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鲁迅
核心素养
1.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理解故事情节,把握小说的主题。
2.通过品读有关孔乙己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描写的语句,分析他的性格特征。(重点)
3.抓住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洞悉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认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难点)
4.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病态社会的冷酷,认识到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素养)
第三课时
[学习要点]
1.探究“笑”的含义。
2.探究含义深刻的词、句、段。
3.探究主题及写法。
4.拓展延伸,各抒己见。
1.文中有几处写到众人的哄笑?他们为什么而笑?作者用众人的笑来贯穿孔乙己的故事,有什么用意?
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
第一处“笑”
这里突出“笑”字,既造成悬念,又笼住全文。冷酷的氛围中突出“笑”,这种“笑”带着冷酷的意味。
人物笑意
第二处“笑”
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
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孔乙己第一次出场,酒客们拿孔乙己的不幸和痛苦来取乐,勾画出这些人麻木、冷漠的嘴脸,笑声里蕴蓄着悲凉。孔乙己自欺欺人的辩驳更引得众人哄笑起来。
第三处“笑”
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在这时候,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这里着力渲染哄笑的声浪和快活的空气,笑声迭起,悲凉的意味也就更浓。
第四处“笑”
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
分豆的动作和语言将孔乙己迂腐可笑的穷酸尽显。而孩子们的笑则是天真无邪的笑。
2.读读课文第9段,其深刻含义是什么?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这句平平淡淡的话寄寓着作者浓烈的感情:对孔乙己既哀其不幸,又批判其麻木不仁和苟且偷生。以画龙点睛之笔深刻揭露和控诉了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承上,归结以上各个场面不同人们的笑,说明孔乙己的存在不过是逗人发笑的笑料。
启下,预示孔乙己的悲惨结局。
长衫主顾
掌柜
短衣帮
小伙计
孩子们
笑
没有人性 自私卑劣
麻木不仁
解脱
天真无邪
揭露批判
同情批判
冷酷无情
麻木愚昧
等级观念
纯真无邪
3.你从笑声里听出了什么?
一种社会疾病
超越个人悲剧范畴,揭示更广泛的社会悲剧意义
人与人之间在千百年封建制度的压迫、封建经济的剥削、封建文化的毒害下,形成了一种隔膜、冷酷、麻木、不觉悟,甚至连最起码的同情心也丧失了。
4.你从小说中能看出作者对孔乙己的什么态度?
哀其不幸,
怒其不争。
1.同是读书人出身的丁举人置孔乙己于死地,作者设计这样的情节有什么用意?
作者设计这样的情节,尖锐地揭露了科举制度的本质和罪恶。科举制度造成了读书人两种不同的命运:少数爬上去的,成为残酷的压迫者;多数爬不上去的,成为悲惨的牺牲品。读书人为追求功名而苦读,读书不过是他们获得荣华富贵的敲门砖,一旦爬上去了,他们便变成残酷的统治者。
合作探究
2.“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了几次?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了四次,极其鲜明地刻画了掌柜自私冷漠的卑劣嘴脸,同时也暗示孔乙己穷得再也过不下去了。篇末两次反复,更是把掌柜
的市侩嘴脸刻画得入木三分。这四
次反复让人想到孔乙己到丁举人家
偷书是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冒着危
险去的,结果被打折了腿,暗示了
孔乙己的悲惨结局。
3.孔乙己是“大约”死了,还是“的确死了”?作者这样结尾,用意何在?
“终于”强调一直“没有见”;由于没有确实消息,故用“大约”表推测。联系前文“许是死了”“已经不成样子”“还欠十九个钱”“终于没有见”,此处选用“的确死了”表示推测的可靠。小说以这一含蓄语句做结尾,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孔乙己的悲惨结局,思索造成悲剧的社会根源,言尽而意无穷。
示例:
冷漠的社会,造就了孔乙己的悲剧性格,也导致了孔乙己的悲剧命运!这个“人”死了,这个社会也没有任何理由让他继续存在下去!如果说我们同情孔乙己的死亡,那么我们更有理由去同情这个社会!作者通过写了一个
人,也写了一个社会。
4.课文的结尾给我们留下悬念,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孔乙己究竟死了没有?
①“我”是一个12岁的酒店小伙计,也是孔乙己命运的见证人。小说使用第一人称来讲述“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显得故事真实亲切;
②可以使故事情节集中,内容简要;
③可以表现周围人对孔乙己的态度,连12岁的小伙计都鄙视孔乙己,更能说明这个社会对不幸者的冷漠,增加了作品的悲凉意味。
5.作者没有采用小说常用的第三人称的写法,而是以“小伙计”的口吻来叙述。这样安排角色的作用是什么?
如何看待《孔乙己》的主题?
㈠描写一般社会对于穷苦人的冷淡——改变人民昏迷、麻木的精神面貌。(老板、短衣帮)
㈡深刻揭露和批判封建科举制度及其全部伦理道德。
㈢揭露和控诉了腐朽的封建教育。
㈣控诉了封建社会和科举制度、旧社会对穷苦人的凉薄(“兼有”)。
主题思想
全文始终贯穿着对比。
本文通篇使用对比手法。文中的对比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描写社会环境时的对比。如小说开头一“长”一“短”、一“站”一“坐”、一“里”一“外”的鲜明对比,形象地揭示了清末封建社会阶级对立、贫富悬殊的状况,为孔乙己的出场点明了背景。二是人物描写中的对比。如孔乙己和丁举人的对比,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拓宽和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写作特色
善于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人物。
小说通过小伙计的回忆,将人物和故事集中在咸亨酒店这个典型环境中,巧妙截取情节,逐步完成了对孔乙己这个典型人物的塑造。如孔乙己第一次出场时“排出九文大钱”的神气;最后一次盘着被打折的腿,喝完最后一碗酒的凄惨。一个迂腐穷酸、潦倒落魄的读书人形象跃然纸上,栩栩如生,令人难忘。
③语言准确,深刻。
小说语言准确,如“排”字和“摸”字的运用,鲜明地表现出孔乙己后来的生活已到了贫困不堪的地步。小说字里行间充满着对当时病态的社会的深刻批判,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无限感喟。
1. 孔乙己到咸亨酒店仅仅是为了寻口酒喝,以此
来麻醉失落的灵魂吗 请大胆谈出自己的看法。
孔乙己到酒店不仅是为了寻口酒喝,以此麻醉灵魂深处的隐痛,他可能另有所求:
①他只有站在“短衣帮”这个社会群体中才能显示他读书人的身份,他要在这里寻求人们对他的“读书人”社会地位的肯定和认可,以抚慰他那因没考中秀才而产生的悲哀;
②“不拖欠酒钱”是为了表现他想在酒店这个小社会里寻求人们对他品行的认可;
③“教小伙计认字”是要求得到人们对他学识的认可;
④孔乙己在别的酒店那里承受的是冷酷无情的嘲笑,只有在孩子们中间才能寻求到一点温暖;
⑤他每次用辩解来掩饰自己的劣迹,同时也是为了想寻求一个读书人的自尊。
拓展延伸
2.孔乙己如果生活在今天这个时代,他的命运会怎样?
4.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在今天给我们什么启示?
