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物态变化 期末复习题 2022-2023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止册(山东地区专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章 物态变化 期末复习题 2022-2023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止册(山东地区专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11-25 21:17: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章 物态变化
一、单选题
1.用体温计测量病人甲的体温,示数是38℃,如果该体温计未经甩过就用来测量病人乙的体温,示数也是38℃.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乙的体温一定等于甲的体温
B.乙的体温不可能等于甲的体温
C.乙的体温不可能高于甲的体温
D.乙的体温一定低于甲的体温
2.下列估计值最接近实际的是(  )
A.适宜洗澡的水温大约是60℃ B.中学生百米赛跑的速度约为20m/s
C.吃饭用的筷子长度约为22cm D.人的心脏跳动一次所需时间约30s
3.将一盆冰水混合物放在太阳底下,冰开始熔化,当水面还有冰浮着时,则
A.冰的温度升高,水的温度不变
B.冰的温度不变,水的温度升高
C.冰、水的温度都升高
D.冰、水的温度都不变
4.如图所示是某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BC段表示熔化过程,其特点是温度不变,不吸收热量
B.在第5min 时该物质已全部熔化
C.该物质是晶体,它的熔点是80℃
D.该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不同
5.小美同学对冰加热,她将冰熔化成水直到沸腾的过程,绘制成如图所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图中的DE段是冰的熔化过程
B.AB、CD段 物质在吸热,BC、DE段 物质没有吸热
C.水的凝固点是0℃
D.BC段的物质是固态,DE段的物质是气态
6.下列措施中,能使蒸发减慢的是(  )
A.给湿头发吹热风 B.把地面上的水向周围摊开
C.把湿衣服晾在通风向阳处 D.把盛有酒精的瓶口盖严
7.缺水已是一个世界性的普遍现象,因此我们要珍惜每一滴水,海水淡化是解决缺水问题的方法之一.现在所用的海水淡化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一种是蒸馏法,即先将海水中的水汽化而把盐留下,再将水蒸气冷凝为液态的水.关于以上过程涉及的物态变化和吸放热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先升华后凝华,先吸热后放热
B.先汽化后凝固,先放热后吸热
C.先汽化后液化,先吸热后放热
D.先汽化后液化,先放热后吸热
8.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放热现象的是哪一组(  )
①初春,冰封的湖面解冻 ②盛夏,旷野里雾的形成
③深秋,路边的小草上结了一层霜 ④严冬,冰冻的衣服逐渐变干
A.②③ B.③④ C.①② D.①④
二、多选题
9.在探究“海波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的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如图加热的方式可以使海波受热更加均匀
B.一加热,海波就开始熔化
C.符合海波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是b
D.熔化过程中,将试管从水中拿出来,熔化还会继续
10.如图所示,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树枝、电线,马上凝结成白色的冰花,这种现象叫做“雾凇”。下列现象与雾凇的形成原因相同的是(  )
A.冬天玻璃上结成的冰花
B.极寒天气泼水成冰
C.冰镇饮料罐上的小水珠
D.冰箱冷冻室里的霜
三、填空题
11.如图中,甲、乙两支温度计的示数分别为_________°C和_________℃。
12.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____℃,沸水的温度是______℃.
13.如图所示是某固体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由图像可知,该固体是_____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该物质熔化过程持续的时间为___________min。
14.寒冬,坐满人的汽车门窗紧闭,水蒸气经过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车窗上,水蒸气变成水珠___(选填“会吸热”、“会放热”、“不会吸热或放热”),水珠会出现在车窗的___(选择“内侧”、“外侧”、“内、外侧”).
