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第15课 货币的使用
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课程标准:了解中国历史上的货币发行、使用情况和现代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单元视角:货币与赋税制度——国家经济治理的重要手段
(货币)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或者是商品价值量借以取得社会表现的的材料。
——[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
货币:作为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货币是在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才出现的。
中国货币的演进:
古代货币的发展
近代货币的改革
当代人民币制度的形成
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金本位制时代
以美元为中心布雷顿森林体系
当代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
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任务一:
指出中国货币经历了怎样的演进历程?
分析各阶段有什么特点?
一、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
(一)先秦到秦汉:币制的统一
1.三代:
思考1:请甄别下列史料类型,它们反映出了先秦货币发展的哪些信息?
夏朝二里头遗址出土的
海贝、骨制石制的仿制贝
古者货贝而宝龟,周而有泉,至秦废贝行钱。
——《说文·贝部》
文献史料
实物史料
信息1:古代最初被用作货币的可能是海贝。
信息2:商朝后期开始出现铜铸币。
①从天然到人工/金属货币
②商品交换的频繁和复杂化
从天然货币到金属货币
③冶铜技术的发展
变化
①频繁的货币换算导致效率低下,阻碍各国经济交流和商品流通。
②不利于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加剧国家分裂。
2.先秦到秦:
从多元货币到统一货币
思考2:下列货币形制的发展来源是什么?呈现何种发展趋势?
铲形农具(韩赵魏)
手工业工具
(齐燕赵)
玉璧、纺轮
(列国均有)
仿制贝壳
(楚国)
“天圆地方”
政治:西周末王室衰微,诸侯割据分裂,币制不统一。
为什么如此多样?
有何弊端?
弊端:
原因:
多元货币
统一货币
经济: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
②便利了各地商品交换和经济交流,有利于促进封建经济发展。
(秦推行半两钱和统一货币)首先是“划一同风,毕定于一”的重要环节。其次,是发展封建经济的必要手段……其三,对后世钱币体制有深远影响。秦的“货币王室专铸”思想和制度,为历代王朝所奉行……这种外圆内方的钱币形制同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颇有联系,适应了专制君主万宇一统、皇权至上的需要。——摘编自千家驹《中国货币演变史》
思考3:秦朝统一货币的改革具有怎样的历史作用?
①便利了全国的经济管理和赋税征收,维护国家统一和巩固政权。
意义:
③圆形方孔钱此后被长期沿用,成为古代货币的基本形式。
④国家掌握铸币权,严禁民间私铸,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
⑤体现皇权至上的观念,有利于维护君主集权。
秦半两
铸币权进一步收归中央
②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稳定社会秩序。
3.汉:
(汉武帝时)悉禁郡国无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钱既多,而令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史记·平准书》
思考4:结合两类史料,分析汉武帝时期货币改革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①实现全国货币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
③确立五铢钱制,使铜币体制规范化,使汉代货币体制长期稳定,后世沿用七百年之久。(至唐初)
铸币归公
(二)唐宋元时期:通宝与纸币
1.唐:
通宝钱制
作用:
在“开元通宝”开始铸行的武德四年,唐王朝刚刚击败王世充和窦建德两个关东地区的最大割据势力,在这种情况下发型含有“开辟新纪元”意味的货币,一方面可以昭显政府打击对手的成果,一方面可以稳定占领区的民众情绪。
——杨心珉《唐代货币史中的国家认同问题》
思考1:据【历史纵横】指出“开元通宝”铸行的时间,
并结合材料归纳“铜钱上的文字”的作用?
货币符号化特征的进一步增强,凸显政治宣传作用。
⑤四川独立闭塞、贸易繁荣的货币环境。
2.宋元:
纸币的兴衰
交子的诞生,与经济繁荣有莫大的关系,可谓大时代与小地区的因缘巧合和货币自发演进的产物。宋朝是世界上最早的海上帝国,商业革命、交通革命、农业革命、都市革命共同构成了其辉煌的文明。……最早的纸币诞生在四川,除了北宋本身的时代背景,也在于四川的特殊性。四川因为躲避隋唐战乱,经济相对独立,贸易繁荣,因缺铜而依赖铁钱,但携带不便的缺点日趋凸显。最终,四川茶叶和马匹等贸易的发达以及四川的铁钱的笨重,导致交子在相对独立和特殊的四川诞生。
——徐瑾《白银帝国——一部新的中国货币史》
思考2:如何理解交子是“大时代与小地区的因缘巧合和货币自发演进的产物”?