忌懒惰、要勤奋;忌不争、要上进;忌虚荣、要务实。
5.扩展引申,比照阅读
请大家阅读《范进中举》一文的节选,与课文进行对照、比较,分析两文人物性格和主题思想上的差异。
3.谈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弱者和他人的不幸。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众人大眼瞪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老太太哭道:“怎生这样苦命的事! 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得了这个拙病!这一疯了,几时才得好 ”娘子胡氏道:“早上好好出去,怎的就得了这样的病!却足如何是好 ”众邻居劝道:“老太太不要心慌,我们而今派两个人跟定了范老爷。这里众人家里拿些鸡蛋酒米,且管待了报子上的老爷们,再为商酌。”
教师点拨:两篇文章都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孔乙己和范进都是科举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品,孔乙己坐着用手爬进“坟墓”。范进光着一只脚走进“天堂”,可以说,他们虽结局不同,但却是“殊路同归”。
《范进中举》是以科举使人狂迷来讽刺其罪恶的,而《孔乙己》是以封建科举吃人来揭露其罪恶的,揭示封建末世的病态,意义更深刻。范进的形象是丑,孔乙己的性格是悲,两篇文章不同的批评角度,主人公不同的遭遇和结局,周围人对主人公不同的态度,显示了作者对封建科举不同的批判力度,也使得社会对两种读书人的态度截然不同,揭示了世态的炎凉、人心的势利。
不幸的我永远留在了历史的长河中,任人讥笑!
幸运的你们生活在幸福的时代,要好好学习,学有所成!
之乎……者也……
孔乙己寄语
A.《孔乙己》写于“五四运动”前夕,是鲁迅先生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用孔乙己的悲剧讨伐了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
B.小说以酒店小伙计的见闻为线索,撷取孔乙己人生中的几个典型片段构成情节,布局精巧。
C.小说用阵阵笑声与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形成对比,揭露了社会的病态,批判了群众的麻木。
D.本文中既有社会环境描写,也有自然环境描写。
【解析】鲁迅先生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狂人日记》。
A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随堂练习
(1)“便排出九文大钱”中的“排”字对刻画孔乙己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绽”字写出了孔乙己急于争辩的神态,额上青筋暴起似乎历历可数的形象,逼真地表现出孔乙己当时窘迫尴尬、又羞又恼的神态。
(2)“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中的“绽”字十分传
神,谈谈它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排”字使孔乙己穷酸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出来。
2.本文用字准确,请根据下面的要求回答用词的妙处。
(3)“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中的“摸”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摸”是摸索、寻找的意思,和前文的“排出九文大钱”构成对比,
表明孔乙己已经极度贫穷了,但仍然是喝酒付钱,为人诚实。
3.阅读《孔乙己》9-11段,回答问题。
(1)选文第9段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承上启下,过渡衔接。对上文写孔乙己给人们带来快活进行总结,领起孔乙己不在的情况下人们生活状况的描写。
(2)文中写“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句对刻画孔乙己的形象起什么作用?
和孔乙己只穿一件破夹袄构成对比,衬托出孔乙己穷困潦倒到极点 的悲凉处境。
(3)纵观全文,作者塑造孔乙己这一悲剧人物的目的是什么?
控诉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揭示国民冷漠、麻木的状态和封建制度人吃人的罪恶本质。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小说的结尾并没有明确交代孔乙己的死去,你认为孔乙己死了没有?请展开想象,孔乙己离开酒店之后发生了什么事情?
作业布置
请你设想一下,孔乙己用手爬着走出咸亨酒店后的情况,以“走出咸亨酒店的孔乙己”为题续写小说。
孔乙己从酒店里出来,慢慢地挪到一座庙前,他心想:我孔乙己自幼熟读经书,不想落到如此地步,当年同窗丁不仁狗屁不通,仗着家里有钱,贿赂考官才弄了个举人,现在,竟如此欺人!他越想越气,这时,天降大雪,寒风凛冽,孔乙己饥寒交加,昏了过去。
也是孔乙己命不该绝,且说自从范进中举以后,前来绍兴赴任,只见他一身锦衣绣带,珠光宝气。他的妻子、母亲也坐在轿中,胡屠户跟着当贴身侍卫,一看天降大雪,道路难走,便到庙中躲一躲。忽然范进看到一个人,那人身穿破夹袄,面色腊黄,乱蓬蓬的头发活像个鸡窝,蜷着两腿,下垫一蒲包,用草绳拴在肩上,手里还拿一本破书,范进想到自己当初的遭遇,断定他是个读书人,便将其带回绍兴。
到了绍兴,范进便忙着替孔乙己求医问药,孔乙己本无大碍,调养了一些日子,便康复了,范进因与孔乙己情投意合,因此二人结拜为兄弟,范进让孔乙己当了师爷。
一日,孔乙己来到咸亨酒店,掌柜抬头一看:孔乙己穿一身崭新的长衫,面色红润,左手捋着胡须,右手拿着折扇,一摇一摆地走了进来,掌柜急忙上前,满脸堆笑地说:“孔老爷光临敝店真是三生有幸,快,快请里面坐!”说着,便领孔乙己进了隔壁,抹了抹桌子。孔乙己将大串钱扔在桌子上,说:“这回,要上好酒,将以前欠的一并还清!”掌柜的赶忙搬出绍兴老酒,陪笑道:“孔老爷见外了,你欠的钱早就从粉板上拭去了,再提就是看不起小的了!”掌柜的只顾献殷勤,忘了住手,酒流了一地。
正在这时,丁举人一步跨了进来,孔乙己一愣,还未反应过来,丁举人就作揖道:“恭喜孔老兄,愚弟这厢有礼了。”孔乙己不理他。丁举人又施一礼:“都是小人该死,读书人窃书能算偷吗?孔老兄如果要,都送与您!”孔乙己还是不理,丁举人急了:“当初咱们同窗十载,亲如骨肉,仁兄若不原谅,小弟就死在面前!”说罢便要往墙上撞。孔乙己这才作罢。周围早已围满了短衣帮,都纷纷说道:“孔老爷福大命大造化大,莫和小的们一般见识,日后还请多多关照!”孔乙己露出得意的神色,之后便说些“之乎者也”之类的话,众人频频点头,夸他有学问,店内外充满快活的空气。
过了几日,丁举人又亲自登门做媒,将自己未满18岁的妹妹许配给孔乙己为妻…
孔乙己
开端:交代环境和社会背景
发展和高潮
结局:大约的确死了(悲惨结局)
断腿前:酒客取笑其偷东西、嘲笑其未进学、教小伙计识
字、分茴香豆
断腿后:长久未见、坐着来酒店、用手走去
控诉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揭露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板书设计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5 孔乙己
核心素养
1.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理解故事情节,把握小说的主题。
2.通过品读有关孔乙己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描写的语句,分析他的性格特征。(重点)
3.抓住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洞悉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认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难点)
4.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病态社会的冷酷,认识到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素养)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
学习要点:
1.探究“笑”的含义。
2.探究含义深刻的词、句、段。
3.探究主题及写法。
4.拓展延伸,各抒己见。
一、人物“笑”意
1.课文几次写到笑,各有什么不同的含义?为何作者在文中屡次写到“笑”
明确:(1)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笑”字,既造成悬念,又笼住全文
(2)孔乙己第一次出场,酒客们拿孔乙己的伤疤来取笑
(3)酒客们取笑孔乙己“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 ”→麻木不仁、穷极无聊,蕴藏着一股悲凉的意味
(4)孔乙己分茴香豆给孩子们吃,一群孩子都在笑声中散了。→天真无邪的笑
(5)孔乙己第二次出场,孔乙己已被打折了腿,已经落魄成这样子,然而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取笑孔乙己。→冷漠无情,没有人性的笑
“笑声”贯穿全文,这阵阵笑声跟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形成了强烈的对照,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冷酷,同时批判了群众的麻木。
2.读读课文第9段,其深刻含义是什么?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句平平淡淡的话寄寓着作者浓烈的感情:对孔乙己既哀其不幸,又批判其麻木不仁和苟且偷生。以画龙点睛之笔深刻揭露和控诉了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
承上,归结以上各个场面不同人们的笑,说明孔乙己的存在不过是逗人发笑的笑料。启下,预示孔乙己的悲惨结局。
3.你从笑声里听出了什么?
