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件(共30张PPT)+教案+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4 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件(共30张PPT)+教案+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26 08:37:43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词在形式上的一些特点。
2、体会作者的情感基调和诗句蕴含的哲理。
3、分析这首词的意蕴和艺术特点。
4、背诵并默写诗歌。

【学习重点】
1、了解词在形式上的一些特点。
2、体会作者的情感基调和诗句蕴含的哲理。
3、分析这首词的意蕴和艺术特点。
【学习难点】
分析这首词的意蕴和艺术特点。
【学习时间】1课时
【教学进程】
【导入新课】
中秋节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咏月诗篇:“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可怜九月初三日,露似真珠月似弓。”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一首中秋咏月诗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有关资料】
作者介绍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宋仁宗朝进士,官至礼部尚书。一生历尽仕途坎坷,起伏不断。谥文忠。苏轼学识广博,多才多艺。散文如行云流水,汪洋畅达,代表了宋代散文的最高成就,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立意新颖,机趣横溢,开一代之大观。词一扫绮靡旧习,雄健遒劲,又以诗入词,开拓词境,开豪放派新风。是宋代最为著名的作家,诗、词、文皆独步一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写作背景
“水调歌头”是词牌名。本词无题目,为了与其他同词牌的词区分开来,常用词的第一句来充当题目。《水调歌头》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展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有关词的常识:  
1)释义:词是诗的别体,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2)词的特点  
(1)、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词调(词牌)。  
(2)、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不分段或分段较多是极少数。   
(3)、一般词调的字数和句子的长短都是固定的,有一定的格式。   
(4)、词的句式参差不齐,基本上是长短句。   
(5)、词中声韵的规定特别严格,用字要分平仄,每个词调的平仄都有所规定,各不相同。  
3)词的种类:词大致可分为三类:⑴小令;⑵中调;⑶长调。  
4)词 牌: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预习设计】
加点字注音:
宫阙( ) 琼楼玉宇( ) 不胜寒( ) 绮户( )
长向别时圆( ) 婵娟( )
解释加点词:
1) 把酒问青天
2) 我欲乘风归去
3) 又恐琼楼玉宇
4) 高处不胜寒
5) 不应有恨
6) 何事长向别时圆
7) 千里共婵娟
【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里比得上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遗憾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主题思想】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公元1076年中秋在密州时所作。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合作探究】
1)“高处不胜寒”有怎样深刻的含义?
2)作者为什么把幻想乘风上天说成是“归去”?欲去却“又恐”,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理?
3)赏析词中的“转”“低”“无眠”。
4)这首词,历来被认为是中秋词里最好的一首,《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你认为这首词为什么会获得如此高的评价?
5)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的认识。
【扩展延伸】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1)“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蕴含作者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
2)苏轼的《水调歌头》中“不应有恨,但事长向别时圆”和本词中“被白发,欺人奈何”分别问月,二者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请简要分析。
【课堂检测】
填空:
1)苏轼在《水调歌头》中以“ , ”两句写他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
2)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开头两句抒写了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接着以“ , ” 两句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
3)苏轼在《水调歌头》中设想自己前生是月中人,想乘风飞向月宫,接着以“ , ”两句写月宫高寒难耐,不可久居。
4)苏轼在《水调歌头》中“ , ” 两句写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趁着月光起舞,这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
5)苏轼在《水调歌头》下片以“ , ”两句用对偶句式来宽慰,表现了他达观的处事态度,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
6)苏轼在《水调歌头》中最后两句“ , ”祝福语充分显示出词人精神境界的丰富博大,表现了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
7)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下阕开头描写月光流转的名句是: , , 。
8)虽然月圆人难“圆”,但是豁达的诗人还是祝愿:  , 。
9)请写出作者想象天上之景的句子,表示时间变化的句子,以及富有人生哲理的句子。
10)“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乃写景之句。“转”“低”是从人的视角看月,这使我们联想起李白的《静夜思》中的什么诗句,写的是思乡之人,抒的是思乡之情。
问答:
1)这首词作之前有一段小序,其作用是什么?
  
  
2)在苏轼这首词中“无眠”之人特指的是什么?
  