(1)北宋——纸币的出现
①北宋商品经济发展,贸易发达,铜钱交易量巨大。
②铜钱流通量不足无法满足商业贸易发展需要,出现“钱荒”。
③民间的首创和官方的推动。
大时代:
小地方:
货币自身演进:
⑥纸币更轻便易携带。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作为辅币与铜钱兼行
④造纸术、印刷术的发展。
(2)南宋——纸币的发展
关子、会子
“始时,民间唯患交子,恐难行用。今朝廷既改交子之法以为关子,即与见钱无异,自可通行。”——【宋】李纲 《应诏条陈七事奏状》
绍兴二十八年七月八日,右正言朱倬言:“访闻诸邑多有违法。凡民户入纳,第令柜头给会子用领,未肯给钞。”——《宋会要辑稿·食货》
(3)元至明——纸币的兴盛与衰落
元代将纸币作为单一流通货币发行,称为“钞”;
元末滥印纸钞,导致恶性通货膨胀,财政崩溃。
明朝恢复铜钱、纸币并行
思考3:结合教材指出,从元到明,纸币“由盛转衰”的过程有哪些表现?
(三)明清时期:
思考1:下列材料反映出明清时期货币体制怎样的发展特征?
1.现象
白银货币化
明中期起,白银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
物价多以银两计算。
清朝完全承认白银的法定货币地位,与铜钱并用。
由于明初宝钞没有保证金、储蓄金等制度,而且发行无度,出现了贬值的信用危机。以成化、弘治为界,白银经历了一个自下而上的市场崛起(到得到官方认可)与自上而下合流的历程,主要以赋役折银的方式,大规模推向全国。白银作为称量货币,具有自由银的本质,标志着中国古代历朝铸造和发行货币的垄断权,在明朝中后期已经丧失。
——摘编自万明《全球史视野下的明代白银货币化》
思考2:为什么明清时期会出现“白银货币化”的现象?
2.原因
③赋役制度改革的现实需求
①宝钞贬值引发信用危机
②商品经济发展的强烈刺激
④白银独特的属性特征
伴随白银在赋役改革中渗透到整个社会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市场前所未有地更加活跃起来。明后期商品经济的繁荣、商帮的形成、市镇的兴起,特备是大量外销丝绸和青花瓷,由此带来了一系列制度变迁、社会变迁,直至国家财政体系乃至国家的转型。中国白银货币化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日本、美洲白银矿产的大开发。伴随白银货币的极大发展,市场超越了国界,形成了市场网络的全球性链接。明代白银货币化首先是中国社会内部蕴藏着国家与社会转型趋向的产物,也是中国与全球互动关系的产物。——万明《中国的“白银时代”与国家转型》
②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明朝中后期中外贸易的繁荣发展;
3.影响
思考3:明清时期的“白银货币化”产生了哪些历史影响?
①缓解了滥发纸币引发的经济危机;
③推动国家赋役制度的变革;
④推动世界白银矿产的开发和世界市场的形成,加强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
古代中国的货币发展
原始—夏
贝币
铜铸币
商周
春秋战国
秦朝
汉朝
唐期
北宋
元朝
明中期后
多种金属货币
统一货币,通行半两
五铢钱
开元通宝
绢丝一度作为货币
多种货币并行
纸币交子出现
纸币宝钞为主
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主要流通朝代:
分类:
材质上:
天然货币与人工货币;
金属货币(贵金属与贱金属货币)与非金属货币(贝币、纸币、实物货币如绢帛);
自然货币、金属货币、纸质货币;
形制上:多样货币与统一货币;
制作主体上:地方制币与中央政府制币;
命名单位上:重量命名与“年号+通宝/元宝”
发展趋势:
1.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
2.由多元货币向统一币制的演变;
3.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
4.命名由重量向年号演变;
5.由金属货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
6.由纸币宝钞向白银流通的演变。
1.汉初刘邦以“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钱,名曰榆荚钱,重三铢”;“孝文时,荚钱益多、轻,乃更铸四铢钱,其文为半两”,此币不仅由国家铸造,还准许地方官府和民间的富人仿铸。汉武帝时又多次变更,最后“罢半两钱,行五铢钱”,由上林三官负责铸造,作为法定货币,通行于全国,并严禁各郡、国和私人仿铸。由此可知
A.秦朝半两钱在汉代一直通行 B.汉代钱币重量始终保持一致
C.铜钱上统一铸印当时的年号 D.国家经济管控能力逐渐增强
D
2.周秦至唐前期,谷帛一直是与金属货币并行的重要币种;唐代中期以后,绢帛的货币作用逐渐衰落;宋代以后,谷帛即逐渐退为生活日用品。这一变化,主要由于
A.国家政权的统一 B.白银大量的流入
C.赋税制度的变革 D.商品经济的发展
D
晚清
民国初期
国民政府时期
