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重点中学 2022 级高一上学期 月月考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7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题。
材料一:
诗和词,在我国古典文学中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来诗词并称。有评论家对诗词
的风格进行了高度概括,即“诗庄词媚”,这个说法影响深远,堪称经典之论。
“诗庄词媚”,所谓“诗庄”,是说诗歌大都庄肃严整;“词媚”,是指词相对婉约媚
气。那么“诗庄词媚”之说产生的原因何在呢?
实际上,“诗庄词媚”的风格取决于诗词的格式、用途和历史原因。
近体诗发展以来,人们在写诗时,必须遵从严格的平仄和字数要求,写出来的诗也就带
有严格的格式和韵律。词则不然。词是音乐性的歌曲,是当时被人们传唱的流行歌曲,词牌
也是多种多样,所以并没有固定的平仄和字数要求。如此看来,诗工整,词自由,格式上的
差异构成了“诗庄词媚”说法的一部分。
唐代科举取士的过程中,需要考诗赋,这也决定了作诗的严肃性。才子文人们需凭一手
好的诗作来获取官位,内容上自然也不能放松要求,多是追求功业、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和
人生理想。而落榜失意的人写诗,就是为了感慨身世,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之情了。曹操曾
说:“歌以咏志。”诗作也确实是人们言志的一种常用手段。《尚书·尧典》中有记载:“诗
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而词一直被人们称为不登大雅之堂之声,它一般用于娱
乐场所的助兴。词中的女性形象也占了很大部分,包括符号化的美女、思妇,甚至女强人等
等。题材上,词以言情为主,欧阳烔《花间集序》中写:“不无清绝之辞,用助妖娆之态。”
可见,“用助妖娆之态”的词自然不能脱离“媚”这一形容词了。
在我国古典文学的传统中,诗歌受到了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从《诗经》开始,人们便
强调“思无邪”“发乎情,止乎礼义”等需严格遵守的戒条,孔子、荀子等儒家巨匠也阐释
过“诗言志”这一中心命题。经过几千年儒家思想的洗礼,诗歌始终遵循着“经夫妇,成孝
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目的,起着教化作用。相对而言,词就不受任何的限制,
并没有历史的规定和局限,一直以通俗文学、娱乐大众的身份存在并流传,正如张炎《词源》
云:“簸弄风月,陶写性情,词婉于诗。”
人们说“诗庄词媚”,这对诗词的风格来讲固然是个大方向,但历史上也存在着诗
“媚”词“庄”的现象。现在我们常讲一篇文章或一句话很有诗意,便是揭示出了诗也有美
的一面,也有“媚”的一面。诗也存在着很多男女情爱之作,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等
名句。此外,诗歌自身的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的特性,也充分体现出诗歌的美感。另一
方面,自古以来词的题材和体裁多种多样,其中不乏以苏轼为代表的豪放词派,《念奴娇·大
江东去》和《江城子·密州出猎》等名篇,都体现了庞大的气势和远大的抱负,这又是词“庄”
的重要体现。
中国的诗词作为最美的体裁传达了人类的美好情怀与精神境界,二者在中国古典文学中
可谓“并蒂花开一树香”。它们不仅成为中华文化永远的经典,而且也是令人叹为观止的永
第 1 页 共 8 页
恒遗存。
(摘编自于溟跃《也谈“诗庄词媚”》)
材料二:
从起源上看,唐诗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诗歌的创作传统,主张对现实生活进行朴素真
实的反映,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语言通俗自
然,风格清新。而词,起初是一种音乐文学,是合乐的歌词,原来整齐的格律诗体已不再适
应多变的曲调形式,于是产生了字句不等、形式更为活泼的词。由于词在晚唐、五代、宋初
多是酒席宴前娱宾遣兴之作,内容以表现男女情爱为主,吟唱风花雪月以娱人娱己,故有“词
为小道、艳科”之说,这也与整个社会的享乐习气有关。
从题材上看,诗多表达政治共有的情感。有表达国家兴亡、民生疾苦的,如杜甫的“朱
