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记念刘和珍君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中册第二单元
鲁 迅
作者简介
鲁迅
LU XUN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原名 ,字 ,浙江绍兴人。
周树人
豫才
小说集:《 》《 》《 》(历史小说)
散文集:《 》 散文诗集:《 》
杂文集:《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呐 喊
彷 徨
故事新编
朝花夕拾
野草
整 体 感 知
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七部分各部分的含义
1.介绍写作缘由
2.交代写作目的
3.回忆认识过程
5.叙述遇难细节
7.评述深远意义
4.概写遇难经过
6.总结经验教训
课文赏析
1、本文是一篇纪念性文章,纪念的中心人物是刘和珍。那么课文的七节中哪些小节集中写纪念刘和珍君?
三、四、五节。
2、那么第一、二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交代写作缘起。
3、六、七节又起什么作用?
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
总体思路
局部思路
思路顺序
悼念刘和珍君
控诉反动政府
痛斥走狗文人
唤醒麻木庸人
(1~2)记念的缘由
爱
恨
逻辑顺序
追述生平事迹
概写遇难经过
详写遇难细节
(3~5)追忆刘生平
生前
遇害
时间顺序
劝戒徒手请愿
激励奋然前行
(6~7)教训和意义
否定
肯定
逻辑顺序
课文赏析
线 索
1.“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纪念烈士,寄托哀思。
2.“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对烈士的深切痛惜与悼念,对反动派暴行的无比愤慨,对流言家的诬蔑深恶痛绝到达极点,难以用语言表达。
课文赏析
线 索
3.“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认清世界面目,不要忘记烈士的鲜血,警醒“庸人”保持记性,唤醒“沉睡”的易忘的民众觉醒。表达了痛苦感和责任感。
4.“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执政府虐杀的惨象,文人诬蔑的流言,使我愤怒到了极点,以此来呼吁衰亡民族奋起反抗。
课文赏析
线 索
5.“我还有要说的话”
欲揭露事实真相,表达了记录历史的勇气和责任感,表达了对其罪行的愤怒。
6.“呜呼,我说不出话”
蕴蓄了作者深重难抑的哀痛和愤慨。
课文赏析
析记念刘和珍君部分
刘和珍在“三一八”惨案中牺牲了,年仅22岁。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殒落了,如一枝傲放的鲜花凋零了。对国家、对民族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巨大的悲剧,鲁迅曾经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那么刘和珍身上有哪些有价值的东西呢?
请阅读读第一、三、四、五段,思考归纳:课文记叙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从这些事迹中你能认识到刘和珍君是怎样的一位青年?
课文赏析
作者记叙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刘和珍是一个怎样的人?
⑴生前爱看鲁迅文章;
⑵生活艰难,毅然预定《莽原》全年
毅然
追求进步思想
⑶参加师大学潮斗争
“反抗”
“微笑”“温和”
“黯然”、“泣下”
斗争精神
温和善良
有责任感
⑷前往执政府请愿并被戕害
“欣然”
爱国热忱,并非受人利用
★刘和珍:是一个渴求真理与进步,富于斗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温和善良而又有思想、有爱国热忱的青年学生。
课文赏析
作者反复写刘和珍的“微笑”和“温和”有什么作用?
1、突出刘和珍纯洁、善良、温和的可贵
品格。
2、展示刘和珍对师长的尊敬。
3、戳穿反动派的谎言,反衬反动文人的卑劣。
4、揭露段祺瑞执政府的凶残。
评述“三·一八”惨案
PINGSHU
本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难道文章只是为了纪念她而写的吗?还有其他目的吗?
课文赏析
课文赏析
鲁迅的笔触涉及哪几个方面?表达作者什么感情?
①反动势力:段琪瑞执政府(“当局者”)和“几个所谓学者文人”(“有恶意的闲人”“流言家”)
愤怒控诉段政府虐杀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下劣无耻的流言
课文赏析
鲁迅的笔触涉及哪几个方面?表达作者什么感情?
②爱国青年:刘和珍、杨德群、张静淑,四十余被害的青年,数百死伤者,请愿的群众。
无比沉痛地悼念刘和珍等遇害者,奉献他的悲哀和尊敬,告诫爱国青年改变斗争的方式;颂扬“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颂扬她们的勇毅
课文赏析
鲁迅的笔触涉及哪几个方面?表达作者什么感情?
