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课件(3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课件(3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1-26 15:46: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敕勒川,
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是一首北朝敕勒族民歌,原是鲜卑语,后译成汉语。你知道鲜卑族何时统一了黄河流域吗?你知道他们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吗?你知道那个时候的北方又发生了什么吗?
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学习目标
掌握淝水之战的背景、经过和影响。
知道北魏的建立与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及影响。
了解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表现及影响。
领域 时代 人物 代 表 成 就
农学 北朝
数学 南朝 精确 到小数点后七位
历法 南朝 祖冲之 创制当时最先进的历法《 》
书法 曹魏
东晋
绘画 东晋
雕塑 北朝
贾思勰
现存最早完整农书《 》
“天下第一行书”《 》“书圣”
顾恺之
《 》
《洛神赋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独创楷书
齐民要术
祖冲之
大明历
钟繇
王羲之
女史箴图
云冈石窟
龙门石窟
圆周率
兰亭序
自主学习
“齐民”和“要术”的含义
“齐民”指平民百姓。“要术”指谋生方法。《齐民要术》的含义为一般群众生产生活的重要方法。而其中心与出发点则在农业。属于农业科学。
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领域 时代 人物 成就
农学 北朝 贾思勰 著《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内容:
①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和方法;
②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
③提倡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等。
评价:
这部农业科学技术著作,突显了中国古代科学家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反映出当时农业生产技术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
地位:
这部农书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西汉 刘歆 3.1547
东汉 张衡 3.16
曹魏 刘徽 3.14
南朝 祖冲之 3.1415926
我国古代对圆周率的研究:
追求客观真理和知识是人的最高和永恒的目标。——爱因斯坦
二、科学家祖冲之
二、科学家祖冲之
祖冲之(429-500年),字文远。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他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研究,是世界第一个将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人,比欧洲早了约1000年。
天文历法成就
所测算的一年时间,与现代天文科测算结果只差50秒。制定出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后来由朝廷正式颁行。
数学成就
著《缀术》,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
机械制造成就
设计制造出了指南车、水碓磨、千里船等。
连环画中的“水碓磨”
指南车
千里船
日行百余里
圆转不穷,
而司方如一
1967年,国际天文学家联合会把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环形山”。
1964年,紫金山天文台将1964年发现的,国际永久编号为1888的小行星命名为“祖冲之星”。
后世对祖冲之的肯定和纪念
东汉末年
1、书法成为艺术在什么时候?为什么在这一时期?
三、书法、绘画与雕塑
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对书法美的不懈追求,
东汉以后,书法已经成为专门供人欣赏的艺术.
三、书法、绘画与雕塑
2、书法艺术的发展
(1)曹魏时期:
钟繇和胡昭
钟繇首创楷书,《宣示表》
时人称“钟氏小巧,胡氏豪放”,又有“胡肥钟瘦”之说
胡昭作品
钟繇《宣示表》
《兰亭序》摹本(局部)
王羲之与《兰亭集序》
行云流水,酣畅自然
极富变化,神采各异
书圣
欣赏图片,说说他的字有什么特点?
天下第一行书
行云流水,酣畅自然极富变化,神采各异“天下第一行书”飘若浮云,矫若惊龙3.代表作:
《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绘画
2.涉及领域:
1.生活年代:
东晋
4.特点:
①绘画题材广泛
②笔下人物线条优美,活泼传神,富有个性
顾恺之
《女史箴图》局部
《洛神赋图》局部
  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为宣扬佛教, 在一些地方辟山削崖,开凿许多石窟。其中最著名的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这些佛像继承了秦汉以来我国雕塑艺术的优良传统,也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的特点,堪称宏伟精巧的雕刻艺术品。(评价)
石窟雕刻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2000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龙门石窟与云冈石窟做比较,有什么区别?反映了什么问题?
云冈石窟反映出胡人的风貌,而龙门石窟礼佛图中,北魏帝后及大臣所穿的全都是汉服,反映了孝文帝改革后北魏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
(1)继承了秦汉时期的文化,又进行了有意义的改革、创新。
(2)这一时期不同民族大交融,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容。
(3)北方经济的发展和江南经济的开发,为文化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
(4)外来佛教传入,吸收了异域文化的优秀成果。
启示:文化在继承与创新中发展,在交流与融合中进步。
思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的原因?
合作探究
分组讨论:评价孝文帝。
鲜卑族作为一个民族,已经不存在了。因此,有人认为“孝文帝的改革使一个有近千年历史的纯粹的鲜卑族及其文化和语言很快消亡,所以他是千古罪人”。
但也有人认为孝文帝是一个杰出的改革家。你同意哪种观点?为什么?
评价孝文帝,主要根据他的改革;评价他的改革,主要根据以下两个标准:
一、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促进历史前进。
二、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
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他顺应历史发展潮流,进行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推动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大交融。
1.下图为哪一个政权疆域四至的体现(  )
A.秦朝 B.西汉
C.北魏 D.前秦
返回
D
2.成语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很多成语的形成往往与历史事件或人物有关。与成语“投鞭断流”“草木皆兵”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诸侯争霸 B.秦灭六国
C.八王之乱 D.淝水之战
返回
D
3.[2021·深圳光明区期末]北魏建立以后,定都平城,那里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平城的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这段话论述了北魏迁都的(  )
A.原因 B.目的
C.结果 D.影响
返回
A
4.[2021·宜宾]北魏孝文帝下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孝文帝的意图是(  )
A.学习中原文化 B.避免思乡之苦
C.消灭鲜卑贵族 D.减少洛阳人口
返回
A
5.“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材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的(  )
A.说汉语 B.穿汉服
C.用汉姓 D.迁都城
返回
A
6.日本史学家宫崎市定认为,由于“他”的汉化政策,“以新都洛阳为中心出现了汉文化的复兴”,“他”也“由鲜卑国主化为中华皇帝”。“他”的汉化政策(  )
A.巩固了大一统王朝
B.促进了民族交融
C.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D.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返回
B
7.下面两幅艺术作品可以共同用来研究我国古代(  )
A.鲜卑农业发展
B.对外文化交流
C.民族交融状况
D.汉族音乐成就
返回
C
1.[易错题]《唐李问对》中说道:“若谢玄之破(苻)坚,非谢玄之善也,盖(苻)坚之不善也。”与这句话有关的战争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返回
D
2.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从社会发展的进程来看,最主要的表现是(  )
A.改变了单一的生活方式
B.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C.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
D.加速了民族间的交融
【点拨】结合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可知,二者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进程,答案为B。
【答案】B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