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张家港市梁丰初级中学2013-201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张家港市梁丰初级中学2013-201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12-18 19:14: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梁丰初级中学2013-201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29分)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4分)
端xiáng ▲ yīn ▲ 切 祈dǎo ▲ 故弄xuán ▲ 虚
2.下列两段文字中各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4分)
心是一棵树,爱与希望的根须扎在土里,智慧与情感的枝叶招展在蓝天下。无论是岁月的风雨扑面而来,还是滚滚尘埃遮敝了翠叶青枝,它总是静默地矗立在那里等待,并接收一切来临,既不倨傲,也不卑微。
心是一棵树,一个个故事被年轮携载,一回回驿动与飞鸟相约,一次次碰撞使它细密柔韧,一幕幕经厉造就了它博广的胸怀。心是一棵树,独木不成林。因此,树与树即独立又相联,心与心既相异又相亲。
错别字 ▲ ▲ ▲ ▲
改 正 ▲ ▲ ▲ ▲
3.默写。(10分)
(1) ▲   ,天涯若比邻。 (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2)浩荡离愁白日斜, ▲ 。 (龚自珍《己亥杂诗》)
(3) ▲ ,浑欲不胜簪。 (杜甫《春望》)
烟笼寒水月笼沙, ▲ 。 ( ▲    《泊秦淮》)
(5)人生自古谁无死, ▲   。 (文天祥《过零丁洋》)
(6)僵卧孤村不自哀, ▲     。 (陆游《 ▲ 》)
(7) ▲ ,乌蒙磅礴走泥丸。 (毛泽东《七律 长征》
4.探究下列材料,根据你的理解完成题目。(5分)
材料1:今年8月,号称“21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等顶级科学家担任分册主编,110余位两院院士组成阵容强大的编委会。全书共600万字,7000余幅彩色图片,收入4500个代表科技发展前沿和青少年关心的热点问题”的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高调上市。这套定价980元的“天价儿童图书”一问世,就引来多方关注,很多孩子家长高呼“伤不起”,一些家长甚至认为,购买“天价儿童图书”已成为一种新的“拼爹”方式。
材料2:记者在海口创新书店看到,仅《十万个为什么》就有十余家出版社版本在出售。而在某电商网站上检索该书名,结果同样高达1859条。“四大名著也有很多版本,我们也说不出哪个版本好。”海口新华书店童书部一售货员告诉记者,各出版社的儿童图书种类重复率很高,售货员也不清楚应该向家长推荐什么样的版本,只能建议顾客自己决定。
材料3: “目前少儿出版市场的混乱,其实同真正用心的出版社、真正认真的作者得不到应有的回报有直接的关系。”儿童文学作家王钢认为,市场上出现的“煲剩饭”、“胡拼凑”和“凑热闹”的儿童图书,都是源于出版社和部分作者的急功近利,“那些泛滥的东西,成本更低,自然会获益更多”。
(1)根据三则材料,分别概括目前儿童图书存在的消极状况。(3分)

(2)根据材料内容,说说你对整治儿童图书市场的一些针对性建议。(2分)

5.名著阅读:根据你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的理解,完成题目。(6分)
(1)如果你向未阅读过这本书的同学和朋友介绍这本书,你会怎样说才会勾起他的阅读兴趣?请精心提炼一句话,用来向他推荐这本书。(2分)

(2)主人公保尔一生中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请举两例具体说明。(4分)

第二部分 阅读理解( 41分)
阅读下面的两篇文言文,完成6~8题。 (11分)
[甲]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乙]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fǒu,同否)?”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①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②之,元方入门不顾。
注释:① 期:约定。② 引,拉。
6.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 ▲ )( ▲ )
此已丧矣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
便索舆来奔丧 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晏子使楚》)
弦既不调 何以都不闻消息
既薨 (《赵普》)    都不哭
对曰:“齐人也,坐盗。”(《晏子使楚》)
便径入坐灵床上
7.子猷在兄弟丧亡后,经历了“了不悲”“都不哭”到“恸绝良久”的变化过程,说说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3分)

8.翻译乙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阅读《背影》选段,完成9~11题。(8分)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9. 文中划线句“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中“拣定”一词,改为“拣”好不好?请说明理由。(2分)

10.文章中用了很多反复出现的词语表现父亲沉挚的爱,请举一例,说说它的表达作用。(2分)

