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师配套课件 第五单元 (6份)

文档属性

名称 2013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师配套课件 第五单元 (6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12-18 19:17:25

文档简介

课件19张PPT。单元写作指导
第五单元 莲是花中的仙子,是友谊的象征和使者;莲又是花中的君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你心中的莲有怎样的风采?哪种品质最值得你赞美?请以“莲文化的魅力”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文体不限,题目自拟,立意自定,600字左右。 1.审题
这次作文主题是“莲文化的魅力”,这个题目很大,范围很广。从中选择一个方面来写,尽量具体,不要面面俱到。选好题目后,再仔细选择材料,可以以实写实,写莲的历史、价值,莲花名胜等,也可以写莲的内在神韵和精神,描写赋予莲美好的品质等。 2.选材
(1)探究莲的生长特点以及功能用途等。可以写莲的历史、
品种、功能、用途;可以对“藕断丝连”作出科学的解释;也可
以写千年古莲发芽之谜等。写这些内容最好写成一篇说明文,
从几个方面或抓住其中一个方面进行介绍。 (2)赞颂莲的精神品质,领略其君子风度。挖掘莲的品质: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为人当像莲花,追求君子风度。
运用托物言志和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抒发对莲的赞颂、喜爱
之情。
(3)莲立于荷塘之中,是一种极美的风景。赏荷胜地那亭亭
玉立、清新淡雅的莲花,那碧波粼粼、烟波浩渺的荷塘,都是优
美的风景。可以就此写一篇写景散文,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3.写法【诗词歌赋】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江南》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离骚》
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  ——《青阳渡》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白居易《采莲曲》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王昌龄《采莲曲》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好句好段】
说起家乡的莲藕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听爷爷的爷爷说:从前有一只美丽的仙鹤,嘴里叼着一颗仙丹从家乡上空飞过,不小心把嘴里的仙丹掉进了巴河的芝麻湖里,从此家乡芝麻湖里就长出了我们现在吃的莲藕。
——引用传说
你生活在水中,却不似那浮萍漂浮不定,能就地生根。你扎根于水底的淤泥中,却不似那终身庸碌无闻的水草,总是倔强地抛头露面于水上,去享受阳光,去装点世界,去奉献你自己。你的品格,谁能不敬?
——运用对比【精彩开头】
在柳枝泛绿,桃李竞芳的时节,你将蕴蓄一个冬季的勃勃生机,化作那“尖尖角”,探出头来迎候那蜻蜓“立上头”。有了你的露面,静静的水面不再寂寥。渐渐地,你布满了水面,一幅生意盎然的水上、水中立体画也由此展开……
——语言优美【精妙结尾】
是的,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里,又有多少人像这小小的莲
花一样做到了出淤泥而不染呢?我愿是那一朵小小的白莲花
——出淤泥而不染。
——托物言志 荷  花
荷花又名莲花、芙蓉、芙蕖,别
称“菡萏”,是百花中名称最多的花
之一。①
荷花的品种也不少,有千叶荷、
四面荷、并头荷、重台荷,还有奇特
的四季荷和夜舒荷。夜舒荷就是其叶
子入夜舒展,白天反而卷合。②【批注评析】
①总说荷花的别名,在百花中的地位。
②举例说明荷花种类繁多。 荷花的用途极广,主要是食用、药用
和观赏。③莲蓬子含淀粉很多,营养丰富,
清香可口,剥开莲蓬,一粒粒莲子就像翡
翠玉卵,剥去外皮和一层薄膜,里面就是
雪白的莲子仁。我最爱吃它,所以一到莲
子八成熟时,我就钻进荷花湾,躲在荷叶
下,大饱口福,乐不可支。③中心句。点明荷花的用途主要是食用、药用和观赏三个方面。 荷藕是一种高级蔬菜,含20%
的碳水化合物、各种维生素和矿
物盐,既可当水果生吃,也可烹饪
成佳肴熟吃。如果制成蜜饯或藕
粉,更是别有风味。不过我小时候
专爱吃生藕,脆生生的,甜丝丝的,
妙不可言。④④说明莲藕可以生吃。 荷花还是一种很有价值的中药。
我的老中医爸爸告诉我:荷花能清暑
解热,莲梗能通气宽胸,莲瓣能治暑
热解渴,莲子能健脾止泻,莲心能清
火安神,莲房能消淤止血,藕节还有
解酒的功效,自叶至茎,自花至实,无
一不可入药。它把自己的一切毫无
保留地全部贡献给了人类。⑤⑤具体介绍莲的药用价值。 荷花更是绿化、美化、净化我们
环境的贵重之花。远望,“接天莲叶无
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⑥近看,荷
花点缀着绿波,有风作飘摇之态,无风
呈袅娜之姿。雨过天晴,珠玉滚动,更
加风致。绿中点红,娇姿欲滴,缕缕清
香,似琴可闻,哪吒菩萨,隐约可见。花
谢蓬山,如一只绿色小碗,似一朵未开
之花,亭亭独立,洗人耳目。⑦⑥引用古诗词,增加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具有诗情画意。
⑦语言生动形象,说明荷花具有观赏价值。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
妖”,这是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对
莲花君子品格的盛赞,也是荷花崇高
中之最崇高者。⑧
荷花用途之广,品格之高,是百
花不可比拟的。让我们都仰慕荷花,
大力养植荷花吧!⑨⑧赞颂荷花崇高的品格。
