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8节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考试这样考
题型一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角度1:提供情景,判断物质变化
1.下列实验室器材的自白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酒精灯:“帽子哪里去了 我的燃料越来越少了”
B.铁架台:“好难受啊!我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了”
C.载玻片:“同学们不爱惜我,我被摔碎了”
D.砝码:“我被磨损了”
角度2:我国古代发明及应用蕴含物质的变化,作出判断
2.下列我国古代的技术应用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粮食酿酒 B.面纱织布 C.火药应用 D.瓷器烧制
角度3:根据变化过程判断物质变化
3.“变废为宝、资源循环、持续发展”是科学家在当今环境问题上的最新构想之一。例
如:,这样既可以解决育这样既可以解决能源问题,又
能消除污染。上述构想中的两个转化过程( )
A.均为物理变化 B.①为物理变化,②为化学变化
C.均为化学变化 D.①为化学变化,②为物理变化
角度4:化学变化的证据
4.能够说明木炭燃烧发生化学变化的根本依据是( )
A.发出红光 B.发出白光 C.放出大量的热 D.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角度5:古诗词中蕴含物质变化,作出判断
5.下列描写事物的诗词中,含有化学变化的是( )
A.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引自《沁园春 雪》)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引自《无题》)
C.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引自((望庐山瀑布》)
D.白玉为床金做马(引自《红楼梦》)
题型二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角度1:已知物质的性质,选择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
6.下列是一些物质的自我介绍,其中介绍自己化学性质的是( )
A. B. C. D.
角度2: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
7.医学研究表明,长期食用“地沟油”可能会引发癌症。以下都是辨别“地沟油”的简易方
法,其中是利用化学性质进行辨别的是( )
A.看油是否透明 B.油是否有异味
C.听油燃烧时是否有噼啪声 D.降温,看油是否更易凝固
能力提升训练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B.在化学变化中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C.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一定属于化学变化 D.物理变化后物质颜色一定不变
2.在物理变化中,一定不变的是( )
A.分子的运动 B.分子间的间隔 C.分子的物理性质 D.分子的种类
3.为解决能源危机,下列新能源的开发过程,只发生了物理变化的是( )
A.将乙醇与汽油混合生产乙醇汽油 B.农村用生活垃圾制沼气
C.“地沟油”在硫酸催化下制生物柴油 D.利用太阳能电解水制氢气
4.常用的“灭火弹”里装有液态四氯化碳,使用时,液态四氯化碳迅速转化为气态并覆盖在
火焰上.据此推测,四氯化碳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是( )
A.气态时密度比空气大 B.沸点较低,容易气化 C.不支持燃烧 D.可燃性
5.自来水的生产过程主要包括以下流程,其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6.台州某公司通过提取玉米中的某种营养成分,加工成可以承
受110℃高温的“玉米杯”。玉米杯在自然环境中降解的产
物只有水和二氧化碳,既安全又环保。玉米杯加工流程如图
所示。
(1)从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上分析,玉米的果实属于 。
(2)如图物质循环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发酵 B.降解 C.加工成型
7.现有一种人工制成的膜,为探究淀粉和碘能否透过该膜,用
铁架台、烧杯、用这种膜做成的袋、细棉线、1%的淀粉溶液、
稀碘溶液等用品,设计如图的实验装置:
(1)碘能使淀粉变蓝,这是碘的 性质。(填“物理”
或“化学”)
(2)如果实验结果是袋内外液体均不变蓝,则表明淀粉和碘均
不能透过该膜;如果袋内液体变蓝,袋外液体不变蓝,则表明 。
(3)由实验可以推测,一个淀粉分子 一个碘分子。(填“大于”、“等于”
或“小于”)
参考答案
考试这样考
1.B 2.C 3.C 4.D 5.B 6.D 7.C
能力提升训练
1.B 2.D 3.A 4.C 5.D
6.器官 C
7.(1)化学;(2)碘溶液能透过该膜,淀粉溶液不能透过该膜(3)大于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