明确:一种社会疾病。人与人之间在千百年封建制度的压迫、封建经济的剥削、封建文化的毒害下,形成了一种隔膜、冷酷、麻木、不觉悟,甚至连最起码的同情心也丧失了。超越个人悲剧范畴,揭示更广泛的社会悲剧意义。
4.你从小说中能看出作者对孔乙己的什么态度?
明确: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二、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认真阅读第10段,理解本段的作用。
明确:同是读书人,丁、孔二人的命运却截然相反。在科举制度下,一个爬上去了,成了有权有势的“举人老爷”,一个因“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而成为可怜的牺牲品,这样对比,写出了吃人的封建社会和科举制度的罪恶。
2.“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了几次?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了四次,极其鲜明地刻画了掌柜自私冷漠的卑劣嘴脸,同时也暗示孔乙己穷得再也过不下去了。篇末两次反复,更是把掌柜的市侩嘴脸刻画得入木三分。这四次反复让人想到孔乙己到丁举人家偷书是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冒着危险去的,结果被打折了腿,暗示了孔乙己的悲惨结局。
3.文章最后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一句中 “的确”和“大约”矛盾吗?为什么?
明确:不矛盾。“大约”是“我”的猜测,但孔乙己当时已无力维生,加上多年也没有见到,在那样冷酷无情的社会里,孔乙己肯定是活不下去的,所以用“的确”表示“我”猜测的结论。短短的一句话揭示了孔乙己悲惨的结局。
4.课文的结尾给我们留下悬念,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孔乙己究竟死了没有?
示例:
冷漠的社会,造就了孔乙己的悲剧性格,也导致了孔乙己的悲剧命运!这个“人”死了,这个社会也没有任何理由让他继续存在下去!如果说我们同情孔乙己的死亡,那么我们更有理由去同情这个社会!作者通过写了一个人,也写了一个社会。
5.作者没有采用小说常用的第三人称的写法,而是以“小伙计”的口吻来叙述。这样安排角色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①“我”是一个12岁的酒店小伙计,也是孔乙己命运的见证人。小说使用第一人称来讲述“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显得故事真实亲切;
②可以使故事情节集中,内容简要;
③可以表现周围人对孔乙己的态度,连12岁的小伙计都鄙视孔乙己,更能说明这个社会对不幸者的冷漠,增加了作品的悲凉意味。
三、主题思想
如何看待《孔乙己》的主题?
明确:
㈠描写一般社会对于穷苦人的冷淡——改变人民昏迷、麻木的精神面貌。(老板、短衣帮)
㈡深刻揭露和批判封建科举制度及其全部伦理道德。
㈢揭露和控诉了腐朽的封建教育。
㈣控诉了封建社会和科举制度、旧社会对穷苦人的凉薄(“兼有”)。
四、写作特色
全文始终贯穿着对比。
本文通篇使用对比手法。文中的对比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描写社会环境时的对比。如小说开头一“长”一“短”、一“站”一“坐”、一“里”一“外”的鲜明对比,形象地揭示了清末封建社会阶级对立、贫富悬殊的状况,为孔乙己的出场点明了背景。二是人物描写中的对比。如孔乙己和丁举人的对比,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拓宽和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善于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人物。
小说通过小伙计的回忆,将人物和故事集中在咸亨酒店这个典型环境中,巧妙截取情节,逐步完成了对孔乙己这个典型人物的塑造。如孔乙己第一次出场时“排出九文大钱”的神气;最后一次盘着被打折的腿,喝完最后一碗酒的凄惨。一个迂腐穷酸、潦倒落魄的读书人形象跃然纸上,栩栩如生,令人难忘。
③语言准确,深刻。
小说语言准确,如“排”字和“摸”字的运用,鲜明地表现出孔乙己后来的生活已到了贫困不堪的地步。小说字里行间充满着对当时病态的社会的深刻批判,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无限感喟。
五、拓展延伸
1. 孔乙己到咸亨酒店仅仅是为了寻口酒喝,以此来麻醉失落的灵魂吗 请大胆谈出自己的看法。
明确:孔乙己到酒店不仅是为了寻口酒喝,以此麻醉灵魂深处的隐痛,他可能另有所求:
①他只有站在“短衣帮”这个社会群体中才能显示他读书人的身份,他要在这里寻求人们对他的“读书人”社会地位的肯定和认可,以抚慰他那因没考中秀才而产生的悲哀;
②“不拖欠酒钱”是为了表现他想在酒店这个小社会里寻求人们对他品行的认可;
③“教小伙计认字”是要求得到人们对他学识的认可;
④孔乙己在别的酒店那里承受的是冷酷无情的嘲笑,只有在孩子们中间才能寻求到一点温暖;
⑤他每次用辩解来掩饰自己的劣迹,同时也是为了想寻求一个读书人的自尊。
2.孔乙己如果生活在今天这个时代,他的命运会怎样?
4.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在今天给我们什么启示?
明确:忌懒惰、要勤奋;忌不争、要上进;忌虚荣、要务实。
5.扩展引申,比照阅读.
请大家阅读《范进中举》一文的节选,与课文进行对照、比较,分析两文人物性格和主题思想上的差异。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众人大眼瞪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老太太哭道:“怎生这样苦命的事! 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得了这个拙病!这一疯了,几时才得好 ”娘子胡氏道:“早上好好出去,怎的就得了这样的病!却足如何是好 ”众邻居劝道:“老太太不要心慌,我们而今派两个人跟定了范老爷。这里众人家里拿些鸡蛋酒米,且管待了报子上的老爷们,再为商酌。”
教师点拨:两篇文章都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孔乙己和范进都是科举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品,孔乙己坐着用手爬进“坟墓”。范进光着一只脚走进“天堂”,可以说,他们虽结局不同,但却是“殊路同归”。
《范进中举》是以科举使人狂迷来讽刺其罪恶的,而《孔乙己》是以封建科举吃人来揭露其罪恶的,揭示封建末世的病态,意义更深刻。范进的形象是丑,孔乙己的性格是悲,两篇文章不同的批评角度,主人公不同的遭遇和结局,周围人对主人公不同的态度,显示了作者对封建科举不同的批判力度,也使得社会对两种读书人的态度截然不同,揭示了世态的炎凉、人心的势利。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世界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塑造的装在套子里的别里科夫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那穿着长衫的孔乙己形象,与别里利夫何其相似。面对时代的变革,有勇气脱下“长衫”,才是一个全新的人,一个与时俱进的人。愿孔乙己的长衫给我们的启示历久常新。
孔乙己留言:
不幸的我永远留在了历史的长河中,任人讥笑!
