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科学)学科集体备课表
备课时间 9.4 主备人
复备时间 9.5 授课教师
课 题 做酸奶 课 型 新授
课时分配 1 上课时间 9.6
项 目 内 容
教 学 目 标 知 识能 力 1、通过自制酸奶证明细菌的存在。
2、能够通过收集资料,模拟细菌的繁殖来探索细菌的特点。
过 程方 法 3、学会一些防止病菌传播的方法。
4、认识细菌的主要特点和对人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情 感态 度价值观 5、知道酸奶是有乳酸菌发孝而变成的;
6、学会对有害细菌的预防措施。
教学重点 做酸奶的活动。
教学难点 在模拟细菌繁殖的实验中计算细菌繁殖的个数。
教学、教具(课件)准 备 电饭煲保温的鲜牛奶、酸奶、开水、学生准备保温杯。
教 学 流 程
教 学 环 节 教 学 环 节 教 师 活 动 预设学生活动
谈话:你们喝过酸奶吗 你们能向大家说说酸奶是什么样的吗 学生交流。 教师分别给每组学生提供一个空的酸奶瓶,并让学生进行观察。 自己动手做酸奶教师提供做酸奶的材料:在煮好了的鲜牛奶(在电饭锅里刚煮的)里加入一些白糖,煮沸几分钟。每组发一份酸奶和煮好的鲜牛奶(放在罐子里)。 讲述:大约保温8个小时后,酸奶便制成了。提醒:自制的酸奶不能存放太久。吃了变质的酸奶会引起腹泻、消化不良,甚至中毒。 认识细菌,解释酸奶为什么会变成酸奶1.提问:做酸奶时需要注意些什么 2.提问:鲜奶为什么会变成酸奶 3.小结:牛奶能变成酸奶,是因为酸奶中有一种名叫乳酸菌的细菌,在适宜的温度下,乳酸菌能使牛奶发酵成酸奶。二、课前的信息搜集怎么样?我们现在做一次信息交流。(边交流,边梳理。)1、细菌的特点: 2、细菌的三种基本形态: 3、细菌的功与过 小结:大多数细菌对人体是有益的。 5、教师小结:细菌的发现;细菌的基本形态、特点及分布;细菌的种类;细菌的繁殖;细菌与人类的关系。细菌对人类有功也有过。自然界中的腐生细菌可以将动植物的尸体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既净化了环境又为植物制造和提供了不可缺少的肥料。生活中人们也经常利用细菌,如制醋离不开醋酸杆菌,做泡菜离不开乳酸菌,有的细菌还可以制药。但有的细菌也可以使人类得上这样或那样的疾病。 6、讨论:细菌的传播方式及预防办法。这部分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病菌传染的一些传播途径以及预防的办法。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三条:病从口人,病从鼻入,外伤感染。根据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预防传染病,即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积极锻炼身体,增强身体抵抗力。三、了解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1、讲述:下面老师再告诉大家一个秘密,动物、植物和我们前面所研究过的微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你知道吗 在微生物大家族中,还有一种没有细胞结构的成员,它就是病毒。2、谈话:你听说过“非典”和艾滋病吗?它们都是由病毒引起的。3、提问:你对哪种病毒比较熟悉?不妨向同学介绍介绍。4、教师小结:病毒个头很小,有的病毒,几千个拼接起来才有一个细菌那么大。病毒单独存在时,不会生长、繁殖,像一个没有生命的非生命体。然而,一但侵入其他生物的活细胞中,就能够生长繁殖,对生物体产生很大的影响。比如,麻疹病毒等。病毒比细菌小得多,有的病毒,几千个拼接起来才有一个杆菌那么大,所以,一般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它。四、课外练习 猜测:你们知道酸奶是怎样做成的吗 学生提出各种可能性,教师不作任何评价。 学生从酸奶瓶上的配料表看到:鲜牛奶、蔗糖、乳酸菌。学生初步探知做酸奶需要的原料。 学生可能会提出“乳酸菌是什么”的问题,教师可以让知道的学生说一说,随后在第二环节——认识细菌中全面地解决问题。 学生自带保温杯和勺子(事先要用开水烫过)。出示教材中做酸奶的示意图,学生看图,制作酸奶。待牛奶冷却到35℃~40℃的时候,把鲜牛奶倒人消过毒的保温杯中,并往里面加入适量的酸奶,盖上盖子。测一测:在制作酸奶时,放入的酸奶与鲜奶的比例是多少 制作酸奶时需要注意两个条件:一是温度,应保持在35~C。40~C左右;二是卫生,所有的器皿要进行消毒处理。学生思考回答,提出酸奶中有乳酸菌,从而引出细菌的概念。 学生交流课前收集来的有关细菌的资料,资源共享。特点:体积微小 要吃食物 繁殖很快基本形态:杆菌、球菌、螺旋菌。功与过:生产腐殖质、利用细菌生产新的食物、利用细菌生产药品和生物塑料、有的细菌会致病。 捂住鼻子打喷嚏用开水冲洗筷子勤用肥皂洗手。
板书设计 做酸奶 细菌的特点:体积微小 要吃食物 繁殖很快基本形态: 杆菌、球菌、螺旋菌。细菌的传播方式及预防办法:捂住鼻子打喷嚏用开水冲洗筷子勤用肥皂洗手
课后反思 1.让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在教学《做酸奶》第一课时,因为考虑到时间的关系,决定让学生把做酸奶这一实践活动延续到家里进行。在上第二课时的课上作了一次调查,发现回家做酸奶的同学寥寥无几,难得有个别同学做了却没有成功。因此决定和学生一起再经历一次做酸奶的过程。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我们教师应该做一个科学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 2.在实验前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与方向。 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应该了解实验变量的控制问题,但是真要做起实验来,他们却往往忽略了这一点而导致实验数据的误差或直接的失败。作为我们教师就应该有意识地在学生实验前将这一技能有目的地进行渗透,以让学生在今后的实验过程中知道如何对实验变量加以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