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等诗句;有表达胸怀抱负、宦海沉浮的,如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
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等诗句。总的来说,
唐诗中除了刘禹锡等采取了民歌的内容外,都比较庄正严肃。反观词,其在题材内容上则常
常以描写男女情爱、离别愁怨为主。如柳永的《雨霖铃》就是柳永从汴京南下时与情人的惜
别之作,倾吐深深的离愁时,也抒发了对自己遭遇的感慨和受压抑的愤懑,更加关注词人自
身的感情投射。因此,古人认为诗是庄正肃穆、质朴厚重的,而词是柔媚清丽,纤细轻佻的,
诗往往流露出一种忧患意识或是言志倾向,而词则经常带有一股脂粉气,不如诗歌那般大气,
词的语言相比于诗显得更精美典雅、轻灵细巧。
直到苏轼出现,才打破这种局面。苏轼的词在内容和题材上大胆尝试、不断扩大,来呈
现词人的战争观、家国观、人生观,而不再局限于闺阁之内,逐渐改变了婉媚之气独主词坛
的局面。
(摘编自晏婧《小议“诗庄词媚”》)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前人用“诗庄词媚”高度概括了我国古代诗词风格,“诗庄词媚”这个说法堪称经典
之论。
B.古代的文人通过参加科举考试,用一手好的诗作来获取官位,曹操就是其中的代表人
物。
C.由于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我国“诗教”的传统由来已久,而词相对来说不受限制、束
缚。
D.唐诗中也有别于庄正严肃风格的诗歌,如刘禹锡等人在创作诗歌时采取了民歌的内
容。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两句
很好地诠释了“诗庄词媚”的风格。
B.诗歌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也往往用来展现诗人的志向抱负,这意味着诗歌在表
现诗人精神境界方面要优于词。
C.词在题材内容上以描写男女情爱、离别愁怨为主,经常带有一股脂粉气,其语言相比
于诗显得精美典雅、轻灵细巧。
D.苏轼的词在内容和题材上大胆尝试,使词不再表现闺阁之情,他突破了词婉约的特质,
变婉媚之气为豪放之风。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诗庄词媚”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画有诗人之笔,有词人之笔。高山大河,诗人之笔也;烟波云岫,词人之笔也。
B.词中的豪放词不乏“庄”,而诗中的宫体诗也不乏“媚”。
C.诗词同源,都是“缘情而发”的文体,二者抒情特征相同。
第 2 页 共 8 页
D.诗词最明显的区别莫过于形式,诗的句式是整齐的,而词的句式有长有短。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5.欧阳修用诗句“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来抒发自己被贬后仍对前途充满信心
的个人情志,又用词句“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来写女子的闺怨之情。请结合
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题。
清风拂面
这是个名副其实的小理发棚,简易得没法再简易。四根竹竿做桩,四片灰白布充墙。
小棚里有四个人,理发员是个高高瘦瘦的中年汉子,罩着白褂。他很健谈,手忙嘴不停,
此时正跟理发的那位老者聊得欢。坐在靠边的凳上排队的便是我和另一位小伙子。棚子虽简
陋,可理发员却想得周到,竹竿上挂了几本新杂志。我漫不经心地翻着一本《婚姻与家庭》。
我旁边那位是个音乐爱好者,他东张张,西望望,嘴里却一刻不停地吹着口哨。
突然,口哨独奏戛然而止。我奇怪地从杂志上抬起眼睛,只见独奏者陡地站起身,竟在
这比床铺大不了多少的棚子里踱起步来,踱到理发员身后,又蹲下身去扣鞋上的卡子。可那
鞋卡并没有松,只见他装模作样地在鞋面上抚弄两下,右脚轻轻一抬,飞快地从脚底抽出一
张钞票,然后站起身,把手插进裤袋……
那是一张 50 元的票子。棚子里好一阵没进别人,而我自己坐在这里没见地上有票子,
况且站在棚子里不断活动的只有那理发员,显然,钱一定是他刚才掏东西时带出来的,而现
在却进了别人的裤袋。
小伙子坐回座位,理发员回过头,淡淡地笑了笑,说:“就这么屁股大的地方,坐乏了,
连直直腰、遛遛腿的地方都没有。”
“行啊,也不是在这里长住过日子。”小伙子胡乱应了一句,口哨又响起来。
我该怎么办?要不要马上把他“揪”出来,还是躲得远一点?