3)这首词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变化
4)赏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5)赏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6)这首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作业布置】
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学后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词在形式上的一些特点。
2、体会作者的情感基调和诗句蕴含的哲理。
3、分析这首词的意蕴和艺术特点。
4、背诵并默写诗歌。

【学习重点】
1、了解词在形式上的一些特点。
2、体会作者的情感基调和诗句蕴含的哲理。
3、分析这首词的意蕴和艺术特点。
【学习难点】
分析这首词的意蕴和艺术特点。
【学习时间】1课时
【教学进程】
【导入新课】
中秋节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咏月诗篇:“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可怜九月初三日,露似真珠月似弓。”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一首中秋咏月诗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有关资料】
作者介绍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宋仁宗朝进士,官至礼部尚书。一生历尽仕途坎坷,起伏不断。谥文忠。苏轼学识广博,多才多艺。散文如行云流水,汪洋畅达,代表了宋代散文的最高成就,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立意新颖,机趣横溢,开一代之大观。词一扫绮靡旧习,雄健遒劲,又以诗入词,开拓词境,开豪放派新风。是宋代最为著名的作家,诗、词、文皆独步一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写作背景
“水调歌头”是词牌名。本词无题目,为了与其他同词牌的词区分开来,常用词的第一句来充当题目。《水调歌头》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展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有关词的常识:  
1)释义:词是诗的别体,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2)词的特点  
(1)、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词调(词牌)。  
(2)、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不分段或分段较多是极少数。   
(3)、一般词调的字数和句子的长短都是固定的,有一定的格式。   
(4)、词的句式参差不齐,基本上是长短句。   
(5)、词中声韵的规定特别严格,用字要分平仄,每个词调的平仄都有所规定,各不相同。  
3)词的种类:词大致可分为三类:⑴小令;⑵中调;⑶长调。  
4)词 牌: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预习设计】
加点字注音:
宫阙( ) 琼楼玉宇( ) 不胜寒( ) 绮户( )
长向别时圆( ) 婵娟( )
【答案】
宫阙(què) 琼楼玉宇(qióng) 不胜寒 (shēng) 绮户 (qǐ)
长向别时圆(cháng) 婵娟(chán )(juān)
解释加点词:
1) 把酒问青天
2) 我欲乘风归去
3) 又恐琼楼玉宇
4) 高处不胜寒
5) 不应有恨
6) 何事长向别时圆
7) 千里共婵娟
【答案】
1) 把酒问青天 举起酒杯
2) 我欲乘风归去 回到天上去
3) 又恐琼楼玉宇 美玉做成的楼宇。这是想象中的仙宫。宇,屋檐,引申为房屋。
4) 高处不胜寒 不能承受
5) 不应有恨 怨恨
6) 何事长向别时圆 为什么
7) 千里共婵娟 一起。婵娟:姿态美好,这里指月亮。
【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里比得上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遗憾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主题思想】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公元1076年中秋在密州时所作。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合作探究】
1)“高处不胜寒”有怎样深刻的含义?
【答案】
这句词不仅指禁不住高处的寒冷,还包括不愿回朝廷做官,厌恶朝中的党派相争、钩心斗角;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孤单冷清;禁不住人世间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等含义。
2)作者为什么把幻想乘风上天说成是“归去”?欲去却“又恐”,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理?
【答案】
把上天说成是“归去”,是因为在作者看来,也许那美好皎洁的月亮,才是自己的精神家园。然而真要弃绝人世,飘然仙去时,作者又犹豫了,通过“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把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表现了出来。
3)赏析词中的“转”“低”“无眠”。
【答案】
“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无眠”泛指因遭受分离之苦而难以入眠的人,表现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深。
4)这首词,历来被认为是中秋词里最好的一首,《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你认为这首词为什么会获得如此高的评价?
【答案】(1)词人借与明月的对话,探讨人生的意义(抒发人生感慨),富有哲理;(2)诗的意境豪放而阔大;(3)情怀乐观而旷达;(4)想象丰富,富有浪漫色彩;(5)语言如行云流水。
5)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的认识。
【答案】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正如月亮有圆时,也总有缺时一样,原本是自然的规律。
【扩展延伸】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1)“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蕴含作者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作者幻想飞入月宫,砍去树影摇曳的桂树,让人间有更多光辉,表达了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的愿望以及收复失地的壮志豪情。
2)苏轼的《水调歌头》中“不应有恨,但事长向别时圆”和本词中“被白发,欺人奈何”分别问月,二者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请简要分析。
【答案】
苏轼的词借怨月偏在别时圆,衬托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又含蓄地 表达对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辛弃疾的词怨月凭空让人披白发,表达年华空逝的苦闷和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的悲愤与痛苦。
【课堂检测】
填空:
1)苏轼在《水调歌头》中以“ , ”两句写他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
2)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开头两句抒写了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接着以“ , ” 两句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
3)苏轼在《水调歌头》中设想自己前生是月中人,想乘风飞向月宫,接着以“ , ”两句写月宫高寒难耐,不可久居。
4)苏轼在《水调歌头》中“ , ” 两句写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趁着月光起舞,这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
5)苏轼在《水调歌头》下片以“ , ”两句用对偶句式来宽慰,表现了他达观的处事态度,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
6)苏轼在《水调歌头》中最后两句“ , ”祝福语充分显示出词人精神境界的丰富博大,表现了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
7)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下阕开头描写月光流转的名句是: , , 。
8)虽然月圆人难“圆”,但是豁达的诗人还是祝愿:  , 。
9)请写出作者想象天上之景的句子,表示时间变化的句子,以及富有人生哲理的句子。
10)“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乃写景之句。“转”“低”是从人的视角看月,这使我们联想起李白的《静夜思》中的什么诗句,写的是思乡之人,抒的是思乡之情。
【答案】
1)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2)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3)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4)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5)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6)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7)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8)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9)想象天上之景的句子是: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表示时间变化的句子是: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富有人生哲理的句子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10)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词作之前有一段小序,其作用是什么?
  
