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慈母情深》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8《慈母情深》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26 14:13:33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慈母情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认识“魄、颓”等生字,会写“脊、抑”等字。
2. 默读课文,想象描写的场景、细节,体会慈母情深。
3.体会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借助“我”的视角,感受到这份母爱的特别之处以及“我”在其中的成长。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打通时空隔阂,想象文中场景,真切而深入地体会慈母情深。
【教学准备】
预习单和课堂学习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1.出示梁晓声照片,这知道这是谁吗?你对他有哪些了解呢?
2.出示梁晓声获奖感受:
我忘不了我的小说第一次被印成铅字的那份喜悦。我日夜祈祷的就是这回事儿,真是的,我想我该喜悦,却没怎么喜悦。避开人我躲在一个地方哭了,那一刻我最想我的母亲......
当梁晓声的小说第一次被刊印发表的时候,他哭了,想起了自己的母亲,这是怎么回事呢 答案就在今天的课文里。请齐读课题。
这篇课文节选自梁晓声以自己童年真实经历为底本创作的小说《母亲》。
二、预学汇报,文字积累梳理
1.易错音(皲裂)、易错字(脊、抑)、理解词语(皲裂)
2.这篇课文讲了什么事?(我进工厂向母亲要钱买书的事。)买书这件事有没有什么波澜?(买了罐头、 凑钱买书)买书这件事一波三折,这样的故事情节更加吸引人。
三、朗读全文,感知家贫缺钱
1.同学们,买一本书对你来说困难吗?对你的家庭经济负担重吗?但是对于60年前的文中的 “我” 来说买这本书难吗?为什么?(板书:缺钱)
2.朗读课文,找一找从哪里读出“我”家缺钱?交流预设:
①破收音机已经卖了......吃进了肚子里。
②“从来没有”“这么多”
资料1:课文写的是20世纪60年代初的事情,当时国家正经历着“三年自然灾害”,全国闹饥荒,大多数老百姓的家境都很困难。对于当时的孩子来说,连上学也不一定能保证,所以一元五角钱买一本书在当时是很不容易的事儿。
资料2:父亲去了遥远的大西北工作,我们兄妹5人全凭母亲带养。母亲在一个街道小厂上班,上班的地方离家很远,没有就近的公共汽车可乘,即便有,母亲也舍不得花那五分钱乘车,每天回家总在七点半左右......母亲每月起早摸黑工作30天才得到27元工资,平均每天只挣9角钱。我们兄妹5人,加上母亲,6口人,平均每人每天的生活费只有1角5分钱。
一元五角≈母亲两天的工资≈“我”10天的生活费
③毛票、龟裂、皱皱的
④“凑”
3.创设语境朗读:
因为太缺钱了,所以那时我家的破收音机已经卖了,被我和弟弟妹妹吃进了肚子里。
因为家里实在拿不出钱,所以母亲还从来没有一次给过我这么多钱。我也从来没有向母亲一次要过这么多钱。
当我向母亲要钱时,她只能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当我用一元五角钱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母亲数落了我一顿:“你这孩子,谁叫你给我买水果罐头的!不是你说买书,妈才舍不得给你这么多钱呢!”
拿出这一元五角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因为她得凑。
文章中的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一个个细节都在告诉我们这个家庭很缺钱。
(板书:细节)
四、想象画面,体会生活艰辛
1.这么缺钱,是母亲赚钱不努力吗?相反,母亲工作很辛苦。咱们跟着文中的“我”一起到母亲挣钱的那个地方去看看。(出示6-19段)
2.边读边想象画面,说说你从哪里读出了母亲挣钱辛苦?可以在感受深的地方做简单批注。
交流汇报:
①环境十分恶劣
② “七八十”反复出现
③“我”的心情:震惊、不可思议、心疼、不忍要钱
为了孩子们,忍耐、忍耐再忍耐。这就是慈母的心,这就是慈母的情。所以这场景越拥挤、越闷热、越嘈杂、越能体现出什么? (慈母情深!)
④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凑到缝纫机板上。
⑤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我的母亲的眼睛......
仅仅一瞬间,一刹那的转身,梁晓声就写得很长很长!这个句子特别吗?按照常规应该怎么说呢?
如果说这寻常的细节描写,是在描述一种画面,而梁晓声这样使用反复句式,不仅在传递一种画面,还在传递一种什么?
男女生对读、交换对读、师生对读;还在传递一种——情感!(对母亲的心疼,对母亲的歉疚!对母亲的自责!)带着这种复杂的情感再次齐读——
那一声声我的母亲,每一次呼唤都那么深情,有多深情就有多心疼!越心疼越体现出慈母情深!