“喂,你们二位,谁先来呀?”老者已在对着挂在简易“墙”上的镜子“相面”了。理
发员抖着围巾,转身问我们。
小伙子慌忙站起身,拔步却往外走:“哎,你理吧,我有点急事,得走。”他对我说。
走?便宜你!我一把拉住他:“喂,你有事就先理嘛,我不忙。”先稳住他,至于下一步,
我还得好好想一想。
理发师傅笑着向我点点头,那有节奏的“嚓嚓”一声很快伴着两个人的谈话又响起来:
“要个啥发型啊?”
“你看着来吧。”
理发师傅转身抓毛巾擦了擦脸上的汗:“小伙子,工作啦,还是念书呢?”
“俺是临时工,正给热电厂撅屁股挖地沟呢。”
“甭愁,临时工也照样出息人。有句老话说‘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当年诸葛亮
未出隆中时,其实也是个待业青年,一直待到二十七岁,未出茅庐,先定三分天下。汉朝还
有个韩信,当待业青年时,受辱胯下都不在乎,后来为汉高祖打天下立下了大功。人生就怕
没个志气,对不?”
我惊羡理发师傅的博识和引经据典的能力,我无心再看书,便也加入了谈话:“师傅,
您没少读书呢。”
“倒是爱翻翻,下乡那几年,几本闲书都让我翻零碎了。唉,没赶上好时候,等熬回了
第 3 页 共 8 页
城,都快三十了。”
“回城没分配工作呀?“
“分了,在纺织厂,干保全。在厂里的时候,一车间男工女工的头发,差不多都归我‘保
全’.这几年,厂里放长假,咱总得找个挣饭吃的营生吧,就把业余变成专业啦。可厂里那
些工友们还常大老远地跑来找我,剪完头 10元 20元的一扔就走人。我知道工友们的心意,
可那钱咱能接吗,凡是到这儿来剪头的,不是蹬三轮就是守摊儿的。大家还想着我,还记得
我的这点手艺,咱就知足啦。”
说话间,棚门口跑进一个十五六岁的姑娘,怀里抱着饭盒,进门就喊:“爸,快吃饭吧。
我妈说,面条一放就打团了。”
我翻腕看表,哟,快两点了,忙说:“师傅,您还是先吃饭吧。”
“不忙,不忙,这小伙子有急事呢。”
“我等等,中。”小伙子“表态”了。
“你们年轻人的时间金贵。”师傅手中的剪刀仍在“嚓嚓”地响,又对站在旁边的姑娘
吩咐:“把饭盒先放凳子上,拿着扇子给这位大哥扇扇,你看他出了多少汗。”
真的,小伙子怎么出了那么多的汗,顺着脸颊和脖颈儿往下流。天是热,可也没热到这
个程度啊。
姑娘撅撅嘴,执拗地端着饭盒:“我妈今天腿又痛得厉害,强撑着做了饭就又躺回床上
去了。她说今儿午后要下雨,叫你早点收摊儿呢。”
“等你这位大哥剪完我就回去。”师傅又自言自语地说,“她妈在冷冻厂,那个厂也是活
不起的样子了。本来开工资都难,偏又得了个风湿性关节炎,刮风下雨的,比天气预报都灵。”
起风了,杨树叶儿又轻轻地唱起来,可小棚子里仍是闷热。姑娘站在身旁,不情愿地正
对着那位小伙子一下一下地扇。
此时,再看那小伙子,端坐椅上,双目紧闭,是在安然领受父女二人对他尽心尽意的服
务,还是在内心对自己做着谴责?
小伙子理完发,站起身,红头涨脸地摸出 2元钱,往师傅手里一塞,连声“谢谢”都没
说,便匆匆跑出去了。我急了,跳起来要追出去,可胳膊却被师傅紧紧地拖住了。
“师傅。不能让他跑了!”