【答案】交代写作缘由,引出下文。
  
在苏轼这首词中“无眠”之人特指的是什么?
  
【答案】思念远方亲人的作者自己。
这首词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变化
【答案】
词的上片叙述了词人的身世之感和思想矛盾,下片抒发对兄弟的怀念之情。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情感,一方面都对现实的不满,另一方面又对理想充满信心。作者的感情从抑郁惆怅到乐观豁达。不过贯穿始终的是词人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赏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答案】
人月无常,自古皆然,人的悲欢离合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这也说明事物不可能十全十美。也正因为认识到了这一点,作者由伤感转入理智,化悲怨为旷达,阐明了人生的哲理。
赏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答案】
婵娟指美好的样子,这里指月亮,这两句表明了情意的相通不受空间的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美好祝福,表达了词人乐观旷达的情怀,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最后这两句是作者的进一步自我解脱。他的不羁的才情与超脱达观的个性,很好地化解了他的苦闷与惆怅,并最终发出了唤起人类普遍情感体验的名句,道尽了千载离人之情。终于释却离怨,从美好的想象中得到人生的慰藉。
这首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
词的上片叙述了词人的身世之感和思想矛盾,下片抒发对兄弟的怀念之情。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情感,一方面都对现实的不满,另一方面又对理想充满信心。不过贯穿始终的是词人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旷达胸襟)
【作业布置】
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学后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单元 3 学科 语文 年级 九
学习目标 1、了解词在形式上的一些特点。2、体会作者的情感基调和诗句蕴含的哲理。3、分析这首词的意蕴和艺术特点。4、背诵并默写诗歌。
重点 1、了解词在形式上的一些特点。2、体会作者的情感基调和诗句蕴含的哲理。3、分析这首词的意蕴和艺术特点。
难点 分析这首词的意蕴和艺术特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中秋节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咏月诗篇:“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可怜九月初三日,露似真珠月似弓。” 你积累有哪些带“月”的诗句?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一首中秋咏月诗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板书课题。 听 激趣
讲授新课 展示学习目标:1、了解词在形式上的一些特点。2、体会作者的情感基调和诗句蕴含的哲理。3、分析这首词的意蕴和艺术特点。4、背诵并默写诗歌。简介词:词来源于民间,原是配乐的歌词。后乐谱失传,学者依椐前人的词制成图谱,词人按图谱填词。每种词调都有特定的名称叫“词牌”。词的段落叫做阕,也叫做片。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形式上具有律诗的一些特点,只是句子一般长短不齐。词大致可分为三类:⑴小令;⑵中调;⑶长调。简介苏轼: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的东坡区)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古文学家,世称“三苏”。诗、词和散文都代表北宋文学最高成就。诗大都抒写仕途坎坷的感慨,也有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现实黑暗之作。诗风豪迈清新,尤长于比喻。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题材广泛,记游、怀古、赠答、送别、说理无不入词,对严格的音律束缚也有所突破,促进了词的发展。名作有《念奴娇》 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中议论文汪洋恣肆,记叙文结构谨严,明白条畅,如《石钟山记》、《放鹤亭记》等与《赤壁赋》、《后赤壁赋》同为传诵名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 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fú]、蔡襄并称“宋四家”。 在绘画方面画墨竹,师文同,比文更加简劲,且具掀舞之势。写作背景: 《水调歌头》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展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范读诗歌读准字音:宫阙(què) 琼楼玉宇(qióng) 不胜寒 (shēng) 绮户 (qǐ) 长向别时圆(cháng) 婵娟(chán )(juān)读准停顿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读懂诗意:诗前小序:作者此时在密州任太守。政治上失意,与弟弟苏辙也已七年没有见面。中秋对月,怎能不思绪万千呢 交代写词的时间及缘由上片:端起酒杯遥问青天,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该是多好的日子啊。我本想驾着长风回到天宫去,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清寒。 那么,就让我在人间的月光下翩翩起舞吧,那清朗的影子也随着人在舞动,此情此景,什么地方能比得上人世间呢?下片:月亮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窗户上,照着那没有睡意的人。月亮啊,你跟人们该没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又亮又圆呢!人世间有悲欢离合,月亮也有阴晴圆缺,这样的事从古以来就是难以十全十美的。只希望我们都能生活得平安长久,那么虽然相隔千里,也都能共赏这美好的月光了。回答问题词中哪一句体现了作者向往天上宫阙,不愿留在人间?为什么?“我欲乘风归去”在人间,作者孤独、寂寞,感受到的只是失意与别离的折磨词中的哪些句子写出了词人的醉意朦胧?“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高处不胜寒”有怎样深刻的含义?这句词不仅指禁不住高处的寒冷,还包括不愿回朝廷做官,厌恶朝中的党派相争、钩心斗角;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孤单冷清;禁不住人世间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等含义。作者为什么把幻想乘风上天说成是“归去”?