3.仿写片段
梁晓声不愧是著名的剧作家,这几段文字中有人物,有地点,有事件,还有环境,形成了一个场景。(板书:场景)就像电影镜头画面流转,有远景、近景,直至一个个特写的细节。现在,我们就来模仿作家,聚焦场景,关注细节,巧用反复的表达方式来补充文段。
就在那些日子里,眼睛熬坏了,我的母亲;______________,我的母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工作中的母亲如此辛劳,回到家里呢?(师配乐朗读《母亲》相关文段)
其实母亲累垮过多次。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在我们做梦的时候,几回回母亲瘫软在床上,暗暗恐惧于死神找到她的头上了。但第二天她总会连她自己也不可思议地挣扎了起来,又去上班……
最堪怜是中秋、国庆、新年、春节前夕的母亲。母亲每日只能睡上两三个小时。五个孩子都要新衣穿,没有,也没钱买。母亲便夜夜地洗、缝、补、浆。若是冬季里,洗了上半夜搭到外边去冻着,下半在取回屋里,烘烤在烟筒上。母余不敢睡,怕焦了着了。
五、略读对比,明晰母亲形象
1. 师生对读:
师:母亲就是这样辛苦,一个月也才挣27元,而你就要1.5元
生:我本已不想说出“要钱”两字,可是,竟然说出来了!
师:而母亲听到买书,竟然也给了
生: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皲裂的手指数着。
师:别的母亲会同意买吗 别的母亲怎么说?
生:旁边一个女人停止踏缝纫机,向母亲探过身,喊:“大姐,别给!没在你这当妈的!供他们吃,供他们穿,供他们上学,还供他们看闲书哇!”接着又对我喊:“你看你妈这是在怎么挣钱?你忍心朝你妈要钱买书哇?”
师:而你的母亲呢?
生: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里了,大声回答那个女人:“谁教我们是当妈的呀!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2.“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一个目不识丁的母亲,关于读书有她的态度,请看《朗读者》片段:
3.课中演讲《梁晓声和她的母亲》
六、感激成长,深化慈母之情
回眸来路,梁晓声深深感激母亲在阅读上超越时代的深邃眼光。让我们一起朗读下面这段文字,结束今天的学习:
那一天我一次发现,母亲原来那么瘦小!
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是一个大人了。
那一天我用一元五角钱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
那一天母亲数落了我一顿。数落完,又给我凑足了买《青年近卫军》的钱。
就这样,我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
后来,中国文坛便多了一个响亮的名字——梁晓声
评课
第一、预学汇报,落实课前预习。通过四个练习,纠正了易错字音、易错笔顺、在对比中,掌握概况内容的方法。然后自然引到“缺钱”,找出文中表现出“缺钱”的细节描写,整体感知文章。这样的预学检测,不仅落实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也提高了课堂效率。
第二、在适度拓展中,感悟人间真情。如,在理解“我”家生活艰苦时,学生找到了这一句:“母亲还从来没有一次给过我这么多钱。我也从来没有向母亲一次要过这么多钱。”由于学生与文中所写的年代相距太远,所以会普遍认为1.5元一本的书实在是太便宜了,却不知道当时普通工人的月收入只有二、三十元。这时,吕老师适时适度地进行了拓展,补充课外知识,结合学生课前预习知道一元五角就是作者家 个 10天的基本生活费,学生真正感受到了家庭的贫穷,生活的艰辛,也由此感受到母亲对作者的爱和期盼之深。
第三、抓住场景细节,感受母爱的伟大。课堂教学中,吕老师引导学生找出描写母亲工作环境和工作时样子的语句,与大家交流。通过抓重点句、关键词,如五个“七八十”、三个“我的母亲”,学习反复的写法,通过同一句话,不同的表达方式的对比朗读,小练笔尝试用反复的手法仿写,感受母亲的辛劳、疲惫,同时也鲜明的对比让学生们看到了 个平凡而又操劳的母亲。
第四、延伸文本,找到情感的共鸣。课文记叙的是六十年代的故事,对于现在的孩子难以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这对理解课文带来了障碍。为了能让现在这些孩子体会到课文中的困苦生活,和母亲对儿子读书的支持,吕老师补充了原著节选、《朗读者》的视频,和课中故事的演讲,通过作者的讲述,学生的演讲,帮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更加深了学生对母亲的崇敬,明白梁晓声的成就与他母亲的支持离不开。
这样的资料补充正好补充了学生生活体验的空白点,从而帮助学 更好的体悟 物的情感。也为第二课时的教学做好情感铺垫。
总之,吕老师这节课充分挖掘了教材,用好了教材,并且注重了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的有效延与拓展。课堂思路清晰,重视了学生主观情感的体会与感悟,也很好地落实了单元语文学习要素和学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