“他忙哩。”
“您不知道……”
“我知道,知道。”师傅笑呵呵地拍拍我肩头,硬拉我坐下。
“他--”我要喊出来了。
师傅对我笑着摇摇手,然后抬起一只脚,指给我看。原来在他脚下,正踩着小伙子刚才
捡去的那张 50元的票子。
“唉,人哪,谁没从年轻时过过,知道错了,就中啦!”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小说开头描写小理发棚简易得不能再简易,但理发师傅却在竹竿上挂了新杂志让顾
客打发时间,可见他是个周到细致、为顾客着想的人。
B.理发师傅不愿意接受工友们理发时多给自己的钱,这不仅表现了理发师傅的自尊自
爱,也表现了作者对这些小人物悲惨命运的同情。
C.“起风了,杨树叶儿又轻轻地唱起来,可小棚子里仍是闷热。”天气的变化没有给小
理发棚带来凉爽,这暗示了理发棚里气氛沉闷。
D.小说围绕“捡钱”事件,以小理发棚为场景,通过对理发师傅、小伙子人物形象的
塑造,含蓄地表现了理发师傅的善意和小伙子的转变。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第 4 页 共 8 页
A.“他装模作样地在鞋面上抚弄两下,右脚轻轻一抬,飞快地从脚底抽出一张钞票……”,
动作细致传神,表现了小伙子的机警灵活。
B.“就这么屁股大的地方,坐乏了,连直直腰、遛遛腿的地方都没有”,暗示理发师傅
己察觉小伙子捡钱的动作,设置巧妙。
C.小说叙写理发师傅女儿送饭情节,主要是为了突出妻子的善良,也表现了理发师傅
夫妻互相关心、和睦相处,丰富了作品内容。
D.小说中的“我”既是故事的叙述者,又是参与者、见证者,“我”的情绪波动让读者
身临其境,使故事更富真实性。
8.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伙子的心理变化过程。(6分)
9.小说题目“清风拂面”有哪些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题。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太祖少机警,有权数,
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太祖曰:“天
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
尉,迁.顿丘令,征拜议郎。十四年春三月,军至谯,作轻舟,治水军。辛未,令曰:“自顷
已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而仁者岂乐之哉不得已也.其令:死
者家无基业不能自存者,县官勿绝廪,长吏存恤抚循,以称吾意。”十五年春,下令曰:“自
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欲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
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
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尔其佐我明察卑陋,唯才是举,吾得而
用之。”十六年,公至孟津。天子命公置旄头,宫殿设钟虡。是年乙.未.,令曰:“夫有行之士
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
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又曰:
“夫刑,百姓之命也,而军中典狱者或非其人,而任以三军死生之事,吾甚惧之。其选明达
法理者,使持典刑。”于是置理曹掾属。(节选自陈寿《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自顷已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而仁者岂乐之哉/
不得已也/
B.自顷已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而仁者岂乐之哉/
不得已也/
C.自顷已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而仁者岂乐之哉/
不得已也/
D.自顷已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而仁者岂乐之哉/
第 5 页 共 8 页
不得已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南阳何颙异焉”中“异”与《桃花源记》中“渔人甚异之” 中“异”含义相同。
B.“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中“济”与李白《行路难(其一)》中“直挂云帆济沧海” 中
“济”含义不同。
C.迁,古代的官职调动,一般指升级,包括升级、降级、转调三种。文中的“迁”即
升级。
D.乙未,干支组合之一,古人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相配,用以纪年、月、日,文中为
纪年。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曹操与众不同。他年少时能随机应变,机智敏锐,但放浪形骸,因此桥玄、何颙等
认为他非同常人。
B.曹操重视人才。他认为如今天下尚未平定,正是需要贤才的时候,执政者应该去寻
访贤才,唯才是举。
C.曹操仁爱士兵。他下令官府要慰问救济无基业、难以维持生活的战死士兵家庭,不
得停止供应食粮。
D.曹操重视军法。他认为把将士的生死大权委任给不通晓法律的人是可怕的,因此设
置理曹掾属之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4分)
译文:
(2)尔其佐我明察卑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4分)
译文:
14.对“有行”和“上进”的关系,曹操的观点是什么?他举了哪些例子去证明的?