欲去却“又恐”,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理?把上天说成是“归去”,是因为在作者看来,也许那美好皎洁的月亮,才是自己的精神家园。然而真要弃绝人世,飘然仙去时,作者又犹豫了,通过“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把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表现了出来。下片:“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为何无眠? 夜已深了,失意和离愁,涌上心头,使词人难以成眠。“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无眠”泛指因遭受分离之苦而难以入眠的人,表现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深。词中作者的感情有哪些变化?由怨月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到感悟人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最后又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以共赏人间美景作结。表现出作者不为失意、离别所苦的 豁达胸襟。 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的认识。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正如月亮有圆时,也总有缺时一样,原本是自然的规律。这也说明事物不可能十全十美。也正因为认识到了这一点,作者由伤感转入理智,化悲怨为旷达,阐明了人生的哲理。这首词,历来被认为是中秋词里最好的一首,《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你认为这首词为什么会获得如此高的评价?(1)词人借与明月的对话,探讨人生的意义(抒发人生感慨),富有哲理;(2)诗的意境豪放而阔大;(3)情怀乐观而旷达;(4)想象丰富,富有浪漫色彩;(5)语言如行云流水。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了什么?两者的联系何在?上片:望月,写景 借景抒情下片:怀人,抒情 情景交融整首词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变化 词的上片叙述了词人的身世之感和思想矛盾,下片抒发对兄弟的怀念之情。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情感,一方面都对现实的不满,另一方面又对理想充满信心。作者的感情从抑郁惆怅到乐观豁达。不过贯穿始终的是词人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自由诵读,背诵。 读读范读读,注音划停顿读笔记读笔记笔记读 明确目标目标4目标2目标2目标3目标3目标3目标3目标2目标4
【课堂检测】填空:1)苏轼在《水调歌头》中以“ , ”两句写他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
2)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开头两句抒写了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接着以“ , ” 两句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
3)苏轼在《水调歌头》中设想自己前生是月中人,想乘风飞向月宫,接着以“ , ”两句写月宫高寒难耐,不可久居。
4)苏轼在《水调歌头》中“ , ” 两句写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趁着月光起舞,这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
5)苏轼在《水调歌头》下片以“ , ”两句用对偶句式来宽慰,表现了他达观的处事态度,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
6)苏轼在《水调歌头》中最后两句“ , ”祝福语充分显示出词人精神境界的丰富博大,表现了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7)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下阕开头描写月光流转的名句是: , , 。8)虽然月圆人难“圆”,但是豁达的诗人还是祝愿:  , 。9)请写出作者想象天上之景的句子,表示时间变化的句子,以及富有人生哲理的句子。
10)“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乃写景之句。“转”“低”是从人的视角看月,这使我们联想起李白的《静夜思》中的什么诗句,写的是思乡之人,抒的是思乡之情。
问答:这首词作之前有一段小序,其作用是什么?
  在苏轼这首词中“无眠”之人特指的是什么?
  这首词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变化 赏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赏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首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扩展延伸】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1)“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蕴含作者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2)苏轼的《水调歌头》中“不应有恨,但事长向别时圆”和本词中“被白发,欺人奈何”分别问月,二者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请简要分析。 做练习 拓展提高
课堂小结 《水调歌头》这首词的上阕把酒颂月,抒写了由幻想超尘到复归现实的思想过程;下阕对月怀人,阐发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的人生哲理。全词意境清远,笔调深婉,表现出作者不为失意、离别所苦的豁达胸襟。全词以月贯穿始终,展开丰富的想像,表现复杂的情怀,胸襟开阔,风格豪迈。
板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0张PPT)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新知导入
中秋节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咏月诗篇:“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可怜九月初三日,露似真珠月似弓。”你积累有哪些带“月”的诗句?
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一首中秋咏月诗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学习目标
1、了解词在形式上的一些特点。
2、体会作者的情感基调和诗句蕴含的哲理。
3、分析这首词的意蕴和艺术特点。
4、背诵并默写诗歌。