幸运的你们生活在幸福的时代,要好好学习,学有所成!
之乎……者也……
七、随堂练习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乙己》写于“五四运动”前夕,是鲁迅先生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用孔乙己的悲剧讨伐了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
B.小说以酒店小伙计的见闻为线索,撷取孔乙己人生中的几个典型片段构成情节,布局精巧。
C.小说用阵阵笑声与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形成对比,揭露了社会的病态,批判了群众的麻木。
D.本文中既有社会环境描写,也有自然环境描写。
【解析】鲁迅先生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狂人日记》。
2.本文用字准确,请根据下面的要求回答用词的妙处。
(1)“便排出九文大钱”中的“排”字对刻画孔乙己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排”字使孔乙己穷酸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出来。
(2)“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中的“绽”字十分传神,谈谈它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绽”字写出了孔乙己急于争辩的神态,额上青筋暴起似乎历历可数的形象,逼真地表现出孔乙己当时窘迫尴尬、又羞又恼的神态。
(3)“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中的“摸”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摸”是摸索、寻找的意思,和前文的“排出九文大钱”构成对比,表明孔乙己已经极度贫穷了,但仍然是喝酒付钱,为人诚实。
3.阅读《孔乙己》9-11段,回答问题。
(1)选文第9段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承上启下,过渡衔接。对上文写孔乙己给人们带来快活进行总结,领起孔乙己不在的情况下人们生活状况的描写。
(2)文中写“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句对刻画孔乙己的形象起什么作用?
和孔乙己只穿一件破夹袄构成对比,衬托出孔乙己穷困潦倒到极点 的悲凉处境。
(3)纵观全文,作者塑造孔乙己这一悲剧人物的目的是什么?
控诉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揭示国民冷漠、麻木的状态和封建制度人吃人的罪恶本质。
八、课后作业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1.小说的结尾并没有明确交代孔乙己的死去,你认为孔乙己死了没有?请展开想象,孔乙己离开酒店之后发生了什么事情?
【交流点拨】孔乙己从酒店里出来,慢慢地挪到一座庙前,他心想:我孔乙己自幼熟读经书,不想落到如此地步,当年同窗丁不仁狗屁不通,仗着家里有钱,贿赂考官才弄了个举人,现在,竟如此欺人!他越想越气,这时,天降大雪,寒风凛冽,孔乙己饥寒交加,昏了过去。
也是孔乙己命不该绝,且说自从范进中举以后,前来绍兴赴任,只见他一身锦衣绣带,珠光宝气。他的妻子、母亲也坐在轿中,胡屠户跟着当贴身侍卫,一看天降大雪,道路难走,便到庙中躲一躲。忽然范进看到一个人,那人身穿破夹袄,面色腊黄,乱蓬蓬的头发活像个鸡窝,蜷着两腿,下垫一蒲包,用草绳拴在肩上,手里还拿一本破书,范进想到自己当初的遭遇,断定他是个读书人,便将其带回绍兴。
到了绍兴,范进便忙着替孔乙己求医问药,孔乙己本无大碍,调养了一些日子,便康复了,范进因与孔乙己情投意合,因此二人结拜为兄弟,范进让孔乙己当了师爷。
一日,孔乙己来到咸亨酒店,掌柜抬头一看:孔乙己穿一身崭新的长衫,面色红润,左手捋着胡须,右手拿着折扇,一摇一摆地走了进来,掌柜急忙上前,满脸堆笑地说:“孔老爷光临敝店真是三生有幸,快,快请里面坐!”说着,便领孔乙己进了隔壁,抹了抹桌子。孔乙己将大串钱扔在桌子上,说:“这回,要上好酒,将以前欠的一并还清!”掌柜的赶忙搬出绍兴老酒,陪笑道:“孔老爷见外了,你欠的钱早就从粉板上拭去了,再提就是看不起小的了!”掌柜的只顾献殷勤,忘了住手,酒流了一地。
正在这时,丁举人一步跨了进来,孔乙己一愣,还未反应过来,丁举人就作揖道:“恭喜孔老兄,愚弟这厢有礼了。”孔乙己不理他。丁举人又施一礼:“都是小人该死,读书人窃书能算偷吗?孔老兄如果要,都送与您!”孔乙己还是不理,丁举人急了:“当初咱们同窗十载,亲如骨肉,仁兄若不原谅,小弟就死在面前!”说罢便要往墙上撞。孔乙己这才作罢。周围早已围满了短衣帮,都纷纷说道:“孔老爷福大命大造化大,莫和小的们一般见识,日后还请多多关照!”孔乙己露出得意的神色,之后便说些“之乎者也”之类的话,众人频频点头,夸他有学问,店内外充满快活的空气。
过了几日,丁举人又亲自登门做媒,将自己未满18岁的妹妹许配给孔乙己为妻……
2.组织即兴表演。
(教师指导)独幕剧一:窃书之辩
场景:咸亨酒店
人物:孔乙己;酒客甲乙丙三人。
幕启
孔乙己 (得意地踱进,至柜台前,排出九文大钱)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
酒客甲 (望着孔乙己,故作惊讶)孔乙己,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
孔乙己 (不理)我是现钱,酒要好!
酒客乙 (走近孔乙己,高声)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
孔乙己 (睁大眼睛)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
酒客丙 (抢过话题)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
孔乙己 (脸色涨红,额上青筋绽出)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君子固穷,小人穷斯烂矣……偷书乎,窃书也……
(众人哄笑,下)
讨论:孔乙己为什么故意混淆“偷”和“窃”,强词夺理?
【交流点拨】孔乙己故意混淆“偷”“窃”,是因为他想清白做人,死爱面子。
(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独幕剧二:不第的屈辱(略)
板书设计:
环境:咸亨酒店←—缩影—→封建社会
人物形象:
热衷功名——科举失败
死要面子——自欺欺人
孔乙己 好喝懒做——四体不勤
麻木不仁——至死不悟
揭示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主题:
批判麻木冷漠的社会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5 《孔乙己》同步检测
(满分:70分 时间:5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35分)
1.选择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阔绰(chuò) 羼(càn)水 活泼(pō)
B.荤(yūn)素 暂(zàn)时 蒲(pú)包
C.荐(jiàn)头 舀(yǎo)水 间(jiàn)或
D.步骤(zòu) 绽(zhàn)开 门槛(kǎn)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荤菜 颓唐 附和 咸享酒店 B.格局 蒲包 淀放 兼收并蓄
C.拭去 门槛 窃书 不屑置辨 D.监督 绰号 青筋 污人清白
3.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样写的?”