请用现代汉语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
登岳阳楼
唐·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5.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
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底是为描写洞庭
湖酝酿气氛。
B.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
老胸中吞几云梦!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C.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
第 6 页 共 8 页
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但从整体看来,与全诗联系不紧。
D.尾联“戎马”,采用借代手法,指战争。诗人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前途联系在一起,抒
写了诗人的家国之痛,意境深远,余韵无穷,体现了诗人一贯的忧国忧民的大襟怀。至此,
伟大诗人的形象突出了,作品的主题也得到了深化。
16.整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10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 1 分,共 10 分)
(1)酒文化与中国古典诗词的创作有密切关系: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
写诗人因病戒酒,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_”写诗人被贬后独自饮
酒,借酒浇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写词人把酒洒在地上
祭奠江月,表达自己的情感。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下片一开篇,就用“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历史事实,告诫朝廷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鲁莽从
事。
(3)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4)曹操在《短歌行》中化用了《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诗句表明他对贤才的渴慕,这几
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三、语言文字运用(14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 小题,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我站在景明楼上,凭栏__________,无意间望见堤上湖岸连绵的柳色。快步出楼下桥,
细看柳树,粗粗胖胖的树身上树皮纹路__________,各不相同;有的沟黑棱灰,似知了乱爬,
形同蝉虫出洞;有的棱突暴张,白皮外露,势若__________;有的形如游人,或走或站或坐。
从眼前的一棵柳,到堤两边的临水柳,再到环昆明湖的无数柳,它们已与颐和园的山水楼台
亭榭__________,与游人们对望一年又一年,坦然面对春夏秋冬,淡然于人们的遗忘。
一阵劲风,呼啸万寿山林,卷起昆明湖水,叫湖水翻腾,也使我思绪空灵。我想起了杭
州西湖苏堤柳,想起遍生天山南北的左公柳,想起古文中的五棵柳……在我心里,棵棵柳树,
行行柳荫,都是公在百姓,利在天下,贵在品德。眼前,这西堤的柳,扎根泥土,抵浪护堤,
出尽全力;这天下的柳,纵然乱风卷丝,仍身正干直。
远山的玉峰宝塔,近处的西堤之桥,脚下的漫漫长堤,响动的南水北调一渠清流,古树
发新芽的满眼绿柳,让我生出万千感慨:造塔的人,造桥的人,造堤的人,造福百姓的人,
历史无名还有名。西堤柳、苏堤柳、左公柳,生长在祖国山河的柳,不仅长在边关要塞的地
方,而且长在京城闹市,都是中华民族的风骨树!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3分)
A.注视 犬牙交错 万马奔腾 如胶似漆
B.凝视 纵横交错 万马奔腾 融为一体
C.凝视 犬牙交错 千军万马 融为一体
D.注视 纵横交错 千军万马 如胶似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西堤柳、苏堤柳、左公柳,生长在祖国山河的柳,不仅长在京城闹市,而且长在边
第 7 页 共 8 页
关要塞,都是中华民族的风骨树!
B.西堤柳、苏堤柳、左公柳,生长在祖国山河的柳,不仅长在边关要塞,而且长在京