③庸人:处在中间状态的“无恶意的闲人”。
对世界的态度极端地冷漠,他们冷眼观看人生,甚至将烈士的鲜血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对这种人,作者不是不抱希望的。激发人们“更奋然而前行”
课文赏析
鲁迅的笔触涉及哪几个方面?表达作者什么感情?
③庸人:处在中间状态的“无恶意的闲人”。
他们不一定没有爱国心,但是害怕官府;他们可能同情革命者,但是不敢冒死;他们不满现实,但是苟且偷安;他们从皇民变国民,只不过少了一根辫子,一样的都是奴隶;他们谈论英雄的被杀,却丝毫不明白英雄是为大众而死;他们有时会有五分钟热度,但是短暂的狂热过去,他们很快把一切遗忘……
课文赏析
鲁迅先生写作本文的意图是什么?
除了要悼念在惨案中牺牲的爱国者刘和珍等人外,更深远的意义是在于述评“三·一八”惨案,以此来鼓励生者、激励猛士,揭露敌人,唤醒庸人,评述惨案的教训和意义等。而纪念刘和君正是本文写作目的的切入点。鲁迅先生借记念刘和珍作为切入的角度,笔触涉及了三个方面的对象,即爱国青年、反动势力以及处在中间状态的“庸人”,在对三者的分析中表明了自己的立场、观点和态度。
爱国青年
反动势力
庸人
悼 念
唤 醒
控 诉
课文赏析
许广平曾说:“《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真是一字一泪,是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的同声一哭。”找出最能表现作者对惨案“悲愤”感情的句子,并加以品析。
课文赏析
“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
明确:句中的“中国人”是指反动的统治者。鲁迅一向把敌人看得很坏,认为“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他们都不会错。“然而”一转,指出段政府这一次坏到连作者都怀疑了——阴险狠毒之甚真是坏出了格。
课文赏析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
明确:沉默到极点就将是爆发的时候,既有对反动派的警告,更有对“后来者”的呼唤,激励,鼓动。
惨象:反动军阀的血腥镇压
流言:御用文人的无耻诬蔑
镇压+诬蔑:有形的刀枪加上无形刀枪,就形成了中国式的专制统治,中国式的白色恐怖
沉默中灭亡:民众悲观失望、意志消沉、民族衰亡
沉默中爆发:号召举行革命
课文赏析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
假如这样的青年一杀就完,要知道屠杀者也绝不是胜利者。
中国要和爱国者的灭亡一同灭亡……
如果中国还不至于灭亡,则已往的史实示教过我们,将来的事便要大出屠杀者的意料之外——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是一件事的开头。墨写的谎说,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 (出自《无花的蔷薇之二》)
课文赏析
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
明确: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赞颂三个女子临危不惧、沉勇友爱的伟大精神,揭露杀人者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作者万分悲愤的心情。
文明人、伟绩、武功:反语
这:三个女子的从容
这几缕血痕:“三一八”大屠杀
课文赏析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
明确:真正的革命战士,敢于面对黑暗的现实。面对国家和民族的惨淡前途和人民的悲惨命运感到哀痛,他们又为改变黑暗现实,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福。
真的猛士:真正勇猛的革命战士
直面:直接面对,不回避
惨淡的人生:反动政府制造凶杀的这种黑暗现实
哀痛者:面对国家和民族的惨淡前途和人民的悲惨命运感到哀痛
幸福者:为改变黑暗现实,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福
课文赏析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
明确: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出自《论睁了眼》)
叛逆的猛士出于人间:他屹立着,洞见一切已改和现有的废墟和荒坟,记得一切深广和久远的痛苦,正视一切重迭淤积的凝血,深知一切已死,方生,将生和未来。(出自《滚滚的血痕中》)
课文赏析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
明确:“哀痛者”,“以……为哀痛”的人,他们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人民的悲惨命运而哀痛。所以作者称他们是伟大的“哀痛者” 。
“幸福者”,“以……为幸福”的人,他们以勇往直前、投身革命、为人民流血牺牲为最大的幸福。所以作者又称他们是伟大的“幸福者”。
“哀痛者”和 “幸福者”都指刘和珍等革命青年。
这是对烈士热情的讴歌。 何等的伟大,何等的崇高!