词来源于民间,原是配乐的歌词。后乐谱失传,学者依椐前人的词制成图谱,词人按图谱填词。每种词调都有特定的名称叫“词牌”。词的段落叫做阕,也叫做片。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形式上具有律诗的一些特点,只是句子一般长短不齐。
词大致可分为三类:⑴小令;⑵中调;⑶长调。
新知讲解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的东坡区)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古文学家,世称“三苏”。诗、词和散文都代表北宋文学最高成就。诗大都抒写仕途坎坷的感慨,也有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现实黑暗之作。诗风豪迈清新,尤长于比喻。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题材广泛,记游、怀古、赠答、送别、说理无不入词,对严格的音律束缚也有所突破,促进了词的发展。名作有《念奴娇》 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中议论文汪洋恣肆,记叙文结构谨严,明白条畅,如《石钟山记》、《放鹤亭记》等与《赤壁赋》、《后赤壁赋》同为传诵名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 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fú]、蔡襄并称“宋四家”。 在绘画方面画墨竹,师文同,比文更加简劲,且具掀舞之势。
写作背景:
《水调歌头》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展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读诗歌
千里共婵娟。
但愿人长久,
此事古难全。
月有阴睛圆缺,
人有悲欢离合,
何事长向别时圆?
不应有恨,
照无眠。
低绮户
转朱阁,
何似在人间。
起舞弄清影,
高处不胜寒。
又恐琼楼玉宇,
我欲乘风归去,
今夕是何年。
不知天上宫阙,
把酒问青天。
明月几时有?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 娟。
què

Shèng(旧读shēng)
chán
mián
zhuǎn
juān
qióng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读准停顿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到天亮
苏轼的弟弟
苏辙的字
作者此时在密州任太守。政治上失意,与弟弟苏辙也已七年没有见面。中秋对月,怎能不思绪万千呢
小序:交代写词的时间及缘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端起酒杯
什么年月,什么日子。暗含多好的日子之意。
经受不住
月光下作者起舞的清朗身影
哪里比的上
端起酒杯遥问青天,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该是多好的日子啊。我本想驾着长风回到天宫去,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清寒。 那么,就让我在人间的月光下翩翩起舞吧,那清朗的影子也随着人在舞动,此情此景,什么地方能比得上人世间呢?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雕花的窗户
不能入睡
为什么
只是希望
月亮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窗户上,照着那没有睡意的人。月亮啊,你跟人们该没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又亮又圆呢!人世间有悲欢离合,月亮也有阴晴圆缺,这样的事从古以来就是难以十全十美的。只希望我们都能生活得平安长久,那么虽然相隔千里,也都能共赏这美好的月光了。
读上片,回答问题。
在人间,作者孤独、寂寞,感受到的只是失意与别离的折磨
词中哪一句体现了作者向往天上宫阙,不愿留在人间?为什么?
“我欲乘风归去”
读上片,回答问题。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词中的哪些句子写出了词人的醉意朦胧?
“高处不胜寒”有怎样深刻的含义?

