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课件(共21张PPT)+教案+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课件(共21张PPT)+教案+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26 08:42:29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词的含义,体会词人的壮志难酬的无奈和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
2、背诵默写本词
【学习重点】
1、理解词的含义,体会词人的壮志难酬的无奈和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
2、背诵默写本词
【学习难点】
体会同所蕴含的深远意境,从而感悟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时间】1课时
【教学进程】
【导入新课】
说一些带“愁”字的诗句,你积累有多少?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将愁不去,秋色行难住。六曲屏山深院宇。日日风风雨雨。——纳兰性德《清平乐·将愁不去》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春晚》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陆游《卜算子·咏梅》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许浑《咸阳城东楼》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辛弃疾说愁的词。
板书课题。
【有关资料】
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其词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写作背景
此词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创作时间在公元 1181 年至 1192 年间。辛弃疾在带湖居住期间,常到博山游览,博山风景优美,他却无心赏玩。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注释:
①丑奴儿:词牌名,又名“采桑子”。
②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西南。
③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④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⑤强(qiǎng):竭力、极力。
⑥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⑦休:停止。
译文: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主题:这首词是作者带湖闲居时的作品。本词通篇言愁,上片描绘出少年涉世未深却故作深沉的情态,下片写出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的抑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之情。
【预习设计】
加点字注音:
少年不识愁滋味( )
为赋新词强说愁( )( )
解释加点词语
少年不识愁滋味( )
为赋新词强说愁( )
而今识尽愁滋味( )
欲说还休( )
【合作探究】
1)少年时的愁是怎样的一种愁?(结合“强”字分析)
2)而今的愁是怎样的一种愁?(结合相关背景知识和“欲说还休,欲说还休”来解答)
3)比较少年时登楼与而今登楼的目的有何不同?
4)为什么词人“欲说还休”?是什么原因使他想说却又不说了?
5)结句“天凉好个秋”采用欲吐还咽的抒情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6)少年和老年,哪个是主哪个是宾?
【扩展延伸】
青玉案
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注释:①花千树:形容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②蛾儿、雪柳、黄金缕:妇女的头饰。③阑珊:黯淡、零落。
1)《青玉案·元夕》上片描绘了怎样的画 ( http: / / www. / gushici / 71236.html" \t "_blank )面 请具体描述。
2)“那人”是怎样的一个人?这个形象有怎样的寓意?
【课堂检测】
填空:
1)《丑奴儿》中生动地表现了遍尝心酸后无可奈何的复杂况味,体现了词人之愁的深沉博大的句子是: 。
2)《丑奴儿》中运用叠句,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 把“不知愁”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的句子是: 。
3)《丑奴儿》中运用叠句,写出了词人如今愁到了极点而无话可说的句子是: 。
4)表现诗人尝遍心酸后无可奈何的复杂况味,体现诗人之“愁”的深沉博大的诗句: !
5)《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形成因果关系,叠句的应用把两个不同层次联系起来,将上片“不知愁”这一思想表达十分完整的句子是: _, 。
问答:
1)“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愁”和“而今识得愁滋味”的“愁”的含义一样吗?