政府开始铸造银元
梳理:晚清至民国时期的主要货币形式及其演进历程。
延续清朝,银元是法定货币
1935法币改革,禁止银元流通,白银收归国有。
抗战、解放战争,法币贬值崩溃
1948币制改革,发行金圆券
政府发行银元券失败
金圆券崩溃,民间重新使用银元
(四)民国时期:币制改革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并开始统一发行人民币。新中国成立后,进一步明确人民币在发行中必须坚持三条原则:
坚持经济发行,反对财政发行;
坚持计划发行,反对盲目发行;
坚持中央集中统一发行,反对分散发行。
在国家一系列统一财经政策的配合下,很短的时间内就结束了国民党时期持续十二年的通货膨胀局面,工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发展,为开展有计划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摘编自千家驹、郭彦岗《中国货币史纲要》
思考1:请结合【历史纵横】,评价我国建国初期的货币政策。
⑤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政权、为国家经济建设奠基。
(五)新中国时期:人民币的成长
经济发行
计划发行
集中统一
①体现客观经济规律与国家调控相结合;
②强调货币发行权属于国家;
③确保了人民币的法定货币地位;
④抑制了长期的恶性通货膨胀;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保持人民币不贬值,对亚洲和整个世界经济的稳定与发展做出了贡献。面对2007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中国宣布拨款1000万美元设立亚太经合组织合作基金,用于鼓励和支持中国相关部门和企业参与APEC经济技术合作。2009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上升为世界第三,2010年则上升为世界第二,对恢复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徐蓝《世界近现代史》
思考2:中国在两次金融危机中采取了何种措施?有什么作用?
坚持人民币不贬值
设立合作基金
人民币币值稳定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发展、世界金融稳定与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2.1948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人民币”被定为华北、华东、西北解放区的本位货币,之前各解放区发行的货币按“固定比价、混合流通、逐步收回、负责到底”的方针兑换,新解放地区原国民政府发行的金圆券按浮动比价限时兑换。人民币的发行与兑换
A.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在金融领域的胜利 B.实现了国家财政和经济的统一
C.提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资金支持 D.保证解放战争胜利进军的需要
1.有学者在论述民国币制时说:“国民政府因实行法币政策而充分掌握现金和集中贵金属金银等,以此向国外购买军火,这也预筹即将面对的战时通货不足、财政失衡等问题……若不行纸币则白银无法集中转运,政府也无财力抗战。”由此可知,该学者认为法币政策
A.密切了民众与国民政府的关系 B.推动了官僚资本的迅速膨胀
C.会导致极严重的通货膨胀局面 D.一定程度上为抗战做了准备
D
D
探究二:
分析世界货币体系形成的原因和各阶段的特点。
二、从“中心”到多元——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西方货币制度源头:罗马帝国的金币—银币—铜币金属货币体系
公元八世纪法兰克王国加洛林王朝货币标准,即240芬尼=1磅(银)
【世界货币体系】各国政府为了适应国际贸易与国际结算的需要,对货币的兑换、国际收支的调节等所作的一系列安排或确定的原则,以及为此而建立的组织形式等的总称。(内容:汇率制度的确定;国际储备子产的确定;国际收支的调整方式)
【金本位制】以黄金作为国际本位货币的制度,其特点是各国货币之间的汇率由各自的含金量比例确定,黄金可以在各国间自由输出输入,国际收支具有自动调节机制。
未形成国际性货币体系
美元
法郎
英镑
1.19世纪:
借助第一次工业革命,19世纪50年代英国在世界工业生产和世界贸易中傲视列强,伦敦也逐渐成为全球生产中心和世界贸易中心。伴随着19世纪最后20年国际金本位制的确立,英国积累了大量黄金储备,英镑成为国际贸易最主要的结算货币和支付手段,伦敦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在一战前得以确立,成为全球第一大国际金融中心。
——摘编自《国际金融中心百年变迁对中国的启示》
思考1:结合所学分析,19世纪世界的金融中心是哪里?为什么?