B.是天气比往年热呢?还是自己的身体虚呢?这么一想,他忽然不那么昏昏沉沉的了,心中仿佛凉了一下。
C.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
D.“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的这句词激励着我们青少年学生珍惜时光。
4.下列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2分)
A.他说起话来唠唠叨叨,使人讨厌。
B.小说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状态。
C.面对此情此景,他居然在心里无动于衷。
D.文章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描写,揭示了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性格。
5.在下面这段话的横线上应填入的最恰当的一组关联词是( )(2分)
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_________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_________孔乙己到店,_________可以笑几声,_________至今还记得。
A.就 如果 就 那么 B.便 只要 就 因此
C.也 只有 才 所以 D.就 只要 才 因此
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通过学习《孔乙己》,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B.《孔乙己》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及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和强烈的呐喊。
C.孔乙己这一鲜明的艺术形象让我们分明地看到这个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在悲苦人生道路上留下的一串长长的足迹。
D.读完《孔乙己》,一位被封建科举制度深深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与音容笑貌浮现在我的眼前。
7.下列句子中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
B.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
C.多乎哉?不多也。
D.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
8.对下列各句运用的描写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外貌描写)
B.有一回对我说道:“你读过书么?”(语言描写)
C.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点头说:“对呀对呀!……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D.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动作描写)
9.下面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一个人的青春是平庸无奇还是璀璨夺目,“觉醒”堪称关键变量。
②不觉醒,不仅难以成就“人生之春、人生之华”,更会在不知不觉中失去青春。
③“国家不可一日无青年,青年不可一日无觉醒。”这是李大钊在《晨钟报》创刊号上写下的话。
④反之,如果“立在人生的旁边”迷迷糊糊、蹉跎度日,难免会虚掷稍纵即逝的青春韶华,最终遗憾一生。
⑤即使处于痛苦、困厄之中,也能潜心积蓄站起来的力量。
⑥觉醒了的青年,就如鲁迅所说,“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
A.①④⑥③②⑤ B.③②⑥⑤④① C.③①⑥⑤④② D.③①⑥⑤②④
10.孔乙己的性格特征概括得最恰当的几项是( )(3分)
A.好喝懒做、迂腐穷酸、看不起人、非偷则窃、麻木不仁。
B.穷困潦倒、好喝懒做、满腹经纶、麻木不仁、善良诚恳。
C.自命清高、好喝懒做、迂腐穷酸、麻木不仁、善良诚恳。
D.自命清高、好喝懒做、好为人师、麻木不仁、善良诚恳。
1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乙己》中的“我”就是作者本人。
B.《孔乙己》选自鲁迅写的小说集《呐喊》。这篇小说写于“五四”前夕,是作者继《狂人日记》之后的第二篇白话小说。
C.《藤野先生》《孔乙己》《故乡》《社戏》都是鲁迅先生的小说。
D.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通过人物间的矛盾冲突展示的。
12.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清代科举的正式考试分三种:乡试、会试、殿试。乡试考中后称举人,会试考中后称进士,殿试考中后就是钦定的进士,可以直接做官了。
B.“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其中“和”是连词,“如”是动词。
C.律诗每首八句,其中二、四、六、八句要押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韵脚可平可仄;颔联、颈联必须是对偶句。
D.“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的杂文颇为相似,如《爱莲说》《马说》等。
13.综合性学习。(7分)
(1)三年来,我们阅读了不少的经典文学作品,在这些作品里,总有一些人物、 情节、场景等留在我们的心底,挥之不去。以下是课本里的经典文学作品名称, 请你任选一篇,就你难忘的内容或主题,仿照示例,拟写一句话,并写出相应 的作品名称。(3分)
示例:一个背影,凝聚父爱力量。(《背影》)
作品:《藤野先生》 《孔乙己》 《范进中举》
答:
(2)“回目”是中国传统小说常见的标题形式,常常采用对仗的方式,一方面概括章节内容,另一方面暗示结构主题。请参照下面的示例,补充出空缺之处。(4分)
示例:《智取生辰纲》——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
《孔乙己》:小酒店大世界,;,尝尽人生酸辛
二、阅读理解(35分)
(一)阅读《孔乙己》选段,回答文题题。(13分)
【甲】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乙】孔乙己喝过半碗酒,涨红的脸色渐渐复了原,旁人便又问道,“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他们便接着说道,“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在这时候,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丙】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1.根据三段选文概括孔乙己的命运遭遇。(3分)
2.三段选文中,面对人们的嘲笑,孔乙己的语言有什么不同?目的各是什么?(4分)
3.在【丙】段中,孔乙己是用手爬到酒店来的,文中却用了“走”,如何理解?(3分)
4.对于众人嘲笑孔乙己的原因,下列理解哪一项是不准确的?(3分)【 】
A.孔乙己是一个被排斥在社会主要阶层之外的多余人。嘲笑他是无害的,不会对自己构成任何威胁。
B.百无一用是书生,孔乙己不会经营牟利,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本事和特长。
C.孔乙己是封建科举制度中的失败者,在成者王侯败者寇的评价标准下,在读书为功名的功利思想影响下,孔乙己是一个无能的弱者,自然是人尽可欺的。
D.孔乙己的迂腐的言谈举止,可笑的外形外貌,本身是滑稽而具有喜剧效果的。
(二)阅读《故乡》和《孔乙己)选段,回答问题。(22分)
【甲】
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我吃过午饭,坐着喝茶,觉得外面有人进来了,便回头去看。我看时,不由的非常出惊,慌忙站起身,迎着走去。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阿!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乙】
中秋之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甲】【乙】选段的内容。(4分)
【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文中的“厚障壁”指什么?这样的比喻写出了我怎样的心情?(4分)
3.【乙】中画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该句有什么表达作用?(3分)
4.结合两文,回答问题。(6分)
(1)“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中“欢喜”和“凄凉”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
(2)“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一大的孔乙己的确死了”中“大约”和”的确”是否矛盾?为什么?