15.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喝开水时为了不烫嘴,往往向水面吹气。这其中的物理原理是:向水面吹气加快了液面空气的___________,加快了水的蒸发,而蒸发有___________作用,所以使水变凉。
16.如图示,盛一盆水,在盆里放两块高出水面的砖头,砖头上搁一只比盆小一点的篮子里有剩饭、剩菜,再把一个纱布罩在篮子上,并使袋口的边缘浸入水里,就做成了一个简易冰箱。把它放在通风的地方,即使经过一天时间里面的饭菜也不会变质。原因是水会沿着纱布的纤维结构“爬”上来,水发生 _____时会 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就可使食物保持低温而不易变质。
17.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吸收热量,温度 _____。冬天玻璃窗上有冰花产生,这是种 _____现象。
18.夏天,从冰箱里取出一瓶饮料,饮料瓶上出现的小水珠是由空气中水蒸气经过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寒冷的冬天,房间窗户玻璃______(选填“内”或“外”)表面会出现一层冰花,这种物态变化需要______热。
四、实验题
19.如图甲是“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
(1)如图乙温度计的示数为 ___________℃;
(2)如图丙是根据实验数据描绘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由图像可知此固体属于 _____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其熔化过程对应图线中的 ___________(填“AB”、“BC”或“CD”)段,其熔点为 ___________℃。熔化过程中 _____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3)此物质的温度为48℃时,物质的状态是 ___________(选填“固态”、“液态”、“固液共存态”或“前三种都有可能”)。
20.如图甲所示,是“探究物质的熔化规律”的实验装置。实验时先将固体物质和温度计分别放入试管内,再放入大烧杯的水中,观察固体的熔化过程。
(1)试管内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某时刻温度如图乙所示,读数方法正确的是______(选填“A”、“B”或“C”),示数为______℃,某同学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描绘出该物质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丙ABCDE),则可知该物质是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2)在该物质熔化过程中,如果将试管从烧杯中拿出来,该物质将停止熔化。将试管放回烧杯后,该物质又继续熔化。说明固体熔化时需要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3)根据描绘的图线,该物质在第5min时处于____态,该物质的熔点为__℃。
(4)图象中DE段是______过程。
21.如图甲所示,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装置。
(1)实验中除了图甲的器材之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___________;
(2)图甲装置中硬纸板在实验中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
A.固定温度计
B.节省加热时间
C.防止沸腾时水溅出来
(3)下表是第一小组记录的实验数据。第2min温度计示数如图甲所示。请将数据表格中的空缺填充完整。请你根据实验数据在图乙的坐标系中绘出水沸腾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___________
时间t时/min 0 1 2 3 3.5 4 4.5 5 5.5
温度t温/℃ 92 95 ___________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4)由记录表格和图像可知:水沸腾时___________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
(5)第二探究小组用相同的酒精灯进行实验,水的初始记录温度与第一小组相同,但是烧杯中的水比第一小组要多。图丙中,图线a是第一小组的结果,第2小组得到的图线应是图丙中的___________(选填“a”、“b”、“c”或“d”);
(6)实验中发现当水沸腾时,纸片缝隙会冒出白气,这些白气是烧杯内热的水蒸气___________(填写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实验时老师叮嘱不要被热气烫伤,说明此物态变化是___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过程。
22.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中,甲、乙两组同学采用完全相同的实验装置分别同时开始加热等质量的水,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并同时开始记录加热时间和水的温度。
(1)根据所学知识,结合下表中的数据,可知本次实验应选用______(选填“水银”或“酒精”)制作的温度计;
在标准大气压下
物质 凝固点/℃ 沸点/℃
水银 -39 357
酒精 -117 78
(2)实验中,某时刻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所示,此时水的温度是______℃;
(3)实验中,观察到水中气泡上升情形如图丙所示,可判断该情形是水沸腾______(选填“前”或“后”)的现象;
(4)图丁是两组同学分别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水沸腾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图象可知水的沸点是______℃;由图象还可以看出,甲、乙两组图线不同的原因是水的______不同。
参考答案:
1.C
【解析】解:由于体温计的特殊结构,在离开人体读数时,不用力甩液柱不会下降,所以读数仍会是38℃;用没有甩过的体温计测量体温时,只被测者的体温高于体温计的示数时,体温计的示数才会发生变化,如果被测者的体温低于或等于38℃,体温计液注不变化,仍为38℃;所以病人乙的温度可能等于或低于38℃,不可能高于38℃,故C正确.答案为C.
点睛:由于体温计的特殊构造,即液泡上方有一很细的缩口,在离开人体读数时,液柱不下降,故使用前应用力甩一下.用没甩的体温计测体温时,如果被测的温度比原先高,则读数准确,如果被测的体温比原先低,则仍然是原先的读数,据此作答.
2.C
【解析】A.适宜洗澡的水温大约为40摄氏度,比人的正常体温37摄氏度稍高一点,故A不符合题意;
B.男子百米世界纪录的平均速度略大于10m/s,那么中学生百米赛跑的速度应比这个记录小,大约为7m/s,故B不符合题意;
C.一支2B铅笔的长约为17cm,吃饭用的筷子的长度比铅笔略长,约为22cm,故C符合题意;
D.正常情况下,人的心脏1min跳动约75次,那么一次所用时间接近1s,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D
【分析】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无论是冰熔化成水,还是水结成冰,在这个过程中,温度总保持熔点或凝固点不变.