11.文章中加点的两个“那时”句,反应了一段青葱岁月的浅薄无知。然而,时间能改变一切。作者对父亲的认识和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原文加以分析说明。(4分)

阅读下列文章,完成12~14题。(7分)
其实,转基因食品安全不安全,关键要看转的是什么基因。因为,对食品安全起作用的是基因的产物,而不是基因本身。转基因本身只是一段“脱氧核糖核酸”,吃进肚子里, 其营养价值以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与食物中其它的脱氧核糖核酸相比,并无任何差异。差异在于转基因在转基因生物中所引起的变化。如增加、减少、删除某一或某些基因,以及由于这些基因数量的改变所引起的转基因生物体的生理变化等。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是看这些转基因的变化给转基因生物带来结果,对人体有没有害。由此可见,转基因食品对人体不一定有害,也不一定无害;转基因食品安全不安全,要看它含不含有能引起人体病理反应的成分。
另外,天然食品也并不都是安全的。有些天然食品,明知有毒,但有人照样享用。这是因为吃它的人,认为这个害是可控的,且吃它利大于害。而且,对你有利的也可能对他就有害。利用转基因技术也有可能去掉或大大降低这个害,并同时提升这个利。
所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转不转基因,而在于转什么基因。也就是说,要看所转的基因对终端消费者是有益、有利还是有害。遗憾的是,目前生产上大规模应用的转基因,如抗杀虫剂基因、抗除草剂基因,都是对基因专利拥有者、对杀虫剂和除草剂生产商、对转基因作物种植者有利,而对广大的终端消费者实无一点好处(但也不一定就有害处)。当你知道有一种消费品,它含的一种成分对你没有一点好处却不一定没有害处时,你还会消费它吗?这也是目前的转基因产物不能被大多数普通消费者接受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不应强迫人们消费。惟有所转的基因明显有利、有益于消费者,这样的转基因食品或产物才会逐渐被消费大众接受。
(摘自《南方周末》,《转基因之争的本质与来龙去脉——也谈转基因生物制品的安全问题》,有删节。)
12.概括选文的主要观点。(2分)

13.文章第二节叙述了“天然食品”的问题,是否偏题?请说出你的理解及理由。(3分)

14.文章第三节中加点的内容能否去掉?请任选一例,说说你的看法。(2分)

阅读史铁生的《老海棠树》,回答15~19题。(15分)
老 海 棠 树
史铁生
①如果能有一块空地,不论窗前屋后,我想种两棵树:一棵合欢,纪念母亲;一棵海棠,纪念奶奶。
②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因为奶奶一生一世都在那棵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
③老海棠树近房高的地方,有两条粗壮的枝丫,弯曲如一把躺椅。儿时我常爬上去,一天天地在那儿玩,奶奶在树下喊:“下来吧,你就这么一天到晚待在上头?”是的,我在那儿看小人书、射弹弓,甚至写作业。“饭也在上头吃?”她又问。“对,在上头吃。”奶奶把盛好的饭菜举过头顶,我两腿攀紧树丫,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觉呢,也在上头睡 ”“没错,四周都是花香呢。”奶奶只是站在地上,站在老海棠树下,望着我。她必然是羡慕,猜我在上头都能看见什么。
④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地冲我唠叨:“就不说下来帮帮?你那小手儿糊得多快!”我在树上胡乱地唱歌。奶奶又说:“我求过你吗?这回活儿紧!”我说“有我爸妈养着您,您干吗这么累啊?”奶奶不再吭声,直起腰,喘口气。
⑤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荫里,又不知从哪里找来了补花的活儿,戴着老花镜,一针一线地缝。天色暗下来时她冲我喊:“你就不能去洗洗菜?没见我忙不过来吗?”我跳下树,洗菜,胡乱一洗了事。奶奶生气了:“你上学也这么糊弄?”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我就一辈子得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我不敢吭声。奶奶洗好菜重新捡起针线,或者从老花镜上缘抬起目光,或者又会有一阵子愣愣地张望。
⑥有年秋天,老海棠树照旧落叶纷纷。天还没亮,奶奶就起来主动扫院子,“刷拉——刷拉——”邻居都还在梦中,那时候她已经腰弯背驼。我大些了,听到声音赶紧跑出去说:“您歇着吧,我来,保证用不了3分钟。”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咳,你呀!还不懂吗?我得劳动。”我说:“可谁能看见?”奶奶说:“不能那样,看不看得见是人家的事,我得自觉。”她扫完院子又去扫街了。
⑦我这才明白,曾经她为什么执意要糊纸袋、补花,不让自己闲着。她不是为挣钱,她为的是劳动。什么时候她才能像爸和妈那样,有一份工作呢 大概这就是她的张望吧。不过,这张望或许还要更远大些——她说过:“得跟上时代。”
⑧所以在我的记忆里,几乎每一个冬天的晚上,奶奶都在灯下学习。窗外,风中,老海棠树枯干的枝条敲打着屋檐,摩擦着窗棂。一次,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的跟前:“这一段,你说说,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不耐烦地说:“您学那玩意儿有用吗 就算都看懂了您就有文化了?”奶奶立刻不语,只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目光都不移动。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但知已无法弥补。“奶奶。”“奶奶!”“奶奶——”她终于抬起头,眼里竟全是惭愧,毫无对我的责备。
⑨但在我的记忆里,奶奶的目光慢慢地离开那张报纸,离开灯光,离开我,在窗上老海棠树的影子那儿停留一下,继续离开,离开一切声响,飘进黑夜,飘过星光,飘向无可慰藉的迷茫……而在我的梦里,我的祈祷中,老海棠树也随之轰然飘去,跟随着奶奶,陪伴着她;奶奶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荫里,张望复张望,或不断地要我给她说说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
15.文章第②节说奶奶一生都在老海棠树影子里“张望”,请概括奶奶“张望”的内容。(3分)