5.【甲】文中闰土和【乙】文中孔乙己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外貌、语言、动作上。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其变化的原因各是什么?(5分)
答案与部分解析
一、
1. C【解析】A.“羼(càn)水”应为:羼(chàn)水;B.“荤(yūn)素”应为:荤(hūn)素;C.全部正确;D.“步骤(zòu)”应为:步骤(zhòu);故选C。
2.D
3.A
4.C
5.C【解析】结合语境,前后分句形成对比,前一个分句写掌柜和主顾都是冷漠无情之人,是并列的人物关系。后一个分句写孔乙己“到店”才能带来“笑”声。
6.C
7. C 【解析】ABD三项运用的是反问,C项运用的是设问。
8.D
9. C 【解析】首先从所给选项入手,本题适合采用排除法。比较分析第①句和第③向哪一句居于段首。第③句引用李大钊的话提出“觉醒”,第①句指出“觉醒”的重要性,第①句紧承第③句。故排除选项AB。然后,比较分析第②句和第④句的顺序,根据句意,显然第②句应在第④句之后。排除选项D。C项正确。
10.C
11.B
12. C 【解析】C.“韵脚可平可仄”说法有误,律诗一般每首八句,每句用字平仄相间,除了第一联可押可不押,其他各联的上句均不能押韵,必须以仄声收尾,下句一定要押韵,必须以平声收尾;简而言之,韵脚必须是“平声”。故选C。
13.(1)(示例)一片笑声,尽显世态炎凉。(《孔乙己》)
【解析】首先分析示例的句式特点及所选内容的角度;然后选择自己最熟悉的课 文,并根据仿写需要回顾文章内容;最后本着与例句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的原 则仿写。
(2)示例:充满世态炎凉 大社会小人物
二、
(一)
1.孔乙己始终是他人取笑逗乐的对象;读书连半个秀才都没捞到,无法维持自己的生活;从肉体到心灵都受到了无情的摧残,命运极其可悲。(3分。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第二点即可给全分)
2.第一片段面对人们嘲笑其偷窃,孔乙己激烈辩白,甚至强词夺理;目的是在人前维护自己的清白和可怜的自尊;第二片段人们嘲笑其不第,正戳中了孔乙己心灵的痛处。这是他无法辩白的。此时说出旁人全然不懂的之乎者也,更多的是在麻醉自己,缓解伤痛。第三片段当人们嘲笑其断腿时,孔乙己已不十分分辩,苦苦哀求人们为他保留最后的一点尊严。此时他的生命之火已经极其微弱,眼看将被冷酷的社会摧毁,已无力再维护自己了。(4分)
3.手代替了脚的功用,可以用“走”;失去了正常行走的能力,从沾满泥土的双手可见其遭遇之悲惨;同时也可看出社会对他的摧残和压迫是多么残酷。(3分。答成“一个自命清高的读书人已经被摧残得毫无人的尊严了”等亦可。意对即可)
4.B(3分)
(二)
1.【甲】又见闰土 【乙】孔乙已最后一次到酒店喝酒
2.文中的“厚障壁”指封建等级观念造成的“我”和闰土之间的隔膜。这样的比喻写出了“我”失望、痛苦的心情。
3.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作用:用萧索、凄清的自然环境营造悲凉的氛围,使孔乙己的出场具有悲剧意味,暗示了孔乙己的悲剧结局。
4.(1)不矛盾“欢喜”是因为闰土见到童年时的好友是高兴的;“凄凉”是因为二十多年的贫苦生活使他感到痛苦、难堪。
(2)不矛盾。因为孔乙已是个可有可无的小人物,无人关心,不能确切地知道他的死活,只能估计说“大约”;但他已失去最起码的生存能力,在那个世态炎凉、自私冷漠的社会里,孔乙己只有死路一条,所以又说“的确”。
5.封建主义势力与帝国主义势力相勾结,导致农村经济日益凋澈,农民生活日益困苦、加上封建等级观念对人们精神的束缚,让闰土由“小英雄”变成“木偶人”。(2分)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变化)的原因既有自己的不争气,也有社会的冷漠、人们同情心的普遍缺失,还有让他成为封建科举制度牺性品的腐朽的封建文化教育制度。(3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5 《孔乙己》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和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2.了解本文精炼、含意深刻的语言。
3.了解侧面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4.理解孔乙己的悲惨命运,从而认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罪恶。
学习重点:
1.分析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多角度、鲜明生动刻画人物的写法。
2.理解文章的主题。
学习难点:结合时代背景,深层领会小说的艺术手法及小说的思想意义。
学法指导:
1.浏览课文,划分层次,通过理清小说的脉络,把握故事情节。
2.在文中圈点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以及侧面描写的句子,反复朗读,,分析孔乙己的形象,用准确的语言概括其性格特征。
【课中导读】
第三课时
一、人物“笑”意
1.课文几次写到笑,各有什么不同的含义?为何作者在文中屡次写到“笑” (勾画批注)
2.读读课文第9段,其深刻含义是什么?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
3.你从笑声里听出了什么?
明确:
4.你从小说中能看出作者对孔乙己的什么态度?
明确:
二、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认真阅读第10段,理解本段的作用。
明确:同是读书人,丁、孔二人的命运却截然相反。在科举制度下,一个爬上去了,成了有权有势的“举人老爷”,一个因“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而成为可怜的牺牲品,这样对比,写出了吃人的封建社会和科举制度的罪恶。
2.“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了几次?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了四次,极其鲜明地刻画了掌柜自私冷漠的卑劣嘴脸,同时也暗示孔乙己穷得再也过不下去了。篇末两次反复,更是把掌柜的市侩嘴脸刻画得入木三分。这四次反复让人想到孔乙己到丁举人家偷书是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冒着危险去的,结果被打折了腿,暗示了孔乙己的悲惨结局。
3.文章最后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一句中 “的确”和“大约”矛盾吗?为什么?
明确:
4.课文的结尾给我们留下悬念,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孔乙己究竟死了没有?
5.作者没有采用小说常用的第三人称的写法,而是以“小伙计”的口吻来叙述。这样安排角色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
三、主题思想
如何看待《孔乙己》的主题?
明确:
㈠描写一般社会对于穷苦人的冷淡——改变人民昏迷、麻木的精神面貌。(老板、短衣帮)
㈡深刻揭露和批判封建科举制度及其全部伦理道德。
㈢揭露和控诉了腐朽的封建教育。
㈣控诉了封建社会和科举制度、旧社会对穷苦人的凉薄(“兼有”)。
四、写作特色
全文始终贯穿着对比。
本文通篇使用对比手法。文中的对比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描写______________时的对比。如小说开头一“长”一“短”、一“站”一“坐”、一“里”一“外”的鲜明对比,形象地揭示了清末封建社会阶级对立、贫富悬殊的状况,为孔乙己的出场点明了背景。二是______________的对比。如孔乙己和丁举人的对比,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拓宽和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善于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人物。
小说通过_________的回忆,将人物和故事集中在__________这个典型环境中,巧妙截取情节,逐步完成了对_________这个典型人物的塑造。如孔乙己第一次出场时“排出九文大钱”的神气;最后一次盘着被打折的腿,喝完最后一碗酒的凄惨。一个迂腐穷酸、潦倒落魄的读书人形象跃然纸上,栩栩如生,令人难忘。
③语言准确,深刻。
小说语言准确,如“排”字和“摸”字的运用,鲜明地表现出孔乙己后来的生活已到了贫困不堪的地步。小说字里行间充满着对当时_________社会的深刻批判,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无限感喟。
五、拓展延伸
1. 孔乙己到咸亨酒店仅仅是为了寻口酒喝,以此来麻醉失落的灵魂吗 请大胆谈出自己的看法。
2.孔乙己如果生活在今天这个时代,他的命运会怎样?
4.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在今天给我们什么启示?
明确:
5.扩展引申,比照阅读.
请大家阅读《范进中举》一文的节选,与课文进行对照、比较,分析两文人物性格和主题思想上的差异。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众人大眼瞪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老太太哭道:“怎生这样苦命的事! 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得了这个拙病!这一疯了,几时才得好 ”娘子胡氏道:“早上好好出去,怎的就得了这样的病!却足如何是好 ”众邻居劝道:“老太太不要心慌,我们而今派两个人跟定了范老爷。这里众人家里拿些鸡蛋酒米,且管待了报子上的老爷们,再为商酌。”
六、随堂练习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乙己》写于“五四运动”前夕,是鲁迅先生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用孔乙己的悲剧讨伐了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
B.小说以酒店小伙计的见闻为线索,撷取孔乙己人生中的几个典型片段构成情节,布局精巧。
C.小说用阵阵笑声与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形成对比,揭露了社会的病态,批判了群众的麻木。
D.本文中既有社会环境描写,也有自然环境描写。
2.本文用字准确,请根据下面的要求回答用词的妙处。
(1)“便排出九文大钱”中的“排”字对刻画孔乙己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2)“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中的“绽”字十分传神,谈谈它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3)“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中的“摸”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3.阅读《孔乙己》9-11段,回答问题。
(1)选文第9段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2)文中写“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句对刻画孔乙己的形象起什么作用?