城闹市,都是中华民族的风骨树!
C.西堤柳、苏堤柳、左公柳,生长在祖国山河的柳,不论长在京城闹市,还是长在边
关要塞,都是中华民族的风骨树!
D.西堤柳、苏堤柳、左公柳,生长在祖国山河的柳,不论长在边关要塞,还是长在京
城闹市,都是中华民族的风骨树!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1 小题,6 分)
空间站是载人空间站的简称,它在距离地面 400~500 千米高度的近地轨道上长期运
行,可供人居住,和载人飞船都属于载人航天器。既然载人飞船可以将航天员送入太空,实
现人类的飞天梦, ① ?首先,载人飞船受到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被设计成了一
种体积小、运行时间较短、一次性使用的返回式载人航天器。其次,随着科技的发展,科学
家们发现, ② ,在这种环境中能够生产出新材料、新产品,培育出地球
上没有的新物种。为了利用太空的微重力环境资源,科学家们研制出了新的航天器——空间
站。 ③ ,能够携带较大的试验设备,而且其太阳能电池翼更大,电力系统能够
满足大型设备及大规模空间实验的需要。同时,空间站支持长期太空飞行,允许航天员在太
空中进行长时间的空间实验,探索更多未知。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文字,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5个字。(6分)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勤奋学习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努力到无
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类似的励志标语也经常出现在教室里,提醒学生不能在勤奋拼
搏的年华选择安逸。可学习中的一些现象令人困惑,有的学生埋头题海整日刷题,成绩却不
尽如人意;有的学生一味用搜题软件帮助自己答题,却忽略对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有的学
生将劳逸结合当作懒散的理由,反而嘲讽那些成绩暂时不够理想却坚持勤奋学习的同学……
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的内容写一篇文章,可以叙述你或他人的学习故事,也可以发表你对勤奋学
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文体自选,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第 8 页 共 8 页语文答案
1.B【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项,“曹操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错,原文只是引用曹操的诗句来说明诗具有言志的功能,并不是说曹操参加科举,用一手好的诗作来获取官位。
2.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项,“这两句很好地诠释了‘诗庄词媚’的风格”错,“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体现的是诗的“媚”,“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体现的是词的“庄”。B项,“这意味着诗歌在表现诗人精神境界方面要优于词”错,原文是“中国的诗词作为最美的体裁传达了人类的美好情怀与精神境界,二者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可谓‘并蒂花开一树香’”。D项,“使词不再表现闺阁之情”错,原文是说苏轼让词“不再局限于闺阁之内”,并非词不再表现闺阁之情了。
3.A【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项,高山大河,质朴厚重,用来比喻诗之“庄”;烟波云岫,轻灵细巧,用来比喻词之柔媚。B项,此句说明词“庄”诗“媚”,与“诗庄词媚”的观点相反。C项,此句说明诗与词的共同点——都具有抒情功能。D项,此句把外部形式作为区分“诗庄词媚”的最主要观点错误。
4.①文章首先提出本文论点,即诗词大体呈现出“诗庄词媚”的风格;②然后从诗词的格式、用途和历史影响三个方面分析了“诗庄词媚”产生的原因;③接着又指出历史上也存在着诗“媚”词“庄”的现象,显示论证的严密性;④最后总结全文,强调诗词都是中华文化的经典,都是令人叹为观止的永恒遗存。(答对一点1分,共4分)
5.①欧阳修用诗句抒发个人情志,用词句写闺怨之情,这符合我国古典文学“诗庄词媚”的整体风格。②诗是人们言志的一种常用手段,诗多表达政治共有的情感,往往流露出一种忧患意识或言志倾向.③词以言情为主,以描写男女情爱、离别愁怨为主。词中女性形象占很大部分,欧阳修用诗和词表现自己截然不同的情感,这与诗词的风格有很大关系。(答对一点2分,共6分)