这句词不仅指禁不住高处的寒冷,还包括不愿回朝廷做官,厌恶朝中的党派相争、钩心斗角;
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孤单冷清;禁不住人世间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等含义。
作者为什么把幻想乘风上天说成是“归去”?欲去却“又恐”,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理?


把上天说成是“归去”,是因为在作者看来,也许那美好皎洁的月亮,才是自己的精神家园。然而真要弃绝人世,飘然仙去时,作者又犹豫了,通过“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把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表现了出来。
读下片,回答问题。
夜已深了,失意和离愁,涌上心头,使词人难以成眠。
“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
“无眠”泛指因遭受分离之苦而难以入眠的人,表现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深。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为何无眠?
读下片,回答问题。
由怨月 , 到感悟人生

最后又说 ,
以共赏人间美景作结。表现出作者不为失意、离别所苦的 胸襟。
词中作者的感情有哪些变化?
不应有恨
人有悲欢离合
何事长向别时圆?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豁达
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的认识。


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正如月亮有圆时,也总有缺时一样,原本是自然的规律。
这也说明事物不可能十全十美。也正因为认识到了这一点,作者由伤感转入理智,化悲怨为旷达,阐明了人生的哲理。
这首词,历来被认为是中秋词里最好的一首,《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你认为这首词为什么会获得如此高的评价?


(1)词人借与明月的对话,探讨人生的意义(抒发人生感慨),富有哲理;
(2)诗的意境豪放而阔大;
(3)情怀乐观而旷达;
(4)想象丰富,富有浪漫色彩;
(5)语言如行云流水。
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了什么?两者的联系何在?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上阕:
下阕:
望月(写景)
怀人(抒情)
思考讨论
整首词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变化

词的上片叙述了词人的身世之感和思想矛盾,下片抒发对兄弟的怀念之情。
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情感,一方面都对现实的不满,另一方面又对理想充满信心。
作者的感情从抑郁惆怅到乐观豁达。不过贯穿始终的是词人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自由诵读,背诵。
课堂总结
《水调歌头》这首词的上阕把酒颂月,抒写了由幻想超尘到复归现实的思想过程;下阕对月怀人,阐发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的人生哲理。全词意境清远,笔调深婉,表现出作者不为失意、离别所苦的豁达胸襟。
全词以月贯穿始终,展开丰富的想像,表现复杂的情怀,胸襟开阔,风格豪迈。
       
课堂练习
填空:
1)苏轼在《水调歌头》中以“ , ”两句写他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 2)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开头两句抒写了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接着以“ , ” 两句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 3)苏轼在《水调歌头》中设想自己前生是月中人,想乘风飞向月宫,接着以“ , ”两句写月宫高寒难耐,不可久居。 4)苏轼在《水调歌头》中“ , ” 两句写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趁着月光起舞,这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 5)苏轼在《水调歌头》下片以“ , ”两句用对偶句式来宽慰,表现了他达观的处事态度,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 6)苏轼在《水调歌头》中最后两句“ , ”祝福语充分显示出词人精神境界的丰富博大,表现了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
7)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下阕开头描写月光流转的名句是: , , 。
8)虽然月圆人难“圆”,但是豁达的诗人还是祝愿:  , 。
9)请写出作者想象天上之景的句子,表示时间变化的句子,以及富有人生哲理的句子。 10)“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乃写景之句。“转”“低”是从人的视角看月,这使我们联想起李白的《静夜思》中的什么诗句,写的是思乡之人,抒的是思乡之情。
问答:
1)这首词作之前有一段小序,其作用是什么?      2)在苏轼这首词中“无眠”之人特指的是什么?   
3)这首词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变化

4)赏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5)赏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6)这首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拓展提高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1)“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蕴含作者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



2)苏轼的《水调歌头》中“不应有恨,但事长向别时圆”和本词中“被白发,欺人奈何”分别问月,二者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请简要分析。
作业布置
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苏轼
上阕: 把酒问月-----追求美好生活-----积极乐观
下阕: 望月怀人-----探求人生哲理-----旷达胸襟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