2)对比是这首词的一大特色,请写出本词两对对比的内容。
【作业布置】
1、 搜集辛弃疾其他的词1-2首。
2、 背诵默写《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学后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词的含义,体会词人的壮志难酬的无奈和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
2、背诵默写本词
【学习重点】
1、理解词的含义,体会词人的壮志难酬的无奈和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
2、背诵默写本词
【学习难点】
体会同所蕴含的深远意境,从而感悟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时间】1课时
【教学进程】
【导入新课】
说一些带“愁”字的诗句,你积累有多少?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将愁不去,秋色行难住。六曲屏山深院宇。日日风风雨雨。——纳兰性德《清平乐·将愁不去》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春晚》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陆游《卜算子·咏梅》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许浑《咸阳城东楼》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辛弃疾说愁的词。
板书课题。
【有关资料】
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其词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写作背景
此词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创作时间在公元 1181 年至 1192 年间。辛弃疾在带湖居住期间,常到博山游览,博山风景优美,他却无心赏玩。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注释:
①丑奴儿:词牌名,又名“采桑子”。
②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西南。
③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④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⑤强(qiǎng):竭力、极力。
⑥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⑦休:停止。
译文: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主题:这首词是作者带湖闲居时的作品。本词通篇言愁,上片描绘出少年涉世未深却故作深沉的情态,下片写出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的抑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之情。
【预习设计】
加点字注音:
少年不识愁滋味( )
为赋新词强说愁( )( )
【答案】少年不识愁滋味( shào )
为赋新词强说愁(wèi)(qiǎng)
解释加点词语
少年不识愁滋味( )
为赋新词强说愁( )
而今识尽愁滋味( )
欲说还休( )
【答案】
少年不识愁滋味( 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为赋新词强说愁( 勉强地)
而今识尽愁滋味( 尝够,深深懂得 )
欲说还休( 停止 )
【合作探究】
1)少年时的愁是怎样的一种愁?(结合“强”字分析)
【答案】
少年时涉世未深,即使登楼,要愁也愁不出来,因而这时的愁是一种无根之愁,是做作之愁,是闲愁。
2)而今的愁是怎样的一种愁?(结合相关背景知识和“欲说还休,欲说还休”来解答)
【答案】
而今的愁是胸怀壮志,倍受打击,以致年华虚度,壮志难酬的愁。是一种深沉而无法解脱的愁。是关怀国事、怀才不遇所引起的哀愁。
3)比较少年时登楼与而今登楼的目的有何不同?
【答案】
少年时登楼,是为了登高望远,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而今登楼,是为了排遣内心的悲愤之情。
4)为什么词人“欲说还休”?是什么原因使他想说却又不说了?
【答案】
“欲说还休”,实际是统治者不许他发表救国的言论。可见作者处境的残酷。统治者处处排挤、打击他,他处处受猜忌,所以有愁不敢说;更主要的原因是,一生抱负化付与流水,鬓发苍苍,功业无成,而又没有知音,无人理解。这种孤独的愁情,跟谁诉说,说了又有什么用,这中间也包含着对南宋小朝廷的无限失望。
5)结句“天凉好个秋”采用欲吐还咽的抒情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天凉好个秋”是句闲淡的话,写自己胸中的悲愤,是一种高妙的抒情法,骨子里包含着忧郁和愤激之情。化深为浅,化浓为淡,寓沉郁之情于闲淡之中,耐人寻味。但“天凉”和“秋”却透着无比的凄凉和冷清,有力地衬托了作者无限的愁情。
6)少年和老年,哪个是主哪个是宾?
【答案】
少年为宾,老年为主,少年之愁,是可说之愁,是激昂之愁;老年之愁,是无言之愁,是沉郁之愁。而这种浓得化不开,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愁情,才是词人要传达的。
【扩展延伸】
青玉案
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注释:①花千树:形容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②蛾儿、雪柳、黄金缕:妇女的头饰。③阑珊:黯淡、零落。
1)《青玉案·元夕》上片描绘了怎样的画 ( http: / / www. / gushici / 71236.html" \t "_blank )面 请具体描述。
【答案】
上片以生花妙笔描绘渲染元宵佳节火树银花、灯月交辉、车水马龙、欢歌笑语的欢腾热闹的风光。“东风夜放花千树”写元宵夜的灯光,以花喻灯,表明灯的灿烂多姿;而“千树”又说明彩灯数量多。“更吹落、星如雨”写焰火,烟花一明一灭,参差起落,洒落如星。前两句比喻新颖奇特,而又贴切自然。一个“更”字将灯光和焰火交织在一起,写出元夜让人应接不暇的情景。接下来一句写的是车马和游人,“宝马雕车”写车马华美,“香满路”表明游人之多。“香”字用得好,暗示街上女子多,为下片的叙写做好了铺垫。“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写的是彻夜欢腾的热闹场面: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光渐渐西斜,一夜鱼龙飞舞笑语喧哗。上片极言渲染元夜繁华热闹的场面,为下片人物的出现布置好背景。
2)“那人”是怎样的一个人?这个形象有怎样的寓意?
【答案】
“那人”是一个孤高脫俗、傲然不群又内心十分孤独、寂寞的女子。热闹的地方没有她,人多的地方没有她,她就是与众不同。她是抒情主人公的意中人,实际上就是作者的一种理想人格的化身,也是自我的写照。寄寓了词人在政治上的失意苦闷的心情,表达了不愿跟统治者(“当权者”或“时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课堂检测】
填空:
1)《丑奴儿》中生动地表现了遍尝心酸后无可奈何的复杂况味,体现了词人之愁的深沉博大的句子是: 。
2)《丑奴儿》中运用叠句,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 把“不知愁”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的句子是: 。
3)《丑奴儿》中运用叠句,写出了词人如今愁到了极点而无话可说的句子是: 。
4)表现诗人尝遍心酸后无可奈何的复杂况味,体现诗人之“愁”的深沉博大的诗句: !