英国建立金本位制,伦敦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①殖民帝国的建立,扩大了英国的贸易和融资范围;
②率先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
③推行“自由贸易”政策,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④国际金本位制的确立,使英镑逐渐成为世界货币。
(1)过程:英国于1816年率先实行金本位制度,19世纪70年代以后欧美各国和日本等国相继仿效,因此许多国家的货币制度逐渐统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建立起了金本位制。
(2)特点:
(3)作用:
①以英镑中心、以金币或黄金在国际间流通为主
②各国金币具有法定的含金量
③黄金可以自由铸造,自由兑换和自由流通
思考2:阅读教材,指出国际金本位制度的特点有哪些?有什么作用?
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和世界经济的发展。
思考3:请从国际货币体系的视角分析这三位领导人为何会有不同的言行?
2.20世纪上半叶:
①经济大危机爆发,美国黄金储备锐减
即使我们卖掉了我们的全部黄金和国外资产,也不能付清订货的一半贷款。
——英国首相丘吉尔
30年代国际金本位制崩溃
③各国实行货币贬值与关税战,导致国际金本位制崩溃,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失去统一标准和基础
②二战严重冲击欧洲经济,英镑地位下降
(3)特点:
3.二战后-70年代:
布雷顿森林体系
思考4:二战后世界货币体系是如何重建的?
1945年美国的数值在世界所占比重
工业生产
黄金储备
(1)背景:
二战削弱欧洲国家,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
(2)过程:
一固定:
双挂钩:
两个国际金融组织:IMF WB
1944年7月,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以美元、美国为中心
35美元=1盎司黄金
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会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
②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际贸易,稳定国际金融与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学习聚焦】
思考5:结合材料和示意图,分析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历史作用。
(4)作用:
①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强化了美国的经济霸权。
③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各个行星围绕着太阳转,各国货币围绕着美元转。——美国财政部长福勒
4.20世纪70年代后:
思考6:70年代该美国是如何破解的“特里芬难题”的?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
70年代初,美元放弃与黄金的固定比价,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
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固定汇率制被浮动汇率制取代。
特里芬难题
思考7:结合所学,概括布雷顿森林体系最终走向瓦解的原因及其影响?
原因:
①布雷顿森林体系本身的缺陷;
②西欧、日本经济崛起,冲击美国的经济地位;
③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滞胀”;
④越南战争使美国军费开支大增。
影响:不利于国际金融及世界贸易的稳定,金融危机频繁。
思考8:当今国际货币体系呈现的新特点是什么?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有利条件?
5.21世纪:
2016年10月1日,人民币被正式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成为继美元、欧元、日元、英镑后第五种入篮货币,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人民币占全球外汇储备的份额魏1.23,是继美元(62.7)、欧元(20.15)、日元(4.89)、英镑(4.54)、加拿大元(2.02)、澳大利亚元(1.80)后的世界第七大储备货币。——《稳妥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特点:①国际货币呈现多元化趋势;
②美元仍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货币篮子占据最大权重,是国际贸易结算和外汇储备的主要货币,但欧元、日元和人民币影响力不断上升。
条件:政治的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中国综合国力增强;中国为维护国家利益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不断努力。
国际货币的多元化
国际金本位制的发展历程 确立 崩溃 重建 逐渐瓦解
时间 19世纪初 20世纪30年代 二战后 20世纪70年代后
国家 英国 资本主义国家 美国 美国等
原因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不断扩大 经济大危机, 造成国际货币标准陷入混乱 布雷顿森林体系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滞胀
特点 以英镑为中心 英镑地位下降 以美国、美元为中心 美元贬值但仍占主导,浮动汇率制
影响 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和世界经济的发展 国际经济秩序混乱。 强化美国的经济霸权; 稳定国际金融和世界经济秩序 世界经济体系化、制度化 国际货币的多元化,人民币影响力上升。
2.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美元仍然是关键货币,但是不再受黄金储备的约束,美国可以不受限地向全球注入美元,并吸收外国的物资输出,从而提高了国内消费水平和对外国资产的所有权。由此可见,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
A.美国依然主导世界经济的发展 B.国际金本位制开始崩溃
C.美元特权地位让美国继续受益 D.美元失去国际货币地位
1.1933年6月在伦敦召开了世界货币会议,以解决世界汇率和贸易问题。最终,由于担心英法两国会要求操控他们自己的通货汇率,罗斯福否决了美国代表与英法代表所达成的协议。这说明当时美国
A.借机转嫁危机负担 B.意在巩固美元地位
C.谋求世界经济霸权 D.拒绝承担国际责任
C
D