6.B“也表现了作者对这些小人物悲惨命运的同情”错,工友们多给理发师傅钱,表现了工友们的友爱互助精神;理发师傅不要这些钱体现了他的自尊自爱自强。作者对此是感到尊敬和温暖的,不是“对小人物的同情”。
7.C“主要是为了突出妻子的善良”错,主要是表现这一家人的互相关心、和睦幸福。
8.①捡钱之前,吹着口哨,悠闲无聊;②捡钱时,装模作样,兴奋紧张;③捡钱后,对话心不在焉,内心慌乱;了解理发师傅的家境后,决定放钱,内心悔悟。(每条2分)
分析:梳理小伙子的心理变化过程可按照捡钱之前、捡钱时、捡钱后、了解理发师傅的家境后这个过程来梳理。捡钱之前可结合“我旁边那位是个音乐爱好者,他东张张,西望望,嘴里却一刻不停地吹着口哨”概括出“吹着口哨,悠闲无聊”;捡钱时可结合“只见独奏者陡地站起身,竟在这比床铺大不了多少的棚子里踱起步来,踱到理发员身后,又蹲下身去扣鞋上的卡子”“只见他装模作样地在鞋面上抚弄两下,右脚轻轻一抬,飞快地从脚底抽出一张钞栗,然后站起身,把手插进裤袋”可概括出“装模作样,兴奋紧张”;捡钱后结合“‘行啊,也不是在这里长住过日子。’小伙子胡乱应了一句,口哨又响起来”“小伙子慌忙站起身,拔步却往外走:‘哎,你理吧,我有点急事,得走。’”概括出“对话心不在焉,内心慌乱”;了解理发师傅的家境后结合“此时,再看那小伙子,端坐椅上,双目紧闭,是在安然领受父女二人对他尽心尽意的服务,还是在内心对自己做着谴责?”“小伙子理完发,站起身,红头涨脸地摸出2元钱,往师傅手里一塞,连声‘谢谢’都没说,便匆匆跑出去了”可概括出“决定放钱,内心悔悟”。
9.①指自然界的风和小姑娘用扇子扇的风,给人带来凉爽。②指理发师傅的言行让小伙子醒悟,改正错误。③理发师傅对小伙子的包容、爱护,小伙子的知错能改,像清风一样使“我”舒畅。④故事蕴含的人性光辉,像清风一样使读者愉悦。(每条2分)
分析:首先看浅层含义,文中写到了自然界的风,比如“起风了,杨树叶儿又轻轻地唱起来,可小棚子里仍是闷热。姑娘站在身旁,不情愿地正对着那位小伙子一下一下地扇”,因此题目表层含义是“指自然界的风和小姑娘用扇子扇的风,给人带来凉爽”。
再看深层含义,这“清风”也喻指理发师傅的一番教诲,“甭愁,临时工也照样出息人。有句老话说‘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人生就怕没个志气,对不?”这番话让做错事的小伙子醒悟,改正了错误。这是深层含义之一 再看深层含义之二,“清风拂面”也是“我”的感受,理发师傅不仅用自己的话教育、点醒了小伙子,并且还说“唉,人哪,谁没从年轻时过过,知道错了,就中啦!”,他的大度、包容、爱护,以及小伙子的知错能改,像清风一样使“我”舒畅。 最后从主题上看,这“清风”也指理发师傅的美好品格、理发师傅一家的相亲相爱、小伙子的知错能改等,喻指美好的人性光辉,像清风一样使读者愉悦。
10.B解析:“军”是“征行”的主语,应在“军”前断开,排除C、D两项;“家室”是一个词,指妻子,不能断开,排除A项。故选B。
11.D解析:“文中为纪年”错,文中为纪日。
12.A解析:“他年少时能随机应变,机智敏锐,但放浪形骸,因此桥玄、何颙等认为他非同常人”因果关系不当,应是曹操年少之时放浪形骸,因此不为当时人们所重视,但是桥玄、何颙等认为他非同常人。
13.(1)假如一定是廉洁之士然后才能被任用,那么齐桓公凭什么称霸天下呢?(“若”,假如,如果;“用”,被任用;“何以”,凭什么。每处1分,大意1分)
(2)各位一定要帮我明察举荐出身低微的有才之士,只要有才就举荐,使我能够重用他们。(“其”,一定;“佐”,帮助;“唯”,只要。每处1分,大意1分)
14.答案:(1)曹操认为,有德行之士,未必能够努力上进;努力上进之士,未必都能有德行。(2分)(2)举了陈平和苏秦的例子来证明。(1分)
【参考译文】
太祖武皇帝,是沛国谯县人,姓曹名操,字孟德,是西汉相国曹参的后代。太祖年少时就机智敏锐,遇事会随机应变,但放浪形骸,意气用事,不从事正当的职业,所以当时的人都不认为他有才能;只有梁国人桥玄、南阳人何颙认为他非同常人。桥玄对太祖说:“天下将大乱,没有治国安邦的才能不能拯救天下,能使天下安定的,大概就是你吧!”太祖二十岁时,被推举为孝廉,做了郎官,后又任洛阳北部尉,升任为顿丘县令,又被召入朝廷做议郎。建安十四年三月,曹公进军到了谯县,制造快船,训练水军。八月二十四日,曹公下令说:“最近几年来,军队多次远征,有时还遇到瘟疫,官兵多有死亡,不能再回家乡,夫妻难以团聚,百姓流离失所,这难道是仁爱之人乐意看到的吗?是不得已才这样做。特此命令:凡是战死士兵家中没有产业,难以维持生活的,官府不得停止供应食粮,官吏必须慰问救济他们,这才符合我的心意。”建安十五年春天,又颁布命令:“自古以来,凡是开国和中兴的君主,谁不是得到贤人君子和他们共治天下呢!君主想要得到贤才,竟然连闾巷都不走出,这难道是侥幸碰上的吗?是高高在上的执政者不去寻访罢了。如今天下还未平定,正是急需贤才的时候。假如一定是廉洁之士然后才能被任用,那么齐桓公凭什么称霸天下呢?难道现在天下就真没有像吕尚那样富有才华却穿着破衣服在渭水边垂钓的人吗?各位一定要帮我明察举荐出身低微的有才之士,只要有才就举荐,使我能够重用他们。”建安十六年,曹公到达孟津。汉献帝命曹公出行时设置和皇帝一样的先驱骑兵,宫殿中摆设刻着猛兽的钟磬大架。十二月十九日,曹公下令说:“有德行之士,未必能够努力上进;努力上进之士,未必都能有德行。陈平难道有德行吗?苏秦难道守信用吗?但陈平奠定了汉朝的基业,苏秦却辅佐弱小的燕国渡过难关。由此而论,才智之士即使有缺点,难道就应该废弃吗?各级官府要仔细考虑,弄清这一点,那么,有才能的人就不致被遗漏,官员就能不荒废工作了。”又说:“刑罚,有关百姓的生命,如果军队中主管刑狱的官员有不称职的,却把三军将士的生死大权委任给他,我非常害怕。应该选用通晓法律的人,让他主持刑罚。”因此又设置理曹掾属之职。
