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歌唱祖国
人音版四年级上册音乐课件
教材分析:
《歌唱祖国》是人音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一课的一首聆听歌曲。这首歌曲创作于1950年,适逢新中国成立一周年。歌曲表达了中国人民斗志昂扬的精神风貌和自豪感,也是人民对祖国的歌唱和赞颂。音乐结构严谨,简洁明快,既通俗易懂又朗朗上口。歌曲雄壮豪迈,积极向上,具有进行曲风格。歌曲既是一有深刻思想性,又有高度艺术性的祖国颂歌,也是一首既有进行曲风格又富有抒情性的群众歌曲。 本歌曲色彩鲜明的D大调歌曲,歌曲结构由ABA三个乐段组成。歌曲的A,B两个乐段情绪上有一定变化,第一乐段庄严雄壮,第二乐段含有抒彩。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视谱能力和分析歌曲节奏的能力,学生们对音乐也具有一定的鉴赏能力,本课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和音乐创新能力。四年级的学生有自己的思想,对音乐作品有自己的认知和理解,也有自己喜欢的音乐风格。如何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和兴趣也是本课要考虑的事情。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2.通过对比聆听歌曲,感受歌曲的特征与内涵;通过学唱歌曲,感受歌曲的音乐情绪变化。
3.熟练且有表情的演唱歌曲的一个乐段。
教学重点:
感受音乐情绪变化的同时能感受到音乐速度以及节奏的变化对音乐整体的影响。
教学难点:
对弱起节奏、附点节奏的准确掌握。
背景介绍
01.
新课导入
02.
拓展延伸
04.
歌曲分析
03.
背景介绍
01.
1、有感情的演唱歌曲《歌唱祖国》。
、感知音乐结构,以及所造成的艺术效果。
3、复习巩固乐理知识,了解词曲作者。
目标:
新课导入
02.
欣赏思考:
1、这首歌曲适合在什么场合运用?
2、谈一谈你听后的感受如何?
歌曲分析
03.
歌曲介绍
《歌唱祖国》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曲调是色彩鲜明的D大调,2/4拍,坚定有力,表现了中国人民昂扬的精神风貌和自豪感,表达了人民对祖国的歌唱和赞颂。
音乐雄壮豪迈,积极向上,带有行进风格。歌曲表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朝气蓬勃、蒸蒸日上的新面貌,记录了刚刚解放的中国人民雄壮前进的步伐。几十年来,这首歌传遍了祖国大地,已成为独立自主的新中国的象征。
1965年周总理和群众共唱《歌唱祖国》指挥者为王莘
1950年9月,王莘到北京购买乐器,路过天安门广场。当时,人们在准备庆祝新中国成立一周年。城楼上,工人在试挂大红灯笼;广场上,少先队员打着腰鼓、喊着口号,演练国庆节目。刹那间,“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等歌词涌现脑海。在回天津的火车上,王莘迫不及待地投入创作。“回津后,王莘用了两周的时间,完成了《歌唱祖国》的创作。
1951年9月25日,《歌唱祖国》正式发表在《人民日报》上,从此便在全国流传起来。
创作背景
拓展延伸
04.
听赏思考:
歌曲可以分为几个乐段?为什么?
(歌曲是几段体)
AB ABA
A 第一乐段:雄壮有力,歌唱祖国走向繁荣富强。热情奔放、乐观自豪。
B 第二乐段:节奏舒展平稳,旋律优美流畅,因而形成一种浩浩荡荡、阔步前进的气势。
A 第三乐段:是第一乐段的变化重复。
A B A
三段体结构形式:
呈示段 对比段 再现段
↓
↓
↓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