(3)纵观全文,作者塑造孔乙己这一悲剧人物的目的是什么?
七、课后作业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小说的结尾并没有明确交代孔乙己的死去,你认为孔乙己死了没有?请展开想象,孔乙己离开酒店之后发生了什么事情?把它写下来。
【课后导练】
根据下面的示例,编写一幕独幕剧。
(教师指导)独幕剧一:窃书之辩
场景:咸亨酒店
人物:孔乙己;酒客甲乙丙三人。
幕启
孔乙己 (得意地踱进,至柜台前,排出九文大钱)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
酒客甲 (望着孔乙己,故作惊讶)孔乙己,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
孔乙己 (不理)我是现钱,酒要好!
酒客乙 (走近孔乙己,高声)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
孔乙己 (睁大眼睛)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
酒客丙 (抢过话题)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
孔乙己 (脸色涨红,额上青筋绽出)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君子固穷,小人穷斯烂矣……偷书乎,窃书也……
(众人哄笑,下)
(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独幕剧二:不第的屈辱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5《孔乙己》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和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2.了解本文精炼、含意深刻的语言。
3.了解侧面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4.理解孔乙己的悲惨命运,从而认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罪恶。
学习重点:
1.分析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多角度、鲜明生动刻画人物的写法。
2.理解文章的主题。
学习难点:结合时代背景,深层领会小说的艺术手法及小说的思想意义。
学法指导:
1.浏览课文,划分层次,通过理清小说的脉络,把握故事情节。
2.在文中圈点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以及侧面描写的句子,反复朗读,,分析孔乙己的形象,用准确的语言概括其性格特征。
【课中导读】
第三课时
一、人物“笑”意
1.课文几次写到笑,各有什么不同的含义?为何作者在文中屡次写到“笑”
明确:(1)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笑”字,既造成悬念,又笼住全文
(2)孔乙己第一次出场,酒客们拿孔乙己的伤疤来取笑
(3)酒客们取笑孔乙己“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 ”→麻木不仁、穷极无聊,蕴藏着一股悲凉的意味
(4)孔乙己分茴香豆给孩子们吃,一群孩子都在笑声中散了。→天真无邪的笑
(5)孔乙己第二次出场,孔乙己已被打折了腿,已经落魄成这样子,然而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取笑孔乙己。→冷漠无情,没有人性的笑
“笑声”贯穿全文,这阵阵笑声跟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形成了强烈的对照,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冷酷,同时批判了群众的麻木。
2.读读课文第9段,其深刻含义是什么?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句平平淡淡的话寄寓着作者浓烈的感情:对孔乙己既哀其不幸,又批判其麻木不仁和苟且偷生。以画龙点睛之笔深刻揭露和控诉了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
承上,归结以上各个场面不同人们的笑,说明孔乙己的存在不过是逗人发笑的笑料。启下,预示孔乙己的悲惨结局。
3.你从笑声里听出了什么?
明确:一种社会疾病。人与人之间在千百年封建制度的压迫、封建经济的剥削、封建文化的毒害下,形成了一种隔膜、冷酷、麻木、不觉悟,甚至连最起码的同情心也丧失了。超越个人悲剧范畴,揭示更广泛的社会悲剧意义。
4.你从小说中能看出作者对孔乙己的什么态度?
明确: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二、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认真阅读第10段,理解本段的作用。
明确:同是读书人,丁、孔二人的命运却截然相反。在科举制度下,一个爬上去了,成了有权有势的“举人老爷”,一个因“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而成为可怜的牺牲品,这样对比,写出了吃人的封建社会和科举制度的罪恶。
2.“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了几次?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了四次,极其鲜明地刻画了掌柜自私冷漠的卑劣嘴脸,同时也暗示孔乙己穷得再也过不下去了。篇末两次反复,更是把掌柜的市侩嘴脸刻画得入木三分。这四次反复让人想到孔乙己到丁举人家偷书是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冒着危险去的,结果被打折了腿,暗示了孔乙己的悲惨结局。
3.文章最后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一句中 “的确”和“大约”矛盾吗?为什么?
明确:不矛盾。“大约”是“我”的猜测,但孔乙己当时已无力维生,加上多年也没有见到,在那样冷酷无情的社会里,孔乙己肯定是活不下去的,所以用“的确”表示“我”猜测的结论。短短的一句话揭示了孔乙己悲惨的结局。
4.课文的结尾给我们留下悬念,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孔乙己究竟死了没有?
示例:
冷漠的社会,造就了孔乙己的悲剧性格,也导致了孔乙己的悲剧命运!这个“人”死了,这个社会也没有任何理由让他继续存在下去!如果说我们同情孔乙己的死亡,那么我们更有理由去同情这个社会!作者通过写了一个人,也写了一个社会。
5.作者没有采用小说常用的第三人称的写法,而是以“小伙计”的口吻来叙述。这样安排角色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①“我”是一个12岁的酒店小伙计,也是孔乙己命运的见证人。小说使用第一人称来讲述“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显得故事真实亲切;
②可以使故事情节集中,内容简要;
③可以表现周围人对孔乙己的态度,连12岁的小伙计都鄙视孔乙己,更能说明这个社会对不幸者的冷漠,增加了作品的悲凉意味。
三、主题思想
如何看待《孔乙己》的主题?
明确:
㈠描写一般社会对于穷苦人的冷淡——改变人民昏迷、麻木的精神面貌。(老板、短衣帮)
㈡深刻揭露和批判封建科举制度及其全部伦理道德。
㈢揭露和控诉了腐朽的封建教育。
㈣控诉了封建社会和科举制度、旧社会对穷苦人的凉薄(“兼有”)。
四、写作特色
全文始终贯穿着对比。
本文通篇使用对比手法。文中的对比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描写社会环境时的对比。如小说开头一“长”一“短”、一“站”一“坐”、一“里”一“外”的鲜明对比,形象地揭示了清末封建社会阶级对立、贫富悬殊的状况,为孔乙己的出场点明了背景。二是人物描写中的对比。如孔乙己和丁举人的对比,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拓宽和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善于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人物。
小说通过小伙计的回忆,将人物和故事集中在咸亨酒店这个典型环境中,巧妙截取情节,逐步完成了对孔乙己这个典型人物的塑造。如孔乙己第一次出场时“排出九文大钱”的神气;最后一次盘着被打折的腿,喝完最后一碗酒的凄惨。一个迂腐穷酸、潦倒落魄的读书人形象跃然纸上,栩栩如生,令人难忘。
③语言准确,深刻。
小说语言准确,如“排”字和“摸”字的运用,鲜明地表现出孔乙己后来的生活已到了贫困不堪的地步。小说字里行间充满着对当时病态的社会的深刻批判,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无限感喟。
五、拓展延伸
1. 孔乙己到咸亨酒店仅仅是为了寻口酒喝,以此来麻醉失落的灵魂吗 请大胆谈出自己的看法。
明确:孔乙己到酒店不仅是为了寻口酒喝,以此麻醉灵魂深处的隐痛,他可能另有所求:
①他只有站在“短衣帮”这个社会群体中才能显示他读书人的身份,他要在这里寻求人们对他的“读书人”社会地位的肯定和认可,以抚慰他那因没考中秀才而产生的悲哀;
②“不拖欠酒钱”是为了表现他想在酒店这个小社会里寻求人们对他品行的认可;
③“教小伙计认字”是要求得到人们对他学识的认可;
④孔乙己在别的酒店那里承受的是冷酷无情的嘲笑,只有在孩子们中间才能寻求到一点温暖;
⑤他每次用辩解来掩饰自己的劣迹,同时也是为了想寻求一个读书人的自尊。
2.孔乙己如果生活在今天这个时代,他的命运会怎样?