5)《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形成因果关系,叠句的应用把两个不同层次联系起来,将上片“不知愁”这一思想表达十分完整的句子是: _, 。
【答案】
1)却道天凉好个秋。
2)爱上层楼。爱上层楼。
3)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4)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5)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问答:
1)“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愁”和“而今识得愁滋味”的“愁”的含义一样吗?
【答案】不一样。
少年时涉世未深,即使登楼,要愁也愁不出来,因而这时的愁是一种无根之愁,是做作之愁,是闲愁。而今的愁是胸怀壮志,倍受打击,以致年华虚度,壮志难酬的愁。是一种深沉而无法解脱的愁。是关怀国事、怀才不遇所引起的哀愁。
对比是这首词的一大特色,请写出本词两对对比的内容。
【答案】第一组:“少年”和“而今”对比;第二组:“强说愁”与“欲说还休”对比。第三组:“不识”与“识尽”对比。
【作业布置】
1、 搜集辛弃疾其他的词1-2首。
2、 背诵默写《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学后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单元 6 学科 语文 年级 九
学习目标 1、理解词的含义,体会词人的壮志难酬的无奈和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
2、背诵默写本词.
重点 1、理解词的含义,体会词人的壮志难酬的无奈和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
2、背诵默写本词
难点 理解词的含义,体会词人的壮志难酬的无奈和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说一些带“愁”字的诗句,你积累有多少?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将愁不去,秋色行难住。六曲屏山深院宇。日日风风雨雨。——纳兰性德《清平乐·将愁不去》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春晚》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陆游《卜算子·咏梅》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许浑《咸阳城东楼》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辛弃疾说愁的词。板书课题。 回答 激趣
讲授新课 展示学习目标:1、理解词的含义,体会词人的壮志难酬的无奈和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
2、背诵默写本词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其词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写作背景此词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创作时间在公元 1181 年至 1192 年间。辛弃疾在带湖居住期间,常到博山游览,博山风景优美,他却无心赏玩。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朗读疏通诗意:上片:人年轻的时候不知道什么是愁苦的滋味,喜欢登上高楼。喜欢登上高楼,为写一首新词,极力说愁。下片: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最终没有说。想说却最终没有说,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1.上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上片写少年登高远望,气壮如山,不知愁为何物。2“而今”一词,反映出了什么 “而今”二字,不仅显示出时间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经历。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3.少年“识尽”了什么 一是愁多,二是愁深4.理解“却道‘天凉好个秋’”这些多而深的愁,有的不能说,有的不便说,而且“识尽”而说不尽,说之亦复何益 只能道“天凉好个秋”。其实,“却道”也是一种“强说”。故意说得轻松洒脱,实际上也是难以摆脱心头的沉重。5.上片中“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愁”和下片中“而今识尽愁滋味”的“愁”,其内涵是否一样?不一样。前者为“闲愁”----涉世未深“少年”的无根之愁、做作之愁。后者是关怀国事、怀才不遇所引起的“哀愁”----受到压抑、无以言说、无法解脱之愁。6.结句“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采用欲吐还咽的抒情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这里作者笔锋一转,把原来想说的话咽回去,改口说,天气凉快了,多好的一个秋天。短短两句词,写出了抒情主人公的两副面孔:一副是心事重重,愁思百结;另一副是吞下苦泪,强作笑颜。“欲说还休”反映了辛弃疾归宋后的真实生活处境,而“却道‘天凉好个秋’”是以闲淡语来抒写胸中的悲愤,充分展现了他那深沉、复杂、矛盾、哀怨的内心世界,更耐人寻味。自由诵读、背诵 读读读体会笔记读笔记读 明确目标目标2目标1目标2
填空:1)《丑奴儿》中生动地表现了遍尝心酸后无可奈何的复杂况味,体现了词人之愁的深沉博大的句子是: 。2)《丑奴儿》中运用叠句,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 把“不知愁”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的句子是: 。3)《丑奴儿》中运用叠句,写出了词人如今愁到了极点而无话可说的句子是: 。4)表现诗人尝遍心酸后无可奈何的复杂况味,体现诗人之“愁”的深沉博大的诗句: !5)《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形成因果关系,叠句的应用把两个不同层次联系起来,将上片“不知愁”这一思想表达十分完整的句子是: _, 。 问答:1)“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愁”和“而今识得愁滋味”的“愁”的含义一样吗?2)对比是这首词的一大特色,请写出本词两对对比的内容。【扩展延伸】青玉案元夕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注释:①花千树:形容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②蛾儿、雪柳、黄金缕:妇女的头饰。③阑珊:黯淡、零落。1)《青玉案·元夕》上片描绘了怎样的画 ( http: / / www. / gushici / 71236.html" \t "_blank )面 请具体描述。2)“那人”是怎样的一个人?这个形象有怎样的寓意? 做练习 拓展提高
