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学案)——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4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学案)——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1-25 18:01: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4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学 案
学习目标
1.历史解释:(1)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日军在中国战场投入大量兵力,深陷战争泥潭,无法将兵力转移至其他战场,因此,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重大贡献。
(2)1937年,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领导全民族抗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抗日战争取得最终胜利的重要因素。
2.家国情怀:国民党的正面战场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相互配合,最终取得抗日战争胜利,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及部分国民党官兵共赴国难、坚决抵御外来侵略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史实,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难点: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探学新知
1、正面会战
1. 重要会战
战役 时间 重要战役 结果、影响
淞沪会战 1937年8-11月 —— 中国军队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狂妄企图。最后,日军占领上海,淞沪会战结束
忻口会战 1937年9-11月 平型关大捷(八路军) 忻口会战是抗战初期华北战场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的一次战役。11月初,太原失守
徐州会战 1938年1-5月 台儿庄大捷 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
武汉会战 1938年6-10月 —— 武汉会战是抗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武汉、广州陷落后,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第三次长沙会战 1941年12月 —— 中国军队歼灭大批日军,最终取得会战胜利。此时,英美盟军在太平洋战场接连败退,长沙会战的胜利,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
2.《论持久战》:1938年6月,毛泽东在延安发表《论持久战》,针对国内存在的“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科学论证了中国必须通过持久作战赢得对日作战最后胜利的战略指导理论。
3.沿海工业、高校内迁:
(1)概况:东部沿海工业大规模向西南大后方迁移,华北、华东各著名高校师生迁到西南、西北大后方。
(2)意义:这些壮举,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决心,为抗战胜利奠定物质和精神基础。
二、三敌后战场的抗战
1.开辟:上海、太原失守后,八路军、新四军建立了多个巩固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
2.作用:敌后战场的开辟,战略上配合了正面战场作战,牵制了在华日军一半以上的兵力。
3.百团大战
时间 1940年下半年
主要目标 破袭日军华北交通线
概况 八路军参战部队达到105个团,称为“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毙伤日、伪军2刀多人,破坏铁路474千米、公路1500多千米,摧毁大量敌人据点,缴获大批枪炮、物资,打破了日军的“囚笼”,敌后战场逐渐成为全国抗战的主战场
4.皖南事变
(1)爆发: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2)应对:共产党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一面从政治上坚决打退国民党的反、共高潮,一面坚持艰苦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不断巩固和扩大抗日民主根据地。
5.根据地建设:以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开始实行“普遍、自由
直接、平等”的选举制度。
三、东方主战场
1.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1)背景
①1941年6月22日,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②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偷美国在太平洋的主要海军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2)形成:1942年1月1日,以中、美、英、苏4国为首的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
《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2国际活动
(1)入缅作战:中国远征军开赴缅甸,救援英军,战绩名扬海外。
(2)参加开罗会议
时间、地点 1943年11月,开罗
与会国 中、美、英三国政府首脑
内容 通过了《开罗宣言》,决定了对日作战以及战后处分日本的基本策略,规定“日本所窃取的中国领土,例如东北地区、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
3.中国战场的地位
(1)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至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中国独自抵抗日本法西斯的侵略。
(2)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的抗日战争与美英在太平洋战场对日作战密切地联系起来,中国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所抗击的日军兵力,远远超过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投入的兵力总和。
(3)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中国共产党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四、抗日战争的胜利
1.中共七大
时间 1945年4-6月
地点 延安