4.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在今天给我们什么启示?
明确:忌懒惰、要勤奋;忌不争、要上进;忌虚荣、要务实。
5.扩展引申,比照阅读.
请大家阅读《范进中举》一文的节选,与课文进行对照、比较,分析两文人物性格和主题思想上的差异。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众人大眼瞪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老太太哭道:“怎生这样苦命的事! 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得了这个拙病!这一疯了,几时才得好 ”娘子胡氏道:“早上好好出去,怎的就得了这样的病!却足如何是好 ”众邻居劝道:“老太太不要心慌,我们而今派两个人跟定了范老爷。这里众人家里拿些鸡蛋酒米,且管待了报子上的老爷们,再为商酌。”
教师点拨:两篇文章都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孔乙己和范进都是科举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品,孔乙己坐着用手爬进“坟墓”。范进光着一只脚走进“天堂”,可以说,他们虽结局不同,但却是“殊路同归”。
《范进中举》是以科举使人狂迷来讽刺其罪恶的,而《孔乙己》是以封建科举吃人来揭露其罪恶的,揭示封建末世的病态,意义更深刻。范进的形象是丑,孔乙己的性格是悲,两篇文章不同的批评角度,主人公不同的遭遇和结局,周围人对主人公不同的态度,显示了作者对封建科举不同的批判力度,也使得社会对两种读书人的态度截然不同,揭示了世态的炎凉、人心的势利。
六、随堂练习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乙己》写于“五四运动”前夕,是鲁迅先生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用孔乙己的悲剧讨伐了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
B.小说以酒店小伙计的见闻为线索,撷取孔乙己人生中的几个典型片段构成情节,布局精巧。
C.小说用阵阵笑声与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形成对比,揭露了社会的病态,批判了群众的麻木。
D.本文中既有社会环境描写,也有自然环境描写。
【解析】鲁迅先生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狂人日记》。
2.本文用字准确,请根据下面的要求回答用词的妙处。
(1)“便排出九文大钱”中的“排”字对刻画孔乙己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排”字使孔乙己穷酸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出来。
(2)“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中的“绽”字十分传神,谈谈它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绽”字写出了孔乙己急于争辩的神态,额上青筋暴起似乎历历可数的形象,逼真地表现出孔乙己当时窘迫尴尬、又羞又恼的神态。
(3)“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中的“摸”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摸”是摸索、寻找的意思,和前文的“排出九文大钱”构成对比,表明孔乙己已经极度贫穷了,但仍然是喝酒付钱,为人诚实。
3.阅读《孔乙己》9-11段,回答问题。
(1)选文第9段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承上启下,过渡衔接。对上文写孔乙己给人们带来快活进行总结,领起孔乙己不在的情况下人们生活状况的描写。
(2)文中写“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句对刻画孔乙己的形象起什么作用?
和孔乙己只穿一件破夹袄构成对比,衬托出孔乙己穷困潦倒到极点 的悲凉处境。
(3)纵观全文,作者塑造孔乙己这一悲剧人物的目的是什么?
控诉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揭示国民冷漠、麻木的状态和封建制度人吃人的罪恶本质。
七、课后作业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小说的结尾并没有明确交代孔乙己的死去,你认为孔乙己死了没有?请展开想象,孔乙己离开酒店之后发生了什么事情?把它写下来。
【交流点拨】孔乙己从酒店里出来,慢慢地挪到一座庙前,他心想:我孔乙己自幼熟读经书,不想落到如此地步,当年同窗丁不仁狗屁不通,仗着家里有钱,贿赂考官才弄了个举人,现在,竟如此欺人!他越想越气,这时,天降大雪,寒风凛冽,孔乙己饥寒交加,昏了过去。
也是孔乙己命不该绝,且说自从范进中举以后,前来绍兴赴任,只见他一身锦衣绣带,珠光宝气。他的妻子、母亲也坐在轿中,胡屠户跟着当贴身侍卫,一看天降大雪,道路难走,便到庙中躲一躲。忽然范进看到一个人,那人身穿破夹袄,面色腊黄,乱蓬蓬的头发活像个鸡窝,蜷着两腿,下垫一蒲包,用草绳拴在肩上,手里还拿一本破书,范进想到自己当初的遭遇,断定他是个读书人,便将其带回绍兴。
到了绍兴,范进便忙着替孔乙己求医问药,孔乙己本无大碍,调养了一些日子,便康复了,范进因与孔乙己情投意合,因此二人结拜为兄弟,范进让孔乙己当了师爷。
一日,孔乙己来到咸亨酒店,掌柜抬头一看:孔乙己穿一身崭新的长衫,面色红润,左手捋着胡须,右手拿着折扇,一摇一摆地走了进来,掌柜急忙上前,满脸堆笑地说:“孔老爷光临敝店真是三生有幸,快,快请里面坐!”说着,便领孔乙己进了隔壁,抹了抹桌子。孔乙己将大串钱扔在桌子上,说:“这回,要上好酒,将以前欠的一并还清!”掌柜的赶忙搬出绍兴老酒,陪笑道:“孔老爷见外了,你欠的钱早就从粉板上拭去了,再提就是看不起小的了!”掌柜的只顾献殷勤,忘了住手,酒流了一地。
正在这时,丁举人一步跨了进来,孔乙己一愣,还未反应过来,丁举人就作揖道:“恭喜孔老兄,愚弟这厢有礼了。”孔乙己不理他。丁举人又施一礼:“都是小人该死,读书人窃书能算偷吗?孔老兄如果要,都送与您!”孔乙己还是不理,丁举人急了:“当初咱们同窗十载,亲如骨肉,仁兄若不原谅,小弟就死在面前!”说罢便要往墙上撞。孔乙己这才作罢。周围早已围满了短衣帮,都纷纷说道:“孔老爷福大命大造化大,莫和小的们一般见识,日后还请多多关照!”孔乙己露出得意的神色,之后便说些“之乎者也”之类的话,众人频频点头,夸他有学问,店内外充满快活的空气。
过了几日,丁举人又亲自登门做媒,将自己未满18岁的妹妹许配给孔乙己为妻……
【课后导练】
根据下面的示例,编写一幕独幕剧。
(教师指导)独幕剧一:窃书之辩
场景:咸亨酒店
人物:孔乙己;酒客甲乙丙三人。
幕启
孔乙己 (得意地踱进,至柜台前,排出九文大钱)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
酒客甲 (望着孔乙己,故作惊讶)孔乙己,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
孔乙己 (不理)我是现钱,酒要好!
酒客乙 (走近孔乙己,高声)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
孔乙己 (睁大眼睛)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
酒客丙 (抢过话题)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
孔乙己 (脸色涨红,额上青筋绽出)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君子固穷,小人穷斯烂矣……偷书乎,窃书也……
(众人哄笑,下)
(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独幕剧二:不第的屈辱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