课文赏析
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明确:这段话以煤的形成比喻人类发展的历史。人类历史每前进一步,都需要付出血的代价。徒手请愿虽然付出极大牺牲,但结果对社会进步影响并不大。因此,作者不主张徒手请愿,而希望人们从这次惨案中吸取教训,采用更有效的斗争方式。
本体:人类历史 喻体:煤的形成
付出巨大的代价 大量的木材(条件)
历史只前进一小步 只是一小块(结果)
课文赏析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
这个并列复句,十分恰当地评价了“三一八”死难烈士对于将来的意义。尽管,在这“并非人间”的世上活着的,有许多是“苟活者”,但即使是“苟活者”,也将从壮烈的事件中看到一点希望,哪怕是“依稀”“微茫”的;而“真的猛士”将越来越多,先驱者的壮烈精神将激励、鼓舞他们更加勇猛坚定地去斗争、前进。
课文赏析
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最大的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明确:一是表示更深人地体会这“浓黑的悲凉”的“非人间”;二是因不能用更好的形式来记念烈士而感到深深的歉意;三是警告反动派,血债是一定要用血偿还的。
出离:愤怒到了极点
它们:反动派
快意于我的痛苦:警告反动派别高兴得太早,总有一天血债必将血偿
菲薄的祭品:未能以更好的方式悼念死者,深感歉疚。
课文赏析
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最大的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当。”(《论睁了眼看》)
“叛逆的猛士出于人间;他屹立着,洞见一切已改和现有的废墟和荒坟,记得一切深广和久远的痛苦,正视一切重叠淤积的凝血,深知一切已死,方生,将生和未生。”(《淡淡的血痕中》)
课文赏析
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最大的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改革自然常不免于流血,但流血非即等于改革。血的应用,正如金钱一般,吝啬固然是不行的,浪费也大大的失算。”“但愿这样的请愿,从此停止就好。”“以血的洪流淹死一个敌人,以同胞的实体填满一个缺陷,已经是陈腐的话了,从新的、战术的眼光看起来,这是多么大的损失。”
——《华盖集续编·空谈》
文章总结
小结
说
不说
痛惜赞颂爱国青年
愤慨抨击反动政府及文人
唤醒民众,激励革命者
悲愤至极
言不尽意
文章总结
悲愤的感情贯穿全文
总结
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其实是对“三·一八”惨案的述评。文章第一、二节是说写作的缘起,后面侧重于探求本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作者的笔触涉及到三类人:反动势力、爱国青年和处在中间状态的所谓的“庸人”。他愤怒地控诉段政府虐杀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下劣无耻的流言,无比沉痛地悼念刘和珍等遇害青年,奉献他的悲哀和尊敬。一方面告诫爱国青年要注意斗争的方式,另一方面颂扬“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的勇毅,激励人们“更奋然前行”。
永远的斗士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他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 他是一位高明的医生,是一面旗帜,一盏明灯。他以笔代戈,战斗一生,他时刻以深沉的情怀、睿智的目光关注着我们民族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他为民众的精神麻木而痛苦,他为民族的命运而担忧,他为青年一代的成长而费心。当他辞世时,宋庆龄亲自绣了“民族魂”三个字盖在他的身上。这是对鲁迅一生的高度评价,也是苦难的中国人民对这位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斗士最高的褒奖。
有人说,鲁迅离我们太遥远,可北大教授钱理群说,鲁迅永远不会过时! 读鲁迅吧,你会感动于他不断呐喊为民请命的执着精神,你会经受一次次精神上的洗礼,你会变得深刻,你会越来越睿智。
仿写本文,全文、部分或一段
真的学生,敢于直面繁重的学业,敢于正视如山的作业,这是怎样的忙碌者和奋斗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懒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消磨他们的斗志,仅使留下可怜的分数和瞌睡的身影,在这可怜的分数和瞌睡的身影中,又给人破罐破摔,维持着得过且过的生活,我不知道这样的生活何时是一个尽头。
我们还有人这样的无精打采的生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离周末还有五天,没有节制的救世主快要降临了吧,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仿写本文,全文、部分或一段
时间永是流驶,考试依旧进行,无数的考试落榜生,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一次考试。人生奋斗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一次考试并不能真正地就影响人生,更何况我们还年轻!
谢谢大家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册第二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