【解析】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冰是晶体,在它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直到熔化过程结束,全部熔化成水,温度才升高,只要是冰水混合物,无论处于什么样的外部环境,温度都不改变.
故选D.
4.C
【解析】A.BC段表示该物质温度不随时间改变,说明该物质正在熔化,BC段为晶体的熔化过程,其特点是吸热温度不变,故A错误;
B.由图可知,在第5min时该物质刚开始熔化,故B错误;
C.由图像知,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80℃不变,所以该物质为晶体,故C正确;
D.该物质是晶体,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故D错误。
故选C。
5.C
【解析】A.AB段表示冰吸热升温,BC段是冰的熔化过程,DE段是水的沸腾过程,故A错误;
B.AB、CD段物质在吸热,BC是冰的熔化过程、DE段是水的沸腾过程,都要吸热,故B错误;
C.BC段是冰的熔化过程,冰熔化时温度一直保持在0℃,说明冰是晶体,其熔点为0℃;晶体的凝固点和熔点相同,因此水的凝固点是0℃,故C正确;
D.BC段是冰的熔化过程,晶体熔化时可能处于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DE段是水的沸腾过程,此时物质处于液态,故D错误。
故选C。
6.D
【解析】A.给湿头发吹热风,提高了温度,加快了表面上方空气的流动速度,可加快蒸发,故A不符合题意;
B.把地面上的水向周围摊开,增大了液体的表面积,可加快蒸发,故B不符合题意;
C.把湿衣服晾在通风向阳处,提高了温度,加快了表面上方空气的流动速度,可加快蒸发,故C不符合题意;
D.把盛有酒精的瓶口盖严,减小了表面积、避免了空气流动的影响,可减慢蒸发,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7.C
【解析】将海水中的水蒸发由液态变成气态,属于汽化现象,再将水蒸气冷凝为液态的水是气态变成液态,属于液化现象.其中汽化吸收热量,液化放出热量,故应选C.
8.A
【解析】①初春,冰封的湖面解冻,是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熔化过程,熔化吸热;故①不符合题意;
②盛夏,旷野里的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小水珠,是液化过程,液化放热,故②符合题意;
③深秋,路边的小草上结了一层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成的小冰晶,是凝华过程,凝华放热,故③符合题意;
④严冬,冰冻的衣服逐渐变干,是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是升华过程,升华吸热,故④不符合题意。故选A。
9.AC
【解析】A.如图所示加热方式为水浴法加热,可以使海波受热更加均匀,故A正确;
B.一开始加热时,海波先吸热升温,当温度到达熔点时才开始熔化,故B错误;
C.海波是晶体,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所以符合海波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是b,故C正确;
D.熔化过程中,将试管从水中拿出来,海波不能继续吸收热量,熔化将停止,故D错误。
故选AC。
10.AD
【解析】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冰晶。
A.冰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在玻璃上凝华形成的冰晶,故A符合题意;
B.泼水成冰,水凝固成冰,故B不符合题意;
C.小水珠是空气中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饮料罐液化形成的,故C不符合题意;
D.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冰晶,故D符合题意。
故选AD。
11. 28 38.2
【解析】[1]从图甲可以看到,从下到上,温度计的刻度在变大,那么这是非零下摄氏度的温度,分度值是1°C,液柱在20到30之间的第8格,这个读数是28°C;
[2]从图乙可以看到,这体温计的分度值是0.1°C,液柱在38刻度的右边第2个刻度,可知这个读数是38.2°C。
12. 0 100
【解析】[1][2]通常情况下,把冰水混和物的温度规定为0摄氏度,一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时的温度是100℃。
13. 晶体 15
【解析】[1]从图中可以看到,该固体熔化时,温度保持在80℃不变,而晶体熔化时,温度是不变的,非晶体熔化时,温度是变化的,所以由图像可知,该固体是晶体。
[2]由[1]解析可知,该固体是晶体,则该物质熔化时,温度不变,从图中可以看到,该物质从第10min到第25min,温度不变,这段时间为熔化过程,则该物质熔化过程持续的时间为
14. 液化 会放热 内侧
【解析】冬天,车内水蒸气温度较高,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会放热液化形成小水珠,水珠会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
15. 流动速度 致冷
【解析】[1][2]液体蒸发的速度与液体温度、液体表面空气流速和液体的表面积有关,吹气能使水面的空气流动速度加快,加快了水的蒸发,蒸发吸收热量具有致冷作用,使水变凉。