⑨总结全文,号召大力养植荷花。 名师点评:本文重点说明了荷花的用途。先总说荷花的三个方面的用途,然后按三个方面进行分说。在说明荷花的观赏价值时,还运用了引用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说明语言生动形象,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课件16张PPT。第五单元
 第21课 桃花源记   1.作者名片  2.背景介绍
  本文大约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战乱频繁,生灵涂炭。当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真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诗文来抒写情怀,于是便创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社会,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3.图解课文1.通假字
便要还家  (“   ”通“   ”,     )
答案:要 邀 邀请2.一词多义
寻向所志 ( )
寻病终 ( )
便舍船 ( )
屋舍俨然 ( )
答案:(1)寻找/随即,不久 (2)舍弃/房屋 (1)寻(2)舍 处处志之 ( )
寻向所志 ( )
武陵人捕鱼为业 ( )
不足为外人道也 ( )
答案:(3)做标记/做的标记 (4)作为/对,向(3)志(4)为3.古今异义
(1)阡陌交通
古义:       ?
今义:原是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统称,现仅指运输事业
(2)率妻子邑人
古义:       ?
今义:男女两个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
(3)来此绝境
古义: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答案:(1)交错相通 (2)妻子和儿女 (3)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4)无论魏晋
古义:       ?
今义: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
(5)芳草鲜美
古义:         今义:(菜肴、瓜果等)滋味好
(6)不足为外人道也
古义:         今义:不充足
答案:(4)不要说,(更)不必说 (5)鲜艳美丽 (6)不值得4.词类活用
(1)处处志之  (名词用作动词,     )
(2)复前行  (方位名词作状语,     )
(3)渔人甚异之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
答案:(1)做标记 (2)向前 (3)对……感到诧异﹒﹒﹒5.文言句式
(1)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译文:????????????????????????????????????????????????
(2)林尽水源。(省略句,“尽”后面省略了介词“于”)
译文:????????????????????????????????????????????????
答案:(1)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德行高尚的人。
(2)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6.名句默写
(1)其中往来种作,       ,       。黄发垂
髫,并怡然自乐。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不复出焉,
       。
答案:(1)男女衣着 悉如外人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遂与外人间隔7.走进文本
(1)请用简洁的文字补充下面对渔人行踪的概括。
发现桃花林→     →访问桃花源→_____________
→     。
答案:进入桃花源 离开桃花源 复寻桃花源
(2)文中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联系全文,说一
说桃花源人为什么“叹惋”。
答案:庆幸自己有一个幸福的家园,也为世人饱受战争之苦而惋
惜。(3)离开桃花源时渔人“处处志之”,再来寻找时却“不复得
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突出强调桃花源只是一个虚构的“理想的境界”。
(4)“桃花源”是作者追求的理想社会,请你谈谈寄托了作者怎
样的社会理想。
答案:寄托了作者对和平的向往,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客观
上反映了人民的意愿。(或:作者所描述的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
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
削的要求。)(只要答出要点“对和平的向往”“对幸福美好生
活的追求”即可)课件21张PPT。 第22课 短文两篇   1.作者名片《陋室铭》  2.图解课文1.古今异义
(1)惟吾德馨
古义:          今义:散布得远的香气
(2)无丝竹之乱耳
古义:       ? 今义:丝绸和竹子
(3)谈笑有鸿儒
古义:       ? 今义:鸿雁
答案:(1)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2)琴瑟、箫管等乐器。这
里指奏乐的声音 (3)大﹒﹒﹒﹒2.词类活用
(1)无案牍之劳形  (动词的使动用法,     )
(2)无丝竹之乱耳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
答案:(1)使……劳累 (2)使……乱,扰乱﹒﹒3.文言句式
何陋之有?(倒装句,应为“有何陋”)
译文:????????????????????????????????????????????????
