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级期中考试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每题 1.5 分,共 60 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D A C B A B C A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D B B C C A A D C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C B B B B D D A D B
题号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答案 A C B D B C D D A D
二、非选择题(第 41 题 14 分,第 42 题 14 分,第 43 题 12 分,共计 40 分)
41.(14 分)
(1)表现: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海外贸易兴盛,外贸税收成为国库的重要财
源;基层市场蓬勃涌现;宋与少数民族经济往来密切,设榷场进行交易;商业的时间限
制被打破;商业的空间限制被打破。(一点 2 分,任答三点得 6 分)
(2)新现象:长途贸易兴盛;商帮活跃;形成多个经贸区;出现工商业市镇;农产品商品
化程度提高;白银成为主要货币;商业资本大量聚集。(一点 2 分,任答三点得 6 分)
(3)说明:市民阶层形成;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使用自由雇佣劳动的生产方式)。
(任答一点得 2 分)
42.(14 分)
(1)制度:郡县制。(2 分)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官僚政治取代贵
族政治的标志。(一点 2 分,共 6 分)
(2)制度:行省制。(2 分)特点:行省权力大,但受中央节制(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
结合)。(2 分,答不全,不给分)
(3)启示: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制定合理的制度防止地方割据;依据时势变化
进行制度创新。(任答一点得 2 分,共 2 分)
43.(12 分)
(1)品德:注重个人自我修养;具有经世济民情怀。(一点 2 分,共 4 分)
核心思想:仁。(2 分)
(2)措施:焚书坑儒。(2 分)变化: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2 分)
(3)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2 分)
1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单项选择题: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本部分共40题,
每题1.5分,共60分)
1.长期以来,国外有不少学者认为中国南方的水稻是由印度传入的。推翻这种说法的最可靠的证据是
A.水稻专家的科学研究 B.考古挖掘的文化遗存
C.历史文献的详细记载 D.自古以来的口耳相传
2.位于河南的仰韶文化中晚期遗址中,出土的器物包含许多其他文化因素:如折腹鼎、背壶具备山东大汶口文化特征,陶器组合具备长江流域屈家岭文化因素等。这主要体现了
A. 奴隶制国家正式形成 B.阶级社会已经建立
C.中原已进入青铜时代 D.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3.《孟子·万章》记载:“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这反映了当时
A. 分封制度等级森严 B. 宗法制巩固国家统一
C. 中央直接控制地方 D. 君主专制局面已形成
4.祭祀祖先是中华民族的一种历史传统。江西乐安流坑村是江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的封建宗族组织,保存了较为完整的祠堂祭祀习俗和历史文化遗迹。这种现象与下列哪一制度有密切关系
A.世袭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郡县制
5.某同学在整理历史笔记时,绘制了一张春秋战国时期的知识结构图(下图)。空白处应填入的是
A. 中原各国与周边民族关系紧张 B.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及推广
C. 北方战乱导致大量的北民南迁 D. 少数民族政权纷纷入主中原
6.战国时期,商鞅把原来“百步为亩”的小田界“阡陌”和每一井田的大田界“封疆”,统统破除,重新设置了田界,规定不许私自移动;并把土地授给农民,土地可以买卖。这种做法的实质是
A.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B.进一步推广井田制
C.巩固奴隶主贵族权力 D.实现了土地公有化
7.古代某思想家主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下列主张与该思想属于同一流派的是
A. 为政以德 B.无为而治
C. 兼爱非攻 D.隆礼重法
8.秦统一后,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交通网,把全国各地紧密联系起来。秦朝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 统一全国思想 B. 保障皇权独尊
C. 加强中央集权 D. 促进经济发展
9.秦始皇设御史大夫,由左右亲信出任,负责起草诰命文书,下达各官也多由御史大夫承
转。有些政事皇帝不愿差使丞相,而是直接交与御史大夫办理。可见,秦始皇设立御史
大夫的目的是
A. 牵制丞相,加强君权 B. 辅佐丞相,处理军政事务
