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中华文明之光》名师单元教学评价
一、基础积累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 )
A.喟(kuì)然 舞雩(yú) 怵(chù)然
B.莫(mù)春 比(bǐ)及 鲰(zōu)生
C.千乘(chèng) 庠(xiáng)序 庖(páo)丁
D.哂(shěn)笑 商贾(jiǎ ) 肯綮(qìng)
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砉然向然,奏刀騞然 B.技盖至此乎
C.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D.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3.下列加点词古今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
A.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D.今恩足以及禽兽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为国以礼 B.越国以鄙远 C.请以剑舞 D.以小易大
5.下列各项中“而”的用法与例句中的“而”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因人之力而敝之
A.子路率尔而对 B.提刀而立
C.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 D.项王按剑而跽
6.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晋军函陵
C.范增数目项王 D.吾得兄事之
7.下列各项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莫之能御也
A.牛何之 B.加之以师旅
C.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D.若属皆且为所虏
二、阅读理解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1)(2)两个小题。(2015年北京高考试题)
《论语·先进》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分别讲述了自己的志向,孔子对子路的话不以为然。篇末是曾皙与孔子师生二人的对话,这一对话存在两种不同的标点方式,其中一种标点方式如下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另一种标点方式如下: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请在括号内写出本句的说话人。
(2)不同的标点方式源于对文本不同的解读,请简要说明第二种解读与第一种的不同之处。有人认为第二种解读优于第一种,你赞成哪一种?请说明理由。
9.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5)题。
介之推不言禄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外内弃之 弃:厌弃 B.不亦诬乎 诬:荒谬
C.焉用文乎 文:修饰,用作动词 D.绵上为之田 田:田野
(2)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是( )
①禄亦弗及 ②盍亦求之
③罪又甚焉 ④焉用文之
A.两个“亦”字相同,两个“焉”字不同 B.两个“亦”字相同,两个“焉”字也相同C.两个“亦”字不同,两个“焉”字也不同D.两个“亦”字不同,两个“焉”字相同
(3)母曰:“能如是乎?”句中的“是”指代的是( )
A.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B.不食其食,身将隐
C.介之推不言禄 D.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4)下列各项对文本内容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颂扬了介之推不居功自傲的态度和淡泊荣誉地位的谦让精神
B.介母三次设问,表明她是一个关心儿子但并不愿违背儿子意愿的人。
C.本文赞美了介之推母子不求赏赐,不图浮名的高尚品行。
D.本文表现出晋侯是个卑鄙小人,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
(5)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下义其罪,上赏其奸。
译文:
②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译文:
③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译文;
三、写作
10.在当今这个时代,文化经典的门槛似乎越来越低了。网络上随处可见的电子书,各色人等撰写的经典解读文章,以及大量通过改编经典著作、加工历史人物所制作的影视作品乃至动漫作品……经典不再是高高置于书架之上的阳春白雪,而显得越来越亲民、越来越通俗了对于这样的变化,有些人拍手叫好,认为这是时代的进步;有些人则摇头叹息,担心这样会消解经典作品的神圣和庄严……
对于这样的现象,你有什么看法?结合你的生活经验和阅读体验,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700字。
答 案
一、基础积累
1.A
2.C
3.B
4.B
5.C
6.D
7.A
阅读理解
8.(1)曾皙 孔子 曾皙 孔子
(2)不同之处
要点一:第一种解读认为全部内容在一次对话中,曾皙一次发问,孔子一次作答;第二种解读认为曾皙三次发问,孔子三次作答
要点二:第二种解读认为,曾皙与孔子的关注点不同,孔子关注的是“为国以礼”,应该谦虚,故对子路的话不以为然;曾皙的志向与其他三人不同,他不想从政(有出世倾向),他的关注点是从政与不从政的差别,他认为孔子既然对子路的从政“哂之”,就应该也对求和赤“哂之”,所以才会有连续的发问。第一种解读没有体现上述内容
看法及理由
示例一:赞同第一种解读。理由是:孔子的关注点在于“为国”是否“以礼”、是否谦虚,所以他用一连串的反问句,强调赤和求同样也是为政但是表现得谦虚,反衬子路不够谦虚。孔子细致地回答了曾晳的提问循循善诱,诲人不倦
示例二:赞同第二种解读。理由是:这一解读与前文四人各言其志衔接紧密,生动地再现了师生间的对话过程和各自不同的关注点。曾皙一再追问,孔子耐心作答,表现了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这一解读文气更顺。
(1)D (2)A (3)B (4)D
(5)①臣子们把罪恶看作正义的行为,国君对奸诈给以奖赏。②明知是罪过,却要去仿效,罪就更重了。③用(这块祭田)记下我的过失,用它来表彰那些好人。
译文参考:
晋文公赏赐跟随他逃亡的人,介之推不求爵禄,爵禄也没有轮到他。介之推说:“献公的九个儿子,只有国君在世了。惠公、怀公没有亲人,国内国外的人都厌弃他们。上天没有断绝晋国的后嗣,一定会有君主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国君又是谁?实在是上天立的他,而那几个人以为是自己的功劳,不是欺骗吗?盜窃别人的财物,尚且称之为盗,何况窃取上天的功劳当作自己的功劳呢?下面的人赞美他们的罪过,上面的人奖励他们的欺诈,上下相互欺骗,就难以和他们相处了。”他的母亲说:“(你)何不也去请求爵禄?就这样死了,怨谁?”介之推回答说:“明知是错误而效法它,罪过更要加重了。而且我发出过怨言,不吃国君的俸禄。”他的母亲说:“也要让国君知道这件事,怎么样?”介之推回答说:“言语,是身体的装饰。身体将要隐藏,哪里还要用言语去装饰它?这样做,就是为了显露自己了。”他的母亲说:“(你)能够像你说的这样去做吗?我和你一块儿隐居。”于是母子俩隐居到死。
晋文公寻找他们,没有找到,就以绵上作为介之推的封地,说:“以此铭记我的过失,并且表彰善良的人。”
三、写作(略)
10.写作要求:本单元的主要写作任务是学习如何阐述自己的观点。面对社会生活中的文化现象,学生首先要关注,要保持敏感,进而展开思考,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想明白之后,就要使用一定的论据和论证方法把自己的观点阐释清楚。对于高一年级的同学来说.写出观点明确、条理清楚的议论文就可以了,对观点的深度和新颖程度不必做过多的要求。建议提前撰写提纲,对文章层次结构要有意识地进行设计。
5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