答案:有什么简陋的呢?4.名句默写
(1)山不在高,       。水不在深,       。
(2)       ,草色入帘青。       ,往来无白丁。
答案:(1)有仙则名 有龙则灵 (2)苔痕上阶绿 谈笑有鸿儒5.走进文本
(1)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描写陋室不陋的?试找出相关语句。
答案:陋室的环境、交往的人物、主人的日常生活。相关语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2)课文描写陋室环境和居室主人的生活情景,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节操和情趣?
答案: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3)文章写“诸葛庐”“子云亭”有什么作用?
答案:作者采用类比的手法,以历史上两个知名人物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作比,说明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主人品德高尚。《爱莲说》  2.文体知识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通常借某一事物,可以记叙事情,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议论,相当于现代的杂文,但都是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感想。  3.图解课文1.古今异义
(1)亭亭净植
古义:             今义:栽种
(2)宜乎众矣
古义:             今义:合适
(3)陶后鲜有闻
古义:             今义:新鲜
答案:(1)立 (2)应当 (3)少﹒﹒﹒2.词类活用
(1)不蔓不枝  (名词用作动词,    ;    )
(2)香远益清  (形容词用作动词,    )
答案:(1)生枝蔓 长枝节 (2)远播﹒﹒﹒3.文言句式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判断句,以上三句均用“者也”表示判断)
译文:????????????????????????????????????????????????
?????????????????????????????????????????????????????
答案: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人;莲花,是花中的君子。4.名句默写
(1)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       。
(2)予独爱莲之       ,       。
答案:(1)世人盛爱牡丹 (2)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5.走进文本
(1)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写莲的?赋予了莲什么品格?完成下表。答案:(2)作者写莲的同时,为什么还写菊与牡丹?
答案:作者用菊花的傲然凌霜正面衬托莲的洁身自好,用牡丹的绚丽浓艳从反面来衬托莲的质朴、自然。通过不同角度的衬托,从而突出莲花的高洁,烘托了文章的主题。
(3)作者托物言志,借莲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课文对莲花的描写和歌颂紧扣与君子气质相似之处着墨,借莲的美好形象,喻君子表里如一、行为端正、不阿谀谄媚的品德,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人生观,以及对当时追名逐利、贪慕富贵的社会风气的慨叹和鄙弃。课件12张PPT。 第23课 *核 舟 记   1.文体知识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写法上大多以记叙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我们在以后还会学很多此类文章,如《岳阳楼记》《小石潭记》《满井游记》《醉翁亭记》等。  2.背景介绍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在湖州任上被人诬陷,被捕入狱半年,次年贬为黄州(现在湖北黄冈)团练副使。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矶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 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从课文可以看出,雕刻家就取材于这件事。  3.图解课文1.通假字
(1)诎右臂支船  (“   ”同“   ”,   )
(2)左手倚一衡木  (“   ”同“    ”)
(3)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同“    ”,        )
(4)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   ”通“    ”,        )
答案:(1)诎 屈 弯曲 (2)衡 横 (3)有 又 用来连接
整数和零数 (4)甫 父 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2.一词多义
明有奇巧人 ( )
长约八分有奇 ( )
为宫室 ( )
多髯者为东坡 ( )
高可二黍许 ( )
珠可历历数也 ( )
答案:(1)奇妙的/零数 (2)做。这里指雕刻/是 (3)大约/可
以(1)奇(2)为(3)可3.古今异义
(1)其两膝相比者
古义:           今义:比较;较量
(2)高可二黍许
古义:       ? 今义:表示同意
(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古义:       ? 今义:简单(跟“繁”相对)
(4)矫首昂视
古义:       ? 今义:矫正
答案:(1)靠近 (2)大约 (3)挑选 (4)举﹒﹒﹒﹒4.词类活用
(1)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名词作状语,    )
(2)石青糁之  (名词作状语,    )
(3)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峨冠:名词用作动词,       )
答案:(1)用箬竹叶做的船篷 (2)用石青 (3)戴着高高的帽
子······5.文言句式
(1)卧右膝,诎右臂支船。(省略句,句首省略主语“佛印”)
译文:????????????????????????????????????????????????