C. 掌控军权,统领全国 D. 控制地方,加强中央集权
10.历史学家钱穆指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
二为中国民族之抟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这应是指
A.商周时期 B.明清时期
C.秦汉时期 D.隋唐时期
11.西汉初期,经济非常萧条,史书记载:“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但到
汉武帝时期,马匹遍布街巷。这主要得益于汉初
A.推行郡国并行 B.强化中央集权
C.实施盐铁官营 D.践行黄老之学
12.西汉初年,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史称“汉承秦制”。下列选项中能体现该论断的是
A.丞相制与刺史制 B.郡县制与刺史制
C.皇帝制与分封制 D.皇帝制与郡县制
13.东汉中后期,宦官专权和外戚干政的局面交替出现,即“宗室权落,外戚兴起;外戚势衰,而宦官又盛大”。这一现象导致了
A.王莽篡夺政权 B.政治腐朽黑暗
C.诸侯势力膨胀 D.藩镇割据严重
14.对下图所示迁都的影响,理解准确的是
A. 促进了黄河流域的统一 B.促进了民族间的大交融
C. 利于削弱士族门阀特权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15.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因具有使人们排遣苦闷、宣扬众生平等的作用而繁荣,但佛教徒主张佛法的“六度”与儒学的“五常”名异实同。梁代僧人顺更讲,“释氏(释迦牟尼)之训,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妻和柔。”这反映了
A.传统的价值观逐渐变异 B.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C.佛教主动适应社会需要 D.三教合流的趋势已出现
16.史料记载:琅琊王氏家族, “六世名德,海内冠冕”,当宰相的接二连三,甚至连白痴也可出任高官。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郡县制的继续推行 B. 科举制的确立
C. 九品中正制的实施 D. 分封制的实施
17.美国作家撰写的《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一书中,将隋文帝杨坚排在第八十二位。隋文帝能够入选的理由主要是
A. 完成国家统一 B. 加强中央集权
C. 开通京杭运河 D. 完善科举制度
18.比较归纳法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下列关于秦朝与隋朝相同之处的表述,正确的选项是
①都结束分裂,完成统一 ②都修建庞大的工程
③都对儒家学说进行打压 ④都是因为暴政而亡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9.唐太宗曾对黄门待郎王珪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这表明唐朝
A. 中书省是审议机构 B. 门下省是执行机构
C. 行政效率大大下降 D. 决策体系日臻完备
20.唐代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及等额推荐的察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的科举制。这反映出唐代
A. 官员特权受到否定 B. 地方监察得到强化
C. 选才注重知识水平 D. 选官重视思想品德
21.唐朝时期,某个皇帝吸取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
虚怀纳谏,国家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历史上称之为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22.据《新唐书》记载,“(唐初)租庸调之法,以人丁为本。自代宗时,始以亩定税,而敛以夏秋。”这反映了两税法
A. 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B. 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 抑制了土地兼并的现象 D. 促进了均田制的稳定发展
23.下表中唐代人口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时间 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 年) 唐代宗广德二年(764 年)
人口 5288 万人 约 1600 万人口
A.农民起义 B.安史之乱 C.藩镇割据 D.土地兼并
24.2018年4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印度总理莫迪在武汉举行非正式会晤。掀开了中印关系的新篇章,进一步促进了中印经济文化交流。我国早在唐朝就有一位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杰出贡献的使者,他是
A. 张骞 B. 玄奘 C. 鉴真 D. 郑和
25.下图为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据此可知,北宋中央机构改革旨在
A.加强权力制衡 B.加强君主专制
C.明确机构职责 D.完善决策机制
26.绘制历史简图是历史学习的一种基本技能,它能将复杂的历史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图中能大致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历史简图是
A B.