15.C【解析】 C.“但从整体看来,与全诗联系不紧”错误。这两句写他的孤苦悲惨处境,由此可推知前两句是借写远景象征性地、比拟性地暗示国势的动荡不安。体现了诗人将自己的命运、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此处身世之悲,到后两句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层次清晰关联紧密。
16.(1)对洞庭湖浩瀚无边、雄奇壮阔景色的赞美。结合颔联分析。(2分)(2)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感伤。结合颈联分析。(2分)(3)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结合尾联分析。(2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7.(1) 潦倒新停浊酒杯 往往取酒还独倾 一尊还酹江月
(2)元嘉草草 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4)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18. B 【解析】凝视:聚精会神地看。着重指带着某种神情,长时间地聚精会神地看某一点,对象是人或具体的静止的东西。注视:注意地看。着重指注意力和精神集中地看,也指从侧面或暗中注意观察。纵横交错:横的竖的交叉在一起。偏重指复杂而交叉点多。犬牙交错:比喻交界线很曲折,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也比喻情况复杂,双方有多种因素参差交错。偏重指互有长短或界限不整齐。结合语境“树身上树皮纹路”,应选“纵横交错”。万马奔腾:形容声势浩大、场面热烈。表现的是一种气势。千军万马:形容雄壮的队伍和浩大的声势。表达的是一种场面宏大,是在数量上的概念。融为一体:比喻几种事物关系密切,配合自然,如同一个整体。如胶似漆:像胶或漆一样粘在一起,形容感情深厚,难舍难分。多指夫妻恩爱。结合语境“它们已与颐和园的山水楼台亭榭”,应选“融为一体”。
19.C 【解析】画线句关联词语使用不当,“不仅……而且……”表示递进关系,和后文“都……”搭配不当;“京城闹市”和“边关要塞”两词,依据文章行文思路,应该是由眼前的“西堤柳”而想到“边塞柳”,由近及远,所以,应该先说“京城闹市”,后说“边关要塞”;“边关要塞”和“地方”重复赘余,结合“京城闹市”一词,为使句式统一,应该将“的地方”去掉。A.“不仅……而且……都……”使用不当,应改为“不论……还是……都……”,表示条件关系,确切地说是表示“无条件”,即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相同。B.“不仅……而且……都……”使用不当,应改为“不论……还是……都……”;“边关要塞”和“京城闹市”语序不当,应先说“京城闹市”,后说“边关要塞”。D.“边关要塞”和“京城闹市”语序不当,应先说“京城闹市”,后说“边关要塞”。
20.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柳树以人的情态,描写出柳树在寂寞中的坚守和它的坦然淡然。
21.答案:①为什么还要研制空间站呢 ②太空的微重力环境资源很有价值 ③空间站不仅体积更大(一空2分,大概意思对即可得分)
22. 【写作指导】“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教育后辈珍惜时间,积极学习,不要在怠惰中浪费光阴。这里面还暗含着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哲学问题,“寸功”极小,“终身事”极大,然而“极大”却正是“极小”日积月累的结果,若“寸功”在怠惰中失去,“终身事”也就必定随之丧失;反之亦然,能够坚持,积得“寸功”,必能成就“终身事”。这就解释了材料最后一句话中“那些成绩暂时不够理想却坚持勤奋学习的同学”做法是正确的,不应该被嘲讽。“努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这句励志标语乍读起来感觉有些过头,好像不近人情,但仔细品味,它何尝不是勤奋学习、勤奋拼搏的极致表现和形象表述。对于这两句话,要正确理解其内涵。
参考立意:①正确认识“勤奋学习”,拒绝虚假“勤奋”;②深入认识“勤奋学习”,规范学习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