16. 蒸发 吸收
【解析】[1]在这种“简易冰箱”中,水会沿着纱布的纤维结构“爬”上来,由于放在通风效果好的地方,空气流通加快,能够促进纱布纤维中水分蒸发,水变为水蒸气,是蒸发现象。
[2]水蒸发吸收饭菜周围空气中的热量,使得饭菜周围的空气温度降低,从而使饭菜保持较低的温度,这样饭菜就不会变馊了。
17. 不变 凝华
【解析】[1]晶体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在熔化过程中,需要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2]冰花是室内高温的水蒸气遇到低温的玻璃凝华形成的。
18. 液化 内 放
【解析】[1]从冰箱中取出的饮料,饮料瓶的温度较低,空气中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饮料瓶外表面。
[2][3]寒冷的冬天,室内温度高于室外温度,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较冷的玻璃时放热,凝华成冰花,所以冰花出现在玻璃的内表面。
19. 46 晶体 BC 48 吸收 前三种都有可能
【解析】(1)[1]由图乙知道,温度计上10℃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温度是1℃,即此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温度计示数为46℃。
(2)[2]由该物质熔化过程的温度变化知道,该物质在第6分钟到12分钟,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所以该物质有固定的熔点,此物质属于晶体。
[3][4][5]海波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故熔化过程对应BC段,且熔点为48℃,海波熔化时需要不断吸收热量。
(3)[6]此物质的熔点为48℃,故温度为48℃时,可能处于固态,液态,固液共存态。
20. B 38 晶体 吸收 固液共存 50 沸腾
【解析】(1)[1]A是俯视会使读数偏大,C是仰视会使读数偏小,读数时视线要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故选择B。
[2]由图可知,温度计每一个大格代表10℃,每一个小格代表1℃,故示数为38℃。
[3]物质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该物质是晶体。
(2)[4]物质熔化时,把试管取出,物质停止熔化,放回烧杯物质继续熔化,可见物质熔化时需要吸收热量。
(3)[5]物质在第5min时处于熔化过程,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6]物质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50℃不变,所以该物质的熔点是50℃。
(4)[7]如图,BC段是物质的熔化过程,DE段是物质的沸腾过程。
21. 秒表 B
98 吸收 c 液化 放热
【解析】(1)[1]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中需要每隔一定时间测量水的温度,所以还需要的测量器材是秒表。
(2)[2]水在加热过程中会将部分热量散失到空气中,所以盖上硬纸板的主要作用是减少热量散失,缩短实验时间,故AC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3)[3][4]由图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读数是98℃,根据实验数据在图乙的坐标系中绘出水沸腾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
(4)[5]由图像可知,水沸腾时,达到沸点温度后,要不断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沸点温度不变,因此水沸腾的特点是:持续吸热,温度不变。
(5)[6]在液面上方气压相同时,同种液体的沸点相同;初温相同时,水的质量越大,加热至沸腾吸收的热量多,所需的时间就越长,由于m2>m1,所以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加热至沸腾,故选c。
(6)[7][8]水在沸腾过程中,杯口附近出现大量“白气”是由于水蒸气升起后,遇冷液化而成的,液化的过程需要放热。
22. 水银 96 后 98 初温(其他表述正确,同样得分)
【解析】(1)[1]由图丁可知,当前环境下水的沸点为98℃,由表中数据可知,酒精的沸点为78℃,低于水的沸点,所以不能用酒精制作的温度计,水银的沸点为357摄氏度,高于水的沸点,所以本次实验应选用水银制作的温度计。
(2)[2]由图可知,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所以此时温度计的读数,即水的温度为96℃。
(3)[3]水沸腾后,整个容器中水温相同,水内部不断汽化,产生的水蒸气进入气泡,气泡在上升过程中,气泡不断变大,由图可知,水中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不断变大,所以课判断该情形是水沸腾后的现象。
(4)[4]由图丁可知,水的温度达到98℃后温度保持不变,所以由图象可知水的沸点是98℃。
[5]由图可知, 时,甲乙两组实验中,水的温度不同,所以水达到沸腾时所需时间也不同,所以由图象可以看出,甲、乙两组图线不同的原因是水的初温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