.个税是调节收入分配的有效手段
D.提高个税起征点可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据题干可知,“关市之征”是关税和市税的统称,都是对商品在流通环节中征税,该记载是我国关税的雏形,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证明《周礼》就是中国关税起源的最早记载,故排除A项;C、D两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2.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秦朝“让小农自报所占田地以作为征收税赋的基础”表明,封建国家赋予个体小农家庭私有产权的合法性,故A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国家要征税,并不是加税,所以,B说法不合适。个体小农家庭生产模式的确立是在战国时期,而不是秦朝,故排除C。秦朝的灭亡是因为暴政,向农民征税并不能说明秦朝统治残暴,故排除D。故选:A。
3.答案:B
解析:题干反映出唐前期在均田制基础上实行租庸调制,但是到了唐中期,土地兼并加剧促使均田制走向崩溃,租庸调制也难以维持,于是改行两税法,所以题干体现出土地制度变化影响赋税制度变化,故选B项。赋税改革并不能有效缓解土地兼并,排除A项。题干没有体现抑制兼并是政府增收的主要途径,排除C项。题干体现出土地制度变化影响赋税制度变化,D项因果倒置。
4.答案:A
解析:材料“郁令输税者皆以帛代钱,未几,民间机抒大盛”体现的是赋税制度变革对民间手工业的影响,故A项正确;B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是雇佣关系,C项排除;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排除D项。
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政府颁布流民复业令、禁止隐瞒人口和田地、设置“抚民佐贰官”,都是为了稳定小农生产,实行赋税征收,C项正确;加强中央集权是指削弱地方加强中央权力,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政府对人口增长的态度,得不出控制人口规模,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是稳定赋役征派,而不是推行社会救济,排除D项。故选C项。
6.答案:D
解析:材料中反映出清政府的关税征收一步步地被西方列强控制,使得列强对清政府的国家财政控制日益强化,故选D项。中国在鸦片战争后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排除A项;材料中显示清政府失去部分关税控制权,户部和工部还掌握一部分,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比例,排除C项。
7.答案:D
解析:明朝罢除丞相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加强,属于政治领域的变化,①正确;白银货币化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推动了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体现了经济领域的变化,②正确;黄宗羲反对重农抑商观念,提出“工商皆本”思想,是明朝末年社会生产关系发生变化的具体反映,体现了思想文化领域的变化,③正确;“摊丁入亩”将中国历史上存在了约两千年的人头税彻底废除,体现了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④正确。综上分析,故选D项。
8.答案:D
9.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可知,提高个税起征点,附加扣除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和住房租金等支出,反映出个税是国家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C项正确;可以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的是增值税,不是个税,A项排除;个税起征点为5000元,只有超过5000元的部分才缴纳个人所得税,B项排除;提高个税起征点会减少国家财政收入,D项排除。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