C. D.
27.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皇帝同意,“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以通天下之利”。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
A. 分散宰相权力 B. 加强皇帝权力
C. 加强军事实力 D. 增加财政收入
28.据史书记载:“……官制分北、南院,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国制简朴,汉制则沿名之风固存也。”以上现象出现在
A.辽朝 B.西夏 C.金朝 D.元朝
29.金朝在基本沿袭唐宋制度的同时,还保持一套女真民族的管理系统,称之为
A.南北面官 B.奏折制度
C.行省制度 D.猛安谋克
30.吐蕃作为元代一个单独大行政区,未设行省,由中央宣政院直接统辖。宣政院下属的低级地方官员可由当地僧侣首领按本地习惯自相传袭。这体现了古代边疆治理的智慧为
A. 订立盟约 B. 因地制宜
C. 武力征服 D. 和亲联姻
31.“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
A.考试程序更加严谨 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
C.考取进士尤为尊贵 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
32.宋代除官府的罪犯奴婢外,私家奴婢大部分雇佣化,宋人抛弃了奴婢“类同畜产”的传统观念,视其为“佣雇良民”,这表明当时
A.门第观念日益淡化 B.社会控制程度松弛
C.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D.新生产关系的形成
33.宋代学者提出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口号。它所体现的儒学的重要功能是
A.阐释经书字句 B.树立基本价值观
C.强化世俗观念 D.促进个性自由解放
34.辽宋夏金时期,各少数民族都创造了本民族的文字(见下图)。这些文字体现了
A. 民族文字的发展促进了民族交融 B. 宋朝实施了开放包容的民族政策
C. 不同民族间的文化相互借鉴吸收 D. 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35.元代,我国古代戏曲艺术走向成熟,其标志是
A.散曲的出现 B.杂剧的兴起
C.昆曲的流行 D.京剧的形成
36.明太祖对沿袭近两千年的传统君主专制政治架构的核心部位作出重大修改。这里的
“修改”是指
A.恢复三省制 B.完善科举制
C.废除宰相制 D.确立内阁制
37.史载:“军国大计……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这一现象开始于
A.秦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38.下表是某学校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整理的材料,据此可知他们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东南地区 1684年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东北地区 1689年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
蒙古和新疆地区 平定准噶尔部、大小和卓的叛乱
西藏地区 1727年派驻驻藏大臣
A. 清朝前期的民族关系 B. 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
C. 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D.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39.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夫良知即是道,良知之在人心,不但圣贤,虽常人亦无不如此。”这一认识
A.隐含一定的平等色彩 B.有客观唯心主义倾向
C.提出恢复良知的途径 D.已完全脱离理学范畴
40.下图是清朝前期玉米、甘薯推广种植示意图。玉米、甘薯在中国的推广种植
A.改变了南北的经济格局 B.导致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由沿海向内地逐步拓展 D.利于缓解当时人地矛盾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第41题14分,第42题14分,第43题12分,共计40分。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41.(14分)宋朝和明清时期,我国商业非常繁荣。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货币经济、纸钞、流通票据、高度发展的海外贸易……在人民日常生活方面,艺术、娱乐、制度、工艺技术各方面,中国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家,其自豪足以认为世界其他各地皆为“化外之邦”。
——摘编自谢和耐(法国)《南宋社会生活史》
材料二 明清时期,大宗商品的远距离贸易是徽商、晋商、闽商、粤商、等聚集着众多商人的商帮的行为,与以往个别商人的经营活动,已不可同日而语。国内大宗商品的远距离贸易,是大宗商品在不同的经济区内交换,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经贸区。江南经贸区是在江南便捷的交通条件和发达的丝织业、棉纺织业等基础上形成的。江南向全国输出的主要是相对高值的丝、棉纺织品,从全国输入的是低值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如粮食、大豆、蓝靛、木材、纸张等。
——摘编自唐文基《16至18世纪中国商业革命和资本主义萌芽》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在商业方面的主要表现。(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世纪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的新现象。(6分)
(3)有学者认为,商品经济繁荣促使明朝中后期萌动社会转型,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2分)
42.(14分)我国中央集权制度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朝官僚机构示意图
材料二 元朝政区图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为加强中央集权,秦朝在地方上实行什么制度?有何历史意义?(8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有何特点?(4分)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于如何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你有何启示?(2分)
43.(12分)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已、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已以安人”,“修已以安百姓”。
——摘编自林存光《孔子新论》
材料二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并没有认识到儒学的价值,反而把儒学列为禁绝传播的学说之一……公元前124年,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摘编自孟继新《天下第一庙》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的核心思想。(6分)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把儒学列为禁绝传播的学说之一”采取了什么措施?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后,儒学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对待传统文化应该采取什么态度?(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