(2)又用篆章一。(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又用一篆章)
译文:????????????????????????????????????????????????
答案:(1)(佛印)平放着右膝,弯着右臂支撑在船上。
(2)又刻了一个篆字图章。6.走进文本
(1)从课文2、3段看,雕刻家的高超技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用料体积小;②所刻东西(字、
景、人、物)多;③刻画细腻逼真,情态毕备,富有诗情画意。
(2)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试简要分析。
答案: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先整体后局部。先写核舟的正面,次
写它的背部。写正面则整体介绍核舟,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船
舱,然后介绍船头和船尾。
(3)作者用那么大的篇幅向我们介绍这只雕刻精美的核舟有什
么目的?
答案:反映古代艺人技艺的奇妙精巧。课件12张PPT。 第24课 *大道之行也   1.文化长廊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2.图解课文1.通假字
(1)选贤与能    (“  ”通“  ”,    )
(2)矜、寡、孤、独、废疾者
(“  ”通“  ”,       )
答案:(1)与 举 选拔 (2)矜 鳏 老而无妻的人2.一词多义
是故谋闭而不兴 ( )
故外户而不闭 ( )
天下为公 ( )
不必为己 ( )
答案:(1)因此/所以 (2)是/为了(1)故(2)为3.古今异义
(1)女有归
古义:          今义:返回
(2)大道之行也
古义:          今义:宽阔的道路
答案:(1)女子出嫁 (2)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3)盗窃乱贼而不作
古义:          今义:偷东西的人
(4)是谓大同
古义:       ? 今义:对;正确(跟“非”相对)
答案:(3)害人 (4)这﹒﹒4.词类活用
(1)不独子其子    (名词的意动用法,     )
(2)故人不独亲其亲 (名词的意动用法,    )
(3)选贤与能 (形容词作名词,     )
(4)盗窃乱贼而不作 (动词用作名词,     )
答案:(1)以……为子 (2)以……为亲 (3)品德高尚的人
(4)盗窃的事情﹒﹒﹒﹒﹒5.文言句式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判断句,“也”表判断)
译文:????????????????????????????????????????????????
?????????????????????????????????????????????????????
(2)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宾语前置句,“力恶”宾语前置)
译文:????????????????????????????????????????????????
?????????????????????????????????????????????????????
答案:(1)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2)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6.走进文本
(1)“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
答案: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案:①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3)课文中所提到的“大道”和“大同”有什么区别?
答案:“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其治理的效果就是国泰民安的理想状态。“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是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课件24张PPT。 第25课 杜甫诗三首   1.作者名片《望 岳》  2.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
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兖州(今属山东省)去探望当时任
兖州司马的父亲杜闲。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
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在这期间写的。1.诗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试对此做具体解释。
答案:依次为远望泰山、近望泰山、细望泰山、极望泰山。
2.这首诗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答案: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未了),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山势之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3.有人评价此诗“‘割’字奇”,品析“割”字,指出奇在何处。
答案:“阴阳”分指山的南、北两面,山南向阳,天色明亮;山北背阴,天色晦暗。那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同一时刻却是两个世界,“割”字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高大形象。
4.这首诗最后一联写出泰山什么样的特点?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答案:写出泰山雄伟高峻的特点。表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知识链接】
1.全诗译文
  泰山到底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色都汇聚在泰山,山南和山北的天色被分割为一明一暗两部分。山中的浮云一层层地生发出来,心胸因此得到洗涤,薄暮时分,归巢的山鸟正远远地从高空掠过,只有睁大眼睛才能看得清楚。一定要登上泰山最高峰,俯首一览,众山匍匐在山脚下,是那么渺小。  2.诗歌赏析
  首句设问,极言诗人初见泰山时兴奋不已,竟不知如何描绘,令人顿生悬念。次句作答,总写泰山地域广阔,以上两句远望。