内容 毛泽东在会上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会议提出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意义 中共七大使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
2. 促使日本投降的因素
(1)1945年5月,德国无条件投降。8月6日和9日,美国先后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
(2)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中国的解放区战场展开全面反攻。
3. 日本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发布无条件投降诏书。9月2日,在东京湾的美国“密苏里”号军舰上举行日本投降签字仪式。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4.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1)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使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
(2)这一伟大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的新征程。
深化探究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甲午战争的失败,深深刺痛了中国人因循守旧和麻木的神经,并在事实上直接促成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民族认识的突变。甲午战争不仅促成了中国人民族意识的普遍觉醒,更重要的是让当时中国的政治精英同时意识到了建设现代民族国家的极端重要性。
——摘编自孙军《试论甲午战争与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材料二:1931年到1945年间中国人民在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对于中华民族的认同是空前的,也是高度自觉的。此前,帝国主义在中国建租界,中国的关税司法自主权受到破坏,但是人们还没产生强烈的仇恨感,也没有立即将其驱逐出境的行动,对国家主权完整的认识还不深刻。但是,日本帝国主义破坏的不仅仅是主权的完整,而是在掠夺中华民族生存的根基——领土。民族危亡激发了人民群众对于民族国家的强烈认同,并且奋力维护中华民族的利益。同时,中国在反对法西斯主义的国际舞台上,通过全国人民在抗击日本法西斯主义的斗争,提升了中华民族的地位,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同情和援助。
——摘编自宋黎明《中华民族认同与全民抗战》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近代中国民族国家意识在甲午战争之后和抗日战争时期的新发展。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族国家意识的认识。
答案:(1)甲午战争之后:民族观由麻木不仁发展到民族意识的普遍觉醒;中国的政治精英意识到建设现代民族国家的重要性;各阶级纷纷登上历史舞台,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抗战时期: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成为全民共识;建立了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全民族抗战;提升了中华民族的地位,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同情和援助。
(2)认识:提升民族国家意识是增强国家凝聚力和民族团结的方式;民族国家意识的增强有利于国家的统一、现代化建设以及实现民族的复兴。(可从民族国家意识对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等的影响角度进行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民族国家意识。(1)甲午战后从民族意识觉醒,各阶级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方面分析;抗战时期从维护国家主权成为全民意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方面说明。(2)对民族国家意识的认识:有利于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随堂训练
1. 为纪念中国近代某重大战役,有学者作诗云:“短兵相接山林怒,烽火连天汉水嗥。拖住敌人征南北,江城失守也分桃。”结合右图判断,该战役( )
A.是抗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
B.打破了日本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
C.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
D.标志敌后战场成为抗战的主战场
2.1938年11月下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确定了“转守为攻、转败为胜”的第二期作战方针,要求各战区“连续发动有限度之攻势与反击,以牵制和消耗敌人。策应敌后方之游击战,加强敌后方之控制与袭扰,化敌后方为前方”。这反映了当时的国民政府( )
A.对于抗战形势估计过于乐观
B.根据战场形势变化调整策略
C.准备积极实施全面抗战路线
D.进一步加强同共产党的合作
3.“这次奇袭完全出乎我军意料之外,损失甚大,需要相当的时日和巨额经费才能恢复”,日本华北方面军决定,“以治安第一为基调”、“一切施策均集中于剿灭中共势力”。此后( )
A.抗战很快迎来伟大的胜利 B.敌后战场成为全国主战场
C.日本不再大规模军事进攻 D.国民党放弃消极抗战政策
4.1943年春,中央警卫团的战士杜林森在一次开荒比赛中,创造了一天开荒6.3亩的好成绩。毛主席接见他时说:“你的功劳很大, 一天开荒六亩多地,称得起劳动英雄。大家都叫你‘气死牛’,我看你还是气死人,气死蒋介石。”这反映了( )
A.国民政府封锁解放区失败 B.陕甘宁边区自然灾荒严重
C.根据地人民自力更生坚持抗战 D.减租减息政策激发生产积极性
5.1938年8月,滇缅公路全面通车,大批战略物资通过滇缅公路源源不断地运往前线。美国驻华大使詹森赞叹道:“滇缅公路纯系手工开凿,沿途人民艰苦耐劳的精神是世界任何民族所不及的”。滇缅公路( )
A.是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后的结果
B.是国民政府为辅助远征军出国作战而建
C.为中华民族抗战提供了宝贵的战略物资
D.劳工的报酬由国民政府用金圆券来支付
6.从1937年底至1941年2月,仅在武汉、重庆接待的西方记者就有168人,其中美国媒体记者占到了77人。此后,更多的国际新闻机构及工作人员进驻重庆,至1942年初重庆大约有西方媒体机构23家。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当时中国( )
A.日益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强大国家
B.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C.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均取得重大战果