课堂小结 这首词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板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1张PPT)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新知导入
你积累有哪些带“愁”的诗句?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将愁不去,秋色行难住。六曲屏山深院宇。日日风风雨雨。——纳兰性德《清平乐·将愁不去》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春晚》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陆游《卜算子·咏梅》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许浑《咸阳城东楼》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辛弃疾说愁的词。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学习目标
1、理解词的含义,体会词人的壮志难酬的无奈和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 2、背诵默写本词。
新知讲解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其词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写作背景
此词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创作时间在公元 1181 年至 1192 年间。辛弃疾在带湖居住期间,常到博山游览,博山风景优美,他却无心赏玩。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朗读诗词,初步体会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疏通诗意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词牌名,又称采桑子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高楼
竭力,极力
人年轻的时候不知道什么是愁苦的滋味,喜欢登上高楼。喜欢登上高楼,为写一首新词,极力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想说却最终没有说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最终没有说。想说却最终没有说,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
1.上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上片写少年登高远望,气壮如山,不知愁为何物。
2.“而今”一词,反映出了什么
“而今”二字,不仅显示出时间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经历。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
3.少年“识尽”了什么
一是愁多,二是愁深
4.理解“却道‘天凉好个秋’”
这些多而深的愁,有的不能说,有的不便说,而且“识尽”而说不尽,说之亦复何益 只能道“天凉好个秋”。其实,“却道”也是一种“强说”。故意说得轻松洒脱,实际上也是难以摆脱心头的沉重。
5.上片中“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愁”和下片中“而今识尽愁滋味”的“愁”,其内涵是否一样?
不一样。
前者为“闲愁”----涉世未深“少年”的无根之愁、做作之愁。
后者是关怀国事、怀才不遇所引起的“哀愁”----受到压抑、无以言说、无法解脱之愁。
6.结句“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采用欲吐还咽的抒情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这里作者笔锋一转,把原来想说的话咽回去,改口说,天气凉快了,多好的一个秋天。短短两句词,写出了抒情主人公的两副面孔:一副是心事重重,愁思百结;另一副是吞下苦泪,强作笑颜。“欲说还休”反映了辛弃疾归宋后的真实生活处境,而“却道‘天凉好个秋’”是以闲淡语来抒写胸中的悲愤,充分展现了他那深沉、复杂、矛盾、哀怨的内心世界,更耐人寻味。
自由诵读,背诵。
课堂总结
这首词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课堂练习
1)少年时的愁是怎样的一种愁?(结合“强”字分析)

2)而今的愁是怎样的一种愁?(结合相关背景知识和“欲说还休,欲说还休”来解答)

3)比较少年时登楼与而今登楼的目的有何不同?

4)为什么词人“欲说还休”?是什么原因使他想说却又不说了?

5)结句“天凉好个秋”采用欲吐还咽的抒情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6)少年和老年,哪个是主哪个是宾?
拓展提高
青玉案 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注释:①花千树:形容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②蛾儿、雪柳、黄金缕:妇女的头饰。③阑珊:黯淡、零落。
1)《青玉案·元夕》上片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请具体描述。


2)“那人”是怎样的一个人?这个形象有怎样的寓意?
作业布置
搜集辛弃疾其他的词1-2首。
背诵默写《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板书设计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 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 欲说还休


受压抑、遭排挤、
报国无门的痛苦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