第三句虚写,表面写造物主独钟泰山,赋以神秀之气,而实际上抒发了诗人内心感受,对泰山赏慕有加。第四句实写,极尽夸张之能事,写泰山山势之高峻。以上两句近望。 五、六句亦景亦情,情由景生。诗人的胸怀随泰山之云雾缭绕而激荡,眼界因极目仰望而为之开阔。以上两句细望。
七、八句化用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之句,用在这里有深刻的含意:它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1.写作背景
唐肃宗至德元年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之后,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春 望》  2.名句赏析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一种说法是那娇艳的花也因感时伤别而泪水纵横,那无忧的鸟也一改往日动听的歌喉而发出让人惊心的啼叫。另一种说法是诗人伫立在娇艳的花旁,听着掠空而过的鸟儿婉转的啼叫,心里嗔怪它们的无情而流下了伤时恨别的泪水。这两种说法虽然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移情于物,一则触景生情,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1.结合全诗,说说《春望》中的“望”字包含哪些含义。
答案:①诗人眼中所见:山河破碎,春天的凄凉景象。②诗人心中的期盼:亲人团聚,国家安定。
2.首联中“破”“深”字炼得极好,试分析其表达作用。
答案:“破”字写出触目惊心之景色。“深”字写出令人满目凄然之景。3.请对本诗尾联刻画的诗人形象进行简要赏析。
答案:描画出了诗人苍老的形象,展示出了诗人悲凉的心情。
4.请概括这首诗的主旨。
答案:本诗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抒发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感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宁、向往幸福的愿望。【知识链接】
1.全诗译文
国都沦亡,唯有山河依旧。春光寂寞,荒城草木丛生。感伤时局,见花难禁涕泪。怅恨别离,鸟鸣每每惊心。愁看烽火,早有阳春三月。一信万金,家中音讯难得。愁绪缠绕,白发愈搔愈短。头发稀少,几乎不能插簪。   2.诗歌赏析
首联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国破,山河依旧,城春,草木深。这是沦陷中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使人满目凄然。
颔联写了花和鸟两个形象。一种看法是那娇艳的花也因感时伤别而泪水纵横,那无忧的鸟也一改往日动听的歌喉而发出让人惊心的啼叫。另一种看法是诗人伫立在娇艳的花旁,听着空中飞过的鸟儿婉转的啼叫,心里嗔怪它们的无情而流下了伤时恨别的泪水。 颈联、尾联写烽火连天,兵荒马乱。“家书”承载着亲人的牵挂和眷念。诗人盼望得到一封家书,然而总是失望,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满头白发如冰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  1.写作背景
公元758年,为平息“安史之乱”,郭子仪等率兵围攻邺郡
失败,郭子仪等退守河阳,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
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目睹的现实,写了组诗“三吏”
《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
老别》《无家别》。《石壕吏》  2.名句赏析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这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彩,有力地渲染出差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蛮横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1.诗歌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诗中的词语简述老妇人一家的遭遇。
答案:差吏深夜捉丁不得,拉老妇人充数的故事。 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
2.为什么差吏抓人要利用夜间呢?
答案:表现了长久以来人民一直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也是寝不安席。“夜捉人”足见差吏的手段狠毒。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同情。【知识链接】
1.全诗译文
傍晚时分投宿于石壕村,碰到有差吏夜里来抓人。老头子翻过墙头逃走了,老妇人赶忙出门来应付。
差吏吼叫得多么凶!老妇人啼哭得多么苦! 我听见老妇人上前去对差吏说:我的三个儿子都在防守邺城。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最近(都)战死于(前方)。活着的苟且地活着,死去的永远不能回来了!(我)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老妇我虽然年老力衰,请让我今晚跟你一起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服役,还能够(为军队)准备早饭。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好像听到隐隐约约的哭声。第二天天亮,(我)登程赶路的时候,只能和那老头儿一人道别了。 2.诗歌赏析
《石壕吏》是一首叙事诗,它最显著的艺术特色是寓褒贬
于叙事之中,用120个字,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句句叙事,无
抒情语,也无议论的话,但却通过叙事来抒情,表达心中义愤。
其次,诗写得很精练概括,前后照应,意见言表。诗的开头
部分和结尾部分都写得很简练,重点放在中间部分,其中心是老
妇的申诉,写得具体详细,如开头只用一句写投宿,立刻转入
“有吏夜捉人”的主题。写投宿,只说“暮投石壕村”,没有写当时的情景,而后随着情节的发展,很自然地知道是宿在老妇老翁家。又如只写“老翁逾墙走”,没写他何时归来;只写“请从吏夜归”,未写她是否被带走。但读到那句照应开头,结束全篇的“独与老翁别”一句,就完全领悟到:当“夜久语声绝”之后,老妇就被带走了,老翁也恐怕是在差吏走了之后才回到家的。诗中老妇的形象,主要是通过她的诉苦来完成的,刻画得栩栩如生。其他人如投宿者、差吏、老翁、儿媳等人物形象,虽着墨不多,但都很鲜明,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