D.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提供精神的支撑
7.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根据地已有农会、工会、妇女会、青年团、儿童团等中国共产党的群众组织,成员达404万人,占根据地总人口的27%;中共党员占总人口的1%左右,几乎村村有党员,这反映出( )
A.革命工作的中心开始转移 B.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已经形成
C.统一战线范围进一步扩大 D.国共力量对比变化趋势加强
8.“工业合作社”简称“工合”,口号是“努力干,一起干”。1937年,新西兰友人路易 艾黎与美国友人埃德加·斯诺等和国内部分爱国人士在上海发起工合运动,组织日本侵华战争阴影下的失业工人和难民开展自救,支持抗日前线。截至1945年底,许多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外国的技术人员来华无偿为工合工作。由此可以看出工合运动( )
A.发起于抗日战争中的相持阶段
B.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战时经济的恢复
C.成为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障
D.积极地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详解:根据“汉水”、“江城”可知与武汉有关,所以这场战役应该是武汉会战,武汉会战是抗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A项正确;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排除B项;武汉战役是在抗日战争中,与解放战争的战略反攻无关,排除C项;这首诗描述的是武汉会战,不是敌后战场成为抗战主战场的标志,排除D项。故选A项。
2.答案:B
详解:1938年11月下旬已经进入抗战相持阶段,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主张各战区通过有限度的进攻来牵制敌军,实现化敌后方为前方,这与当时抗战的发展阶段相符,是策略的调整,B项正确;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方针不属于乐观估计,排除A项;这一时期已经是全面抗战,排除C项;相持阶段,国民党消极抗战积极反共,排除D项。故选B项。
3.答案:B
详解:根据成立中的“日本华北方面军决定”、“这次奇袭完全出乎我军意料之外,损失甚大,需要相当的时日和巨额经费才能恢复”等信息可以反向得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在百团大战中给在华北驻屯地日军以沉重打击,这场战役振奋了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但也使日本侵略者将主要矛头指向共产党和敌后抗日根据地,再加上国民党在正面战场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倾向增长,最终使敌后战场逐渐成为全国抗战的主战场,B项正确;百团大战发生在1940年8月至次年1月,主要目标使破袭日军在华北的交通线并实现了此目标,但使敌强我弱地基本形势还远未改变,离抗战胜利还很远,排除A项;根据材料中的“以治安第一为基调”、“一切施策均集中于剿灭中共势力”等信息可知,侵华日军加大了对抗日根据地实施了军事“扫荡”、“三光”等恶行,排除C项;题干材料中并未显示“国民党放弃消极抗战政策”的信息,事实上国民党也未放弃,排除D项。故选B项。
4.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中的信息可知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大生产运动是面对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对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封锁,自力更生坚持抗战,C项正确;国民党封锁的是抗日根据地,而非解放区,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到陕甘宁边区自然灾荒严重,排除B项;减租减息是抗战时期的土地政策,但是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5.答案:C
详解:抗战时期,滇缅公路将外援物资大量运往中国战场前线,支持中国抗战,这说明滇缅公路为中华民族抗战提供了宝贵的战略物资,C项正确;滇缅公路是在1938年建成,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时间是在1942年,排除A项;国民政府派遣远征军是在1941年,排除B项;金圆券发行于1948年,排除D项。故选C项。
6.答案:B
详解:依据材料“从1937年底至1941年2月……至1942年初重庆大约有西方媒体机构23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从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各国记者的报道以及媒体机构的入驻,体现了对中国抗战的关注度在逐渐的增大,反映了中国战场的重要性,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B项正确;材料突出的是中国战场的重要性,排除A项;材料不能得出正面和敌后战场的状况,排除C项;中国提供的不仅仅是“精神的支持”,排除D项。故选B项。
7.答案:D
详解:从材料反映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组织成员的人数和所占人口比例的增加,说明通过抗日战争国共力量对比的变化趋势不断加强。D项正确;抗日战争胜利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仍然未能彻底解决,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尚未完成,不存在革命工作中心转移的条件,排除A项;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形成是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从时间上可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力量的壮大,排除C项。故选D项。
8.答案:B
详解:从材料中“组织日本侵华战争阴影下的失业工人和难民开展自救,支持抗日前线”“外国的技术人员来华无偿为工合工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有利于战时中国经济的重建与恢复,B项正确;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是1938年开始,与材料时间不符,A项错误,排除;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障是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C项错误,排除;材料中没有涉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D项错误,排除。
2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