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六)年级(上)册 (科学)学科集体备课表
备课时间 9.14 主备人
复备时间 9. 授课教师
课 题 地球的形状 课 型 新授
课时分配 2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项 目 内 容
教 学 目 标 知 识能 力 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过 程方 法 了解科学探究的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提出一些关于地球形状的一些问题。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现象,大胆想象,积极思考。
情 感态 度价值观 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以及解释的重要性。不迷信权威;认识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教学重点 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教学难点 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现象,大胆想象,积极思考。
教学、教具(课件)准 备 教师搜集一些人们不断认识地球的资料,制作图文并茂的课件,融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于一瞬。由教师准备一些直观教具:地球仪、黑板、粉笔头,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故事的意义。学生收集有关人类探究地球的历史资料。
教 学 流 程
教 学 环 节 教 学 环 节 教 师 活 动 预设学生活动
一、复习上课学习 古代人关于地球的形状是怎样的看法?帆船进港实验中我们有什么结论?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是哪国的航海家?名字?他证明了伟大的猜想是什么?二、复习帆船进港实验●课件出示“海边归帆”,提问:为什么总是先看到船的桅杆顶部,再逐渐看到船的上半部,最后才能看到船的全部?●利用地球仪和染色的粉笔头演示,模拟海边帆船归来的情景并讲解其中的科学道理,课件播放“麦哲伦航海探险”,介绍麦哲伦为了证明地球是球形而进行环球航行的故事。●小结:麦哲伦的环球航行实际上就是一次科学实验,他在证明地球是不是真的是圆的,这次实验的成功证明了地球是圆的,在事实面前人们信服了,开始逐渐接受这个观点。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宇航员在空中亲眼看到地球是什么样子了。介绍前苏联,美国和中国的航天事业。(课件出示宇航员拍摄的地球照片),现在人们已经可以进入太空,从宇宙中观察地球,再次证明“地球是圆球形的”观点确实是对的。。 四、认识地球有多大谈话:大家都知道地球是很大的,你知道地球有多大吗?看教材第16页资料,了解地球的有关数据。 五、拓展活动:算一算:如果你以每小时4千米的速度,每天行走8小时,当你绕赤道一周后,你的年龄该有多大?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 学生讨论交流。 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经历了怎么样的过程?让学生自己叙述一下。(同时强调地球是球形的,哪以前古代人的猜想,比如天如斗笠,地如覆盘等的说法就是错误的) 学生小组自觉: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1年苏联宇航员加加林1969年美国宇航员在月球为地球拍照。(人类第一次在遥远的太空观察到了地球) 2003-10-15.16中国宇航员杨利伟(这是中国人第一次从遥远的太空遥望到了地球) 学生回答,猜测。 学生自主学习 (因为学生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学过圆,所以要跟学生说清楚绕地球一圈走的是赤道的半径)
板书设计 地球的形状苏联 赤道周长40091千米美国 赤道半径6378千米中国 表面积510067866平方千米
课后反思 科学课的开设是为了满足学生热爱科学,对科学现象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的。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仍沿用那种僵死的教学方法,其结果只能是倒学生的胃口,抹杀学生求知欲望。我们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去认识科学,并鼓励他们去探索科学的诸多奥秘。只有这样才体现了新课程教学理念。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六)年级(上)册 (科学)学科集体备课表
备课时间 9.12 主备人
复备时间 9.16 授课教师
课 题 地球的形状 课 型 新授
课时分配 2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项 目 内 容
教 学 目 标 知识能力 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过程方法 了解科学探究的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提出一些关于地球形状的一些问题。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现象,大胆想象,积极思考。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以及解释的重要性。不迷信权威;认识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教学重点 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教学难点 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现象,大胆想象,积极思考。
教学、教具(课件)准 备 教师搜集一些人们不断认识地球的资料,制作图文并茂的课件,融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于一瞬。由教师准备一些直观教具:地球仪、黑板、粉笔头,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故事的意义。学生收集有关人类探究地球的历史资料。
教 学 流 程
教 学 环 节 教 学 环 节 教 师 活 动 预设学生活动
一、谈话引疑,导入新课谈话:提问:“人类是怎样认识地球的形状的呢?”激发学生的兴趣。二、探讨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 1、介绍古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谈话:古时候的人们对我们周围的世界还不了解,但是他们也在不断地观察,不断地研究学习,所以人们慢慢地掌握了很多的本领,比如学会用火,炼铁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肯定也在想我们脚下的这片大地到底有多大呢、它是什么样的呢。你们知道他们对地球形状最初的解释是什么吗? ●课件播放“神话中的地球”。●课件播放“月食过程”,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你觉得可以推想出地球是球形的结论吗?你有什么疑问?●教师又补充说明东汉张衡对地球形状的猜测。●提问:既然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我国古代的张衡都在很早以前就认为地球是球形的,人们为什么不相信呢?.学生讨论交流。说明人们对地球的认识越来越接近科学,不断用来修正猜想和探究。2、介绍当人们看到船身逐渐消失在海平面下的事实以后,对地球形状又有了新的认识和猜想。●课件出示“海边归帆”,提问:为什么总是先看到船的桅杆顶部,再逐渐看到船的上半部,最后才能看到船的全部?●利用地球仪和染色的粉笔头演示,模拟海边帆船归来的情景并讲解其中的科学道理,●课件播放“麦哲伦航海探险”,介绍麦哲伦为了证明地球是球形而进行环球航行的故事。●小结:麦哲伦的环球航行实际上就是一次科学实验,他在证明地球是不是真的是圆的,这次实验的成功证明了地球是圆的,在事实面前人们信服了,开始逐渐接受这个观点。 刚揭示课题时,学生就能很快的说出地球是球形的,有的说地球是圆的。(跟学生解释球形跟圆形的不同)学生讨论,交流。 让学生说,古代人可能会把地球想象成什么样的。然后介绍古代人对地球形状的猜测,让学生评价他们的猜想。 天圆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盘等传说)学生讨论,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 强调:张衡 强调:亚里士多德 引导学生讨论:“进港的帆船”让学生猜测地球到底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分组进行模拟实验 (麦哲伦环球航行,用实践证明了地球是球形的)
板书设计 地球的形状古代印度 帆船进港实验古代中国 地球仪上航行张衡 桌面上航行亚里士多德 麦哲伦
课后反思 学生不会提问,是因为他们不知从哪入手,不知提什么样的问题。起始阶段,教师应注意通过示范提问,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法可循。当然,在示范提问的基础上,教师还应注意启发引导,让学生尝试提问,由易到难,逐步上升。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