16.奶奶与“我”的对话,在句式上大多有什么特点?对塑造人物的性格有什么帮助?(2分)

17.文章第⑧节我呼喊奶奶的方式不一样,充分体现在三个不同的标点符号里。请结合语境,揣摩“我”的语气及心理。(3分)

18.纵观全文,文章以“老海棠树”为题,有什么好处?(3分)

19.文章第⑨节说奶奶在老海棠树下“张望”的情景,是“我永生的痛悔”。结合原文,说说“我”具体为何而“痛悔”。(4分)

第三部分 作文(60分)
20.请以“也许是当年的懵懂无知吧,那件事至今想来仍觉得非常可笑”为开头,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初二语文参考答案
(1)赋分建议:能够概括本书的特点1分,语言形式的启发性、鼓动性、艺术性1分。
(2)保尔偷了德国中尉的手枪,保尔的嫌疑最大,幸好搜查没被发现;朱赫来被白匪军抓走,保尔打倒了匪兵,由于被高密,保尔被抓紧了监狱,幸好被当做普通犯人错放;参军后,一次在战斗中被炮弹击中头部,命悬一线;筑路期间,得了伤寒并引起肺炎,在生死线徘徊;因伤病,保尔最终瘫痪并失明,差点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
CD
转基因食品安全不安全,关键要看转的是什么基因。
不偏题。(1分)将天然食品和转基因食品做比较,形象地说明判断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的标准;(1分)也是为了进一步说明转基因技术对于食品“利”和“害”的作用。(2)
选择对象并结合语境做具体分析1分,围绕文章的范围、准确、全面、严谨等作结论1分。
一是张望“我”的成长,张望“我”长大,张望我懂事,张望我学习上进(1分);二是张望“我”能对她有所帮助,如帮助干活,帮她学习(1分);三是张望她自己的生活,张望能有工作,学习上进(1分)。
多为问句(反问句)(1分)。奶奶多用商量、启发的口吻与我说话,表现奶奶性格的温和,对我的宽容和教育的智慧(1分)。
三句呼喊言简意赅,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奶奶。”是“我”知错后轻声呼唤,乞求原谅;“奶奶!”是见奶奶不理“我”,生怕奶奶生气,而提高声音;“奶奶——”是拖长了声调,充满童真的撒娇语气,也可能因为心中充满无限的紧张而声音颤抖。(鼓励学生有其他合理解释)
与奶奶的一生密切相关,是人物活动的重要见证;与奶奶的神韵有所相似,是人物精神的化身,有象征的作用;是“我”对奶奶形象的独特理解,凝聚了对奶奶的感情;是全文结构的线索,也是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独特的切入口,使文章结构紧凑。(答出3点即可)
B
A
D
C
E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